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关于霞浦摩尼教的研究今已进行了十余年,研究成果丰硕,已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但由于条件所限,多数材料都没有公刊,严重制约了国际学术界研究的深入开展。有鉴于此,笔者征得文献所有者的允许,选取霞浦文献中内容比较重要的《兴福祖庆诞科》《贞明开正文科》《点灯七层科册》《冥福请佛文》《祷雨疏》《奏申牒疏科册》等抄本予以校录刊布,并将其作为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对象,同时涉及《高广文》《佛说善灶经文》《摩尼施食秘法》等其他霞浦文献的内容。另有内容最为丰富而且也最为重要的《摩尼光佛》,笔者已与包朗合力刊布(2),本书不作重复收录。本书拟通过仔细对比霞浦文献与敦煌摩尼教写本,考察二者佛教因素和道教因素的比重,条列二者的异同,以探寻其佛教化、道教化、民间化的倾向与发展轨迹,深入探讨其传播方式的异同,进而探讨摩尼教在霞浦的传播路线,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探讨霞浦摩尼教文献、文物在中西文化交流史即丝绸之路传播史上的重要学术价值。
前贤的研究成果为本人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素材,但也存在不足和需拓展的地方。元文琪是最早研究霞浦摩尼教文献《摩尼光佛》的专家,但是在他2011年的论文中,引用材料不全不说,就是其用以作论据的材料,标点断句也有很多错讹之处,乃元先生掌握文献过少所致也。然而,元先生大作也提示我们,包括《摩尼光佛》在内的霞浦摩尼教文献必须要有一个较为完善录文和校注的底本,才不至于在以后的研究中发生以讹传讹的事情。这一点最重要,否则研究者只取其中的只言片语,很容易为造臆说而断章取义。
其次,林悟殊、马小鹤诸位先生的研究从宏观的角度论证了一些新命题,也重新讨论了一些久已存在争议的命题,但是从微观上感性探讨摩尼教与敦煌文献和其他宗教的关系,以及摩尼教对其他学科产生的影响,都需要做一番基础性的罗列和较为深入的论证。这是一个较为细致而涉及面很广的课题。
林悟殊、马小鹤等利用霞浦文献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首先是利用霞浦文献,重点是《摩尼光佛》,通过与敦煌摩尼教文献的比较,重新探讨摩尼教教义的问题,作此探讨的三个重要前提是校录《摩尼光佛》,判定霞浦文献中的摩尼教成分,梳理摩尼教在霞浦的流传与演变,只有如此,才能确证霞浦文献的摩尼教性质,研究才能不致偏离方向。定性之后笔者拟通过霞浦文献的实证与敦煌三经的比较再次研究摩尼教与其他宗教的关系:第一,与佛教的关系,为深化此主题,探讨摩尼教佛化词语的内在涵义;第二,与道教的关系;第三,以霞浦文献的具体章节整体研究摩尼教、佛教、道教相互融合的关系。在做了宗教性质的对比后,笔者专门就霞浦文献中与敦煌文献相同和相异的部分做详细的胪列,笔者还拟就霞浦文献在其他领域,比如语言学领域的作用做一探讨,以便较为全面地彰显霞浦文献的价值。
日本、欧美学者虽于近期也开始关注霞浦摩尼教文献,在摩尼教咒语与绘画艺术的解读、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但由于他们受到资料的局限,研究进展比较缓慢。
近期元文琪先生在《二元神论》新版后记中对霞浦摩尼教性质表示质疑。笔者以为,虽则元先生关于霞浦明教或非摩尼教之言尚待商榷,然其对明教多神崇拜、不依一尊的属性论断无疑十分准确。元先生提出应对霞浦斋醮科册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归纳出各类科仪形式诸如请福禳灾科仪、超度亡灵科仪、兴福祖庆科仪、祷雨祈雨科仪、冥福请佛科仪、施食秘法科仪、法事秘要科仪等及其所蕴含的宗教传统观念和信仰主张,今日之摩尼教新锐研究者正是如此。
综观十年霞浦摩尼教之研究,由于有着百年敦煌吐鲁番摩尼教文献研究之基础,故学者上手较易,研究也不断细化,从宏观的校录研究到具体神祇研究、神谱研究,术法与术语研究,音译诗研究及艺术研究等,联系敦煌吐鲁番文献及传世文献中对明教及吃菜事魔的记载,两相比勘,已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我们亦应当看到,霞浦摩尼教研究学界参与度严重不足,主要由林悟殊、马小鹤、杨富学、包朗等少数学者置身其中,闽地文博界零星撰有考察论文,摩尼教研究领域卓有成绩的学者如芮传明、王媛媛等多未与焉,其与摩尼教的国际显学地位严重不相称。旁者不论,即与日藏摩尼教绢画研究相比,国内外参与程度亦不可同日而语。究其原因,首先是霞浦文献多数“养在深闺”,由于未获授权,科仪文献照片不能如敦煌、吐鲁番文献般结集图版公之于众,只能仰仗持有文献的专家学者之录文,公刊一件是一件。
霞浦文献作为活态之物,虽不存在作伪问题,其中更含有多篇夷偈等,然抄录多在近世,诚难证明其为数百年以至近千年流传至今之真品,讹误在所难免,日人吉田丰认为其抄撮是在清代,如《摩尼光佛》,而其中混杂其他宗教成分又极多,极难梳理,故国际学者慎之又慎,少有涉足。按:国内及西方很多学者专做仪式道教研究,如劳格文、叶明生、李志鸿等,其所抄撮科仪资料中时有明教神祇出现,然其并不了解摩尼教,恐亦不甚关心霞浦科仪书,而国内摩尼教学者则向来只做摩尼教研究,少有涉猎科仪者,故大部分对霞浦文书关注度不大,而专事霞浦文献研究的学者,之前对此类亦多不通,径将之全然视作摩尼教文献,致有解读过度之嫌,而忽略佛教科仪亦是一个很大缺憾。故笔者以为,当联合佛道教仪式研究学者及摩尼教研究学者共事霞浦文献之解读,庶几可事半功倍矣!笔者深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