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洪武朝“诛功臣”解析
大明十七帝中,奠定基业、一生励精图治的朱元璋,却历来有个公认的评语——残暴。
这个评语,自然来自其执政一生,大肆屠戮开国功臣的历史。至洪武末期,群星荟萃的大明开国功臣们大多获罪身死,上演了“狡兔死,走狗烹”的真实史实。所以在各类评书演义乃至影视作品中,这位开创一代盛世、文武功业骄人的大有为之君,多是阴狠毒辣、冷酷无情、残忍暴虐的“暴君”形象。
而时下也有许多替朱元璋“翻案”的说法,认定朱元璋在位时期屠杀功臣的行为,乃“重手肃贪”。屠杀的结果,是带来了大明朝的“吏治清明”。而遭到屠杀的“功臣”们,则一个个被贴上了“横行不法”的标签。“暴君”朱元璋,俨然成为不徇私情、铁面无私、重手惩奸的“正面”人物。
是惩奸肃贪,还是屠戮无辜,功过是非,还是从历史的真实记录里找答案吧。
功臣很难管
说“惩奸”,自然要说到洪武时代开国功臣的种种劣迹。这些,恰是之前关于朱元璋的研究中,素来注意不多的。
仅举几个例子:永嘉侯朱亮祖,史载“所为多不法”。洪武十三年出镇广东时,接受当地恶霸贿赂,贪占民财,在受到番禺知县道同劝阻后,竟怀恨在心,上奏章诬陷道同,导致这位在当地颇有名望的清官被朱元璋赐死,酿成冤案。淮安侯华云龙,总兵北平时竟霸占元丞相脱脱府邸,并收纳前元宫廷器物。封建时代,这是“大不敬”之罪。延安侯唐胜宗,征战时期就多次“掠人妻女”;镇守广西龙州时又曾“敲诈番人”。吉安侯陆仲亨,“铁面御史”韩宜可曾弹劾他镇守临清时“巧取豪夺,侵占民田”,后来更成为胡惟庸心腹,助其构陷排斥异己。定远侯王弼,御史齐鲁曾弹劾他“好敛财,侵占国税”,结果遭其报复,罢官回乡……
位极人臣的“国公”们也不例外,劣迹最多的当属后来“胡蓝案”的主角。“凉国公”蓝玉,素来居功骄横,在各处“蓄田养子奴”,其名下收养养子千人,皆仰仗其势,在民间横行不法。比如曾在山东聊城侵占民田千亩,聊城巡按御史汤俊上门质问,竟被他乱鞭打走;平定云南时,劫掠昆明府库,掠夺大量珍宝;后来平定北元时,“私占财宝驮马无算”,甚至奸污了北元太子妃。班师回朝时,更下令属下将士强攻边关,“破关而入,士卒死亡数十”。
由此可见,在大明开国之后,功臣宿将们的不法行为,确为明王朝曾经发生的事实。对照后世李自成起义和太平天国起义后的腐化过程。对于朱元璋来说,这事关龙位是否稳固的问题,自然要格外重视。
当然,在诸多“劣行”中,也有许多功臣居功不自傲,奉公守法如一,留下了千古美谈。
其中最著名的自然是开国武将之首,徐国公徐达,虽位极人臣,却谦逊如初,时常训诫子女。统兵数年,军规森严,严令“有违令扰民,必戮以殉”。南征北战时,从不趁势劫掠,和平年代更为官清廉,其墓志铭上“妇女无所爱,财报无所取”。诚为公允。
曹国公李文忠也不差,与徐达一样,他治军严格,爱兵如子并严禁扰民。身为朱元璋外甥,在朱元璋猜忌功臣,几次削夺他兵权仅授闲职时,皆毫无怨言,“恂恂若儒者”。可谓与世无争。
另一位堪称朱元璋“发小”的信国公汤和也不差,在北平、延安、山西等地练兵守备,招募逃荒流民,后来又出巡山东、浙江,防备倭寇,历年来勤勤恳恳毫无懈怠。
而这几位在和平年代颇有善声的功臣,也最终迎来了不同的命运。
胡惟庸案抓相权
“劣迹”和“善声”都一一列举,且让我们看看朱元璋屠戮功臣的具体过程。在洪武十一年以前,尽管各地遍有弹劾功臣不法的奏章报上,但朱元璋的反应是多“以此训诫”,甚至许多检举揭发的官员还遭到朱元璋的惩罚。这一时期,真正遭难的功臣有三个,华云龙、廖永忠、刘基。其中华云龙正是因为占住脱脱府邸以及擅自使用元宫廷物品,以“违制”罪召回京问罪。至于廖永忠,众所周知的事情,就是他曾奉朱元璋之命,在瓜步害死小明王,终让朱元璋“名正言顺”地称帝。被赐死的罪名和华云龙一样是“违制”,但结合前情,更有“灭口”的嫌疑。而大规模清洗功臣的导火线,却是中书省左丞相胡惟庸。
