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的文化价值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曹明海

大家现在读到的这部书,是以高超的博士学位论文为基础,又丰富了部分内容形成的。作为高超的导师,我对这部书的具体内容以及整个写作过程还是非常熟悉的。当时,论文写成后送交校外专家匿名评阅,参与评阅的数位高校同行均对论文给予很高的评价,并给出最好的成绩。在论文答辩过程中,答辩委员会的专家也都对论文的选题、框架结构、观点阐释、举证论述、语言表达等各个方面赞赏有加。作为指导老师我很高兴,这也是我本人比较满意的一篇论文。

文如其人,高超做人稳重,做事扎实,做论文也求实、求真、求精。特别是一起共事的十多年时间里,因我身体不太好,就把学科很多事情交他来做,这些事情既多又杂,还没报酬,他从来没有抱怨过,一直任劳任怨默默付出,而且把这些事情都做得很好,让人满意放心。作为学科负责人,我一直是很感动的。现在,他的论文出版成书,我为他高兴,也很乐意为此书做序。

高超做学问执着而肯下功夫。他撰写的《语文阅读教学的文化价值研究》,很有创意,也有重量感,颇具鲜活力,是苦费心力对阅读教学的深切思考和感悟,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独到的体验和积累,是在阅读研究中生成的文化思维智慧,有着引人透视阅读教学活动深层意蕴的思想启示性。其中有三个方面的特点,值得读者在阅读此书时留意思考。

本书最大的特点,无疑是作者宽广独到的研究视野,以及宏观视野与微观实践的巧妙结合,这也是多位同行专家一致赞许认可的地方。

本书以语文教育的“文化育人”之痛作为研究起点,但没有拘泥于传统研究思维的束缚,如以往对语文本体认识的研究,对语文教学过程各环节问题的研究,或是对教师教学方法问题的研究等,这些都是针对教育问题而研究教育领域内的问题。而本书把研究的目光投向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以及教育与文化发展的关联关系上,通过回顾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历程中各个时期呈现出的不同特点,来考查阅读教学与文化发展的互动机制,即文化的发展如何影响阅读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阅读教学如何传承、创新和传播文化以促进文化的发展和演进,以此梳理出各个历史时期阅读教学在文化价值取向上呈现出的特点,继而从文化价值视角出发,对阅读教学在不同文化发展时期的成败得失做出深入分析和探讨,并总结出对当下教学的启示性意义。经过如此厚重的论证和铺垫,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当下语文教育的文化育人问题不是单纯教育领域内的问题,更是宏观的文化体系的问题。中国处于文化重建期,传统的文化内容和形式不适合直接用于当下的阅读教学,而新的文化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无法为阅读教学提供必要的内容支持,这是语文文化育人产生问题的根源所在。语文课教不好的问题,不能再让广大无辜的语文教师来“背锅”,因为这是文化转型期的一个社会性、时代性问题,不应质疑和指责语文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能力,因为他们不得不面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和无奈。正是基于以上认识,作者继而提出,语文教师不应仅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更应是新时代文化的建设者,应把文化育人与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唯有此,才能真正解决当下语文教育的文化育人问题。这一观点的提出受到专家们的高度评价,当时论文评阅专家对此的评语是“见识高卓,意义重大”、“为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本书这种宽广的研究视野,透露出一种成熟与大气,它不是对前人理论研究的缝缝补补,而是开辟了一个语文教育问题研究的新视角、新思路。

