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開戰:1899年3月至4月
雖然在1898年秋天,這事件似乎逐漸沉寂,但鄉民並沒有忘記,並且在1899年3月問題再次熾熱起來。中英雙方就新邊界線達成協議(3月11日),似乎是觸發反對英國人接管的情緒復熾的原因。
1899年3月中旬,屏山舉行了多次會議,討論武力反抗英國人接收,開會地點很可能是更練團和墟市辦事處所在的達德公所。會議最初只有屏山鄧氏參與,其後擴大至廈村鄧氏,再之後錦田鄧氏也加入(見地圖一)。在廈村鄧氏宗祠舉行的一次會議後,眾人於3月下旬下定決心武裝抗英,隨之在3月28日貼出煽動性的揭帖(這類揭帖可能有一系列)。(17)
3月28日張貼的揭帖寫道:
我民所深惡痛嫉者,英夷也,該夷將入我鄉界,奪我土地,貽無窮之患。禍在旦夕,我民夙夜焦愁。我鄉閭百姓不甘安坐待斃,決心抵抗夷人。然火器不精,無以拒敵。故選定校場,召集志士仁人,操練火器。技藝出眾者,旌之以賞。一以臂助朝廷,一以防微杜漸。願全體親朋攜械前往校場,戮力以赴,誅滅叛徒。以慰列祖列宗,以安鄰里鄉黨。是所至盼。操練逐朝每日舉行。(18)
另一張則說:
英夷將犯我境,我鄉閭大小村莊,禍迫眉睫。我等鄉民,均須蹈厲奮發,團結一心,披堅執銳,挺身反抗。鼙鼓一鳴,全體聞之即應起而抗敵。凡有畏葸不前或妨礙阻撓我軍事計略者,必嚴懲不貸。凜之,切切,特示。(19)
另一份鼓動性的材料在同時流傳。有位名叫鄧宏重的秀才寫了一首挑動人心的竹枝詞,傳發給其他本地士人:(20)
云新界
制度規模一律新,
既居界內屬英民,
國家不以文章重,
何必區區枉費神。
云室家
百年恩澤本難忘,
風土人情頓變常,
世故遷移闕氣數,
試將鑑史細推詳。
云迎兵頭
現頒例則順人情,
井里相安市不驚,
舞我固宜為我主,
幸迎憲節各輸誠。
云功名
稱呼雅俗概同論,
不別耆民與士紳,
紙上功名如畫餅,
悠悠願作等閑人。
這些慷慨激昂的文件,旨在鼓動鄉民支持武裝抗英。在這時候發出這些文件,背後原因是屏山和廈村人想與新界的其他古老大氏族會面(新田文氏、泰坑文氏、河上鄉侯氏、丙崗侯氏、上水廖氏、粉嶺彭氏、大埔頭鄧氏、龍躍頭鄧氏)。屏山人在3月29日致函他們,(21)安排4月1日在元朗開會。上水、粉嶺、大埔頭、丙崗和新田的耆老都有赴會。
除了屏山和廈村人外,大部分出席4月1日會議的耆老,似乎都對武裝反抗不以為然。上水的廖雲谷後來說,他和丙崗、新田和大埔頭的耆老都不欲參與。屏山人後來威脅他們,如不加入抗英就火燒他們的村莊。這些心不甘情不願的村落耆老,因此在上水的周王二公書院(又叫周王廟)私下安排了一次會議,同意捐款以示支持,同時也準備自己的團練以防不測(他們覺得須要防範的不測,似乎主要是保衛村莊以防屏山和廈村人襲擊)。(22)這些耆老可能是擔心村子會被元朗人圍困(廈村和屏山都屬元朗墟範圍),所以下令穀糧留村不得輸出。(23)如本村村民自願加入元朗人,這些耆老大概會任由其參與,但不會派出全部實力。每當元朗人要求他們全力助戰時,他們總是諸多藉口推搪。(24)他們保留自己的團丁自保,以防萬一。
因此,最早全力參與抗英活動的似乎是屏山和廈村人,他們還帶同他們的地盤廈村鄉和屏山鄉內的佃人和朋。屏山人邀請雁田(25)和懷德的村民參加,這兩條村在北方約二十英里,位於東莞縣內,但很近新安縣界,村民是廈村(雁田)和屏山(懷德)鄧氏的近族分支。這兩條村的所在地,是深圳北部法紀蕩然的混亂山區,是之前鍾水養反清起義的中心,村民都一直準備隨時動武,尤其對抗官府的行動。雁田和懷德村民何時抵達新界無從稽考,大概是4月14日。廈村和屏山議決(4月12日)每村出銀一百兩,充作抗英資金(廈村和屏山各有約六條村)。(26)
十八鄉最初甚不願參與。屏山在4月12日威脅要燒掉他們的村子,他們才同意全力參與。(27)十八鄉也「被迫」捐銀抗英(「如果富有居民不肯捐款,就會有受僱用的流氓來劫掠他們」)。錦田最初同樣是心不甘情不願。(28)
在4月10日,抗英鄉民在元朗鄉公所設立名為太平公局的指揮機關。
鄉民原擬在4月17日起事,襲擊原定當日舉行的升旗儀式,殺英國人一個措手不及。港督在4月16日曾說,他得悉鄉民想在舉行升旗儀式時突襲。(29)但是,大埔鄉民卻提早發難。
在4月3日,大埔鄉民攻擊並燒毀為升旗儀式而搭的蓆棚,此舉令屏山和廈村鄉民十分錯愕,他們那時候還沒準備好行動。屏山和廈村父老不承認火燒蓆棚是正當之舉,推說是「醉酒鬼」所為。(30)不過,屏山和廈村覺得無論如何都應支援大埔鄉民,所以廈村在4月5日派出一支六十人隊伍前赴大埔。但抵達時,當地鄉民已向英國人道歉,事情已經平息,所以他們在4月6日返回廈村。4月14日發生第二次火燒蓆棚事件,也是大埔鄉民按捺不住提早起事。廈村和屏山再次派出援軍,到達時蓆棚已經燒得一乾二淨。這即是說,以火燒蓆棚和梅樹坑之戰為爆發標誌的抗英活動,在4月14日至15日開始,而非如原先所定的4月17日。提早發難無疑令抗英活動付出沉重代價。
大埔鄉民在4月14日火燒蓆棚提前開始抗英活動,大平公局擬定的方案無法全部準備就緒。雁田和懷德村民在4月14日大概還沒有全部到達。上水、丙崗和新田鄉民仍在百般推搪。在大埔,關鍵的翕和約不理威脅,不肯與大埔其他鄉民一同參與,這樣令抗英領袖無法封鎖大埔通往沙田和九龍的陸路,因為這條路途經翕和約(見地圖一和地圖二)。若依照原來計劃,這些領袖有多兩天時間作準備,這些問題或許都能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