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讲堂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引言:《十翼》的作者及寫作年代

自從漢朝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說《十翼》是孔子所作,一直以來,人人都相信這個說法。但到了北宋時,偉大的史學家兼大文豪歐陽修卻提出疑問,他認為《繫辭傳》以下的幾篇,都不是孔子所作。後來的學者也繼承了歐陽修的觀點,到了民國初年的疑古時代,幾乎學術界一致公認《十翼》都不是孔子所作,甚至否認孔夫子曾研究過《易經》。不過,當時仍有小部份學者堅持《十翼》是孔子所作,或至少是其學生的記錄。一直到了一九七三年,馬王堆發現那堆西漢早期註解《易經》的另外幾篇《易傳》,包括《要篇》、《二三子》那類的篇章,當中明顯說到孔子曾研究《易經》,還模仿了類似「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的語調,預言將來學者讚揚他的正是其研究《易經》的成就,而責備他的同樣也是因為研究《易經》所致。

此外,在這幾篇「傳文」裡,也明確指出孔子曾經和學生討論《易經》的內容哲理,北京大學李學勤教授認為,從現時發現來看,大家已經到了不敢不承認孔子和《易經》有密切關係。甚至通過那批失傳了的《易傳》解釋文字,更肯定了即使《十翼》不是孔子所作,起碼是當年孔子所說,再由他的學生記載,寫成文字。文字雖然不是孔子親自寫的,然而其內容思想,毫無疑問必定與孔子有關。當然,不排除當中也有機會是孔子的學生把內容再傳給其後學,所以,有關內容除了孔子的大原則外,後學可能補充及發揮,增加了很多素材,這是無法避免的,但相信基本原則是不會違背孔子的。

現代有一個學者陳鼓應教授,他所寫的《老子》和《莊子》註解,簡明扼要,精彩絕倫,對於研究《老子》與《莊子》的人來說,一定先要看看他的《莊子今注今譯》或《老子注譯及評介》。然而,另一方面他似乎開始走火入魔了,因為他個人喜愛道家學術,於是說《十翼》也是道家後學的著作,通過摘錄了很多名詞,說道家用了、《十翼》也用了,於是得出結論,《十翼》是道家的人所著。其實我們研究學問的人,最關鍵是那基本的原則和主張,而不在名詞相同,即使大家用了相同的名詞,也要分析同名詞是否同義;甚至名詞意義相同,也要看看其最基本原則體系是否相同。因為學術由古至今都是共有的,並不是說這一家用了,另一家就不能用,以下試舉一個譬喻:「老子吃飯,莊子吃飯,孔子也吃飯,難道孔子是老子的後學繼承者?」

其實最重要是了解他們各人對吃飯的看法與目的,老子吃飯可能是為了順應自然,要順應自然是故要吃飯;孔子可能就不是這樣想,他大抵認為吃飯是為了維持生命好幫助進德修業,認為那是他自我提升道德、增長學問的一個手段,最終是為了對社會與人生有所貢獻。同樣是吃飯,由於目的不同,意義就不一樣。一個是順從天意,另一個是為了有更崇高的目的,吃飯只不過是一種手段,手段與工具有時是為了成就更偉大的人生事業。

是故,對於陳教授的說法,我不敢茍同,這是關乎學術上的基本原則。例如我們一向說道家學問崇陰,儒家學問崇陽,這就是一個最基本的原則,道家是看天象、說現象,由現象再發現規律;儒家則從現象背後找出它的德性,指導人生,這關鍵不是在《十翼》裡隨處可見嗎?道家的著作有這些基本精神嗎?然而陳教授卻迴避了這些問題,實在有些混淆學術視聽,令人傷心。更可憐是,有些陳教授的支持者一直追隨他,甚至有一些學者為他說話,以致情況十分混亂。但只要大家從哲學的觀點,利用西方體系的立場來看此事,絕對可以發現當中的不合理。漢代初年,道家學說壟斷一切,直至漢武帝獨尊儒術,才千辛萬苦令儒家學說再次抬起頭來,儒家學說如果真的用了道家著作,冒充儒家著作,道家學者會跟儒家學者罷休嗎?另外,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習道論於黃子,是故司馬遷本人對道家學說也非常精熟,如果說這些都是道家後學之說,他怎會在《史記》上說是孔子所作?用常識想想,便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