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疫情下的供应链改革计划是否影响中日经贸合作
近年来,随着我国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制度创新,各项政策所产生的红利不断吸引外资外企进入我国。根据商务部的统计数据,在全球跨境直接投资持续多年下降的背景下,去年我国吸收外资继续保持逆势增长势头,全年实际使用外资9 415.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8%(不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数据),再创历史新高,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全球第二位。同时,截至去年年底我国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也已突破100万家。外资外企对加快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其中,日本是我国外资外企主要来源地之一。日本企业在华布局生产经营,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就业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也为日资日企提供了极好的海外发展机遇。
1.供应链改革计划与“中国+1”方案
金融危机以后,随着中国的发展、中日双边关系恶化和中美贸易摩擦逐渐加剧等现象的出现,日本国内部分政治势力开始鼓吹“中国崩溃论”和“中国威胁论”等论调。在此压力下,日本政府和企业也相继探讨实施“中国+1”等备选方案,以避免供应链过分集中于中国这一“世界工厂”而产生不必要的风险。其后,随着两国关系的转暖,双边投资和贸易规模开始反弹,两国经贸关系日趋紧密,所谓的“中国+1”方案不攻自破,新增投资日企也愈发关注我国制度创新所带来的政策“红利”,并逐步将开发中国市场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重点,以顺应我国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的战略转变。目前,约有六成在华日企已经实现了在中国市场的现地销售,而产品返销日本的在华日企仅占其总数的30%左右。
进入2020年以来,随着新冠疫情的全球爆发,中日两国经贸合作也受到很大冲击。两国政府先后启动了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紧急机制,企业面临停工停产,居民的日常生活也因此受到了很大影响。在此背景下,为了抗疫情稳经济,日本政府于4月7日出台了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经济刺激计划,总规模约108万亿日元。其中,斥资2 435亿日元用于供应链改革和海外生产多元化方案。在内阁府议决的《新冠病毒感染紧急经济对策》第二章第四节第一部分,即“构建强韧的经济结构”,这部分内容的第一点明确提出了供应链改革计划。该计划强调了针对因新冠疫情受冲击的海外供应链,认为日本有必要基于经济安全角度考虑,将生产基地从“特定国”搬迁回国内或者推动向东盟等国的多元化布局,以方便企业扩大海外生产经营、增强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为后疫情时代继续扩大外需做好准备。日本政府认为,此次疫情初期日本国内医疗防护用品等领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供应短缺现象,主要是其国内供应链“空心化”和海外供应链“脆弱化”所致。日本政府认为,全球疫情蔓延使以上供应链布局受到了严重打击。一方面,为了保证疫情期间本国相关医疗物资及原材料的供应,保障供应链安全,防止市场供应短缺,有必要推动实施供应链改革计划以防范由此产生的风险。另一方面,从日本企业的角度来看,由于长期以来受税负和劳动力成本等因素困扰,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正在逐步减弱,从全球资源配置角度出发展开海外供应链布局有利于扬长避短,特别是核心生产制造功能的海外转移和业务外包是保持竞争力优势必不可少的手段。因此,日本企业布局全球供应链也是必然的选择。自经济全球化以来,日本已通过建立海外生产网络,积极构建供应链体系,极大地满足了其本土和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国内市场的商品需求。经过多年精心布局,目前日本参加全球供应链布局的海外企业达5万多家,其中中国和东盟是日本企业的海外主要生产基地。考虑到产业布局的诸多要素,笔者认为日本政府这次出台的政策举措主要还是应对和防范疫情下海外供应链的风险,对我国是日资企业海外主要集聚地和投资对象国的格局并不会产生根本的影响。
2.供应链改革与生产线外迁或回归的异同
所谓供应链改革,与供应链布局或调整的概念有着千差万别。简言之,供应链改革的推进主体是政府,实施对象为企业,而后者的推进主体则为企业,实施对象为具体的投资和生产项目。企业生产线的迁移或回归应该是企业基于全球产业链布局或调整的需要,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全球资源配置的结果。因此,如果将企业海外生产线的迁移或回归简单归结为供应链改革具体成效,则意味着改革计划本身在科学性、合理性等方面存在缺陷。
此次新冠疫情蔓延,美日等发达经济体因医疗防护等用品产能不足出现市场供应短缺、物资严重匮乏现象。基于前述理由,日本政府希望通过改革计划的实施来介入企业海外投资生产决策的行为,只能更多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其政治效应将远大于实际效果。从日本跨国企业的角度来看,其全球产业链布局主要还是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因此本国政府的财政补贴或倾斜政策对跨国企业全球产业布局的吸引力并不大,难以在制度上产生有效的制约力。
