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给孩子一个目标

人生所有的大错误,都是由认识上的错误所引起;人生的大成功,也是由认识上的卓越所决定。一个人对世界的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决定着他的人生目标,希望自己成为怎样的人,就会有相应的行为,最终就会往那个方向走。

人永远在路上,任何具体的目标都是暂时的。人一生会遇到太多的挑战,你不会永远成功。逆境总是有的,也许梦想不能达到,但只要在往那个方向走,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好,你终会笑到最后。

做人要做怎样的人

今天,我又看到一个网瘾少年的悲剧。这样的故事太多了,看得人心寒。想到鲁鲁马上要上初中了,初中准备让他读寄宿学校。很多家长都担心孩子寄宿没有人管,会出问题,鲁鲁会不会出问题呢?我不敢保证绝对不会。问题总是会出的,但不能出本质上的问题、方向性的问题。应该防患于未然。

什么是本质上的问题、方向性的问题?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是积极向上还是消沉向下,这就是本质和方向。

曾经和鲁鲁讨论过网瘾少年的事,我问他:“那些人为什么会沉溺于网游不能自拔?”

鲁鲁说:“他们没有目标。”

我问他:“你会不会也染上网瘾?”

鲁鲁说:“不会。”

我追问:“为什么?”

鲁鲁说:“因为我有目标!”

说得很好。事情就是这样简单。所有本质上的问题、方向上的问题,都是由价值观上的基本认识所导致,一个人对世界的看法、对自己的看法,会决定他的人生目标,他希望自己成为怎样的人,就会有相应的行为,最终就会往那个方向走。

爱玩是每一个人的天性,人人都是喜欢享受的,没有人天生喜欢吃苦。但什么样的事情是苦,什么样的事情是甜,每个人的感受却不一样。

这些年来,我的生活很单调,除了写作,就是没完没了的家务。扫地、做饭、洗碗、管孩子,许多人喜欢的逛街、美容、唠嗑、打麻将等等,我都不喜欢,也许不是不喜欢,是根本没有时间顾及。很多过去的老朋友觉得我现在太苦了,觉得我变化太大。年轻的时候,我也是疯过的,喝酒、写诗、下海、云游,如天马行空,现在为什么就沉寂了呢?也许这是岁月酿造的结果,年岁增长,火气退去,思想慢慢沉淀,心绪渐趋宁静,就不想再疯了,愿意过单调的生活,愿意在有限的生命中,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这是苦吗?当我每天侍弄着我的植物,写着我的书,看着儿子一天天长大,内心是愉悦的。我觉得很好。

苦乐全在于自己的感受,所以,终究不可能所有的人都走同一条路。

环境永远是险恶的,不是这样因素,就是那样因素,世界从来没有安全过,永远有陷阱,永远有坎坷,但也永远有走得很远的人。我们的孩子能有一个怎样的人生,全在于他自己的选择,我们不可能永远掰着他的脚走。

前天小余来玩,说到她先生教育儿子的事。父子俩看电视,看到某个战争故事时,父亲一本正经地对儿子说:“男人就应该这样,国家需要时,就应该上!”听到这里,我很感动,也很感慨。这种休闲时分,在自己家里,对儿子说这样的话,应该是最真实的。我太熟悉他们一家了,她先生生意做得非常好,儿子也很优秀,一家人待人诚恳,朋友很多,家庭也很和睦。好人总有好报,一切皆有因果,父母一身正气,家庭弥漫着爱意,孩子从小接受积极乐观的信息,他怎么可能走歪门邪道,怎么可能萎靡堕落?

让孩子从小树立好的价值观,让他从小懂得做人要做怎样的人,让他有理想,有希望,有奋斗的动力,这些绝不是大话、空话,而是真正的定海神针,决定着孩子的心灵和前途。

给孩子一个目标

我经常问鲁鲁:“你喜欢做什么?将来想做什么?”他说他不知道。

其实我并不真的想得到答案。在他还这么小的时候,即使他回答他将来想当老板,当明星,当科学家,也不一定真的就是他内心的冲动,就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

但我还是要问,只是希望他思考,尽管没有结论,但他想了,他就会感觉到生活是有目标的,生命是有意义的,是有所期待和有所结果的。“将来”不是一个茫然的虚空的概念,将来有许多实实在在的事情要做,也有许多实实在在的欢喜回报给你。

