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鹰击长空,靠自己去飞
我们无权安排孩子的未来,也无权干涉别人的选择,因为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知道自己想达到什么目标,他只有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才是幸福的。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瞬间的成功只是阶段性的
一个在国际钢琴大赛中获得四项大奖的13岁女孩,在她学琴的童年时期,曾经3年挨了400多记耳光。打她的是她父亲,目的是为了她好,逼她学琴,结果是她成功了。幸好是成功了,父亲也就没有被追究是否违法,反而到处传经送宝(尽管他送的宝也受到不少人置疑)。
许多教育孩子的故事都是在孩子终于获得某个胜利时戛然而止。这个胜利通常是获得某项比赛大奖,或者进入某个著名学府,或者得到著名人物的青睐。
这就像王子和灰姑娘的故事。灰姑娘终于嫁给了王子,成了王后。故事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但是以后呢?以后是漫长的一生!戴安娜当年嫁给查尔斯的时候,也是像灰姑娘变王后一样辉煌,让人羡慕。但是最后的结局呢?戴妃死了,王子又娶了老情人。
任何浪漫和美妙都挡不住时间的侵蚀,一个人的一生,要在他生命结束的那一瞬间才会正式落幕,其余时候都只不过是在行进之中,剧情的发展谁也不能预料。
家长处心积虑,孤注一掷,不惜牺牲孩子童年的欢乐而换来的所谓成功,其实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也许在那一刻,闪光灯放大了它的辉煌,鲜花放大了它的美丽,仿佛这就是成功了,家长就有资格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了。“未来”通常都会被展望得一片光明,仿佛未来必然就是从胜利走向胜利。
但是且慢,世界上当初有两个超级大国,现在只剩了一个,哪有什么绝对的胜利!就一个人来说,一辈子的时间可能比一个国家的寿命还长,要经历太多的事,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漫长人生,还是要一天一天过的。
在瞬间的成功之后,更多的是不为人知的琐碎的人生,由你自己去过。
美国发生过一个中国的钢琴神童杀死恩师的事,后来法院判定这个神童是得了精神病,不用负法律责任。他的童年是在十分严厉的教育下刻苦学琴度过的。当然,并不是所有这样的孩子都会精神分裂,但至少这是他得病的因素之一。
当年他也辉煌过,也让人羡慕。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为什么家长们还不警醒呢?说到底,我们太缺乏对人的尊重,对名利之类的东西还是看得太重。或许这又从反面说明了我们的生存环境之恶劣,普通人生存的压力太大,人们不得不拼命奋斗。
人都是血肉之躯,人的痛苦和幸福都是有血有肉的,当我们把那些所谓崇高而伟大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时,我们实际上是剥夺了他对丰富多彩的生命的体验,剥夺了他对人生的选择权,剥夺了他的快乐和健康,是对他的囚禁和压迫,我们有这个权力吗?
一天,我把这个钢琴女孩的故事讲给鲁鲁听,我笑着说:“我真后悔当初没有好好管教你。如果我也像那个爸爸一样,狠狠心,严厉点,说不定你现在也拿了一个冠军。拿不了冠军拿个亚军也好。拿不了亚军拿个季军也好。什么也拿不了,也比现在好吧?”
鲁鲁脱口而出:“我就是拿了冠军,也要把奖杯砸了!”
我的话,就是很多家长内心深处情不自禁的渴望。
儿子的话,却是孩子内心深处情不自禁的愤怒和反抗。
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成为自己希望成为的人,这很重要。人生是否成功,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评判者,标准就在自己心里。
譬如网络高手,如果你认为自己的理想就是要成为一个网络高手,你一坐在电脑前就感到充实,感到生命有意义,那么你就是成功的。但假如你一坐在电脑前就有一种堕落感,你不认为这是你应该过的生活,但却无力自拔,网络仿佛是海洛因,给你一时的兴奋,然后陷你于更大的空虚,如果你是这样的状态,那么你的技艺再高,也只是个失败者。
人对待自己的家庭,对待自己的职业,对待自己的生活,最重要的标准都只有一个——它是不是你想要的!