说到胡惟庸,即引出震撼明廷的胡惟庸案,以及明朝第一谋士刘基之死。
作为大明开国第一谋士,刘基的建树颇多,其进献的《十八策》更是朱元璋此后平天下的基本步骤。杀小明王,也是他向朱元璋进言。但对于这样一个思维缜密、眼光卓绝的人,朱元璋自然既用之又忌之。而作为朱元璋的“老乡”,身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宣国公李善长,对刘基也是颇多排挤。刘、李二人明争暗斗数年,深知伴君如伴虎的刘基激流勇退,于洪武四年(1371)辞官归乡。而李善长也在朱元璋的软逼下因“健康状况”退休,取而代之的正是李善长的亲信——胡惟庸。
朱元璋对胡惟庸颇为信任,一者胡惟庸也是“淮西老乡”,常年在身边担任文书工作,可谓知根知底;二者胡惟庸在战争年代,虽不似诸多文臣武将那般立有“奇功”,但长年协助李善长安抚地方,发展生产,也出力颇多。既有能力,又无“功臣履历”,亦是淮西老乡,更兼办事听话,这样的人自然容易“操纵”。于是多年来飞黄腾达,至洪武十年(1377),已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左丞相。
而作为淮西派的人物,胡惟庸对非淮西派的刘基自然不能容。不久之后,退休的刘基就被诬陷与人争一块“有王气”的田地而遭申斥。一心保身的刘基做了最后的努力,以“诉冤”为名搬家归京闲住。洪武八年(1375)患病,朱元璋遣胡惟庸赠药,于是年二月中身死,世人多言被胡惟庸借机害死。但无论怎样,朱元璋确难逃责。
而纵览刘基之死,可见朱元璋一生最在意的只有一事——专权。而后胡惟庸为相,大权独揽,朱元璋对其颇多信任,多次觐见时甚至命其贴身而坐,谈笑风生。荣宠日甚下,胡惟庸越发飞扬跋扈,对下大肆结交,对外大肆收受贿赂,史载其家整日“车马盈门”。更与御史大夫陈宁结成同党,凡是不利于己的奏疏,一律瞒报扣押。连战功卓著的徐国公徐达也曾被其构陷。专权如此,素来严苛的朱元璋却表现出难得的“宽容”。凡敢弹劾胡惟庸的官员一律重办,连“铁面御史”韩宜可也险些下狱身死。大元帅徐达向朱元璋力陈胡惟庸罪恶,却被呵斥。日久天长,军队、言官、地方,皆被胡惟庸安插了亲信,诸多“淮西旧将”也与其结成了同盟,朝堂内外,编成一张盘根错节的关系网。
岂料如此“盘根错节”,却顷刻覆灭。覆灭是从洪武十二年(1379)十月开始的。先是胡惟庸因儿子坠马怒杀马车夫,遭朱元璋追查;继而占城国入贡,胡惟庸却未及时上报,朱元璋震怒,下令追查。一追查就“顺藤摸瓜”,大批党羽被查出,加上胡惟庸同党御史中丞涂节临事惊慌,找朱元璋“自首”然后撒网抓人。洪武十三年(1380),胡惟庸、陈宁、涂节等首犯被杀,“人死账不烂”,追查余党的工作之后持续了数十年,包括费聚、陆仲亨、唐胜宗等开国功臣皆被屠戮。最后被杀的,是洪武二十三年(1390)被满门抄斩的开国六国公之首李善长。胡惟庸死后不到一个月,朱元璋即废除丞相制,从此建立了高度独裁的统治。
震撼洪武朝的胡惟庸案,持续近十年,处死一万五千人,几乎都是开国功臣宿将。但请注意,虽也有诸如太子朱标的授业恩师宋濂这样的无辜者,但牵涉其中的多是“淮西派”李善长一脉的文人以及中层军官。而说到屠杀的原因,观胡惟庸的行为以及诸多功臣的劣迹,固然该死,但真正的目的,却还在朱元璋的一句话:“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他对刘基念念不忘,因刘基足够洞穿一切的眼光,对胡惟庸的荣宠甚至放纵,只为放线钓鱼,一网打尽。对李善长的秋后算账,则是要根绝后患,彻底掐灭淮西一脉文臣。这一切,都为了直接掌控到那一人之下的权力——相权。李善长、刘基、胡惟庸,只是他实现“躬览庶政”目的的小棋子。
在这里顺便说一个人:永嘉侯朱亮祖,洪武十三年他诬陷道同事发,被逮捕入京。父子二人在金殿之上被朱元璋持鞭活活“抽死”,死后竟也被归入了“胡党”。胡惟庸案株连无辜甚多,而他,或许是最不冤枉的。
