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海重组实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 亞洲金融風暴的衝擊

粵海在高負債、快發展、低效益甚至是虧損經營過程中累積的問題不是三、五年能夠解決的;這些問題的大部分得不到解決,支付危機或遲或早總要爆發。1997年5月開始的亞洲金融危機,使粵海的支付危機終於爆發了。

亞洲金融危機對香港的經濟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很大衝擊。從1997年下半年開始,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日本、韓國的駐港金融機構紛紛撤資回國。日本銀行放貸佔香港貸款市場的4成以上,其業務收縮使整個香港融資市場大受影響,歐美銀行的貸款方針也更加謹慎,全球新興市場普遍處於信貸緊縮的局面,要獲得新的貸款不僅利息很高,而且難度加大。

香港經濟對國際經濟的依存度極大。在金融危機的衝擊下,1998年前三季度,香港經濟連續出現負增長,第三季度負增長高達7%,為1973年以來最低水平,全年負增長約5%;作為主要經濟支柱的外貿出口到1998年10月下降17.5%,跌幅為23年來最大,全年出口負增長約4.5%;到1998年10月底,申請破產的企業比1997年上升19.1%,11月17日公佈的失業率達5.3%,為15年來最高,裁員減薪的情況繼續增加;樓宇按揭壓力加大,銀行稅後盈利大跌。亞洲金融風暴以來,香港的樓價急劇下滑,企業資產大幅縮水,債務負擔加重,銀行壞賬增加,信貸嚴重收縮,各行業都遭遇艱難的困境,駐港中資企業也不例外。

駐香港的中資企業當時共有1,856家,據不完全統計,1997年底總資產達16,225億港元,淨資產1,730億港元,其中共有72家上市公司、41家H股企業。廣東省經國務院批准的駐港企業近400家,1997年總資產1,186.27億港元、淨資產188.42億港元,其中有13家上市公司、7家H股企業。當時,駐港中資企業經過多年的發展、積累,已成為香港經濟中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在香港經濟中佔據一定的地位。亞洲金融風暴以來,中資企業的經營發展不可避免地也受到相當大程度的衝擊。

一是債務問題突出,銀行催收貸款,還貸壓力巨大。當時,駐港中資企業平均資產負債率89.3%,廣東駐港企業平均資產負債率84.1%,而香港一般企業的資產負債率都在50%以下,華資上市企業的負債率普遍低於40%。比較之下,駐港中資企業資產負債率明顯偏高。駐港中資企業資產負債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是其有特殊的政府背景優勢,並且與中國龐大的市場聯繫緊密,這往往使高負債經營隱藏的風險為銀行和企業視而不見。金融風暴以來,獲得新貸款難度驟然加大,借新還舊的遊戲難以為繼。以往,部分駐港中資企業為開展資本經營帶來的巨額回報所吸引,熱衷於炒房地產、炒股票、收購香港地產、物業。隨着金融風暴的襲來,香港物業、地產大幅貶值達50%至60%,預計用來還債的本錢大部分被金融風暴所吞沒。高風險、高負債、高投入,無法帶來高回報,債務負擔不斷加重。

二是上市公司市值大幅萎縮,復蘇回升動力不足。1997年,香港股市大幅起落,市值嚴重萎縮。駐港中資企業在金融風暴衝擊下所受的壓力逐步加大,其復蘇的動力與香港大、中型華資企業(指香港本地企業)相比明顯不足。香港恒生指數1997年8月7日達到16,820.31的最高點,21天後下跌到14,820.26點,跌幅11.89%;而駐港中資企業指數則升至4,221.52的最高點,升幅為12.76%。1998年8月13日,恒生指數跌至最低點6,544.79點,較1997年最高點下跌61.09%;駐港中資企業指數於1998年8月31日跌至最低點558.90點,較1997年最高點下跌86.76%。至1998年11月30日,恒生指數收報10,402.32點,比最高位時下跌38.16%,而駐港中資企業指數收報965.37點,比最高位時下跌77.13%。廣東上市公司股價萎縮的幅度更大。粵投股價1998年11月30日比最高位時跌去85.8%,廣南股價跌去84.4%。股價的回復明顯劣於大市。

