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者的話
香港地區的民俗文化,是一個十分值得探求和開拓的領域。這不僅因為長期以來,有關這方面的研究和出版顯得貧乏,即使是普及性的讀物,也是屈指可數;而更重要的是,與這個現象相對的,是豐富多姿的民俗文化,給這個國際大都會抹上一道道濃厚的中華地域文化的色彩。無論是維園的元宵燈會、元朗天后誕十八鄉巡遊、長洲太平清醮、以至在千千萬萬店舖內供奉的神靈……這些帶着傳統民間信仰和習俗的活動,絕沒有被急劇的都市化洪流所淹沒,而是以特別的方式在延續和擴張。
毫無疑問,每一個地區的民俗文化與其人口和民族的構成、歷史發展、以至地理環境和氣候特徵有着不可分割的關係。如果我們略加觀察和分析,便可以發現香港地區的民俗文化,基本上是屬於中國華南地區民俗文化的大範疇,而直接與廣府、潮州、閩南、客家等方言群體,以及東南沿海、江河的水上居民的風俗習慣一脈相承。其實,追溯今天香港人的主要來源,亦不外乎是這些地方的方言群體。他們隨着19世紀中葉香港地區的發展先後遷來,同時帶來了原居地的風俗習慣和傳統文化。今天香港民俗文化,正是由這些地緣相近而又各具特色的文化所融匯而成的。
我們應該看到,香港地區能夠保存和發展大量的傳統民俗文化,除了近百年來移民不間斷的輸入,使香港地區和華南的聯繫網絡沒有中斷之外,香港新界長期保持以宗族和方言群為核心的村落形態,是更重要的原因。香港地區傳統村落的重大蛻變,可以說是從20世紀70年代才正式開始的。社會結構的長期穩定性,使傳統民俗文化有了良好的傳承和發展的時間和空間,從而逐步產生自己的獨特風格。
我們認為對地方傳統風俗習慣的傳承,是民俗文化存在的重要根源,卻並不否認民俗文化在現代社會的變遷。任何一種社會文化的存在,都不可能是超時代的。所以,探索當今的民俗文化,其意義不慬是了解傳統文化的源流,更重要的是了解現代社會文化存在的原因和發展的趨勢。為甚麼天后崇拜會在香港地區流播?為甚麼黃大仙會成為香港著名的神?在摩天大廈聳立的市區,為甚麼每年都有大型的盂蘭勝會?……這些都是十分有趣和值得思考的問題。
民俗文化,從本質上看是屬於基層的普羅大眾文化,而絕非莊嚴殿堂的「高等文化」,每個人都有機會看到,聽到或接觸到,但這並不等於說這是眾人皆懂的東西。民俗文化需要有人收集和整理,用民俗學或其他學科的理論去分析,才能成為人類的知識和文明的財富。
此書為1997年出版的「香港民俗叢書」之一。這套叢書正是本着讓更多的人了解香港地區民俗文化的目的,每本書選一個明確的探索主題,把大量的文獻和田野考察所得的資料,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用圖文並茂的方式編纂,力求使讀者了解這些民俗的現象和文化本質。
參加這套叢書寫作的作者,均為具有多年研究經驗的學者,有的堪稱為某一問題研究的專家。他們對香港民俗文化研究的全情投入和智慧光芒,相信讀者一定會在作品的字裏行間感覺到。希望這套叢書能為香港民俗文化的研究和普及增磚添瓦。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編輯部
201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