要“躬览庶政”,除“相权”外,与之同等重要的,就是军权,由此有了另一大案——蓝玉案。
蓝玉大案整兵权
其实早在蓝玉事发前,屠戮的“前奏”就打响了。此时已是洪武朝中后期,战功卓著的徐达、李文忠两位“大帅”早相继病故。洪武二十年(1387),刚刚在辽东会战里迫降了北元太尉纳哈出,为大明收复东北大地的老帅——宋国公冯胜,因“私藏良马”之罪被逮捕,随后被拘家软禁。常年担任副帅的少壮派将领蓝玉就此“转正”,成为明军中的第一人。次年,蓝玉、王弼率十五万人远征北元,历经风餐露宿,行进数月,终于在捕鱼儿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捕捉到北元主力。一番恶战,俘虏北元“黄金家族”宗亲3000人,士兵70000人。数日后,窜逃的北元皇帝脱古思帖木儿在瀚难河被宗室也速迭儿杀害,残喘漠北的北元帝国彻底灭亡。其后,蒙古分裂成瓦剌、鞑靼、兀良哈三大部,虽在其后200年间也曾骚扰中原,却终未再成明廷致命威胁。捷报传来,朱元璋大为高兴,赞道:蓝玉,“吾之仲卿、药师也”。以汉朝名将卫青、唐朝名将李靖将之比拟,可谓圣眷正隆。
但功勋卓著的蓝玉终复制了胡惟庸相同的脉络。大胜之下,横暴贪婪之性尽露无余。先是贪占缴获的北元物资,继而强暴了北元太子妃,回师路上又炫耀武力,强攻边关隘口。朱元璋下诏褒奖,却嫌封赏太少,张口质问:“难道我的功劳不足封太师吗?”行为之骄横固然不可思议,但联系他之前鞭打御史强占民田的“光荣事迹”,可见这是他的“真性情”。对这“真性情”,朱元璋如对胡惟庸一样表现了极大的“宽容”,封其为“凉国公”。但一个“凉”字,却也为后面的“秋后算账”埋下伏笔。
蓝玉却全然不知,之后几年,他陆续平定了云南少数民族的造反,又率军西征哈密得胜。大明四方总算“天下太平”,蓝玉的灾祸,却从此来了。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使蒋献控告蓝玉谋反,继而大狱再兴。平定云南的颖国公傅友德、平定东北的宋国公冯胜、捕鱼儿海战役中蓝玉的副将王弼,均相继被株,连带被杀的又达一万五千人。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的主角,尽是沙场功勋卓著的“名帅”们。而在蓝玉伏诛后的洪武二十七年(1394),朱元璋再次改组“五军都督府”,位高权重的“大都督”们仅剩空衔。国家兵马后勤调度管理大权,从此牢牢掌控在皇帝直接操纵的“兵部”。所以探究“蓝玉案”,有说蓝玉“跋扈”招祸,有说是因朱标之死,朱元璋担心皇太孙朱允炆难以掌控局面,故而提前为他扫清障碍。但根本原因,却还在“躬览庶政”四个字。
而在洪武朝这场持续二十年的血雨腥风中保存下来的功臣,方式也各有不同:徐达过世比较早(洪武十五年去世);汤和常年在外守备,特别是身担东南沿海“防倭”大任;常遇春英年早逝,但其子常茂也被控多有“不法”,但最终被安置在龙州留得一命。纵览他们能够明哲保身的原因,除人品正派,善举不断外,其实就是四个字:听话、不争。
而在后人论起朱元璋屠戮功臣的恶劣后果时,无不提到他死后的靖难之役。普遍的观点是:正是因为朱元璋屠戮功臣,导致朱棣起兵时,建文帝朱允炆面临无兵可用的局面。然而事实是,朱元璋并未预见到朱棣会举兵叛乱,却也为朱允炆留下了国家有战乱时可堪信任的能将:耿炳文。他的作用,下面一章会讲到。
大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大明开国洪武皇帝朱元璋过世,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尸骨未寒,即迎来一场席卷北中国的血雨腥风——靖难之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