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盧梭
如果說洛克的權利理論為西方近代民主奠定了基礎,而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則進一步為民主政治建立相關的原則,兩人皆可視為民主之父。相比之下,洛克和霍布斯的理論邏輯分明,前後一致;而盧梭則較為感性,思想充滿矛盾,既有個人主義的色彩,也有集體主義的影子,更有無政府主義的成分。這一方面固然是其個性使然,另一方面恐怕是跟他所處身的年代有關。盧梭生於18世紀的法國,貴族和教會這些上層階級享有很多特權,比如說教會擁有全國五分之一的土地,卻不用繳稅,負擔主要落在農民身上,國王和貴族則過着奢侈的生活,人民在種種壓迫下根本透不過氣來,革命一觸即發。如果說英國的革命是新教的勝利,那其實不過是貴族和新興的中產階級要奪取政權,獲得更大的政治和經濟利益;但法國的革命卻不同,是中產階級聯同低下階層反抗上層階層,比之英國的革命更激進,更見其「民主」色彩。
在政治思想方面,盧梭有兩部主要作品,〈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1755)是一篇論文,另一部則是影響深遠的《社會契約論》(1762)。盧梭在《社會契約論》的開場白是「人生而自由,卻處處在枷鎖當中」,枷鎖指的是國家對我們的限制,既然我們本身是自由,誰也不可以支配誰,為什麼要成立國家,受其統治呢?盧梭要探討的也正是,國家統治權力的合理性。
《社會契約論》的結構
盧梭的其他著作
盧梭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也曾作曲。除了政治思想外,還有以下兩本代表作。
1 自然狀態
盧梭跟霍布斯和洛克一樣,也是從自然狀態出發,經契約而成立國家。但三人對自然狀態的描述都不同,其中以盧梭的描述最具吸引力。霍布斯認為人性自私自利,在自然狀態中,人是各自為敵,活在孤獨和恐懼之中;相反,洛克認為在自然狀態中,人受到自然法的規範,過着理性、和平和合作的生活。某個意義下,盧梭對自然狀態的描述是界乎兩者之間,人是自利,卻不自私,人只關心自己的利益,但對其他人也有着天生的同情心,所以不致於傷害他人,人雖是孤獨地生活,卻是自由自在,快樂而滿足。盧梭稱之為人性本善,但這種人性本善跟儒家的性善論不同,反而接近道家對人性的看法,人的自然本性是質樸。人雖然有慾望,但當下慾望滿足後就不會不斷追求下去,也沒有名利之心。
三種自然狀態
盧梭認為,人在自然狀態中是最美好的,文明的出現只會令人墮落。首先,家庭和私有財產出現,人的自私之心擴大,同情之心減少,就會做出損人利己的事,對他人產生嫉妒和憎恨的心理。後來國家出現,私有財產受到法律的保護,貧富差距愈來愈大,富有者壓迫貧窮者,不平等也愈來愈大,最終導致革命。有了國家,文明雖然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產生了科學和藝術,但它們正是令人類墮落的幫凶,科學和藝術愈進步,人類的道德就愈差,因為科學是建立在貪慾之上,而藝術則出於矯飾和虛偽。對盧梭來說,霍布斯所講的人性自私自利,只不過是文明社會的寫照。
盧梭自然狀態的發展
霍布斯的自然狀態並沒有階段,由自然狀態經契約就進入文明社會,但洛克和盧梭所講的自然狀態皆有階段性。要注意的是,盧梭認為家庭也是經契約而產生。
2 公共意志
雖然自然狀態是人類的美好時代,但已經一去不返,我們也沒有可能生活在自然狀態,我們需要國家的保護才可以生存,問題是,我們需要的是怎麼樣的國家呢?不錯,國家是由契約而產生,但契約的內容不同,就造就不同的政體。霍布斯的契約將人民所有自然權利轉讓給國家,使國家的權力不受限制,人民一旦交出了權力,就不可以收回,那當然就是極權專制的國家。
三種契約
盧梭思考的問題是,交出了自由之後,我們需要服從國家,又如何確保人民的自由受到保障?答案是,國家的主權是由人民的意志所組成,此為公共意志,我們服從國家,也即是服從自己,所以也是自由的。主權最重要的是立法的權力,我們服從自己所訂立的法律,所以立法必須大家一起參與。成立國家需要全體成員一致同意,至於立法,則是少數服從多數。
盧梭認為意志是不能代表的,所以反對代議政制,主張直接民主,這是盧梭所講的主權在民,也是有別於洛克的地方。
但我們如何知道某個決定是符合公共意志呢?盧梭解釋,公共意志是根據公共利益而作決定,公共利益也正是當初我們為什麼由自然狀態進入國家的原因,但公共意志不一定等同於眾人的意志,眾人意志不過是個別意志相加的結果,個人的決定往往是根據自己的利益。盧梭也反對政黨政治,因為政黨只為個別團體的利益,團體之間也常出現利益上的衝突,這樣會妨礙公共意志的形成。為了達致公共意志,盧梭也主張消除階級的差別,特別是貧富的差距,因為階級差別愈大,階級之間的利益衝突也愈大,也愈難產生公共意志。
達成公共意志的途徑
公民大會的作用是透過表決來產生公共意志,但盧梭卻反對冗長的討論,寧可訴諸立法者的協助。