如果仅是以宏观的研究视野提出新颖的学术观点而不能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那么本书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将会大打折扣,“头重脚轻”、“不能落地”也是很多研究者容易出现的问题,这也是我最初对选题所担心的地方,而恰恰相反,作者很好地把宏观视野与微观实践部分紧密结合起来。在解决问题的实践部分,本书所提出的策略和方法不是浮于表面,而是深入教学底层,切中问题要害,精准而务实,这可以从两个层面上看得出来。一是在提出要把文化育人与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这一观点后,作者把目光投射到当代文化重建期存在的种种文化问题上来,通过深入分析当代社会多元文化挑战、文化价值冲突以及阅读教学在这一时期探索中的得与失,提出新时期阅读教学文化价值取向应关照到四个层次的问题,即新时期阅读教学的文化使命、对当代“文化人”的文化价值观设定、阅读教学的文化课程设计以及对文化经典的时代性解读,四个层面的问题由外而内,环环相扣,逐层深入。这一部分本身就很切中核心问题,同时,它又是一个巧妙的过渡部分,是从前面宏观层面的观点向解决问题的实践部分的过渡,也为后面的论述做了很好的铺垫。二是在解决问题的实践层面,作者对阅读对象、阅读者和阅读方式三个方面都做了深入的剖析和论述。在阅读对象方面,作者从文本最基本的构成单位语言着手,探讨汉语言具象性思维特征,提出这种思维方式影响下的言语构成需要一种与之相契合的阅读方式;从文学作品的语言内向性、情感内指性和意蕴模糊性等特点出发,论述汉语言作品特定的解读方式;从文本构成的结构层次出发,提出阅读活动中分层次解读的要求。在读者方面,作者深入剖析了读者文化心理的浅层结构、中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以及各个结构的构成特点和具体表现等。在以上论述的基础上,作者找到了阅读对象与读者之间最适合的阅读方式——体悟阅读,它也是实现阅读教学文化价值最优化的教学形式,并根据文学作品结构层次特点和读者文化心理构成的层次特点,提出体悟阅读的悟形、悟情、悟道、践行四个层面对“文化人”的建构过程,这同时也是阅读教学文化价值的实现途径。在这里,作品、读者、阅读方式三者的论述紧密结合,不仅如此,在论述过程中,作者还引入部分作品的解读案例,使实践策略部分的论述更具有信服力和指导性。

从宏观视野的论点,到中间必不可少的铺垫性过渡,再到深入教学内部精准而务实的实践策略,宏观视野与微观实践结合得恰到好处,整部作品逻辑清晰,结构合理,论述严谨,作者写作时收放自如,显示其在理论架构设计和引据论证方面强大的把控能力。评阅专家对此也不吝赞美之词,“从逻辑条理角度看,体现了完整、清晰、严谨的思维线索”、“全文的框架结构清晰可辨,层层推进的论述思路也显而易见,用语措辞都十分讲究,展示了扎实的功底和认真的态度”。相信读者在阅读此书时,对此也会有相同的感受。

对“阅读文化价值”的深入阐释,是本书的另一个特点。

作者用拳拳热切之情大力倡导“阅读文化价值”的教学理念,标举“阅读文化价值”的教学本色,把“阅读文化价值”作为教学探索的基本门径。从这部书的整体构成来看,作者用较多的篇幅论述、阐释和案例说明“阅读文化价值”的教学,要“扎根于文化”,持守“阅读文化”的语文本体,强调“阅读文化价值”不可“荒己园”。整部书对这种“阅读文化价值”的教学探索,以特有的语言文化视角,诠释了阅读教学的文化性真义。概括来说,这部书探讨的“阅读文化价值”命题,主要思想包括这样的几层含义:一是语文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二是引导学生开掘汉语文的文化价值,注重民族独特的语文感受,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三是尊重和发展个性,让学生体悟和理解民族文化,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如本书中提出的阅读教学“文化育人”之痛、阅读教学的核心价值是其文化价值、阅读活动是“文化人”的生成过程、多元文化并存与民族文化的重建、文化转型期的文化价值冲突及其文化价值取向,以及阅读教学文化价值的实现方式和途径等,其整体结构的营造和对具体问题的论述既切实又新鲜,透出一种“阅读文化价值”的睿智思考,给人以阅读教学的警醒与启示。尤其是“阅读文化价值”的教学取向与新课标强调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学具有一脉相承的思想意涵,因而更显示出“阅读文化价值”的教学特质。这无疑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重建了阅读教学的新秩序,拓展了阅读教学的新境域。当大家走进本书探讨“阅读文化价值”新场域的时候,领略到的是阅读教学如何根植文化、接通地气、催生情蕴、照亮阅读心灵的“真问题”。可以说,在读这部书的过程中,会让人倾听到“阅读文化价值”生成的那种“生命拔节的声音”,感悟到“阅读文化价值”的教学真义。

