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胃不安:其实都是菌群在抗议
第一节 胃是什么?
中医所说的胃,是系统而非器官
我们翻译英文中“stomach”这个单词的时候,用了“胃”这个字。但其实很牵强,或者说做了某种程度上的扭曲。因为中国人在“胃”这个词创制时,不完全是指这坨有空腔的肉。它指的是人的运化功能,整个分解食物的体系,这坨肉以及相关的肌理,及这个能力。这是个概念的集合,是个系统名词。后来对应成了“stomach”。
另一个典型就是“心”,尤其是在中医里面讲的心,它不单指“heart”,而是指心的功能,心还调整着身体气血分布的节奏。以前没办法用很精准的字词去形容这种物质,也就是说无法在物质层面上进行解释。所以后来当我们说“心主神明”“心向往之”,其实也都不是在物质层面上讲“心”。西方也类似,如“listen to your heart”,它其实也有两层意思,但是在西方,也只有“heart”这个词,双重意义比较明显。
中医里,心、肝、脾、肺、肾都是情绪、态度、功能、生态的概念集合。
中医提到胃,更多的时候指的是人把食物分解、传递、吸收、排出的整个过程,以及相对应的所有功能、信号传递和环境变化。当一个食物进入口腔的时候,这个旅程就已经开始了。
消化开始于食物入口之前
为什么吃东西一定要反复咀嚼呢?我们都知道:因为唾液酶已经开始参与分解了。看过《舌尖上的中国》和《风味人间》的人,都知道悠长的人类历史中,人类普遍发现:这个分解过程开始得太晚了。那么,人类做了一件什么事情呢?叫“再前置”。
比如说把一块豆腐吃进嘴之前,人类就开始“消化”它了,如把它做成腐乳;牛奶也被前置分解了,产物叫作酸奶;把茶前置分解后,叫普洱。
我看《风味人间》里面,把鱼连骨头带血、海水、鱼鳞,全部闷在缸子里分解,经过若干年之后就制成了鱼露,那是很鲜的。高级的料理不仅仅用盐,很多顶尖的餐厅,都用类似鱼露这样的东西来调味。在越南米粉里,也常常会看到这种调味料。把面粉前置分解之后叫面酱,就可以帮助我们在吃北京烤鸭的时候进行混合,吃烤鸭时搭配面酱,其实本质上来说也是这样。
人们发现,肉、蛋、奶、茶……几乎什么都可以进行前置发酵。
豆分解后叫纳豆,日本人爱吃纳豆,有助于消化。醋也是,酒也是,酱油也是。酱油分成两种:一种是真正用豆酿出来的,那叫酿制酱油;还有一种叫配方酱油,就是把盐等各种东西放在一起,其实是味精水。
酒也是。为什么茅台好喝?是因为它们真的是食物发酵、酿造出来的。工业化之后,就出现了酒精兑水做成的白酒,这些白酒对人伤害很大——它不再是大自然进入你的胃的媒介。
在韩国,常见到餐厅里写着“身土不二”,本质上在说你是不是能够让你的消化系统与自然界的消化系统形成一体,如果能的话,天地就将为你所用。
你的身体和你所在的环境,是一个巨大的菌群生态系统
所以刚开始吃的时候,你选的食物已经给你出了“是否会被你消化”这道考题。食物经过口腔进行咀嚼,一方面通过牙齿的碾压撕扯,让食物分解成更小的颗粒单位,让食物更便于在消化道中进行糅合。更重要的是,咀嚼的过程中加入了唾液酶的搅拌。
唾液是种很神奇的东西,是菌群的前置。一只金丝燕用唾液筑的巢叫作燕窝,理论上来说,我们每个人都自带“人窝”。用尹烨先生的话来说,两个人接吻一次,就交换一次菌群,然后两个人的菌群就合成了。所以,交换菌群是达到爱的巅峰体验很重要的前奏。看两口子还能不能长久,就看他们还有没有接吻的习惯。
我常常见到有些长者晚上把假牙摘下来放在床前的杯子里,就有一种想象他们接吻的场景的冲动。
后来有一次,我和老吴(吴伯凡老师)讨论过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渣男能搞定很好的女孩呢,可能就是早年他们的菌群交换过,这个女孩后来喜欢他,其实不是因为道理和逻辑上在喜欢他,只是内在的菌群向往他,向往再和他的菌群连接的过程。
韩国人那句“身土不二”,其实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什么叫“身土不二”呢?就是你的身体和你所在的环境,其实是个巨大的菌群生态系统,我们和食物的关系也是这样,这整个其实是一个巨大的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养了一方菌。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你小时候妈妈做的饭,会让你终身都有一种强烈的、没道理的爱,虽然也许别人觉得很难吃。
有一个动画片叫《料理鼠天王》(或译《美食总动员》),里面的小老鼠是一个厉害的料理天王,要去搞定一个非常权威的食评家。这个食评家是评米其林餐厅的,不但下巴尖瘦,人也尖酸刻薄。料理鼠天王最后做的那道料理,就是透过对食评家童年的观察,做了一道他童年时爱吃的普罗旺斯炖菜,于是剧情彻底反转,食评家的眼睛饱含热泪,完全被征服了。
我为什么要花这么长的段落讲这件事情呢?因为它是人类真正幸福快乐的重要源泉。我每次回广州必须吃一口“银记肠粉”,因为它的总店就在我小时候住的文昌路的巷口。所以对我来说,只有吃了它,我才确认自己回到了广州,才确认这次广州之行没有白费,才在生理和心理上完成了回家这件事。