我们无权安排孩子的未来,也无权干涉别人的选择,因为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知道自己想达到什么目标,他只有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才是幸福的。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做支配格言的人
今天和鲁鲁去好伦哥吃饭,没想到遇到情人节,人满为患。
席间,聊到我的新书。我说:“你即将成为明星了,我的书一出,很多人都会知道你,因为我写了许多你的事,当然都是好事。人家会说,这个鲁鲁好帅、好聪明、好懂事,太优秀了!可是我也担心,你实际上就是这个样子,很普通,万一别人了解了,会说,他哪里有那么好,都是瞎说!那我怎么办?”
鲁鲁说:“你就告诉他,人都是变化的,很复杂,没准儿你观察他的时候,就正好看到他不好的一面,就认为他不好了。对不对?”
他这么回答,让我很惊讶。
过了一会儿,我注意到员工通道的墙壁上有两句标语——什么是不简单,把最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平凡,把最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大意)
我问鲁鲁:“为什么很多员工通道上都有这样的标语呢?”
鲁鲁“哦”了一声,笑道:“我明白了,这是老板写给员工看的,老板自己看另外的。”
这又让我很惊讶,这原本是我正在想的,但我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话来表达,就已经让他给说白了。我简直觉得不可思议。
不过,毕竟姜还是老的辣,我还是补充了几句——世界上格言很多,但只有老板有资格决定把哪一句写在他公司的墙上。最关键的不是格言对不对,而是看你选哪一句来说。
不要被格言征服,要做支配格言的人。
鲁鲁点头称是。
优秀的孩子更要平和
从报上看到一个北大的研究生,因为压力太大,对前途绝望,竟然离校出走,生死不明,害得他爹妈从大老远的乡下跑来,满京城找。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普通人可能很难理解,一个北大的研究生,那么优秀,那么优越,在中国的13亿人里,有几个能上北大,而且是研究生?几乎可以说是精华中的精华了!可就是这样一个令人羡慕、令人仰望的年轻人,为什么偏偏对前途没有信心,竟至于沮丧到离校出走?
不光是这个研究生的出走,在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这些全国一流的大学里,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硕士生、博士生,悲观绝望的并不鲜见,出走还算好的,有人甚至直接跳楼,一了百了。北大就曾经有过三个月里连续三人自杀的记录。
越是名校学生,越是压力巨大,其实这是正常的。因为他们背负着太多的期望。
正因为他们的优秀,所以他们更害怕平庸,害怕让家人和社会失望,这是所有优秀者的共同心病。其实,许多优秀者比常人更脆弱,他们长期生活在别人的控制之下,总是压抑自己去符合家人或社会的要求,长此以往,会失去自己,失去生活的乐趣,一旦遇到挫折,很有可能崩溃。
人的优秀总是相对的。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如果遍山都是老虎了,不光猴子称不了大王,就是真正的老虎,也可能沦为普通动物。优秀的人,总想进入更优秀的环境,在更高的层面上与人竞争。视野广了,看得多了,也许就看到了自己的渺小。虽身处高位,但坐标系变了,参照物变了。你高,还有比你更高的;你优秀,还有比你更优秀的。比来比去,反而更自卑。