根据日本媒体相关报道,至计划发布以来共有87家中小企业向日本政府申请了供应链搬迁补贴,补助金额约为700亿日元,占总预算的1/3不到。其中,57家企业在国内另设生产线,30家企业则在东盟相关国家另设生产线。因此,总的来说这次申请搬迁的企业数量并不多,且以中小企业为主。从日本中小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特点来看,其主要生产和营销对象大都为日本的大企业,也是日本大企业全球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受日本企业传统“系列”关系影响,一般来说缺乏单独调整海外产业布局的能力和动机。特别是从事医疗防护用品生产的中小企业,其在国内以及东盟各国的生产线仍然较多依赖于我国的原材料,在短期内这一格局也基本不会改变。应该看到,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全球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营商环境、产业体系还是市场前景等因素看,我国都是跨国企业全球布局的重点,这一格局今后也不会有很大变化。因此,以目前我国经济基本面和未来发展前景来看,外资外企大范围撤离的现象不会出现。正如近期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所说,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是各国企业多年来共同努力、共同选择的结果,是各经济体要素成本、产业配套、基础设施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哪个人、哪个国家能够随意改变的。从商务部公布的统计数据和日本贸易征信机构对企业的问卷调查来看,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对在华外资企业造成一定影响,但中国近期并没有出现大规模日资撤离情况。相反,结果表明日资企业仍将持续看好中国,在中国长期经营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也应该不会有所改变。
3.探讨在多边框架下共建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
此次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对世界经济带来的冲击非常之大。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将出现3%的负增长,这也是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全球首次面临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同时进入的衰退。其中发达国家经济体将出现约6.1%的负增长,新兴国家经济体将出现1%的负增长。
为了应对全球性经济衰退,发达经济体政府纷纷出台应急性政策以防经济下滑。其中,量化宽松是货币政策的主基调,而减税和救济企业与家庭则是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尽管如此,发达经济体个人消费、企业投资和进出口下行趋势仍难以避免。为了转嫁国内矛盾,部分国家政府的疫情政治化倾向也愈发明显。一般来说,当全球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战争冲突、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等突发事件时,如何避免海外产业链风险防控将成为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从这个角度出发,部分发达国家政府担心本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布局中过度“单一化”所导致的“断供”“掉链”等风险问题的想法不难理解。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国内政策引导和国际合作两方面着手推动。首先,从国内政策引导方面来讲,为了做好海外供应链的风险防控,政府可以适当引导企业调整长期投资和生产计划,在全球产业链布局中选择适度分散风险、进行部分调整。但是,要解决这些问题还必须遵从市场规律和企业的自主选择,不宜单纯以行政手段干扰和打乱全球分工和产业布局。其次,从国际合作来讲,面对短期医疗物资的短缺现象,各国政府可以在多边框架机制下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加强产业互补、合理配置资源,特别是在加强产业链安全管理的同时,积极推动产业链风险防范的国际合作,在全球多边框架下共同建立战略物资储备体系,防患于未然。事实证明,依靠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完全可以实现相关物资的供求平衡。我们看到,此次疫情下在相关国家出现的医疗防护用品等物资供应短缺是短暂的、一过性的现象,并不具备持久性。相反,在商品市场的供求原理作用下,以各国企业为主体的全球供应链可以充分发挥其供需调整能力,能够在需求迅速增加的情况下迅速调整产能。面对暂时的供求缺口,只需要相关国家政府加强国际合作、构建紧急态势下的战略物资储备体系,实现短缺物资的共建、共管和共享,则完全可以弥补短期供求失衡的“市场失灵”现象。从以往经验来看,每次出现全球经济萧条时,一定会有一些国家出于国内政治因素采取一些“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事实证明,这些举措对恢复全球经济增长,推动各国经济复苏有害无益。从全球发展视野来看,今后在多边框架下加强合作,增进共识,提升全球治理能力已是大势所趋,“逆全球化”的言行也必将受到世人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