這次亞洲金融危機來勢兇猛、破壞力大、持續時間長,對東南亞國家及香港經濟衝擊力度大、負面影響深遠。由於中國政府的遠見及實行積極穩健的金融政策,資本項下的貨幣沒有實行自由兌換,東南亞金融危機對中國的金融沒有形成直接衝擊,但間接影響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對與香港、東南亞國家近在咫尺、經濟來往關係密切的廣東影響更大。

在外貿進出口方面,廣東是一個以出口導向型經濟為主的省份。此次金融危機中,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的貨幣先後貶值10%至55%,這將大大提高他們產品的出口競爭力。由於人民幣沒有貶值,東南亞各國出口商品種類約70%左右與廣東相類似,這對廣東的出口形成了壓力。1998年1至6月,廣東對東盟的出口下降27%,對韓國的出口下降8%;由於歐美市場對從廣東進口的商品壓價,使價格下調20%至30%不等。同時,香港堅持聯繫匯率制度,在金融風暴中,港元是唯一沒有正式貶值的自由兌換貨幣,港元價值的相對高估也直接影響香港的外貿出口和轉口。而香港貿易出口的降低對廣東的“三來一補”企業也帶來了負面影響。香港貿易發展局的資料顯示,1998年1月7日,香港總體出口下降4%,其中本地產品下降6%、轉口下降4%、單位商品價格下降3%。同時,廣東與港澳已形成一個有機的加工貿易體系,金融危機使日本、歐美資金撤離香港,“三資”企業在香港融資出現困難、資金緊缺,對廣東的加工貿易也產生了負面影響。

在利用外資方面,廣東是香港和東南亞地區在中國投資最集中的省份。亞洲金融危機使整個投資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由於在中國投資生產成本上升,港元因堅持聯繫匯率,沒有貶值,帶動香港製造業成本上漲,而東南亞很多地方生產成本相對便宜,一部分港資、日資往東南亞國家轉移。而東南亞國家到廣東投資的資金也因其本幣貶值而大幅減少。受金融風暴的影響,香港經濟增長趨緩,港商的投資更多地流向土地、勞動力等生產成本較低的中國內地城市,對廣東的投資相對減少。

在融資方面,廣東比中國其他省份對國際金融市場的依存度更大。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以政府為背景的窗口公司融資難度越來越大。同時,在香港股票市場,紅籌股和國企股在國際及香港投資者心目中地位有所變化,國際投資者對在香港上市的中國企業的態度更加慎重,國企利用香港金融市場進行融資面臨越來越大的困難。由於廣東的駐港窗口公司較多,所以這方面的壓力尤為明顯。

在旅遊業方面,在來廣東省旅遊的外國遊客中,東南亞客源佔40%以上,港澳遊客更是廣東旅遊業的重要客源。東南亞金融危機使得當地貨幣貶值,外出旅遊人數明顯減少。作為東南亞、日本、韓國、台灣等地遊客的主要目的地之一的香港,其國際旅遊業受到嚴重影響。受香港旅遊業不景氣的波及,東南亞和香港到廣東或通過廣東到大陸內地其他地區旅遊的遊客也在減少,並且遊客的人均消費額也相應減少,從而對廣東的旅遊業產生不利影響。

在房地產業方面,過去幾年中,廣東各地,特別是珠江三角洲地區興建了不少以外商特別是港商為消費對象的高級寫字樓、豪華住宅樓宇。經過這次金融風暴,這類需求大大降低,加上當時香港特別行政區推行在未來幾年內每年在市場上推出85,000個房屋單位的計劃,以緩解港人的需求,因而,廣東的房地產難免要經受一場大的考驗。

粵海的支付危機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引發的。粵海的投資大部分集中在香港和廣東省境內的房地產、旅遊、酒店、餐飲、外貿進出口和“三來一補”等外向型工業方面,還有一部分投資股票、外匯期貨等方面。亞洲金融風暴使這些投資項目的回報驟減,有些項目則血本無歸。這使得財務上本來就存在嚴重問題的粵海更加困難。與此同時,金融市場的緊縮使得粵海無法再借新債養舊債。當大量經營性現金流出不能壓縮,所需經營性現金不能流入,同時,出售資產等特殊項目收入又無法取得時,支付危機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