人总是在与环境的相对关系中确定自己的位置,总是在比较中认识自己。买东西为什么要货比三家?因为不比分不出优劣。人也一样,比多了,优劣就出来了。所以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在什么样的坐标系里,以什么为参照物来比,这非常重要,决定着你对自己的认识。
孩子在中小学时,目标很单纯,就是考上大学。但考上大学之后,人生展现出广阔的空间,社会也显示出它的复杂性。他知道了,成功并不是单纯以成绩来衡量,世界太浩大,他无所适从。不知道要做什么,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很容易陷入精神空虚。而就业的压力,择偶的压力,个人和社会的冲突等等,更容易让他产生严重的挫折感。
越优秀的人,越容易高估自己,就越容易与现实产生落差。越优秀的人,家人的期望越高,越不容易放下包袱。
所以,越优秀的人,越要有平和的心态。这一点要从小抓起。
一味地鼓励孩子奋斗,把考名校、出国、功成名就、出人头地当成人生的唯一目标;一味地强调学习,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一味地追求卓越,忽视人格的健全,这样的孩子,就算成绩再好,也未见得能有美好人生。
考上大学,考上名校,只是占据了有利的社会地位,获得了优质的社会资源,但之后的路还是要自己走的。
人永远要有一颗平常心。有上进心是好的,但万事过了度就会变质。孩子不要太争强好胜,尽自己的努力,达到能达到的高度,就够了。有一颗平常心,就能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就会感恩和同情,就会体会到生活的美好,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怨恨和不满,也不会有那么多的绝望了。
鹰击长空,靠自己去飞
进入六年级以来,鲁鲁变了很多,明显成熟了。而我也并没有感觉到太多的压力,没有觉得毕业和升学的可怕,反而比以前更轻松。学习上几乎不用我去管具体的事,除了给他准备必须的书籍和文具,给课外班交钱,其他都是他自己的事。没有逼迫,他自己知道安排时间,什么时候学,什么时候玩,什么时候学课内的,什么时候学课外的。他会主动把课外的练习册带到学校,利用中午的时间做一些,古诗和英语课文都不用我晚上督促他背,他已经在学校背完了。我和他开玩笑说,现在中午的时间利用得很好,得感谢王老师,有她天天在学校守着,中午可以做这么多事。鲁鲁说:“王老师并不是天天中午都在,有时候是别的老师值班。就算王老师在,也不会具体管你做什么,女生一般把家庭作业做了,男生很多去踢球。我就做做这些课外的练习册,十多分钟就完了,也下去玩。”每天十多分钟,可以做这么多事,真是聚沙成塔!
知道自己安排自己的事,能够自己管理自己,这就是成熟的标志。
人的成熟都有一个过程。鲁鲁并不属于那种早熟的孩子,入学又早(五岁多就上学,对此我一直有点后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一直不开窍,一直懵懵懂懂,只知道玩。我一度也很着急,在他表现不好时,也觉得脸上无光,心里很恼火。但我并没有把恼火暴露出来,没有过多地责备他,不给他太大的压力,允许他落后,允许他走慢点,直到他足够地成熟、有了足够的力气,可以凭着自己的力量去追赶和搏杀。
这确实是需要耐心的。而耐心的获得要靠着无私的爱。假如你总是觉得孩子无能,让你没有面子,你是不可能善待他的。我曾经想过,假如鲁鲁老是没有起色,就这样一直平淡下去,将来怎么办呢?其实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只要能够踏踏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没有活不下去的。无非我们做父母的再多操点心,少享点福而已。
世界很大,未来难以预料。至少,在当下,我们自己不要成为孩子的噩梦,就已经为他的幸福人生添砖加瓦了。
