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必读文言文精华品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不该被嘲笑的人
——《杞人忧天》赏读

杞人忧天

《列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wú)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zhòng)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chú)步跐(c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shì)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杞人忧天”作为一个成语,历来是个贬义词,它使用频率高,用来比喻毫无必要、毫无根据的忧虑和担心。其中的“杞人”当然就是这种荒谬可笑之人的典型代表,千百年来成为人们轻视嘲笑的对象。

确实,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世间总有一些人,喜欢遇事生非,疑神疑鬼自寻烦恼,但是把杞人看成这类庸人,全盘否定,一笔抹杀,其实很不公平,甚至是犯了一个大错误。如果我们回到故事的源头,细细思考,你也许会发觉,后人不约而同地嘲笑杞人不但笑错了对象,而且做了一件影响恶劣的坏事。

此话怎讲?当然关键要看杞人忧天是否真的多余、可笑。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天地究竟会不会崩坠?现代科学认为,时空既是无穷无尽的,然而其中的万事万物又都有一个产生和消亡的过程,时刻处在变化运动之中。当然,既有绝对的运动,又有相对的静止,即任何事物都有相对稳定的存在时期。就拿地球来说,它也是有寿命的,现代科学证实,地球已经存在46亿年,还将持续50亿年。以人类个体生存的时间来看地球,几乎看不到它有多少变化,更别说会让自己“身亡所寄”,但50亿年以后呢?那时的人类怎么办?这是人类必须面对、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两千多年前,在当时生产力和科技水平原始落后的情况下,杞国有人能想到有朝一日将天崩地坠,实在是了不起的科学预见!表现出可贵的探索精神和忧患意识。

由此可见,杞人忧天并不多余,而且难能可贵,不但不应该嘲笑,而且实在值得赞扬和鼓励。

“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我们也许觉得两千多年前的杞人之问有些天真,然而从现代科学来看,我们又不能不敬佩古人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对真理的追求,虽显天真,却可爱、可贵。其实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也写过一篇被称为“千古万古至奇之作”的《天问》,在这首长诗中,面对未知的天地,屈原提出了自己豪迈而深邃的疑问,思索着太阳运行的轨道、月亮的周期、天体星辰的构造规律等。比如他问:天地尚未成形之前,又从哪里得以产生?多么大的工程,是谁开始把它建筑?日月天体如何连属?众星在天上如何安放摆列?月亮有着什么德行,竟能死了又再重生?正因为如此,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Tianwen)系列”。

事实上,这几十亿年来,地球已经遭遇过许多劫难,给生物生存以巨大的威胁。比如6500万年前主宰地球的恐龙是如何灭绝的?科学家们认为,当时有一颗巨大的陨石或小行星,飞向地球,而在撞上地球的那一瞬间释放了巨大的能量,引发系列灾难而导致恐龙灭绝。人类文明诞生以后,有记录的陨石坠落、火山、地震、海啸、大地塌陷等天崩地坠的现象还少吗?人类遭遇的灾难还小吗?所有这些,可以说都是现代人类之所忧所患,也是现代人们的常识了。因此也才有刘慈欣系列科幻小说的畅销,才有《流浪地球》的热映和好评。

从某种意义来说,杞人是一位具有科学头脑、科学潜力的人才,他眼光独到,善于思考,居安思危,富有科学探索精神。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他这种宝贵的精神、品质刚刚萌芽露头,就夭折、凋谢了。而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是“晓之者”的劝阻。故事中的“晓之者”表面看是一位有见识、热心肠的人,他“忧彼之所忧”,“成功”劝说杞人放弃了那些想法;殊不知,他好心做了坏事。他自恃见多识广,俨然以知识权威自居,自以为是,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口吻否定了杞人的想法,客观上起到了阻止对真理的探索,阻碍科学进步的负面作用,实在可叹、可惜。可他“舍然大喜”,自鸣得意,越发让人觉得可笑、可气。

二是后世的附和、嘲笑。开头说到,故事产生以后,后人几乎不约而同地否定、嘲笑杞人,一致认为他无事生非,自寻烦恼,把他当作笑柄,而几乎没有人发现、认同其中的科学合理因素。人云亦云,相沿成习,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之下,自然也难以形成一种科学探索的风气,更别说将这种精神品质发扬光大了。相反,还可能形成一种坏风气,即一旦有人提出一些不同于常人的新见解、新观点,就可能被认为是异想天开,甚至是异端邪说,而加以嘲讽、打压,从而造成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陋习。

三是杞人自身的半途而废。杞人经过自己的思考、探索,认为天崩地坠是可能发生的事,并且也曾质疑过“天,积气耳”的说法(“天果积气?”),可惜的是,他没能坚定自己的看法,继续深入探索,而是盲目听信了“晓者”的解说,把他的看法视为终极真理(这是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人们普遍的认知水平),转而信奉之。他“舍然大喜”,表明他轻易放弃了自己的见解,彻底打消了继续探索的念头。他本是一位具有科学潜质的人,可由于不敢大胆怀疑,不能坚持真理,浅尝辄止,最终沦为了一个庸人,令人遗憾。如果说杞人该被嘲笑,该嘲笑的不是他的“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而是他的缺乏主见,半途而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