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政黨報紙和政治小說
在自由民權時代,報刊的中心內容是要求制定憲法、開設國會及擴大國民參政權等等,對於憲法內容和國會、內閣組織的討論,是頗為活躍的。
上文提過,1874年以來,日本的報紙已有官權與民權之分,前者指《東京日日新聞》,後者則有《郵便報知新聞》、《橫濱每日新聞》、《朝野新聞》、《東京曙光新聞》。這傾向在1877年後仍然繼續,自由民權的主張年盛一年,1879年《橫濱每日新聞》移至東京,改名《東京橫濱每日新聞》,成為民權派社團組織之一的“嚶鳴社”的機關報,也是民權派方面最有力的喉舌。1881年又有以名門望族西園寺公望(1849—1940)為社長、中江兆民為主筆的《東洋自由新聞》,這本來是一家很有特色的民權派報紙,但因天皇干預,敕令西園寺退出,出版僅月餘即告停辦。明治政府在這年被迫頒佈天皇詔書,承諾於1890年(明治二十三年)開設國會,各種政治勢力瞬即活躍起來,結成政黨,最大的有三個:(一)板垣退助的“自由黨”,主張主權在民、憲法民約;(二)大隈重信的“立憲改進黨”,主張主權在君民兩者、協定憲法;(三)福地源一郎的“立憲帝政黨”,主張主權在君、欽定憲法。1882年創於東京、以馬場辰豬(1850—1888)為主筆的《自由新聞》,是自由黨系的報紙;《東京日日新聞》、《明治日報》、《東洋新報》和《大東日報》,是帝政黨亦即政府方面的報紙;《東京橫濱每日新聞》、《郵便報知新聞》、《大阪新報》是改進系的報紙。此外,《朝野新聞》屬自由黨系,而又具有自由、改進兩黨的中間色彩;《時事新報》和《朝日新聞》中立,但前者傾向改進黨,後者則對政府顯示了消極而具好意的態度。
以上情況在地方報紙上也可看到,1879年府縣議會開設以後,地方報紙逐漸分裂為官權派與民權派,1881—1882年以後更趨明顯。至於以報導為本位的“小報”,在這時代也不得不沾染政治色彩。這些報紙對於政論本來毫不關心,但報上投函一概批判政府的設施;而當政黨出現後,都支持改進黨、自由黨,否則也採取反政府的中立態度。《讀賣新聞》稍稍接近改進黨,《東京繪入新聞》接近自由黨,有些報紙甚至達成了政黨機關報的任務,如《繪入自由新聞》(插圖自由新聞)、《自由燈》之於自由黨,《改進新聞》(後改為《開花新聞》)之於改進黨等等。
表4 1880年代日本的政黨報紙
總之,以1882 、83年(明治十五、六年)為頂點的前後五、六年間,報刊大都支持自由民權。不過1883年由於《改訂新聞紙條例》中的保證金制度,使弱小的政黨機關誌被迫停刊,一些沒有黨派色彩的時事評論報刊,也多少受到牽連。
另一方面,自由民權思想又促成了政治小說的產生和流行。最早出現的是戶日欽堂的《民權演義∙情海波瀾》(1880),隨後有櫻田百衛的《法國革命起源∙西洋血潮小風暴》(1882)、宮崎夢柳的《法蘭西革命記∙自由之凱歌》(1882—1883)及《虛無黨實傳記∙鬼啾啾》(1884—1885)等,都是翻譯式的政治小說。至於正式的作品,應首推矢野龍溪(文雄;1850—1931)的《齊武名士∙經國美談》(1883—1884);此外如東海散士(柴四郎;1852—1912)的《佳人之奇遇》(1885)、須藤南翠(1857—1920)的《雨窗漫筆∙錄簑談》(1886)、末廣鐵腸(1849—1896)的《雪中梅》(1886)及其續集《花間鶯》(1887)等等,都是較具代表性的。
政治小說的作家們把本身的政治理想和政見寓於小說之中,而表達的方式則各有不同,例如《經國美談》取材自古希臘史,把討論民主的歷史著作小說化,從而宣揚了作者所隸屬的“改進黨”的政治理想;《佳人之奇遇》用較浪漫的筆法描寫日本志士在外國與政治家邂逅,從言談中說出祖國獨立自治的情況;《雪中梅》及《花間鶯》以宣傳體裁敍述國會即將設立之際政黨的政治主張,比較寫實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狀態。末廣鐵腸的另一著作《二十三年未來記》(1886),則是國會開會前的短期預測。
總的來說,這些傳奇、空想性質的政治小說,由於過分着重說理之故,一般都以政治演說式的、慷慨激昂的調子貫串全篇,文學價值不大,但對當時的政治社會則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在反映時代思潮方面是頗具意義的。而且,政治小說與先前的翻譯小說相應合,明顯地把文學從“戲作者”手中移交給新式的知識人士,提高了文學在社會上的地位,並為此後文壇的發展鋪路,均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