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手足口病临床表现
第一节 临床分期及判断高危指标
一、肠道病毒感染临床分期
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将肠道病毒感染分为5期。第1期:手足口出疹期;第2期:神经系统受累期;第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第4期:心肺功能衰竭期;第5期:恢复期。
二、判断手足口病高危因素指标
手足口病高危因素指标有:①年龄≤3岁。②持续性发热≥39℃。③神经系统症状。④呼吸、心率增快。⑤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⑥高血压。⑦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⑧高血糖。
肠道病毒主要通过口腔进入消化道,首先在咽和肠道淋巴组织进行繁殖扩增,然后在局部淋巴结内繁殖,导致轻微的毒血症。大部分感染控制在这一阶段,临床无症状。进一步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肝、脾、骨髓、淋巴结)、心脏、肺、胰腺、皮肤、黏膜和中枢神经系统扩增,最终侵犯脑膜、脊髓和皮肤等靶器官 [1,2],并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图2-1)。
图2-1 肠道病毒侵袭人体过程
EV71在致病性方面具有肠道病毒所共有的特点,即相同血清型的毒株在同一地区流行会引起临床症状相同疾病的暴发,但是有时也会出现相同血清型毒株分别引起散在的或流行性的临床症状不同(甚至无明显临床症状)的病例,此外,不同的肠道病毒感染可以产生相同的临床症状。两种以上病毒繁殖方面会出现一种病毒的繁殖对另外一种病毒的生长产生抑制的现象。有文章报道,同一血清型EV71毒株的致病机制可能有所不同。EV71具有泛嗜性的特性,可以侵袭不同的器官和组织细胞,导致众多的临床类型,但对不同组织来源的细胞株亲嗜性明显不同,这与EV71轻重不一的临床表现是一致的;临床有两种不同类型毒株:强噬皮肤性和噬脊髓神经性毒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