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2——武舘與舞獅
我的師公周漢興
舞獅和武舘關係密切,我自己就是從小在武舘的氛圍下成長、生活,從武舘學會舞獅的。這背後的淵源,又要從周漢興說起。他是我父親的師傅,即是我的師公,在我出生之前已經去世了。雖然我沒有見過他,不過他的名字一直和我相連在一起。
我認識周漢興,全憑聽聞,是從我父親姜仁祥、二伯姜福祥,以及他們的師兄弟口中知道他的生平,日積月累,在腦海裡形成了周漢興這個具體的人物,以及因他而形成的信念,認為一個男子漢就應該是這樣,一個師傅就應該是這樣。甚至可以說,我崇拜他,幾乎將他奉若神明。我每次回到武舘,第一件事就是向他上香,這麼多年下來,我上香致敬最多的就是他。
下面要介紹的,除了有我自小聽來的故事外,還包含了從梁漢林師叔處訪問得來的資料。梁師叔和我父親、二伯都是師公的徒弟,一直追隨師公左右,對師公的生平亦知道不少。
周漢興祖籍開平,是在廣州開始習武和打出名堂的。現在我們武舘裡有一組周漢興習拳的黑白照片,是他還在廣州時拍攝的,當時他很年輕,二十來歲,照片中的他上身赤裸,一身武術家的肌肉,結實均勻,一定是經過長時間鍛煉得來的,即使今日有各種健身設備,也不容易練成這樣的身形和肌肉。周漢興因為在廣州打鬥闖出了禍,逃避仇家而來了香港。
這種情況在當時可說相當常見,不少知名武師都是因為避禍而離開內地,去了香港或者南洋,葉問、劉湛(劉家良之父)等師傅都是這樣。解放後,幫會和地方武裝組織成為共產黨取締的目標,令到更多武師要離開內地,結果,我們在香港和海外可以看到不少武藝高強的師傅,在內地則難得一見,起碼以我自己而言,暫時沒有遇見過一個令我為之佩服的內地武師。
周漢興來港初期,有人介紹他到果菜欄當教頭,但他拒絕了,這和他性格倔強,不喜受人恩惠有關。後來他才招收了自己的第一批徒弟,以後就一直在漁欄當教頭,教漁欄子弟拳術。他雖然是著名的教頭,受到朋友和徒弟敬畏,但為人低調,不喜歡交際,口裡常說:「有花自然香,不必風來揚」,這樣的想法也深深影響了我父親。
周漢興在漁欄教拳,當時漁、菜、果、肉稱為四大欄,每個欄都有自己的教頭。漁欄中從事鮮魚批發的人以姓姜的比較多,但為甚麼是這樣,我也不太清楚。總之,我二伯先從鄉下寶安縣來到香港謀生,我父親隨後也來了,兩人都在上環漁欄工作。我父親的工作是拖鹹水魚,要整筐整筐的拖,用來拖的鉤長而鋒利,可充武器。兩人做的是屬於「屠狗輩」的工作,這些人當時都習拳學武,好保護自己。我二伯先拜周漢興為師,後來我父親也成了周的徒弟。他的徒弟不單經常回武舘練習,還在武舘輪流煮食,一起吃飯,情況就和我們在電影中所見的黃飛鴻寶芝林差不多。
幾十年來,周舘上下每年都會乘船一起到南丫島賀天后誕。
賀天后誕時的情景。右圖是每年必定會做的一款動作:疊羅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