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启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寫在前面的話

之一

對於一個學生來講,最大的幸運莫過於遇到好老師。“好老師”的標準,自然既不是必須十全十美,又會因人因時因地而有所差異,但我以為最根本的應有三條:品行好,學養好,教法好。天底下符合這標準的老師當不在少數,因此許多學子都會有遇上好老師的機會;但是,要得到如啓功先生這樣的一代名師嚴父慈母般的數十年如一日的教導和關懷,卻需要“緣分”。我今生得有此緣,可謂知足矣!

若干年來,我寫過幾篇文章,講述啓功先生和我的師生情緣,也試着評介先生的治學精神、方法與成就,幸而得到師友們的認可。因此,一直有友人勸我寫出一本關於啓功先生的書來,甚至還有出版社寄來出版《啓功傳》的相關合同,我都沒有應承。原因很簡單:一是啓先生並不贊成,恐有讓學生往他臉上“貼金”之嫌;二是我覺得以自己之拙笨,實難表達出先生精神之萬一,怕給先生“抹黑”。前者當然是啓先生的謙虛謹慎,後者則確非我的多慮,因為這二十多年來,我幾乎每月都有幾次親聆啓功先生教誨的機會,所見、所聞、所感受到的何止千萬,而所能記憶、領會的實在太少。聽啓先生幽默風趣、充滿睿智的講話是一種真正的享受,除正式聽課以外,我不能在先生談話時作記錄,因為那樣將大煞風景;我也不善於聽後補記,算不上是這般“有心人”;我也想過用錄音機,雖然先生也允許,卻始終沒有這樣的“氛圍”。所以,我只能深深地自責。然而,我現在又終於開始寫了,其原因也很簡單:近來報刊上寫啓功先生的文章越來越多,而且還有小冊子問世,雖然都是好意,其中也不乏精彩文字,但我和一些友人都覺得仍不免單薄或有道聽途說的隔膜之處,實在是委屈了先生。此外,社會上還流傳着一些瞎編亂造和錯傳、傳歪了的不實之辭,必須加以糾正。我雖不才,至少還能以一個學生的親身感受和了解,給讀者介紹些實際的情形,這也正是許多關心與尊敬啓功先生的朋友所期望的。當然,我只有努力用心寫,才能不使大家失望。

現在,新千年的曙光已照亮神州。啓功先生健康地和大家一道跨進了21世紀。這是我們這些晚輩學子的幸運,更是國家的幸運!我始終認為,現今各行各業、各層各級在格外重視成千上萬中青年“跨世紀人才”並為他們鳴鑼開道之時,絕對不可輕視甚至丟棄了同樣也跨越了世紀的成千上萬的老年專家,正是他們,為後輩的前進提供了智慧,樹立了榜樣,鋪墊了基礎,傳遞了接力棒。大家公認啓功先生是“國寶級的人物”,而對“國寶”含義的理解以及如何善待“國寶”,認識並不一致。先生常以“大熊貓”自喻,其中除了風趣和調侃之外,是否還有值得我們深思與反省的內容呢?國之富強,以人才為本;而人氣之旺,在於老中青代代相傳不致斷層,在於尊師愛生傳統美德的繼承發揚。我們在人才問題上也必須摒棄自私狹隘的功利觀,反對形而上學和機械進化論,真正做到實事求是。這也是我寫這本小冊子時的一個基本思路,期望能與讀者諸君相通。書中不妥之處,則敬祈師友和讀者指正。

柴劍虹 於2001年元旦

之二

近幾年來,由於自己忙於應對工作雜務及寫作上的懈怠,這本書剛寫了個開頭就停下了,一拖就是四五年。2004年7月,由先生內侄章景懷與我的同學趙仁珪二位仁兄記錄整理的《啓功口述歷史》出版了,我不由地鬆了一口氣,因為本來想寫的許多內容在《口述歷史》中已有反映,不必再重複敍述了;但同時因為前兩年先生的身體已不如以前,斷斷續續的口述難免有不連貫與不能充分表情達意之處,記錄整理稿要準確地反映先生特有的風貌實在不易,又加上先生因眼睛患黃斑病變無法審校書稿,所以正如有些比較熟悉先生情況的師友所說,《口述歷史》中也還有可補正之處。因此,一些朋友仍鼓勵我繼續寫這本書。

我本來想在去年6月退休後集中精力寫,卻又不得不應臺灣中國文化大學之邀,到那裏去開設一學期的敦煌吐魯番學課程。9月下旬到啓功先生寓舍去辭行,先生再三叮嚀早日回來,話語中飽含關懷之情,眉宇間流露依依不捨之色。我到臺北陽明山後,也常常給先生打電話問候起居,電話那頭傳來先生的聲音依然清晰有力,風趣生動,讓我開心與放心。10月下旬,突然接友人電話,說先生體衰無氣力;我趕快打電話給家中囑咐妻子去師大紅六樓探視。妻子看望先生後來電說:“啓先生最近是較衰弱,但精神尚好,正在恢復之中。”

2005年元旦,我給先生打電話祝賀新年,傳來的聲音仍然洪亮,但詢問卻更加急切:“你幾兒(時)回來啊?”我告訴先生:“1月9日離臺,11日回到北京。”“那再過十天咱們又可以見面了!”先生的思路十分清晰。這又使我寬慰不少。1月10日,我在香港停留時,聯合出版集團的總裁陳萬雄先生還催促我趕緊完成這本書的寫作。1月13日,我和妻子一道去看望先生,卻發現我敬愛的老師已經十分虛弱,心中掠過陣陣不祥之感。過了8天,先生住進了北大醫院。經過五個多月與病魔的的頑強搏鬥,93歲高齡的先生終於擺脫痛苦,駕鶴西行。我這本小書不能於先生健在時面呈座前,造成終身遺憾。現在,我下決心暫且擺脫書局返聘工作之勞,抓緊寫作,趕在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際將它奉獻於先生靈前,請吾師在九天之上披覽批正。

200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