我们的菌群包括消化酶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茅台很难在其他地方酿成。很多人都说直接从茅台镇取水,把茅台镇的窖泥、老员工都带到别的地方,能不能酿出茅台来呢?酿不出来。无数行政和经济的驱动力都想做却做不出来,原因就是,缺少弥漫在整个生产空间里所有的菌群对它的影响(有人说这是骗局,但我们翻开茅台的历史,发现我们真的没有办法在别的地方酿出这款暴利白酒)。
消化系统也分“地域”
当我们咀嚼的时候,唾液酶已经开始对食物进行分解了,除了在生化层面上进行分解,有可能通过生化反应对神经也进行了某些传递。这不需要非常严格的学理证明,只需要通过每个人的体验,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
你对食物的爱,不仅仅是对能量和蛋白质的需求,实际上它唤醒了你很多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以及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食物就从口腔开始,随着吞咽的动作,顺着口腔,顺着食管,一步一步进入我们的胃。胃其实只是对食物进行一次初加工,主要是把食物进行研磨。
我们都知道胃有两个口——进口和出口,这两个口还有个功能:就像阀门一样,摄入多少空气是有机制的,就和下水管道一样。地漏要是坏了就总是反味,而反味只是一个表象,它其实是你摄入的水、空气、食物的配比方式错了。食物顺着食管进入胃之后,被胃酸分解,添加各种酵素,混拌。
从胃出来开始进入肠道。肠道分成很多段,包括小肠和大肠,还有十二指肠,各种结肠、直肠等,肠道和我们的消化系统密切相关,但是其实肠道和我们的情绪、我们的精神状态也是密不可分的。
尹烨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举了一个例子,哪怕是河水流下来的过程当中,因为河段不一样,也有不同的菌群、味道。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故事,王安石请苏东坡去取长江中峡的水,结果苏东坡在船上喝醉了,醒来时船已经到下峡了,于是他赶紧取了下峡的水给王安石。王安石拿这水煮了阳羡茶之后,脸色一变,发现给的水不对。连水都有这样的差别,为什么呢?
取类比象,治中焦病,要用中焦的水;治下焦病,要用下焦的水。很多人觉得听起来简单,像典型的骗子的口径,但实际上我们的身体和整个中国地形有相似性,很有意思。
比如说长江上游,滩涂林立,有很多石块,所以水就很清冽。以前没有那么多水坝的时候,水经过巨大的落差下来被石头撞击,流速很快,所以长江上游的水,分子团比较小,它周边的植被、土壤、矿物质,就给了它类似的“气”。长江中游相对开阔,混杂了很多其他水系的水,我们将中段的这种特征称为“中段之气”。下游临近入海口了,江面越来越宽,直到长江入海口时就已经很宽了,甚至有一段你都很难分得清是江还是海,称得上水天一色。有时随着潮汐的变化,海水还会倒涨。长江下游、中游、上游的动物也不一样。这非常复杂,以至于我们无法穷举它们的差异。
古人认为人体肠道的上、中、下段也有类似的情况,具体不一定是一一对应,但这三段肯定也是不同的。我们可以说压力不同、物质不同、相关菌群不同、水的代谢程度不同,甚至温度都有可能不同。温度不同就导致了许许多多变化的不同。中学学过化学的人都知道,压力和温度不同会导致生化结构和生化作用完全不同。有些菌群在这一段特别容易滋生,在另一段就不易滋生。
我有位美女合伙人叶蓁,早年在华西医科大学(现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学习、做实验时,发现可以设计不同的胶囊,在肠道的不同位置溶解,从而精准地对不同肠道段落给药,这说明肠道菌群的确分段不同,而这些菌群在不停地产生不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
有句玩笑话说,站在某个维度来看,人就是一个移动化粪池。食物从进入口腔开始一直被不停地分解,不停地消化。我们每天高高兴兴地跑来跑去,以为自己是一个有智慧的高级生物,但是在肠道菌群的眼里你不过是它的发酵罐而已。
关键是,不仅中医有这样的看法,现在西方生理学发现了,我们一天当中激素分泌的水平和酶的工作时间也是有节奏周期的,有些酶就只在上午工作,有些只在中午工作。整个消化菌群在白天工作是比较兴奋的,在夜晚工作就没那么兴奋。就像大部分动物白天会醒,晚上会睡,植物白天进行光合作用一样。
有一本书叫《自然的法则》,里面讲原来我们的身体里同样活着一个巨大的森林,这森林里有植物,有动物,有细菌和阳光,有空气也有水,而且这些东西之间有很隐秘的信息交流。
有一个故事说,有个小孩子在滩涂上看到一只蟹在爬向海,想帮它,就把这只蟹拿起来扔到了海里,一扔进去就有好多蟹从泥里面出来开始往海里爬,这时候一群海鸥来把这些蟹给吃了。
原来蟹群作为一个整体是有一个生命规则的,如果没有这个小孩子去帮它,蟹群会派一只或几只蟹出去,如果顺利地爬过去,而天空没有出现很多鸟,那么其他的蟹才大规模地爬出来。一个小孩子像上帝一样用他的方法帮助了这只蟹之后,其实是破坏了整个蟹群的生态,是做了一件很糟糕的坏事。
我们的身体里有许多微生物和菌群,它们参与了极其复杂的过程,对各种食物做了三件事情:
第一,研磨分解,把食物从固体变成了液体和最精微的状态体。
第二,顺着肠道,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吸收,把不同的食物吸收完了。