这是一种豁达。但豁达并不意味着纵容。每天我们都有大量时间在沟通,讨论各种各样的事,这并不单纯是一项工作,也是一种娱乐。交谈中相互了解,相互纠正,就能往正确的方向走。
孩子最终是要独立的,家长的责任不是管住他,不让他做这做那,而是帮助他建立正确的价值标准,能够自己判断什么是能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自己做出选择,自己为自己负责。
这样,孩子慢慢大了,我们也就慢慢省心了。鹰击长空,靠他自己去飞。
最重要的是做个好人
那天,看到一篇新闻报道,说寒夜里有不少流浪者到24小时营业的麦当劳店里睡觉,感觉“比家还方便”,我立刻想起两年前的一件事。也是冬天,也是很冷,我和鲁鲁去一家拉面馆吃饭。门外有个乞丐,很老了,寒风中他衣衫单薄,佝偻着腰,他想进店里来,又不太敢的样子,一直在门口张望。这时,一个中年男子,是经理,走过去大声呵斥,把老人赶走了。
当时我和鲁鲁都看到这一幕,鲁鲁突然愤愤地说:“法西斯!”我很惊讶地望着他,他就埋下头吃面,不看我,也不说话。我知道他骂的是那个经理。前几天他刚看了本“二战”的书,我们还讨论过法西斯屠杀犹太人的事。
我说:“还算不上法西斯。他只不过缺少同情心,太自私、太冷漠了。”
“那怎么才算法西斯?”鲁鲁问。
“以强凌弱,残暴,屠杀,剥夺人的自由和尊严,甚至连生命都要剥夺。”
“哦。”鲁鲁应了一声,就不再说话。
也许他在思考,我没有追问,也不知道他思考的结果。但现在想来,当年的法西斯之所以得逞,不正是因为有太多的冷漠和自私存在吗?自私和冷漠就是法西斯的帮凶,就是暴政的根基之一。
鲁鲁有一种天生的善良。记得他四岁多的时候,我们刚来北京,还没买车,进城都是坐公交。每次都要在北太平庄倒车。车站附近有许多乞丐,寒冷的冬天,他们匍匐在路边,远远望去像一堆一堆的烂棉絮。那天我牵着他的手,匆匆穿行在这些棉絮堆中,我急着去赶车,没有多看。突然,感觉到鲁鲁的手拽了一下。他停下来了,看着面前的一堆烂棉絮,而这堆烂棉絮里正有一张脸探出来,也看着他。那是一个老人,满脸皱纹,又红又黑,一串鼻涕正在淌下来。鲁鲁说:“我想给他一块钱。”我拉了他一把,“走吧!车要来了!”一边走,一边说,“谁知道是不是真乞丐!”走了十多米,我感觉到鲁鲁的手越来越沉,终于他又拽我一下,我停下来,他有点不好意思地看着我,说:“我还是想给他一块钱。”我突然一下就惭愧了,摸着鲁鲁的头,心里有一种说不尽的爱。他跑回去在老人面前的口袋里放了一元钱,才安心地坐车去了。
那天,当他对我说“我还是想给他一块钱”时,他的眼光是如此的纯真、悲悯,让我惭愧。我们这代人,经过了几十年的风雨,内心已经变得坚硬了,在坚强的同时,失去了温暖,常常以理性的名义蔑视人性,陷入迷途而不自知。
儿子的纯真让我觉悟。同时我也更珍惜他的善心,珍惜世间所有的善意。
现在儿子已经养成习惯,每天早晨扔垃圾的时候,会把塑料瓶、旧报纸之类另外装在一个袋子里,放在垃圾桶外面,方便拾荒的人捡。
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做人最重要的不是做个强人,而是做个好人。
对别人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
鲁鲁学校门口有两个交通协管员,一胖一瘦,轮流上岗,负责在上学、放学的高峰时段疏导交通。
瘦的很负责,每次都站在路中央,挥舞着小旗子,指挥车辆。看见他执勤,我便很放心,因为他会及时拦截车辆,形成一个安全通道,让孩子和家长顺利通过。如果有车辆加塞或者在路边乱停靠造成拥堵,他也会及时地干涉、疏导。
而另一个胖的协管员,也许是太爱护自己的生命和体力,他从来不站在马路中央,而是选择了马路边上靠近校门的地方。校门前熙熙攘攘,他默默地站在那里,像一个边缘人站在被遗忘的角落,手里虽然也拿着旗子,却从没见他挥舞过——他身处在那么远的距离,即使挥舞,也没有车辆能够看见。因此,在他执勤的时候,校门前混乱不堪,孩子们过马路必须见缝插针,在车流中穿行;车辆也你拥我挤的,喇叭声响成一片。他的不作为,导致整个局面危险而低效!
