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初也;按干支法,五月是“午月”,初五為五月第一個“午日”,是謂“端午”、“重午”。又午日為“陽辰”,也稱“端陽”。
端午節歷史悠久,節俗眾多,又有大量別稱,如五月節、午日節、天中節、夏節、浴蘭節、艾節、菖蒲節、女兒節、詩人節、龍日等。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有起於三代夏至節說、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東漢孝女曹娥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等。據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中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是起源於古代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報國之情和感人作品已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詞,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為深廣。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習俗也都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
端午節是一個健身競技、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福求祥的民俗佳節,二千多年來形成了一系列內涵豐富的節俗活動。
吃粽子:早在春秋時期,就有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而成的“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的“筒粽”。至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南北朝時,出現了雜粽,即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又用蘆葦葉,餡料款式品種則更加豐富。至今,每到端午節,許多人家都還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以嘉興粽子尤為著名。吃粽子的風俗還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賽龍舟:相傳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紛紛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農曆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它們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畫刻成龍形的獨木舟競渡,以娛神樂人,原本是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祭儀節目。划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及英國等地。1980年,龍舟競渡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
插艾葉菖蒲:“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古人認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時五毒盡出,因此要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以驅邪辟毒。端午時,家家灑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於門楣,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以鎮邪魔;做成花環、佩飾,婦人爭相佩戴,以驅瘴癘。艾,又名家艾、艾蒿,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菖蒲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其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
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有避邪驅之意,亦為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做成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玲瓏可愛。也有的地方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據說可避蛇蠍類毒蟲傷害。
飲雄黃酒:雄黃是一種中藥,性温、有毒、味辛苦,有解毒作用。內服微量治驚癇、瘡毒等症;外用可以作殺蟲劑。端午節正值初夏,天氣漸熱,蚊蠅孳生,是各種疫病流行的季節,用雄黃酒解毒、消毒,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和實用價值。除飲用雄黃酒以外,人們還用雄黃酒塗抹兒童的鼻子和耳朵,或用雄黃酒在男孩頭頂寫一個“王”字。
端午節作為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2006年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被確定為國家法定節假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