第三,实在不能吸收完的就把水控干,然后盘活,最后通过渥堆产生热——在肠道里,排泄物的温度还能为肠道所用,然后再把它排出体外,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可以相对轻松地进入我们的循环系统,从而抵达我们身体的几乎每个地方。
讲这么多便便的故事,其实是为了说明一个很重要的睡不好觉的原因——胃不和。
第二节 “卧不安”可能是因为“胃不和”
“胃不和则卧不安”
《黄帝内经》有句话叫“胃不和则卧不安”,微言大义。
对的食物在对的时间以对的方式进入了身体,在身体里面以对的压力、对的水分和空气配比,通过对的运转流程,以对的方式被吸收进来,并且还有一些身体里交换出来的垃圾再分解回去,然后以对的方式在对的时间排出。这一系列所有的“对”加在一起,中国古人用了一个字来形容——“和”。
在古文里,整个消化系统叫“胃”。肠道上有许许多多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丛,经过长年的训练,已经和大脑以及全身许多其他的生化机制形成了非常密集的连接。我们所知道的肠道菌群的对于代谢的神奇功能,也可能是由于它们作用在我们大脑当中而发起的。但这些菌群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尽忠守职,也不是永远聪明,比如说,当它过量或形成变态状态的时候,就会喜欢一些奇怪的东西。
胃不和与先天及后天菌群有关
喝咖啡的人,刚开始喝并不觉得咖啡有多好喝,极品咖啡对于普通人来说其实很糟,可能因为有种特殊的苦涩,甚至高级的咖啡师会享受不同种类咖啡的酸味。辣椒也一样,它除了对我们的口腔有刺激外,对整个食管都是有影响的。姜也是。所以一切上瘾的东西开始都让你不爽,后来就让你很爽。
人就是很奇怪,不喜欢的东西让它反复来,于是你就要生成一种与它对接的机制,能让自己身体觉得好一点。时间长了之后,就形成了习惯,类似佛家讲的业力。习惯了之后,内在的不对就多了,不对多了之后,就形成了需要。你不给它,它反而会不断向你发出呼唤,于是就成了瘾。
身体里的有些菌群是天生就有的,有以下两个来源。第一个是妈妈在吃食物的时候,胚胎透过母亲的血液还有子宫的脐带,与母亲建立了连接,也就是在“出厂”前已经形成了和母亲同一套体系的菌群。母亲将自身菌群的一部分纵向地传递给了自己的宝宝,正所谓“传家宝”——传“家宝”。所以小孩出生时很认母乳,母乳里的所有东西都是小孩早就习惯的,跟小孩的菌群匹配。
另外,顺产时母亲产道里的细菌对小孩也是有影响的,不是顺产的没有这个影响,所以非顺产的小孩免疫性要差一些。自然顺产的婴儿,可以获得妈妈产道里面的菌群,主要是有益的乳酸杆菌。而通过剖宫产出生的婴儿,获得的是类似于皮肤表面微生物组的菌群,这些菌群主要是潜在有害的多余的葡萄球菌。
乳酸杆菌有什么好处呢?它可以创造一个弱酸性的环境,可以抑制有害细菌的生长。乳酸杆菌还能分解乳糖,产生有助于宝宝大脑和神经系统发育的半乳糖,这样宝宝就能从妈妈奶水中的乳糖里获取有益成分。
肠道菌群决定了你的情绪反应模式和欲望
中国有位非常有意思的肠道菌群研究学者——张成岗老师,他发展出了一套完整体系的“菌心学说”。他说,“心”指的不是头脑,而是肠道里的细菌,它们作为整体,决定了你的情绪反应模式和欲望。
如果用它来看儒家和佛家中许多学说——心在哪里,心是什么——心就是情绪反应,价值判断,是与非,快乐与悲伤的分野。而且这个过程不只包括大脑受教育所形成的价值判断,也与肠道菌群的反应密切相关,从上面的嘴到下面的肛门,这根管子,还连接了很多东西,比如肝分泌的胆汁,脾等每一个脏器释放出来的种种酶、激素。这很像是一条菌群生态之河,有上游、中游和下游,食物在里面流动。
生活中很多有胃病的人喜欢趴着睡觉,晚上吃了太多食物不消化很容易睡不着(我们会在其他章节讨论为什么中午吃得过饱会很困)。“胃不和则卧不安”,食物在各个环节如果不对的话,都会带来对相应神经丛的影响,而很多神经丛又和情绪、意识有关。
白天有很多要做的事,要完成PPT、赶飞机、开会、讲话、看电影,所有这些外在的东西都会让这些细菌释放的信号变弱,因为信号被噪声掩盖了。
到了晚上,这些干扰都没有了,内在的信号就开始变得强烈起来,各种信号就被释放出来,以唤起你的注意。但是它不会说一个一个汉字,也不会形成逻辑语言,它释放出来的信号会对应一种种情绪,影响你的脑波和身体运作,甚至会变成你梦里的欲望。
说到此处,我想和大家分享张成岗教授做的科学实验,他曾研究过如何让解放军战士三天不吃饭也能打仗。以前的解放军战士要吃压缩饼干才能饱,后来他发现这样也不是很管用。
张教授发现,我们一两天不吃饭是不会没有力气的,尤其是营养过剩的人。就像《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所说,当今世界每一天被撑死的人比被饿死的人多多了。
很多时候你到了一定时间想吃东西了,其实是细菌想要吃,它吃得不多,但是为了推动你吃,肠道里就会产生各种信号,让你产生很想吃东西的欲望,馋了,就想吃了。如果夜里这些信号通过肠——脑神经传递,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睡眠中的反应。
多饿几天你就会发现,每一次饿,想吃的东西都不一样。饿第一顿时你想吃的东西,和连续饿五天你想吃的东西就不一样。