我每每会对鲁鲁说:“你看,哪怕是普通的工作,负责的人和不负责的人,都会是两种效果。”
一段小小的马路,两个最基层的执法者,情形尚且如此分明,整个社会,更大的权力阶层,就更是可想而知了。
而对于当事人自己来说,瘦者行使了自己的权利,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也因此享受到工作的快乐,每次见他都是精神抖擞的,感觉得到他内心的满足和愉悦。而那胖的,没有付出,自然也就没有收获,没有成就感,虽然体型很大,但淹没于人流之中,看上去怪可怜的。
对别人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任何言行的果子,最后都会还给自己。不可不慎。
迈过困难那道坎——在困难和挫折面前
我从小就没有自信,在英语方面,我一直不敢开口说,所以,我以前的英语成绩就一直不好。
四年级时,我学习了公共英语,它虽然比课本上的英语难很多,但是我还是坚持去上课。
第一次上课,老师叫我回答问题,我站起来吞吞吐吐地说了半天,还是没有说出来。当时,我心里想,万一说错了,同学们会笑我,老师也可能会批评我,所以我就没有回答老师的问题。下课了,同学们都像飞出笼的小鸟一样跑出教室,我走到妈妈面前,妈妈问我:“你上课为什么不回答老师的问题呢?”我把原因告诉了妈妈。妈妈听完后对我说:“没事儿,你刚开始学,遇到这种情况很正常。其实你好好回答,别人不会笑你,你越是紧张,别人越要笑。以后只要你把自己想的大声说出来就可以了。”听完妈妈的话,我下定决心,下次一定要把答案说出来。
转眼间,又到了下一周,我依旧来上课。这次的情况好像跟上次一样,老师又叫我回答问题,而且问题也一样简单。同学们用不同的眼神盯着我,有的好像在为我加油,有的好像在怀疑我能不能回答出这个问题。就在这个时候,我觉得与其在那里傻站着,还不如把自己心里的答案说出来,想到这里,我心一横,大声说了出来。没想到我还说对了,教室里立刻响起了掌声,我的心中也无比喜悦。
快要下课的时候,老师表扬了这节课表现好的同学,其中就有我。老师还奖励给我一颗棒棒糖,我很高兴。从此,我就克服了不敢说英语的困难,英语成绩也提高了很多,在其他方面也有了更多的自信。
困难好像就是一个坎,迈过它,就等于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
2007年11月10日
这是鲁鲁的一篇作文。
生活中往往会有一些小事,成为人生道路上的关键点,仿佛点燃一根导火索,生命的能量“轰”的一声就爆发出来。某些小事能使人突然开悟,促成人生的飞跃。
鲁鲁上公共英语的这段经历,就有类似的效果。我写过这件事,但在他自己的笔下,一切都来得更真实。虽然他还说不出更多的道理,但他确实从中得到了启示,从此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也许就是从那时起,他在学习上才有了一种自信和自觉,这让我非常欣慰。
文如其人,作文是了解孩子心灵的最好窗口。
以自己的方式成长
鲁鲁四年级下学期的时候学会了骑自行车,这对他来说意义重大。因为他从小比较胖,有时会受到别人的嘲笑,所以任何对他身体的关注,都会让他感到压力。
之前,他一直没有学骑车。在他内心里,可能还是有点怕。几个和他要好的小朋友都有车,在一起玩时,我也鼓励他试一下,但他就是不敢骑,勉强坐上去,脚还没蹬,身子就歪了。总是很狼狈地下来。
也许是年龄大了,到四年级的时候,一向温和听话的鲁鲁性格突然强硬了许多,说话做事有主见了。他看见好朋友阳阳买了一辆“24”(车轮直径为24英寸,大人也可以骑)的车,骑上大车,阳阳仿佛变成了大人,很酷。鲁鲁突然也想骑车了。有一天我说,干脆我们也买个大的,直接学大车。他同意了。
我们很兴奋地去买车,买了辆黑色的,也是“24”。新车亮铮铮,鲁鲁喜欢得不得了。有了车,不学也不行了,虽然还是怕,但被逼上了梁山,不得不学。
那是春天,衣服穿得已经不太厚了。我们在楼下学车。我给他掌着车头,他几乎是半个身子靠着我,歪歪扭扭地骑,半圈下来就累得我满头大汗。骑了一会,他胆子大些了,身子终于可以坐直。我说真不简单啊。他的兴趣空前高涨,但我已累得不行了。
第二天又骑,鲁鲁的身体谐调性其实是很强的,他很快便能骑走了。我开始悄悄松手,他在不察觉的情况下,自己也能骑上几米,但一旦发现我松了手,一紧张,又会歪。
学车学到这种程度,该他自己独立了。但是这一步始终迈不出去,他始终不敢放开了骑。而我只要在一旁,就始终要担心,一看见他冲出去,歪歪扭扭,就总是情不自禁地要去扶。我跑步的速度肯定跟不上车,而且跑太快了自己都站不稳,更不用说扶车了,所以只要我一扶,必然车速就慢。骑车本来就要靠速度和惯性来保持平衡,越慢越不好骑。这样,就陷入了一个怪圈,我越帮他,他越骑不好。
那天我有事要上楼,让他在下面等一会儿。等我下楼的时候,鲁鲁兴奋地对我说:“我会自己骑了!”
