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三國三大戰役
官渡戰役
1 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是曹操以七萬之軍,大破袁紹七十萬大軍的一役,是以少勝多的一場戰役。袁紹當時如日當中,雄霸兗、青、幽、并四州,手下文有審配、沮授、田豐、逢紀,武有張郃、高覽、韓猛、淳于瓊,還有三個兒子袁譚、袁熙、袁尚都已長大成人,並且獨當一面,形勢比人強。曹操雖然是奉天子以令諸侯,但袁紹、劉備者俱不服,自稱奉“衣帶詔”討賊。曹操兵雖不多,但軍師有劉曄、荀彧、荀攸,猛將則有許褚、張遼、徐晃、李典、夏侯惇、曹洪等人。兵精將猛,以一當十。
圖2 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袁紹主攻,曹操則由許昌引兵至官渡主守。曹操初戰即敗於袁紹箭陣,劉曄以“霹靂車”陣以石破箭。曹操勉強守官渡兩月,糧草不繼,打算退兵許昌,但軍師荀彧反對。糧草不足,只能出於劫袁紹軍糧之計。此時袁紹派淳于瓊帶二萬兵守糧倉烏巢。當時曹操老友許攸,正替袁紹當謀士,想出分兵攻許昌之計,但不為採納,還要斬許攸之頭,逼得許攸轉投曹營,還獻上“烏巢劫糧”之計。
曹操以五千人馬,帶張遼、許褚、徐晃、于禁四大將親自領軍,假冒袁軍,詐稱是蔣奇之兵,直達烏巢,通行無阻。淳于瓊與眾將飲酒誤事,輕易被擒。曹操火燒烏巢,糧車盡行燒絕。
袁紹派蔣奇領兵一萬救烏巢,又派張郃、高覽領兵五千攻曹營,但兩軍俱敗。袁紹又誤聽手下讒言,逼反張郃、高覽,變成失糧、失將又失謀臣。曹操最擅長用敵營高手反攻對方,許攸、張郃和高覽立建大功。荀攸再出一計,假作出兵,斷袁紹歸路,袁紹果然中計,立即動兵救老巢。曹操一見袁紹兵動,立即兵分八路,直衝袁紹大本營,袁軍兵無鬥志,大敗而逃,袁紹急急渡河而逃,只得八萬騎而去。此役袁紹七十萬大軍,被殺八萬,溺死不計其數,金銀珠寶全部放棄。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詩云:“勢弱只因多算勝,兵強卻為寡謀亡。”袁紹從此日薄西山,曹操因官渡之戰而成為北方霸主。
2 《易經》世家
三國人物擁有雄厚的祖產而一敗塗地的,有袁紹、袁術兩個同父異母兄弟。“四世三公”累積大量的人脈和財物,袁氏六世祖袁良是《易經》專家,四世祖袁安發揚光大,官至司徒(教育部長)這三公之位,從此袁家一帆風順,《易經》令人家門興旺又一佐證;但袁紹、袁術很明顯對此門家學並無心得。
袁術是自取滅亡的典範。袁家是“門生故吏遍天下”,所以登高一呼,總有人畀面,但袁術是志大才疏的紈袴,既無一統天下的mission,又無澄清吏治的策略,用人之道是多疑善忌,剛愎自用;人力資源又無方法,對部下是不恤下情,所以人才庫多是庸人,兼且離心離德,隨時星散。袁術又犯上“亢龍有悔”之卦,急急稱帝,過於上而不能下,結果被曹操、劉備、呂布及孫策四大高手圍攻,山窮水盡,黃粱一夢,身敗名裂;高貴門第的草包,當上CEO不出奇,能當多久而不敗,才見真章。
袁紹和袁術一父所生,DNA差不了多少,但有袁術前車之鑒,不敢稱帝,為人亦是多謀少斷,事敗責於謀主之人。沮授獻計“奉天子以令不臣”,不用,結果給曹操偷橋。田豐獻計“以守為攻”、“外結英雄,內修農桑,培養實力”,亦不用,兼把田豐下獄,結果官渡之戰大敗而回,無面見田豐,反而殺之。如此用人,豈不令屬下離心。
官渡大敗,袁紹信心大失,不懂“潛龍勿用”。心理自修欠佳,病魔纏綿二個月吐血而死,世家子弟,不能接受打擊,《易經》世家尚如此,其他勿論。
3 長生之藥
古來CEO人人求長生之藥,秦皇漢武迷信方士,秦始皇至死不悟,漢武帝信了方士一生,臨死前二年,總算了解到“向時愚惑,為方士所欺,天下豈有仙人,盡妖妄耳”。那是二千年前科學不昌明的時代,過了一千二百年,大元號的成吉思汗,仍向丘處機問及長生之藥,丘處機答得妙:世上“但有養生之道,而無長生之藥”。這批一流的CEO何以都求長生?原因之一是培育不出滿意的接班人,只有自己“死頂”,求不死來死頂,苦矣哉。