有一次我们做辟谷,让大家列出最想吃的东西,我赫然发现,原来我平常口口声声说爱吃的肥肠、火锅没有列在前面,真正写的时候,排名前几位的居然是白切鸡、肠粉、牛河。那时候我才意识到原来我的身体里面住着一个广东人,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四川人,却不料广东人的基因那么强大。
挨饿的每一天,晚上做的梦也不一样,层次也不一样。当我们辟谷时,血液里的糖先被调动,正常成人空腹血糖浓度低于2.8mmol/L、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低于3.9mmol/L的时候称为低血糖,低到一定程度身体就会有应激反应,把脂肪调动出来分解,转换成能量。不同类型的“垃圾”开始被分解(“垃圾”是身体里的脂肪等的统称),特定类型的“垃圾”在分解、燃烧、释放热量的过程中,对应着不同的信息。
食物消化的过程会影响你的睡眠质量
关于消化,大致有两种情况。第一种,不论食物好坏,总体过量。有经验的人都会发现,宿便没排干净,睡眠是不好的,排干净了很容易就睡好了。有句俗话说“要想不死,肠中无屎”,怀揣一肚子的宿便去睡觉,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不管好的坏的,堆在那里多了,渥堆发酵就形成热。
看过普洱茶制作过程的人知道,渥堆发酵的茶是很热的,就是一个沼气池。小孩子发热,很多是因为积食,那些渥堆发酵形成的热会在身体里到处窜,造成各种不安。所以要退热,要想办法让小孩子排便。
第二种,是过于空,或者说没有达到肠胃的需要,菌群没有得到满足。有烟酒癖好的人,没有睡好觉,原因不是真饿,是需要“喂一口”了。所以我有时候实在睡不着觉就起来抽根烟或者喝杯酒,有些人是需要吃一碗泡面。年轻时在宿舍,晚上要吃劣质火腿肠,好的还达不到效果,一定要勾兑了面粉、肉味的味精的劣质火腿肠。
那种有特殊癖好的人很容易陷入失眠,原因就是他们肠道里的特殊分子得不到满足,就会发信号,刺激肠道里跟消化有关的神经,让你错以为是饿。有经验的美食公众号都是在深夜发美食图片的,你以为是拉仇恨,其实是因为他们深知,那时候肠道里的各种菌群活跃起来了。
轻断食:肠道清空的人睡眠质量会明显改善
轻断食指一天只吃一顿,或吃三分饱,或一周有一天不吃。结合道家很多心法、做法、呼吸空气的方法叫作辟谷。断食和辟谷完全是两回事。辟谷并不是不吃,而是吃独特的东西,比如道家有些人是吃黄精(一种植物根茎),或者服食一些松针,还会吃一些补气的药。我辟谷时吃的就是人参归脾丸、黄精、金匮肾气丸等,中医补气还用藏红花加黄芪,根据不同人的体质分型。
我们当时做的辟谷是和一个从华大基因出来的专业团队合作的。他们每天都要检测血糖、血脂、体重比,以及气、便、尿,对我们定制化地进行能量补充,否则很容易把人饿出病。
一般辟谷三天就有很大改变。辟谷之前会吃一些益生菌来清除肠胃垃圾,那些会给你发出奇怪指令的菌类“坏分子”也被排出去了,反而更不容易饿。
“胃不和则卧不安”有很多种可能性,第一种是吃多了,第二种是因为成瘾性原因导致的特殊分子,第三种是为了刺激更多的血到肠道里参与消化。
因为晚上食物吃得过多要消化,血液不能去到应该去的地方。在人体中,如果晚上血液不参与消化,应该是有别的事情要做的,类似于身体的“研发预算”。可是由于你晚上吃得不对,导致不得不占用预算。这些血液就不能去其他地方,继而形成恶性循环。
如果血应该去肝而没有去,肝应该对它做的事没有做,那么第二天身体功能就变得更糟糕。晚上该去脑部的血没去,就会导致脑出血、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
再有,人的消化系统和心脏是受迷走神经支配的。迷走神经有多个分支,其中也包括在消化系统中游走的神经,这种神经一兴奋起来,胃和肠道的蠕动就增强了,但这时候心脏的反应则恰恰相反——心率变慢了,严重的话甚至会心脏停搏。迷走神经兴奋时,冠状动脉是会收缩的,这样就引起了心肌的供血不足。吃太多,迷走神经就会兴奋,继而给心脏造成很大压力。所以,心功能不太强健的人,在饮食上要特别注意少食多餐。
另外,饱餐后胃体膨胀,横膈上移压挤心脏,从而也影响了功能不全的心脏的舒缩功能,所以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不应饱餐。有高血压、胆囊炎等疾病者,也不应饱餐。
此外,还有一种假设:帕金森病可能最先是由肠道菌群紊乱所致。帕金森病患者,早期会出现肠道炎症和功能异常,比如便秘、腹泻等,他的粪便、黏膜相关的肠道菌群与健康人不同。
所以说,血液在身体里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带来应该带来的,带走应该带走的。如果晚上因为消化食物而消耗了大量气血,其他地方就不够了。
就像一个公司,如果大量的预算用在研发上,人力资源和市场上的预算不足,或者是大量预算用在营销上而没有注重产品研发,都会导致公司最后的衰败。
做梦就是满足你想做又做不到的
身体的血液还有集中的特点。相对来说,血液会在某个时间集中地做一件事,就像公司有一笔流动资金预算集中做一件事是一样的。
晚上睡觉时,如果某些菌群过多,或者某些独特的菌群没有被满足,都会产生不和的情况。这种“不和”的状态会在肠道里释放各种信号,对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施加影响,以各种方式反射到大脑,结合白天的记忆、睡觉的温度和周围的声音,在大脑里形成几种信号的叠加,这就是梦的源泉。