我不信,就这么一小会儿,就能自己骑了?他说,就在我上楼去的这一会儿,他自己试着骑,用脚在地上划、划、划,开始不行,总要倒,后来一急,使劲一蹬,车子猛地冲出去,耶,没倒!就这么着,会了。
我早该料到的,学骑车不可能永远要人扶着,总有脱手的一刻,而那关键的一刻,只能是他自己来完成!
后来我就不再管他,让他自己去练,虽然摔了几跤,但车技却是大长。两天后,我们开始上路,直接骑车去少年宫上课。人少的地方就骑,人多的地方推过去。居然成功了。他的自豪感无法言喻,真是浑身每一个毛孔都透着一个字——爽。他的小伙伴们虽然都早已学会了骑车,但都只是骑着玩。只有他,骑车有了实实在在的作用,他再也不用被动地坐在我的自行车后座上了,他像个大人一样,骑着属于自己的车,去自己要去的地方。
骑车让他感觉自己像个大人,更重要的是,骑车让他感到自己身体的灵巧,感到自己很聪明,很有能力,很自信。
这件事也给我很大启示,孩子的潜能是巨大的,但有时候我们的过多呵护,过多干预,反而限制了孩子自身的生命力。鲁鲁学车最关键的一步,是他自己蹬出去的,没有他自己蹬那一下,他就永远不能独立。
这让我想起好多年前看的一部电影《狐狸的故事》。一只母狐精心照料着一群小狐狸,教它们各种生存的技巧。当小狐狸长大到应该独立的时候,母狐就把它们赶出家门。小狐狸拼命想回到窝里,母狐却一改常态,龇牙咧嘴,又咬又顶,拼命把它们赶走。最后小狐狸们无计可施,一步三回头地走了,再也不回来。这个场面很残酷,却让你不得不佩服狐狸的生存智慧。
鲁鲁是四年级开始自己放学回家的。路上要经过一个很大的十字路口,车很多,虽然总是担着心,但我知道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我不可能呵护他一辈子。
父母要给孩子一个自己成长的空间,让他自己尝试,自己判断,自己选择,以自己的方式成长。
鲁鲁从一年级就开始吃“小饭桌”(指学校、社区居委会、居民家庭等其他组织在学校附近租赁房屋,每月收取定额费用,专门为中小学生或幼儿园学生提供的一种午餐服务,一般还提供午休场所),中午不回来。其实在鲁鲁三年级时学校搬迁,新学校离家已经比较近了,完全可以回家吃饭。但我没有让他回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想让他每天有一段和同学们在一起玩的时间。有一阵子,他的两个好朋友相继转去了另一个“小饭桌”,原因是那个“小饭桌”规模相对小一点,人少一些,中午比较安静,可以午休。我征求鲁鲁的意见,他不愿意转,因为现在这个小饭桌熟了,同学多,中午可以一起玩,而且还有一个他没有说出来的理由,就是在去这个小饭桌的路上,分布着各种各样的商店,里面好玩的东西数不清。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中午是不可能睡午觉的。
从学习的角度看,人少的小饭桌更安静,中午睡觉对下午上课肯定更好;但是从玩的角度看,孩子喜欢热闹,人多就好玩。两相权衡后,我选择了让他玩。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回家就没有玩伴了,也没有时间玩,吃了饭做作业,做完作业睡觉,生活确实太单调。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也许学习成绩很好,但社会经验却很少。有时候想,现在的教育制度培养出来的都是什么样的精英呢?一个只会读书的孩子,将来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吗?拼命读书,这样的人生模式只适合做科研、做学问。但显然,不可能每个人都成科学家,都成学者。何况,就算是将来走科研的路,科研也不是自己一个人埋头读书就能解决的。现代社会,科研也需要协作,需要和人打交道,一个没有社会经验的人,一个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人,在科研上也很难有大的建树。
所以我宁愿让鲁鲁去玩,和大家在一起,在孩子们自己的世界里,去认识自己身处的这个社会,学习与人交往的知识,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