古今CEO的共通點是管理事業成功,管理家庭失敗,在一夫多妻制下,誰也擺不平眾多妻妾,只好日日勤力上班。以東漢末的袁氏家族為例,四世三公,代代有人當上太尉、司空、司徒之職,到了司空袁逢,生嫡幼子袁術,庶長子袁紹。袁術承繼家業,首先稱帝,當過小地方CEO也好。袁紹有意而考慮多多,兩兄弟不和,先後被曹操所敗。袁術最後求一口蜜漿而不得,吐血而死,子女投孫權,遭遇還不算太慘。袁紹則是標準的好女色而無法管理的人,娶妻劉氏、寵妾五人,長子袁譚、次子袁熙、幼子袁尚,袁紹“官渡之戰”大敗,兩個月後吐血而亡,是激死。但長子在外,劉氏擁立幼子,是秦二世的翻版,劉氏比呂氏還勁,袁紹還未入棺,就把五名寵妾全部毀容後殺死,家族全部誅滅,袁譚、袁尚兄弟反目,最後全部兵敗被殺,三兄弟無一生還。袁紹已算是有成年子女可培養而失敗,其他如陶謙、劉表,全是無人可傳,而請劉備收拾殘局也。
4 失敗典範
曹操當上東漢號末代CEO的第四年,和袁紹這位策略聯盟各自擴充實力後,兩者關係由“若即若離”的聯盟關係,一變而成為競爭對手。曹操此時仍在草創階段,家世和兵力仍和袁紹有一段距離,但論智謀、兵法、器量、人格方面,無一不勝袁紹。東漢號末年的風氣崇尚“虛名”,不能“務實”,袁紹是代表人物,北海相孔融亦是其中之一。
孔融以孔子二十世孫的家世,以“孔融讓梨”和“小時了了”兩事聞名後世,無人知道該梨是甜是酸,是好還是爛,是喜是厭,總之梨是讓人,內部文章從來沒人知;而“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是陳煒的評語。孔融長大成為偶像級人物,有安邦定國之志,而志大才疏,儒家泰斗在三國時代卻是“秀才無用論”時代,平黃巾而敗,戰袁紹之子亦敗,只得投曹操作反對派。東漢末文有孔融,武有呂布,俱死於曹操之手。
袁紹四世三公(楊修之父楊彪亦是)。袁紹憑家世上位,“門生故舊滿天下”而不知用人之道,手下多謀而無decision making的能力,形成手下班底互相爭權。謀士田豐個性剛強,凡事“包頂頸”,袁紹最氣頂,許攸是貪財派且無節制能力,審配專橫獨斷但不太聰明,逢紀果斷卻自以為是;武將顏良、文醜有勇無謀,一遇上曹操的借將關羽,就命喪黃泉,亦是名大於實。
官渡一戰,曹操以少擊眾,以劣勢對優勢取得大勝,斬首七萬餘,袁紹只能帶八百騎兵大敗而逃。好謀無決,聞善而不能納,遲疑誤事,是古來失敗的典範。
5 選子無方
劉表教子無方,以幼代長,一敗塗地,而四世三公的袁紹,以《易經》世家的學問,也是教子無方。不過,袁紹對自己兒子的評價也是不高,長子袁譚、次子袁熙,本來已經成長,可以獨當一面。一個守青州、一個守幽州,而三子袁尚是後妻所出,跟在身邊,生得形貌俊偉,有父母的最佳DNA,所以袁紹偏心,也是正常。
在“繼承”問題上,袁紹有這樣的評語:長子袁譚,為人“性剛好殺”,次子袁熙為人“柔懦難成”,三子袁尚,有“英雄之表,禮賢敬士”,所以袁紹想“廢長立幼”,問計於智囊團,但智囊團中各人的心,都各有所屬,不同意,袁紹照例躊躇未決。
袁紹父子兵和曹操對決,有敗無勝,袁紹敗後吐血,命不久矣,死前“廢長立幼”,結果引起袁譚和袁尚兄弟鬩牆,國分為二;當時形勢,正是袁氏“土崩瓦解”,不必問阿貴也。
結果被曹操評為“反覆無常”的袁譚,兵敗身死,袁熙、袁尚兵敗,投遼東;但袁紹在世時,經常打遼東主意,袁氏兄弟來投,被視為“鳩奪鵲巢”,不安好心。曹操從郭嘉之計,按兵不動,形勢是遼東主持,殺袁氏兄弟,送二人首級到曹操大營,至此,袁氏四世三公的後裔,全部死亡。而袁熙之妻甄氏,更落入曹丕手中,成為日後大魏朝的甄后,洛水神仙,傳說無限。
曹操雖然笑人教子無方,他自己手中,又有曹丕、曹植的兄弟之爭。曹丕八歲能文有逸才,通古今善騎射、好擊劍,雖文才不及乃弟,卒以“班底”好而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