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进行时:中国当代诗歌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我的诗歌理论一直以诗歌作品来呈现,用文章来阐释的文字并不多,至于对当代诗歌现象的研究也没有特别探讨过,这是基于诗歌创作的过程对我的吸引力强于阐释。在创作过程中的各种经验其实就是找到它们在这个时代中存在的道理,其中诗歌涉及的主题很重要,主题契合当代人类社会关注点时,就会有情感和认知上的冲动,因为你身在其中,也就能不断地在创作中摸索经验,包括心中有理论在逐渐沉淀和推进。但这是每一个创作者的经验,常常是潜在的收获,它们也只是我自己的作品验证出来的,不一定具有普遍性。

于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理论工作就会有另一些更热衷更适合梳理分析的人来做,这些人肯定也是最喜欢阅读现代诗歌的,而且是大范围地大量阅读。我反省到自己的阅读量还是极其欠缺的,其中最大的问题是选择上比较狭窄,比如对大量网络诗歌的忽略,说到这一点就需要指出:如果要分析研究网络诗歌的生成与发展,就需要大量的阅读,才能分析到位,所以我看到中国当代诗歌临港理论研讨会邀请了很多当代诗歌现象的关注者,有些人同时也是诗歌创作的实践者,当然,除了网络诗歌之外的其他门类的诗歌也在研讨会上被认真地涉及。

诗人自己说出来的某些貌似自我辩护的诗论,对理论阐释者是有帮助的,不能想象一个没有诗人加入讨论的诗歌理论研讨会是成功的,因为诗人哪怕只围绕自己的创作进行理论表述,那也是提供给理论研究者的第一手资料,激发诗人说出自己的理论,哪怕狭窄一些,也是研究者所需要的数据之一。四届研讨会的总体资料出版将为当代诗歌理论提供很多信息,是值得提供给阅读和研究者再次消化的。更关键的是,这种理论碰撞所形成的发现和收获因人而异,但我相信这会为不少人厘清一些认知上的盲点或避开误区,从而更进一步地对当代诗歌现象进行下一步的梳理。

我不会说几届研讨会有多么成功,因为它是进行时状态,在历史的宏观中更是进行时——人类在时代的前进中调整对文明的理解和梳理,是在已经形成的台阶上继续走,任何时代都是整个过程的一部分,问题是这些理论的形成能否让我们更接近真实的对文明有促进作用的时代创作。

对我来说,还是那句话: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只能由我们自己来记录,之前的人和之后的人不可能有我们的第一手资料来记录,一如我们也替代不了之前和之后的人来记录他们的时代,从这一点来讲,几届当代诗歌临港理论研讨会是及时和负责任的,是我们必须做的事情,而此也证实使研讨会成形的组织方是有着如此责任感的。

一、人类诗歌精神的核心是反省

一提到文艺理论,我们有很多历史参照系可以阅读和借鉴,但我觉得它们的形成具有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局限,而当前我们所属的时代则有历史遗留下来的和新出现的问题,我并不想把它们的新旧分得很清楚,因为它们是有关联的。现在我假设自己要写一篇诗歌理论文章,那么我想到的提纲或内容会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由第一反应写下的近年来的想法:

第一,中国当代诗歌面临的问题应该是阻力,题材的阻力、金钱与物质的阻力,很好的题材与敏感词把握的适度平衡,考验着对时代负责的诗人的智商和能力。至于写诗能不能挣钱的问题,其实就是用诗人对社会的价值观在各行各业里做事,这时所创造的财富就是诗歌精神挣到的钱。

第二,从文明的角度讲,人类的诗歌精神是一致的:好诗有两种,文字的和行为的,后者更重要,因为前者是为后者而出现的。不少诗人觉得行为太难而选择了前者,而此时的前者也就是文字,就只剩下技术了。

中国诗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其实是通过具有诗歌精神的人表现在文化行为上的,我们在人类面对生存危机时有精神导向的建树吗?当然可以举出一些得奖的文学、电影作品,但诗歌精神不是对他人或他国的影响,而是作为一个现代人有没有传承诗歌精神。我认为有反省才会有诗歌,对个人行为、国家行为、灾难和反文明事件进行反省才是传承和发展了诗歌精神。

第三,这是肯定的:新媒体让我们便于交流,能通过更多别人的镜子看到自己,这对认真写作绝对是有帮助的。所以当代汉语诗歌仰仗新媒体有了各种发展,这是以前完全想不到的。同时,一个新的现象就是出现了大量的诗歌圈,大量的批评、鼓励、谩骂、抄袭和吹捧,而诗歌又是一个反省、思考、向内的修炼,其中是有大量矛盾的,而针对每一个自认为诗人的人,其解决的方法依然是最古老的方法:减少和警惕自恋!做一个专业的文明人比做其他任何一个行业专家更重要。