现在我每周给他七元钱,他已经有了经济生活。中午在小饭桌,他会和同学合伙去买东西吃,合伙买玩具,会相互借钱,也会相互赠送一些小玩意儿。那次他数学竞赛得了奖,我奖励他20元钱,他想和大家庆贺一下,就仔细地列了张“请客”的单子,写着谁谁一包豆腐干,0.5元,谁谁一个雪糕,1元,合计5.5元,把几个好朋友都照顾到了,最后还不忘写上自己,双份雪糕,2元。他已经知道做预算了,高高兴兴地玩了一场,还略有节余。
学习并不只是读书,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就有许多知识,每一件事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在路边那些商店里,他学会了买东西,学会了讲价,也看破了一些假冒伪劣产品,看破了一些抽奖、赌博之类的把戏,更学会了慷慨,学会了分享。
现在鲁鲁的学习成绩并不是顶尖的,但我不担心,世界这么大,不可能没有他立足之地,只要自己有强健的生命力,总会找到适宜的土壤,总会以自己的方式成长起来。
自己选择,自己负责
鲁鲁登了黄山回来,开始写关于黄山的作文。我早就跟他说过,最好不要一个景点一个景点地写,因为黄山太大,景点太多,写起来太啰嗦。可他就是不听。也许是因为那天他给他爸爸讲游黄山的经历,拿着黄山地图,按照登山路线,一个一个景点,讲得唾沫横飞,受到他爸爸的高度赞扬。这下他就来劲了,硬是把地图摊在书桌上,对照着登山线路,一个不漏地写下去。
在写作文方面,我应该是有发言权的。但他不听,为了逃避我的唠叨,他竟把作文本藏起来,根本不让我过问。
我也不急,只是吃饭的时候旁敲侧击:“你那种方法也是可以的,也有优点,就是清楚、详细,一般人都会那么写。不过,要是我写黄山,我就分成几篇来写,一篇专门写黄山三绝,一篇专门写西海大峡谷,一篇写其他景点,这样一下就完成三篇作文,老师还会表扬我写得好。”
鲁鲁看破了我的阴谋,斩钉截铁地说:“不,我就要按我的写!”
“随你的便吧!家里守着个这么好的作文老师,不听,真是太浪费资源了!”
既然他要坚持,我也不和他硬掰。很多时候,孩子的固执只是因为面子,表面上嘴硬,心里其实也在掂量。即使他最终没有采纳你的意见,你说的道理也会在他心里潜滋暗长,终归是有收获的。以后机会还多,有的是时间来让他思考,让他吸取教训。听与不听都是他自己的选择,而选择的后果是要他自己来承担的。
结果是,他按自己的思路写,写了两大张纸,连一天的行程都还没写完。终于,他自己都写烦了,跑来找我,说:“我想还是写黄山三绝吧。但是已经写了这么多,怎么办啊?”
“当然也不能浪费了!”我帮他想了个结尾的办法,这篇就算结束了,不好的东西就不要再去纠缠。他高高兴兴另外写了篇《游黄山之黄山三绝》(不知道他从哪儿学来的这种句式),写得很有味道。
其实,生活中的很多事都是这样,答案不是唯一的,不是非此即彼。黄山可以这样写,也可以那样写,他的写法虽然不是最好,却也是他自己所爱,是他自己的选择,如果你不给他证明这个选择正确与否的机会,他可能永远不会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主意有什么不好,也不会真正体会到你的经验好在哪里。
即使我们确确实实是正确的,也不要采取强硬的姿态非让孩子接受不可。在态度上委婉一些,多一些技巧,让孩子能够接受。假如你已经都做到了,孩子仍然不领情,那就让他去尝试吧,让他自己承担后果。如果那结果是好的,说明他坚持对了,错的是我们;如果结果是坏的,他也能从中吸取教训。
有些遗憾是成长中必须经历的。
鲁鲁小时候不愿意上课外的英语班,我就没给他报。他从四年级才开始上奥数班、英语班,但并不比从一年级就开始学的孩子差多少。而他小时候用别人学英语、学奥数的时间去学了绘画,学了架子鼓,还玩了足球、乒乓球、羽毛球,不仅现在受益,将来一辈子都受益。
孩子的选择不一定就比我们的安排差,孩子终归要长大,终归要自己安排自己的人生,所以更重要的不是让孩子接受我们的安排,而是让他学会自己选择,自己安排,自己主宰。
这个过程中付出一些代价是有必要的。
很多家长总会说,我们都知道要尊重孩子,但孩子不成熟,总不能事事都由着他,我们的话他要是不听怎么办?