未作表決之前,我們需要對有關事項作出商議,並且要從公共利益的角度來考慮,也需要立法者的引導。在討論的時候,我們可以先將對立的主張拿掉,尋找大家的共識。當然,到最後都要採用多數決,即少數服從多數的方法。假如議決的問題只是立法與否,又假設只有一個符合公共利益;那麼,就有二分之一機會得到正確的決定,加上資訊流通和理性議論,又有大量人數參與決定的話,那表決的結果就有多過二分一機會得到正確的決定。
公共意志具有強制力,不贊成的人也得服從,此所謂強迫的自由,這也是盧梭思想中常遭人詬病的地方,為了達成公共利益而犧牲少數人的自由和權利。
3 國家的體制
盧梭認為立法必須全民參與,這才確保法律是由自己訂立,也是主權在民的真諦。由於需要全民參與,所國家不能太大,必須是小國寡民,但在今天資訊發達及擁有互聯網的社會,大大增加了全民參與的可能性。雖然人民擁有立法權,但在實際立法時候,卻又需要立法者的指導,立法者近乎完人,他具備相干的學識,了解人的內心和性格,關心人民的福祉,不會結黨營私,並能洞悉未來的方向。盧梭的立法者會令人想起柏拉圖《法律》一書所講的法律制定者,但立法者只是引導的角色,負責起草法案,並不具有實權或投票權。
由於主權不可分割,所以盧梭反對三權分立,主張立法權凌駕於其他權力。立法是國家的意志,這屬於人民,但執行則需要委託一個組織,那就是政府,這才是國家的力量。但政府不是由契約而成,而是根據人民所制訂的法律所組成,政府官員,即使是首長,也不過是人民的公僕,如果政府辦事不力,人民有權罷免官員。所以,人民必須定期集會,檢討現存的政府有何問題,又是否繼續委託行政權給此政府。
政府如何組織,才是政體區分的標準。如果行政權委託給一個人,那就是君主政體(非世襲);如果是少部分人,那就是貴族政體;若是多數人或所有人,那就是民主政體(這接近古希臘所講的民主政體,由人民輪流執政)。盧梭認為,沒有所謂最理想的政體,採用哪種政體要視乎領土的大小和人口的多寡,大國適宜用君主政體,中國則用貴族政體,小國就用民主政體。盧梭將主權者與政體分開而論有其獨到之處,但卻潛在一個矛盾,一方面盧梭說主權者是人民,而主權不可分割,必須全民參與立法,但另一方面又說全民大會只適用於小國;那麼,是否表示主權在民就不適用於大國呢?
但其實盧梭是傾向於貴族政體,由人民投票選出少部分精英來執政,這又跟柏拉圖的哲王有相似之處,就是由最有資格的人來治理國家。除此之外,盧梭又建議設立監察官,作用是審視反社會行為,這令人想起審查制度。為了使人民從公共利益的角度來思考和行動,盧梭主張公民教育,培養人民的道德情操;又提倡公民宗教,每一個公民都要信奉宗教,利用宗教提高公民的道德。雖然盧梭主張宗教寬容,但不容忍不寬容的宗教。
主權者與政體
4 盧梭的影響及評價
拿坡倫說:「沒有盧梭,就沒有法國大革命」,雖然有點言過其實,盧梭死後11年法國大革命才出現,但盧梭的思想的確對法國大革命有催生的作用,盧梭認為主權在民,政府不過是人民委託來保障我們的自由及各種權利,提升公共利益,如果政府辨不到,人民有權罷免政府,這樣思想當然可以為革命提供理據,《社會契約論》也正是法國大革命的聖經。
但法國大革命之後的政治改革並不是完全依照盧梭的思想進行,也許這是盧梭思想中不能應用的地方,例如盧梭認為意志不能代表,所以反對代議政制,但在法國大革命的〈人權及公民權宣言〉中,人民是可以透過代表來立法;又例如盧梭認為主權不可以分割,所以反對三權分立,而〈人權及公民權宣言〉則將主權界定為制定憲法的權力,屬於人民,而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權則是憲法所設置的權力,分別屬於議會、君主及法官,由人民委任,制定憲法的權力與三權處於不同的層次。
法國大革命的人權宣言
1789年法國大革命所發表〈人權及公民權宣言〉,可以說是美國獨立革命人權宣言的確認,以下幾條比較重要。
盧梭理論最大的爭議就是其公共意志,我們真的可以確定這是公共意志嗎?極權國家也是用所謂公共意志或國家利益來壓制人民,例如希特勒的納粹黨和史太林的共產黨。但我並不是說公共意志毫無意義,現代民主國家遇上有重大爭議性的問題,亦會用公投來決定,這正是公共意志的表達。不過,現代社會是一個多元社會,差異性更受關注,跟盧梭同質性強的社會似乎格格不入。當然,公共利益是存在的,例如香港近年飽受垃圾問題的困擾,興建焚化爐或堆填區就符合公共利益,可是誰也不想焚化爐和堆填區建在自己居住的地方附近,這正是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之間的衝突。有時公共利益也是難以判定,例如發展經濟和環境保護,兩者經常出現衝突。
盧梭認為人在自然狀態是自由的,進入國家之後,我們服從自己所訂立的法律,所以也是自由;但兩個自由的意思卻不同,前者是指沒有任何人為限制的自由,但後者則是指人過着理智的生活,不受慾望的束縛,可稱為自主的自由。為了事事從公共利益的角度來考慮,盧梭認為應該透過教育來培養人民的愛國心,甚至提倡公民宗教,借宗教來團結人民,但國家一旦這樣做,就等於倡議某種理想的生活方式,並強迫人民接受,這跟洛克開創的自由主義不同,為了整體而犧牲個人的自由(消極),而盧梭所強調的自由(積極),則容易導致極權專制的政府。為了達致公共意志而消滅階級的差距,看來盧梭是重視平等多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