对“阅读文化价值”的创新性论述分析,也是本书的一大特点。

人与文化是阅读教学的两个维度,在阅读过程中人与文化通过互动实现着双向建构。语文教育的终极追求就在于实现人的发展,因此,阅读过程中人与文化互动的最终指向也是人的发展生成。德国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经说过:教育的对象是特定文化环境中具有思想道德情感的精神主体,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传递文化、体验文化价值,并培养具有文化创造力的人。作为我们的母语教育,阅读教学的过程在传递文化、建构灵魂与人格、促进学生生命成长方面,毫无疑问担当着尤为重要的责任。正是从这一认识出发,作者在这部书中对“阅读文化价值”的论述分析,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具有形象体验性特征。汉语文有一个突出特点,那就是以形写意,这与汉民族思维的具象性相关,即善于用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抽象的理念。凭借表象、想象来反映事物的运动规律,达到对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认识,用形象的方式进行概括并用形象材料进行思维的过程,这就是具象思维,也称形象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善于运用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思想的内容。因此,作者在本书中提出,阅读活动就需要一种非理性的体验方式,需要人的主体意识的积极参与和主体情感与生命的投注,因为阅读中一切语言形式都注重具象性。一首诗、一句话、一段文,词语的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容量大,启迪性强。在阅读中从一个侧面看就是不断地“取景为譬,取物为喻”的意象营构过程。所以,作者在本书中强调对阅读的感悟体验,以在身、心方面留下痕迹,使字词语句甚至意绪从读者的口中心中自然流出,从而理解体会语文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在阅读中再现形象,触动阅读者的心灵。

二是具有文本召唤性特征。语言文字构成的文本富有弹性,信息丰富多元。这表现在语文阅读具有以少寓多、小中蓄大的含蓄性,所以很值得回味吟哦。同时,阅读过程还具有多义性和开放性的特征。任何一部作品都具有空白点和未定点,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化框架。这一开放性的文本结构召唤读者去填补建构,从而实现作品阅读意义的具体化。正是这一召唤结构,使文本阅读的意义是多重的,内涵是丰富的,可以向多方面延伸,这就为阅读和品味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提供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多元化理解的可能。同时,本书还从阅读教学的主体加以透视,认为学生对语文材料(即教材)的反应往往也是多元的。这是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阅读期待视野各有不同,在对文本进行解读时,由于受到自己的经历、动机、情感、气质等的“塑造”,必然会形成个体独特的理解和感悟。所以,本书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要求,尊重学生阅读的差异性,珍爱学生富于个性的阅读理解和新鲜的阅读感受,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并利用阅读视野、阅读反思和批判等,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三是具有精神生成性特征。阅读过程的文化渗透,实际上是把语文作为语言文化的构成载体,通过阅读来体悟文化蕴涵。语文是文化构成的基质元素,也是人的生命活动形式。阅读过程的根本,是一种主体精神的文化陶冶教育,即本书中所论述的“文化人”精神成长的教育。阅读在培养学生的文化情操、树立学生的健康人格、完成“立人”使命的过程中,有着其他学科教学不可替代的功能。阅读活动不是过虑僵化的信息符号,它负载着人的文化意识,充满着人的情感思想,是有灵魂、有生命的。阅读应固本立人,真正体现阅读过程文化渗透的魅力和价值。本书这种有见地的论述与语文核心素养的精神内质,显然是同构的。

现代语言文化学研究告诉我们,语文本身不仅仅是一种语用工具,还是人本身,是人的一部分;它不是外在于人的客体,而是主体;不仅是“器用”,还是“道体”。语文阅读过程饱含着主体情感,充满着人生体验,文化蕴涵是语文阅读的基本属性。正如语文名师韩军所言:学语文,绝不是学纯粹的无文化内涵的语言字码本身,本质上是形成人的独立的精神本体,是在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树立人的自我精神与人格,这就是陶冶人的情感和情操,建立“文化人”的教育。语文阅读具有天然的文化特性,它责无旁贷应担负起为学生的发展打好“精神底色”的责任。本书的这种论述就是强调,阅读应该加强文化精神生成的教育,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培养他们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情感力、独特的想象力、深刻的理解力,以及高尚的文化审美情趣、健全的文化个性、完善的文化人格。总之,阅读要以文化渗透与同构、实现“文化人”的教育为旨归。

从本书的论述来看,“阅读文化价值”的教学是最重要的陶冶场域。实际上,阅读教学是学生实现语用性生存、文化性生存、智慧性生存、享受性生存的基本途径。本书探讨的“阅读文化价值”教学是一种语用技能教学,是语文核心素养教育,更是一种情感和心灵的陶冶活动,在“阅读文化价值”教学场域中洗练学生的心灵,建构学生的人格,促进生命个体的总体生成,给学生以安身立命之本。这就是说,这部书对“阅读文化价值”教学的探索,拓开了阅读教学的新场域。

近几天,在一种冬暖的沉静中又读高超博士论文编成的这部书稿,从其整体构成和章节的论述中,似更感到其理论分析的严谨,阅读文化价值透视的厚实,其论说的字里行间透着一种骨力和心气。这就是做学问所具有的一种实诚态度和学术精神吧。是为序。

2020年1月

于济南龙泉山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