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人晚上憋着尿睡觉,梦里就会出现到处找厕所,好不容易找到了还会出现电灯开关找不着、门打不开、马桶盖掀不开等各种情况。其实就是不能让你撒尿,万一梦里面撒尿成功,就是尿床了。
做梦就是对你想做又做不到的事情的一种安慰剂效应。大脑在欺骗自己:我正在找厕所了,不要再释放信号了。但是又不能真的尿出来,于是梦里厕所的门就坏了。
从某个角度来说,梦是应该做、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情。不能做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恐惧,二是因为欲望。恐惧是害怕这样做,欲望是想得到这个结果。人生的苦源于恨别离,求不得。用李宗盛的歌说:想得却不可得,你奈人生何。
恐惧与贪婪的本质,都是我们出于对食物和繁衍的恐惧和贪婪所养成的习惯,投射到其他方面的。所以人类有两个最重要的诉求:生存权及其延伸——交配权。交配权本质上是让一个新生儿去延续你基因和菌群的生存。
食物安全感:童年食物给我们的幸福感
张成岗教授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观点,他认为从这个角度来看,与鱼类洄游现象相类似的是,中国人之所以每年要回去祭祖,就是因为人在乡下出生,吃乡下的东西长大,到了一定年龄以后,每年身体里的菌群会驱动人们回去一趟,回到出生的地方,完成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菌心学说”是张成岗教授从事生物医学科研以来最为重要的科研成果之一,是在国内外大量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以及自身进行大量深刻体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菌心学说”认为,人们对于不同食物的倾向性,与特定种类的肠道菌群的数量和质量关系异常密切。也就是说,一个人的饮食习惯被长期甚至终身记录在这个人的肠道菌群的数量和种类之中,反过来通过人的“欲望”和“心理”状态体现出来。
基于这些理念,“菌心学说”认为人的内心活动和情绪变化,其物质基础有一部分是“肠道菌群”,而并非全是人脑本身,具体表现在“人心即菌群”和“菌群即人心”,所以叫作“菌心”。
《黄帝内经》里用的一个方子叫“半夏秫米汤”。半夏有祛痰的功能,使气向下,让食物和组织液顺着肠道从上游往下游走。秫米就是小米,是中国人最早期的食物,很有可能蕴含了我们炎黄子孙最早期的食物安全感的信息来源。它是用半夏把垃圾清走,垃圾包含了肠道里种种让你上瘾的东西产生的代谢物和菌群,比如抽烟、吃各种食物产生的痰。半夏就像个清道夫,将垃圾清掉,然后再用秫米汤给你安慰。作为我们这个民族“童年时期”的主食,秫米能给我们安慰,让我们不要怕,并产生幸福感和安全感。
要让一个孩子获得终生幸福,需要在这个孩子小的时候植入很多幸福的“埋线”,每次快乐时播放某段音乐、闻某种味道、吃某种食物……这些“埋线”就会在人的内在形成条件反射体系。以后当这个孩子不快乐的时候,可以启动所有这些“埋线”的“开关”,他就会莫名其妙地开心起来了。
一个童年在很多地方流动的人,一辈子都缺乏安全感的原因,在于身体不知道该给哪个信号才能让他有安全感,它要提供多个信号。从攀枝花到广州,工矿到农村,从白切鸡到麻婆豆腐到老灶火锅,于我而言,这一切必须要综合起来才能产生足够强烈的安全感。
我们为什么在睡眠的时候会醒,就是因为没有安全感。以前“人类”还在树上的时候,要保持警觉,避免一不小心从树上掉下来。哪怕是在沙漠出生的人,也会做从高空掉下来的噩梦,这是通过基因常年累计下来的记忆,慢慢变成一种集体无意识。
这种现象不仅在人身上存在,长颈鹿生下来半小时以后就爬起来跟着跑了,2小时就参与迁徙了,否则就会被吃掉。它怎么会知道跟着跑?一只蜜蜂没有上过“蓝翔技校”,也能把“水泥活”做好。蚂蚁群没有总工程师,也会井井有条地进行搬运活动。
这就是一种随基因全部在“出厂”的时候就装好的集体无意识的记忆。
如果连长颈鹿、蜜蜂、蚂蚁这些动物都有,人为什么没有?为什么人不应该有?
第三节 如何才能避免“卧不安”?
根据上一节的介绍可知,其实我们并不需要吃太多的食物,尤其是晚上。以前我和徐文兵老师讲《黄帝内经》的时候就说过,很多母亲早上逼迫小孩子吃早餐。小孩子昨天晚饭都没消化完,早晨一点都不饿,你非要让他吃,就会在消化道堆积更多食物,形成更大的负担。
中国人的集体记忆是常年吃不饱,倾向于吃得更多。“吃了吗?”变成我们问候语的原因,就是我们能够吃饱才几十年的时间,之前的大部分时间内,多数人都是饿着的。在古代,地主也不是每天都能吃饱的。
同时,现代人体能的消耗远不如古代人,而我们的进食时间却是按照大运动量安排的。以前一个人一天随随便便走个十里八里很正常,现在有多少人能做到呢?很多人都是要刻意去数步数才肯走路。
像我现在每天能走一万步都了不起了,所有的运动都拿来思考、说话、看东西、想象,以及消化和表达各种情绪——主要的情绪可能是看朋友圈里别人过得比你好而生气,或看股票曲线的起伏而失魂落魄。
肠道和大脑之间的亲密关系是双向的
怎样来调养“胃不和则卧不安”呢?
