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随赏2:中国风俗&人物符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五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十五之夜(宵)為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叫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夕、小正月節。

元宵節緊鄰春節之後,其節慶活動實際上是整個春節娛樂慶祝活動的收尾。民間習慣上要到過了元宵節,才算真正過完了年。元宵節風俗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商代。至漢文帝時,朝廷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主宰宇宙一切之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日。司馬遷等創立《太初曆》時,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元宵節又稱“燈節”,關於元宵點彩燈的習俗,說法眾多:

一說是源於先民對火的崇拜。先民發現火有一種神奇的力量,能夠驅走蟲蛇猛獸,由此也相信它能驅除一切妖魔鬼怪,於是選擇在滿月之時點燃篝火,舉行驅鬼儀式,因而相沿成習。

另一說是源於漢代“燃燈表佛”。東漢明帝提倡佛法,永平年間(公元58至75年)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摩揭陀國有正月十五日僧眾觀佛舍利、點燈敬佛之俗,明帝就令這一天晚上在皇宮和寺廟裏點燈敬佛,士族庶民人家亦都掛燈。

還有一說是源於道教“三元說”: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主管這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張燈之俗形成後,歷代都以正月十五張燈觀燈為一大盛事。唐代開元盛世,元宵節長安燃燈五萬盞,皇帝命人做巨型燈樓,廣達二十間,高一百五十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還特許開放宵禁三天,稱為“放夜”。沿至宋朝,張燈由三夜延長至五夜,除燈彩以外還放焰火,猜燈謎,表演各種雜耍,更加熱鬧。到了明代,朱元璋為使京城金陵更為繁華熱鬧,又規定正月初八上燈,十七落燈,連張十夜,家家戶戶懸掛五色燈彩。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舉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但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至今。

元宵燈會往往薈萃各種娛樂活動,故有“鬧元宵”之說。唐宋時燈市上開始出現各式雜耍技藝,到明清兩代又增加戲曲表演等內容。如今,元宵節的活動更是豐富多彩,觀燈、猜燈謎、逛廟會、舞龍、舞獅、玩雜技、變魔術、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打腰鼓、唱大戲等民俗娛樂,遍及城市和鄉村。

元宵節也是中國的“情人節”,元宵燈會給未婚男女相識、約會提供了大好時機。歐陽修所作〈生查子〉一詞云:“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辛棄疾〈青玉案〉一詞也描寫過青年男女相會於元宵燈會的情景:“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傳統戲曲中亦多有元宵節賞花燈定情的情節。

吃元宵

農曆正月十五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又稱“湯圓”,在宋代即已流行,最早叫“浮元子”。元宵由糯米製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吃元宵寓意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