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收藏要封路
現在,隨着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人們收藏的熱情越來越高,而如何收藏,是新入門者面對的問題。這裏,將收藏分成兩個方向加以分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一、區別專業收藏和大眾收藏
歷史上中華收藏文化的核心是文人收藏,也就是這裏所說的專業收藏。當時的主體是官、商、仕。官是儒官,商也是儒商,所以統稱為文人。在上海,由於學習書畫藝術的需要,許多畫家如吳湖帆、劉海粟、程十髮、謝稚柳、唐雲,都成了很有代表性的文人收藏家。今天,由於文物、藝術品價格昂貴,出入拍賣行的大多是有實力的企業家,所以用專業收藏來代替文人收藏可能更貼切一些。根據我國文化部市場司發佈的二〇一一年藝術市場白皮書統計,這些企業家每年購入的收藏品大約百分之六十一是名人書畫,百分之三十一是瓷器古董,百分之八是油畫及當代藝術。其均價為每件三十萬人民幣,具體來說,書畫均價三十二萬九千元,古董瓷器均價二十二萬四千二百元,油畫均價七十九萬五千四百元。所以,財力成了專業收藏的首要門檻。
大眾收藏又稱民間收藏。民眾有一定經濟能力和興趣的都可以進入。實際上,我國很多家庭都有收一點郵票、錢幣、擺件、飾品的傳統,以自娛自樂、自我學習為特點。大眾收藏投入的資金少,藏品價位低,但也具有文化含量和收藏價值。有的甚至也有不錯的投資收益。如郵票投入少,但二三十年後來看回報也很豐厚。有的紀念幣、金銀幣,增值也不少。大眾收藏也有專業性和文化成績,如有的人收算盤,有的收各類鋼筆,有的人收報刊的創刊號、名家的簽名本,日積月累,陶冶了性情,提升了素養,也積累了有文物價值的史料。大眾收藏有四百六十多個品種,豐富多彩,可以滿足人民群眾的收藏需求。而且由大眾收藏積累了經驗,有的人後來也具備條件轉向專業收藏。
專業收藏和大眾收藏都有娛樂、學習、自我提高的共同點,所不同的是專業收藏更側重收藏人類文明的重要物證,是國家博物館、美術館的重要補充。一九四九年以後,我國很多博物館和美術館的藏品,來自專業收藏家的捐贈。同時,在市場經濟的今天,專業收藏也是投資理財的工具。美國十年期投資分析顯示,年投資回報率房地產為百分之四點五,股票為百分之十三,藝術品為百分之二十四點五。這些年,我國經濟超常發展,許多專業收藏人士因此一本萬利。
二、專業收藏應該注意的問題
1、量力而行,謹慎入市。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能夠承受收藏失敗的風險。絕對不可因收藏影響正常的事業、生活,絕對不要以貸款方式收藏藝術品。因為有經濟壓力的收藏是不快樂的,同時藝術品變現比較難比較慢。
2、不要有太強的投資目的。要多注重收藏的文化性和愉悅性,單一的投資行為不可取。
3、入市前要有可靠的專家指導,要有充分的專業知識儲備。要多讀權威專家寫的專著,編的圖冊。要多看實物,反覆比較。現在博物館、拍賣行都提供了很好的欣賞實物的條件。知識儲備一是掌握鑒定真偽的眼光和專業能力,二是品賞優劣的眼光,三是判定價格的能力。這樣,不會犯大錯誤。付學費是必然的,但準備充分了代價會小得多。
4、入門由小類到大類。在價格高企,偽作甚多的今天,初入門的人不要同時收多類的藏品。否則資金、能力和精力(時間)都跟不上去。比如可以專收玉器,玉器又可分成古玉、明清老玉和新玉三類,由其中一類入門,再旁及其他。書畫是一個大類,可以只收近代或現代或當代的,或者只收某幾個畫家的作品,這樣容易看到階段性成果,也容易把握真偽、優劣等關鍵問題。收的門類多能力也跟不上。
5、善於發現,另闢蹊徑。火眼金睛是辨偽識真的,獨具慧眼是看趨勢的,是一種發現能力、前瞻能力。新入行的人調研一番以後,在專家指導下,完全可以走個性化的收藏之路。如發現新的有價值的藝術家,新的門類。西方有人收藏科技產品和工業產品,這在中國是個空白。西方人還收東方藝術品,而國人很少收西方藝術品。隨着人民幣升值和西方藝術品價位下挫,這裏也存在機遇。如近年印象畫派由當年佔國際市場百分之十至百分之十五的份額,下行到百分之一點八,就是一個佐證。
6、熟悉交易規則和行業慣例。專業收藏主渠道是拍賣行,雖然它不保真,但畢竟集中了最好、最多的藝術品和文物,尤其是知名的品牌拍賣行,有很好的誠信保證。還有一些知名的古董店和畫廊,可以作為補充。這些渠道有成文的規則,還有一些潛規則,一定要弄明白。拍賣行有三百多家,層次不同,也要知己知彼,有所選擇。
三、大眾收藏應該注意的問題
1、多注重文化價值和自娛自樂。能使自己生活充滿樂趣,又有文化的提升,就是成功的收藏。
2、要量力而行。很多收藏者是工薪階層,面對已升值的各類藏品、物件,是一種負擔,要留有餘地,不要把家庭正常的生活開支投入其中。
3、面臨去偽存真和選優的問題。現在很多物品一旦有了價值都有人造假。比如印刷品中的舊年畫、連環畫,也有人仿印。所以既要小心謹慎,更要學習提高。大眾收藏品數量很大,也要選優,稍不注意,家裏就沒處堆放了。
4、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儘可能選擇便捷的收藏方式,否則也會大大增加成本。
5、要開拓新門類。比如藏書,大眾收不起珍稀古版本,但在西方興起收藏著名設計師限量製作的手工書,有的只發行五十本,也很有意思。而這類書在我國也開始有人嘗試。
(撰於二〇一三年四月十六日,原刊《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