首先,我们需要定期对肠道进行一次有益的清空,我就是这样做的。定期对自己的肠道进行“断舍离”,一次“杀毒”,一次“电脑清空”,一次“房间打扫”。
第二,对让你上瘾的东西进行观察,察觉那些已经在身体里面成瘾的细菌的信号。
我们去检查胃不和的时候,要看这个人对什么东西有瘾,比如常见的容易成瘾的有烟、酒、辣椒、肥肉、烧烤食物等,身体要对这些菌群进行定期安慰。如果你不能把它清掉,你只要定期给它这些就可以了。因为它们的语言通路很像,比如很多抽烟的人到了某个时候喜欢吃点东西,其实并不是饿,而是身体误会了,是菌群的信号被解读成为饿。
张成岗教授后来的辟谷方法就是针对肠道的菌群,给一种菌群会吃的较少的食物,吃完之后,饿的感觉就没有了。张教授的方法就是有针对性地为这些特殊细菌提供食物,然后身体其他部分就别吃了,因为本来它们就不需要。
所以“菌心学说”指的是就人体而言,与人体共生的微生物虽然没有人类先天的DNA,但也组成了所谓“第二基因组”,构成了人体另外一套复杂的控制系统,终生影响甚至控制着人体的饥饿感、欲望甚至心理活动,成了除大脑之外的“第二个人体中心”。
肠道和大脑之间的亲密关系是双向的:正如大脑能够给胃部传递信息一样,肠胃也可以延迟其对于神经系统的平静或兴奋作用。迷走神经是第X对脑神经,它从脑干一直延伸到腹部,指挥着我们在下意识里控制的许多身体过程。肠道菌群能够直接影响迷走神经细胞的刺激和功能。其中一些肠道细菌可以像神经元一样释放化学信使,通过迷走神经,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和大脑交流。
肠道菌群通过让你的身体感觉饥饿,迫使你完成吃饭这个动作。听起来有点可怕——这就是说,人体是被动吃饭,而不是主动吃饭的。我们传统上说“民以食为天”,其实在张教授那里有一个升级解释:“菌以食为天,民以菌为先。”
如果由于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肠道菌群平生了紊乱,这些异常的肠道菌群就会逐渐形成慢病的“病根”,并且长期“潜伏”在消化道之中,持续地诱发慢病。随着日常生活中一日三餐持续进行,这些异常的菌群会不断地向人体传递异常的代谢信号,从而导致慢病难以改善和康复。
定期的辟谷和轻断食,可以改善我们的食物结构,透过饿的机制促使身体调动一系列信号,把存在于其他地方,如肝脏、血液里面的脂肪,调动转化为身体所需的热能。这样就能既不摄入新的“垃圾”,又能把原有的“垃圾”转化为能量。这其实是一种特别环保的做法。
调养“胃不和则卧不安”的第三个要点,在于充分意识到身体的瘾是内在菌群的需求。
我们要么用各种方法把瘾戒掉,要么就定向满足它,而不是满足身体的所有需求。大部分时候“瘾”会伪装成“饿”。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我们的身体对食物的分解能力,随着年龄增长会变得越来越弱。老年人对食物消化分解的能力很差。菌群活到一定的时间也会变老,老了就不愿意干活了。菌群最后是要回归它的土地的。
张成岗教授说,当有些菌群发现它们居住的这个房子,也就是人的身体,已经不能让它们活得更好了,就会用各种方法让你觉得活着没意思,最后人入土了它们也就回归大地了,继续去找它更好的宿主了。
我们必须了解,菌群已经在这个地球上很多年了,它只是不停地在找宿主而已。菌群不仅仅在我们的身体里面,而且也在很多动物的身体里面。菌群自己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系统。
细菌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几十亿年,发展出了强大的生存能力和信号传递能力,彼此间信号传递非常快,而且可能是“无线”的。
总体而言,“菌心学说”认为人体是由躯体、菌群(菌心)和人脑组成的“身心脑三位一体”的结构体系,从而提出了对于人体结构和功能的新理解,突破了以前中医对于人体的宏观解剖学认识,以及西医对于人体的微观解剖学的认识,并且认为“菌心主导情商”“人脑主导智商”,而人体只是一个为“菌心”和“人脑”提供“栖息之地”的生理空间。
你想安抚某些人的情绪,就要让他们去吃一些他们喜欢吃的食物,这样那些爱闹事的细菌就会得到安抚。这意味着,我们放入嘴中的食物以及我们养活肠道细菌的方式确实影响着大脑的功能。一个人如果有甜食、又有可乐、又有炸鸡的菌群,又抽烟又喝酒,这个人基本上不可能是一个意志力坚定的人,因为隔几分钟就有一群细菌发出信号,这些欲望会以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比如狂躁、忧虑、坐立不安、眼神慌乱,会以各种动作呈现出来。
一个没有细菌的人理论上来说应该是一个很容易拉肚子的人。小孩体内的细菌组成尚不完善,稍微吃了一点不够卫生的食物,身体就会有一个反应机制,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它排出体外。
所以拉肚子不见得是病,可能是身体的一种应激反应。像发热一样,一般人很少发热,发热就是身体给我们的一个信号。
还有一个典型的情况就是痒,肌肉坏了,在长回来的过程中会痒,它其实已经不痛了。
这一章中,有大量内容是我们猜测的。更重要的事情是:我们必须理解,人类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被头脑控制的,而是被肠道控制的,甚至是被菌群所控制的。人体系统无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肠道中的微生物居民所主导、控制、定义、组成和协调运作的。