家长们总是问“孩子不听怎么办”,却很少有人问“孩子为什么不听”。孩子不听你的,无非有两种可能,一是理性上,他认为他比你正确;二是感性上,他有抵触情绪。所以,要让孩子听你的,你必须要让他信服,让他相信你是对的,无论是用充分的说理,还是通过日积月累积攒起的信任和佩服,总之你必须让他从内心里觉得你有理,你正确,你会给他带来好结果,他才能真正心服口服。
光让他“服”还不行,还要让他“心悦诚服”,这才是最好的状态。如何让孩子“心悦”,每个家长有不同的办法、不同的风格,我的法宝就是“宽容、理解、沟通”,始终怀着善意,报以极大耐心,自然就成了。我和鲁鲁之间从来不需要采取强硬态度,分歧当然也有,有时候我妥协,有时候他妥协,都是平等交流的结果,没有出于意气打压的,所以从来没有搞得很伤心的情况。就这么和和气气的,不也过来了吗?教育原本不是那么难的事。
我现在担心的不是鲁鲁不听我的,而是怕他太听我的,因为过于依赖而失去独立思考。所以我打算初中就送他去读寄宿学校,离我远一些,早点开始独立生活。
荣耀应该自己去争取
我一直在犹豫,明天带不带鲁鲁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要做一档访谈节目,聊《平凡的孩子也有春天》,希望鲁鲁也去,因为书里写了很多他的故事,从形式上来说,多一个孩子参加,节目也更活一点。
我答应了。但又一直在犹豫,总感觉不妥。这段时间他参加的活动太多,耽误不少功课,心态也有些浮躁了。
他才十岁,已经在全校千人的舞台上表演过,还参加了区里的比赛、市里的比赛。见识过省级电视台的化妆间、演播厅,陪我到大学演讲,许多场面是常人一生也未曾经历的,而他才十岁,这一切是不是来得太容易了?
一方面我是想让他长长见识,增强自信,一方面又怕他过早见识了这些,短暂的新鲜之后,很快就无所谓了,人生的动力反而下降。回想当年,我们为了争得一点点机会,得付出多大的努力啊,一旦达到目标,那种幸福的感觉无法言喻。
我不想让他小小年纪就滋生虚荣,更不愿他太早失去对这种大舞台的向往。相信这些地方终究属于他,他应该凭自己的努力走进直播间,坐上嘉宾席!
最终,我还是决定不带他去。太轻易得到的并不可贵,荣耀应该自己去争取!
根深才能叶茂
根深才能叶茂。怎样才能根深呢?
一是自由地长,不要太多限制,包括所谓的塑造。假如把树栽在花盆里,无论花盆有多大,终归只是一个容器,在这有限的容器里,你能指望它的根有多深,叶有多茂?
二是保持一定的饥渴。有报道说,天坛的草坪破坏了古柏,因为草坪经常需要浇水,而古柏是深根植物,通常长在比较干旱的地方,根要长得深才能吸到水分。现在水多了,根就不往深处长了,结果风一吹树就倒。
可见,不要给孩子太多的东西。叔本华谈到阅读时说,太多的阅读影响独立思考,反而损害思想。学习知识是好的,但应试教育的题海战术,脱离实际的死记硬背,对孩子的成长有害。
我们家里有很多书,鲁鲁的同学经常来看,但他自己却不看,反而跑到书店去蹭书看,这也是饥渴导致欲望吧。
总之,要让孩子依靠自己的力量成长,而不是大人推着走,那样即使你累死,孩子也是走不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