二、诗性的坚持应该参与当代文明的发展意识

人类有两个基因,一个是生物学的,一个是文化的。我们每隔一段时间就把诗歌和有关诗歌的问题拿出来讨论,留下具有创新的当代佳作和启迪未来的新观念,这就是每一代人对文化基因的刷新。当然,其他文化行业的人也必然做着同一件事情。

被称为佳作的诗有几方面,首先从题材上讲是描写人生永恒题材,比如爱情、死亡、战争等。其次是对当代的社会生活和各种大事件进行描述和记录,因为活在当下的人有着直接感受的证据,把方方面面用诗和诗论记录下来给后人,作为对这个时代的了解。当然,同样是事件和题材的写作,有创新形式和阅读快感并易于被更多人分享的就被称为佳作。

说起城市生活,那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繁荣、便捷、丰富的一首大诗,但它面临的是就像一首能流传下去的好诗所需要的各种条件。

城市的一切全是人为的,包括公园和流水,预留的江河水道甚至海岸线也必然伴随着人工的设施和维护。城市的图纸在根基上还是依照大自然的,因为我们只能向大自然学习,追求那种天、地、人的和谐,绝非互相搏斗。这还涉及人与人之间是逆向统治还是顺势管理,涉及我们的审美有没有随着时代和技术一起发展。有一个就近的例子,就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我们的生活审美荡然无存,城市没有了建筑的发展和管理,更别提梦想了。强调审美就是强调作为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性,而更进一步讲,宇宙里还没有出现能与人类交流的其他物种,这一点也是人类会时常想到的问题,我们需要想象力来生活在偶然或者必然的处境里,想象我们如何尽可能地延续下去,尽可能地了解人类在宇宙空间里到底能生存多久,到底能否在宇宙灾难来临时幸存下来。也许有人会问,你谈的这个问题与讨论议题有什么关系?我认为有关系,因为诗性是人类精神生活一个最高级的词,没有哪一代人有权降低它的标准来使用它,如果继续纠缠在国家主义、种族独立、宗教分歧上,人类面临的大问题就没有时间进入真正的诗性思考。前面提到的“文化大革命”,在那样的日子里,诗性思考是绝对被消灭的。所以首先要避免妨碍思考的各种设置,给诗性思考一个积极向上的面对人类城市的思考平台,我在思考上海或北京或纽约时,也思考那个迟早会出现的人类共性的城市。

当我们在某间房间里讨论这个城市有多少条地铁线、多少娱乐设施、多少便利的手机App可以下载时,这种自豪对人之精神的诗性尊严和自由意识有多少支撑呢?我认为城市是人与人更密集的存在方式,有更多的互相接触和冲撞,所以首先是平等意识所引导的和谐存在,这里包括爱护公共财物等标准的城市生活行为,而这些行为的流行与遵守的基础就是政府的管理体制,没有廉洁高效的体制就很难使其维持并发展。所以让我们想想管理机构的问题吧,这也是为了能让我们的诗性思考真的可以有审美上的落实,不然审美是力不从心的。还是那句老话,除了老弱病残需要更多的关怀之外,不要人为地制造其他的等级差异,不然诗人们将会一直忙于成为社会良心这个简单的基础角色,它就会不断重复在“敢不敢说话”的初始性问题上!

我再说一个正在如火如荼地发生并影响世界各地城市人生活的问题吧,那就是因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而引起的剧烈冲突。人们局限在知识产权的问题上并打得热火朝天,当然无暇用更长远的目光来诗性地思考人类地球共同体的未来。我们在短浅的目光里继续享受着先到先得的“抢位子”的游戏。科学技术的发明解决了人们吃穿住行的问题,而和谐世界的秩序呢?科技为什么对此无能为力,用导弹制造出来的自我安全感意味的是什么呢?是文明在前进吗?其实仅仅是技术在前进而已。我很难为某几个城市超前的高科技设施而兴奋。诗性是理想和反省的,从文明的角度讲,人类整体的诗歌精神是一致的,所以筹办诗歌讨论会的初衷是讨论写作如何参与建设文明社会。我这里插一句:这些年来很多中国人移民到海外寻找发展机会,所以对多种族的城市社会生活和文化异同有了更多亲历的感受,这在题材上虽然有别于国内的写作,但能回过头来或拉开距离地对故乡事物进行多角度审视,并创作出拓展胸怀的作品。这并非站着说话不嫌腰疼,因为诗性是没有国籍的,是人的诗性,不是某村、某城、某国的封闭式的诗性。而身边的现实地理环境确实很容易让人甚至让诗人忽略对更大环境的诗性审视,我觉得有必要警惕这种保守主义的常态。