当我们从宿主这个视角去看人类,就能理解,这些菌群们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在我们脆弱、戒备松弛的时候表达出来。它们其实一直在表达,但是以前外界噪声太大的时候我们听不见。就像房间太亮就看不见屏幕上的画面了,只有当房间暗下来的时候我们才看得清。
之所以我们会做噩梦,辗转反侧睡不着觉,如果你把它当作病来看,它确实是一个病。但是如果理解了,原来这是对更深层次的东西没有得到满足的回应,你也许就完全会感谢睡不好觉这件事情了,因为它说明你的身体还有能力去不断提醒你。噩梦和辗转反侧都是身体在告诉你:请注意,我得不到满足了,请你满足我……请满足……请满……
从来没有什么需求是可以被压抑的,而把需求暂时消灭是可能的。你把身体里所有让你成瘾的物质消灭清除,你的瘾就断了。但是压抑这些需求是不可能的,最多是暂时压抑,以便堆积到一定程度来一次大爆发。
扩展开来,小孩的天性就是对世界充满好奇,想学新鲜的东西,对没接触过的很好奇,想尝试,这是人在进化过程中自然出现的需求。小孩都喜欢吃肉和甜食,因为成长需要更多的热量,而蔬菜带来的热量不够。饮食习惯造成小朋友躁动,安静不下来,因为他们摄入了热量后需要释放。
所以如果你想要让小孩子安静,让他练静功、打坐,循规蹈矩,最终他可能会因为你的威逼利诱,表面上演成你想要的样子,一旦被释放出来,到了老师、家长看不见的地方,他马上就会变成另外一种样子。儿童教育的核心就是不能让小孩子过早地成长为大人。
纪录片《生命·成长》里采访过一位儿童教育专家贺岭峰教授,他女儿成绩不好,有一次老师叫见家长,他女儿就很害怕,怕爸爸回去骂她。他说我才不会因为一次考试破坏我和我女儿之间长期的信任。如果我把她骂完,她以后不相信我了,不跟我讲这些事情了,那我更得不偿失,太不值当了。
如果你面对任何问题,都愿意跟父母分享,那么你的成长过程会是很幸福的。因为不管他们能不能帮你解决,起码你能够跟他们说。那些从小生活在父母要求非常严格的家庭的孩子,是非判断极其明确,手段也不见得有多么巧妙,可能会成为成功的人,但很难被培养成幸福的人,这种人会突然在某个时间点爆发出来,原因是他长期被压抑,最后还是会形成某一种反应。
说回菌群欲望被压抑与睡眠的关系。从这个倒推回来,我们所有的欲望都是食欲和性欲的延展。我们的欲望会延展成为恐惧、贪婪、怀疑、彷徨、焦虑……当这些心智模式和习惯,与其他的事情附着在一起,就很容易触发种种情绪。
我们的情绪很容易被事件连环牵引。比如说,焦虑明天可能没钱了,焦虑明天不知道住哪儿,等等。我认识一个人,他说他可以训练自己,把恐惧的情绪和相关的事情分离出来。
他是如何训练的呢?首先他让自己居无定所,每一天都把所有东西背在身上,诸如牙膏、牙刷……跟别人吃饭聊天,聊到最后如果这个人愿意带他去家里住,就去那人家里住,反正也没地方去,实在不行就找个旅馆,但是他从来不想明天晚上睡哪儿。
后来借由这种行为艺术,他帮自己看清了一件事情——对于“不知道明天晚上住哪儿”和产生焦虑这两件事,其实只是“可以”相关,而没有必然关系。“不知道明天晚上住哪儿”是一种引发焦虑的外在条件,可是我们长期把这两件事情连接起来,于是一想到“不知道明天晚上住哪儿”你就焦虑。
如果一个人从出生的第一天就居无定所,就不会为此焦虑——他可能会为别的事情焦虑。
情绪本身就是情绪。这种情绪通常来自对生存权、交配权的焦虑、恐惧、贪婪。这些情绪一旦生成,会和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场景,例如不知道去哪里睡、不知道吃什么、有没有烟抽,形成关联。这种关联,绑得太紧之后,就如油和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
通过对“胃不和则卧不安”这件事情的分解,我们会看清一件事情,原来所谓的“我”——我的执着、我的快乐、我的恐惧……一切的“我”,是可以被剥离出来的,也是可以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审视来检查到的。
讲那么多题外话其实就是想说明一个我的体会:如果他们能觉察到许多导致焦虑失眠的真正原因其实就是肠道菌群得不到满足,那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很直接了……
TIPS:
肠道细菌与良好睡眠
最近几年,很多研究探索了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HPA轴有个功能,就是在我们承受压力时刺激肾上腺来生成皮质醇,也就是身体的一种关键的应激激素。而很大程度上,肠道细菌就控制着身体的应激反应。
应激激素皮质醇与人体的昼夜节律有着独特的联系,在一天24小时内,激素减少和增多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决定着我们是感到警觉,还是感到倦怠。而在情绪障碍中,失眠是一种常见症状,我们现在已经知道,这种症状跟微生物有关。
最新的研究成果显示,某些白细胞介素和TNF-α(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对于催眠而言十分重要,尤其是最有助于恢复精力的深度睡眠和非快速眼动睡眠。此外,肠道细菌还能刺激与皮质醇水平相协调的化学物质的生成。自然情况下,皮质醇在夜间处于最低水平,在清晨时开始升高。细胞因子本质上具有由肠道细菌决定的昼夜周期。当皮质醇水平在早晨上升时,肠道细菌便会抑制细胞因子的产生,这种转变就被定义为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之间的过渡。因此,肠道细菌的破坏会对睡眠和昼夜节律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平衡肠道,解决失眠。
胃不和所导致的卧不安该如何改善?
具体一点,睡不好觉怎么办呢?可以做这么几件事情。
第一,肠道菌群检测。
看看你到底缺哪些菌群,或者有哪些菌群得不到满足。
第二,成瘾性检测。
了解有哪些东西是比较容易让你成瘾的。比如有些人在基因里就比较容易形成酒瘾,我认识的一个女孩就是这样,一喝酒就容易很“high”,很容易成瘾。后来她做基因检测,发现自己原来基因里就有高酒精成瘾性风险。有些人容易有酒瘾,有些人容易有甜食瘾,这些是先天已经在的,后天一激发就容易成形。
第三,对自己的食物进行检视。
绝大多数人应该做一个减少食物摄入的计划。让自己不求饱,只求不饿。成瘾性检测就是知道自己有些时候有饿的感觉或者辗转反侧的感觉,并不是你想摄入食物,而是你想摄入某一些独特的菌群需要的东西,只不过它们像掌握了权力的某些领导一样,为了得到它们那一点东西,要求你摄入很多,发出类似于饿的感觉驱使你。你自己有什么瘾是可以通过日常观察知道的,但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把胃不和与这些瘾关联起来。
第四,随着年龄增长,多吃高度分解的食物,让大自然的菌群帮助我们。
比如说老年人适当吃一点酸奶真的很好。对于很多本身分解能力已经不强的人来说,多吃已经分解好的食物必然可以降低消化负担。比如有些人喝茶会很容易睡不着觉,但喝熟茶(如红茶和黑茶)就不会,因为熟茶已经对茶进行分解了。所以那些菌群分解能力已经变差的人可以尽可能借助外力来改善。小孩子还可以吃酵母片,酵母片不是酵素,它的作用是创造让酵素长得更好的环境,非常有价值。
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供大家选择。
第一个建议,中医有两根经络与消化有很大关系,一根是足阳明胃经,一根是足太阴脾经。你可以顺着这些经络去找痛点,当你找到一些特别痛的点时,对它进行轻轻地按摩。
另外推荐大家做一种保健——揉腹。轻柔地揉腹可以带来安全感,同时可以促进肠道蠕动,触发肠道的运动。肠道在运动过程中就会自然而然地加速血液的流动,可以通过揉、摁、压吸引血液流过来,解决肠道的问题。
每天揉腹是非常好的保健方法,但是不能太重,太重可能导致淤血。所谓的“意守丹田”,“丹田”就是肠道主要分布的地方,当我们将意念集中在丹田的时候,就会将气血引导到丹田。
丹田具体位置在肚脐正下方三寸,小腹正中线上,是全身经气聚集之处。具体方法:
1.两脚开步与肩同宽,自然站立,自然呼吸。从上往下,从头顶放松到脚底。
2.两手抬起放在腰边,手心向上,将注意力放在整个小腹内部。是整个,不要局限于某个位置,暂时忘却以前的下丹田位置概念。
3.鼻子连续地、短促地吸气(每次只吸入一点),多次短吸之后,感觉吸满了就闭气3—9秒。
4.轻轻用鼻再吸一下,然后缓缓呼出,呼气的时候只做一次,但不可以过急。
5.如此反复进行3—9次,重点是在鼻呼吸中去留意小腹内部的紧缩和放松感,尽量清晰地找到那个点,这样做就能感觉腹部有一个压力点了,但这个位置还不是丹田。丹田在这个压力点下低一些的位置。因为绝大部分人的重心都会偏高,所以压力点下低一些的位置(一小块范围)才是丹田。
6.两脚开步比肩稍宽或两倍肩宽,然后缓慢蹲成马步,不要求很低,但身体躯干一定要正直。
7.两手抬起放在腰边,手心向上,将注意力放在后腰和尾骨一段。
8.整个上身,向右、向下、向左、向上移动画圆,反复几圈后,反过来进行。用腰腹来画圆,带动膝盖参与运动。
9.将圆的范围逐渐缩小,膝盖基本不大动,腰腹画圆,在脊椎或后腰有感觉后,逐渐缩小圆。在画圆运动中,尽量体会后腰到尾骨那一段的感觉。有清晰体会后,在画圆时留意压力点低一些的位置,并把那个位置后移,体会运动中后腰有感觉的位置,统一起来后会找到一个位置。这个位置就是丹田,继续画圆,感觉会逐渐清晰。有时甚至有一种开合感,就是丹田开合。
另外,除了半夏秫米汤之外,中医还有几个方子可以提高消化分解能力,其原理就是解决湿气重的问题。现代人喝冷饮、吹空调的生活习惯,容易导致湿气重。脾本来就怕湿,湿重困住脾,该升的升不上去,该降的降不下来,“能源”都不够了,不该囤积的反而囤积起来。
这里介绍一下平胃散,这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里面的,由当时的皇家组织编写的。其最关键的药物就是苍术和厚朴。苍术和厚朴是一对好搭档,主要就是去除脾胃的湿气,消除湿重困脾导致的肚子胀、胸胀;陈皮理气化滞,合厚朴恢复脾胃的升降;甘草、生姜、大枣调和保护脾胃正气不受损。这样一来,湿气去、胃气和、气机畅、升降顺(注意:没有水湿之气或阴虚之人,症见舌红少苔,口苦而渴,或脉数者,都不能服用这个方子)。
如果身体湿气越来越多,就会聚集成痰,湿为痰之源。
另外还有改善痰湿的温胆汤。半夏是祛痰圣药,和陈皮合用去胃的痰湿;竹茹味甘性凉,清胃的痰热;枳实疏导胃的痰滞;生姜和大枣是健脾和胃。温胆汤除湿健脾,痰湿一除,就好像是给脾胃去掉了枷锁。脾胃功能一旦恢复,气血生成量一上去,正气一足,身体状况自然就好转了。
总之,胃不是指一个器官,而是指整个消化系统。所有生态的和谐就可以带来安全感,帮助我们入睡。如果不和谐,就会在夜晚睡觉的时候释放出信号,吸引我们关注,让我们睡得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