城市有利于资源集中使用的同时,更利于发挥的是人的资源。当文化人士们集中到一个城市里,就会有更多的脑力碰撞,在巴黎、伦敦、北京、上海、纽约等大城市的文化人士们,有史以来创作了很多文艺作品并带领文明疆土的拓展。我于1987年5月在纽约创刊的《一行》诗歌艺术杂志,就是先有我国台湾、香港、大陆(内地)以及其他国家华侨的大量涌入,有了这群数量可观的文化人士之后,顺理成章地有了发行一本杂志的基础,当然还有个自由的市场机制允许你这么做,允许你成立出版社或杂志社并且可以销售。纽约这样多种族和多元化的城市具有各种创新的刺激,它犹如一个旋涡,带领具有诗性思考的各族人敢于想象、敢于展望、敢于突破和敢于失败。说到这里,也有局限,这个局限就是汉语创作必须翻译成英文才能进入当地读者群里。但我们不应该总是强调差异的文化观念和语言的不同,因为共同的诗性在捍卫人在生存的尊严上没有差异。

2018年,在美国纽约皇后区创立的法拉盛诗歌节就证明了这一点。每年的4月是美国诗歌学会从1996年开始设立的国家诗歌月,在这个月,美国各地都会有各类的诗歌活动。从2020年开始的法拉盛诗歌节,就是众多华人进入美国之后共同参与文明社会建设的一次水到渠成的行动。首届法拉盛诗歌节是以北美地区为征稿范围,结果征稿过程很顺利,在短短一个月里,就收到了美国和加拿大近200位华语诗人的作品近500首。诗歌节的邮箱接收人按照程序先把作者名字换成编号,然后交给几位编委初审、二审到终审,最后选出获奖的12首。在二审开始前,编委还搜索了进入二审后的作品是否在网上和纸媒上发表过,因为我们不接受发表过的作品,同时还检查审视一下是否有作品涉及抄袭。

这是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延续性的汉语诗歌的诗歌节,每年4月举办,我作为诗歌节的主任委员,见证了从商讨到实现的过程,它只有短短的两个多月的时间,但它证明了华人的诗性人气在这片北美地区形成了,如此顺利地发生令我很感慨。所以城市的文化凝聚力见证了很多之前不能想象的事物发生。我们把纽约发展最快的华人聚集点皇后区的法拉盛地区直接作为诗歌节的名字,既接地气又表明我们脱离那种署名“世界”“国际”的虚荣和夸张。为什么刚办完了首届就能说它是延续性的呢?因为我们申请了非营利组织,并在一个月内就获得了联邦的非营利组织的免税号码,用这个号码就可以让各种商业公司赞助,而参加赞助的公司可以获得部分额度的免税,并且给公司带来赞助文化事业的美誉。我们还获得了一些国会议员和州议员以及区议员的祝贺信,他们亲自或派代表来参加了汉语诗歌节的开幕式。他们认为作为移民国家的美国就是要用多民族和谐共存的眼光来扶持多元文化在当地的发展,这就是一种诗性的思考!很多美国人对待移民的态度与美国总统特朗普是有很多分歧的。这次诗歌节得奖的12首诗涉及枪支和种族问题,涉及个人修养和移民困惑等。我还想说的是,城市的文化发展必须要有非营利的赞助机制,这样文化精神性的活动就不会因为不能产生直接的物质盈利而被弱化。我知道上海市早就有文化赞助基金,但是对民间的当代原创及先锋探索的赞助力度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随着临港第二次诗歌研讨会的进行,我反省过自己:我对诗性的坚持是否有点像对传统文化的怀旧?如果是这样,就欠缺了参与当代文明的发展意识。当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个人修养是必须传承的传统优势,“修养”这个词真好,因为能遵守法律,还不能说是一个自觉的文明人,可能是个害怕被法律惩罚的人。而“修养”就是要在遵守法律的基础上更高地培养自我的文明行为,让我们共同努力吧,诗性就在我们身上而并非远方。

三、当代性时常需要沉淀一下再说

当代性有两个层面,诗人价值观的当代性和作品的当代性。两者涉及作者的视野大小问题,是关注狭隘的个人或小群体还是关注整个社会。我觉得21世纪以来,汉语诗的多元化,使作品里的视野不缺少广度,问题是其他国家的信息如果只是听说或者通过媒体获得的,在准确度上绝对会影响作品的说服力。我对当代性的复杂基因抱有警惕,因为当代性不能回避的就是你是在什么样的体制里形成的,有些国家有过体制变化,令作者的经历产生了极大的起伏,这种当代性与一直从单一体制里获得的就有很大的差别。当然,作为个人,只能尽可能在信息准确度上进行旅游式的考证,并且对信息进行一定时间的沉淀后,以期获得接近全面思考的真实数据。每个国家的当代性有不同文化产生的针对自己处境的荷尔蒙。

关于真实数据,我不是仅仅讲表面的各种媒体上的各国社会数据。我先讲一个最近发生的事情,我的一个搞写作的朋友是2020年1月中旬从上海到纽约访问旅游的,准备3月下旬回上海,可因为纽约的疫情,很多航空公司停飞了正常航班,他的航班也被取消了,这一拖就是几个月,他本来是租住在纽约曼哈顿区的民宿,但因为纽约市的感染概率很高,就联系了前些年移民美国的朋友,这个朋友住在纽约上州的极其安静人口稀少的小镇里,于是他就搬到那里“避难”,在那里每天面对大自然的树林和草地,天空和鸟叫声,还有兔子和鹿群,几乎见不到人,他一住就是两个多月,结果这种沉淀使他内心发生了变化,疫情让他从大都市的噪声中沉淀下来,转而开始审视自己的内心。他发现在被现代都市社会的浮躁和繁荣裹挟的这些年,自己很少有机会参照大自然的天色转换、云层变化、风声及鸟鸣来审视内心深处;他还发现描写都市繁荣的表面结构组成了他近些年来的作品,深处的体会没有被激发。这就是我们尤其是都市诗人面临的写作状态,久而久之,成为习惯。所以我要说,我们的都市生活有很多浮躁的当代性,这些当代性表现在作品中,加上互联网和自媒体,它的发表过程也很浮躁,其中缺少沉入内心的数据,也就是缺少反省以及和大自然互动的程序。习惯了浮躁日常和繁忙社会应酬并不加反省,又如何能呈现有深度的当代性呢?

另外,我认为诗人和文学艺术创作者的个人文明有着永恒的当代性标准:

第一,人类需要一个互相比好而不是比坏的生存环境。

第二,所有文学艺术的最终目的是能把行为底线往上提升一点,所以文学艺术的创作只是它的过程。不管它存不存在,都是为了达到这个行为的当代性而努力的。这个当代性是需要每一代人持续推动的,历史很多次证明了,文明很容易在各种利益的争夺中倒退甚至毁灭。

再说说当代的作品。首先,我对属于什么流派不太重视,一般来讲,以我能获得阅读快感来定,我不会先选择什么先锋的流派后再去阅读,我感谢每一篇给我阅读快感的具体的作品,并没想到去感谢这篇作品所属的流派。尤其很多流派是被一群人或评论家贴标签的,常常是推销式的自恋型的广告语。说到这里,我认为口语诗不是流派,是当代的表达方式,是日常用语被诗性积极地参与了,它突破了学校教育的僵化的文学规范,它的当代性就是扩大了易于共鸣的范围,或者说智性地把日常的很多说法点击出诗意的穴位,这并非容易的事情,况且还要延伸地点击出哲理、美学等的深层感悟。所以,口语诗的淘汰率也会很高。它需要诗人更多的钻研和更贴紧社会现实表达方式的体验。

相对古典一些的现代诗,比如翻译体及技术类的表达模式,虽然有一定的传统阅读的习惯保险,但在创新上我觉得反而难以成就,总体来说,它不太依赖紧锣密鼓的当代脉搏,它依赖的是“审美是有心跳的”的文学概念,对我来说,它的陈旧在当代性上就显得抽象,或者当代性变成了背景而很模糊。至于其中有没有创新的好作品,当然也会有,但要阅读更多的才能发现一二,因为它们不够自由,有许多虚荣和所谓学术的绳索。这么说吧,古典的性表达和当代的性表达,我喜欢后者,前者经常遮遮掩掩到后来连性都忘了或没有表达出来。

从精神角度讲,我相信这类研讨会的目的就是反省时代的过去时和如何坚守个人对诗歌精神的信仰。所以特别感谢瑞箫、弘十四、张晓燕为中国诗歌当代现象即时性的梳理所做出的努力。因为在浮躁以及不少创作者膨胀自恋的文化环境里,警钟式的告诫和理性的分析是绝对必要的。我以为在任何大潮中,生命价值观的选择,始终是个人面对生存时的自我文明程度的界定。

研讨会参与者们的专业方面和愿望必然是有差异的,如何包容以及包容到何种程度也是值得探讨的,因为某些文明底线是坚决不能往下挪动的。这本合集是所有参与者有启发性的发言以及互相脑力碰撞后的收获。让我们为诗歌精神传承的纯粹性干杯!

严 力

2020年7月于纽约

[作者系旅美诗人、当代艺术家,《一行》诗刊(2000年停刊)主编,纽约“法拉盛诗歌节”主任委员,纽约“海外华文作家笔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