没有目标的人生,终究是场悲剧。

前年和一个著名的少年大学生接触过,当时他正在读大一。明显感到他有种迷茫,不知道将来做什么,也没有激情和动力。后来听说他出事了,被学校劝退。我一点也不吃惊。

如果把考上一所好学校作为唯一的目标,那么考上那天,也就是目标终结的那天,下一步又该怎样走呢?他必然会迷茫。迷茫之后如果能够重新找到方向,那还算好,如果找不到,有的人就此失去动力,甚至由此而沉沦。

我们外人判断一个人的价值,常常是以他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等比较数字化的指标来看的。但一个人自己对自己的判断,却更为复杂。他常常是拿已经获得的和希望获得的去比,这之间如果落差太大,就会觉得失败。所以,“希望获得的”是一个人的成就感和快乐度的重要的指标。

希望,就是人生的目标,指引着人的行动,衡量着人的成败,影响着人的心情,可以说是人生幸福与否的重要因素。那么,我们让孩子有什么样的希望,树立什么样的目标,对他的一生至关重要。

人的价值观一旦形成,很难改变,而中小学正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孩子不仅要考出好分数,还要学会怎样做人,知道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虚浮无聊的,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自己要做怎样的人。

有目标才可能有理想,有信仰,有目标的人生才是有力量的,那是人生更高级的阶段。

这话听起来很玄,其实也简单,每天孩子们都在对周围的事物进行着价值判断,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在对他产生影响。我常对鲁鲁说,人生就像马拉松,现在跑在后面,不可怕,将来机会还很多;现在跑在前面,也不可喜,因为路还很长,后面的考验还有很多。不管现在是输是赢,努力地跑,向着正确的方向跑,这就够了,目标终会达到。

勤奋努力是一种价值观,宽容豁达也是一种价值观。要承认世界充满竞争,也要看到人生的温情和美丽。能享受最高贵的生活,也能承受最大的苦难。始终以一种善意去对待自己,对待世界,生活就总能往好的方面发展。

“木桶理论”和“顶端优势”

早餐时,和鲁鲁说到学习的事。我说:“你虽然其他科平一点,但作文是个优势,一定要突出。有时一个优势可以抵很多个弱势,如果整体的优势在人群中突不出来,就只有靠一个特别突出的东西取胜。”

鲁鲁沉默了几秒,说:“不一定!如果其他科不行,就成了木桶理论,水还是装不多!”

一下愣了。还真想不出用什么道理去反驳他,因为他说得在理。但似乎我也在理,怎么理解这件事呢?送鲁鲁上学回来,路上一直在想,终于想通了。

任何比喻都是跛脚的,细想起来,每一个著名的比喻,其实都有谬误和疏漏。因为世界原本就是复杂的,比喻只不过为我们的认识提供了一个切入点,而对于如此丰富的世界来说,切入点也绝不止这一个!远远不止!

木桶理论的喻体是桶和水。水的特性是液态的,从流动性的角度看,它永远是削高补低,趋于平均,而且这种平均是非常非常平均,容不得一丝丝的落差存在。基于水的如此特性,木桶理论是正确的。

但宇宙万物,除了液态,还有固态和气态,至于人和社会,还包括意识形态,就更复杂了。不同的形态适合不同的比喻。

比如,树木生长有一个“顶端优势”,越是高处,枝叶越茂盛,果实越壮硕,顶部永远比底部强。因为顶端拥有充足的阳光,拥有更优势的资源,正是顶部的高度决定了整棵树的高度,决定了它在森林中的地位。虽然顶端优势牺牲了低处的枝叶,但整棵树却因此获利,得以在茂密的丛林中出人头地。可以说,“顶端优势”就是整棵树的优势,这是大自然赋予每棵树的本能。

“木桶理论”强调的是均衡,着眼点在于削高补低,通过提高低点的位置来提升整体的高度。而“顶端优势”却着眼于突出重点,通过提升顶端来带动整体。孰优孰劣呢?都有优点,又都有劣势。世界上的各种理论,并不能用优劣去划分,它们都有合理性。

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永远不要钻牛角尖。

总能从与鲁鲁的对话中受到启发,有时甚至是非常重要的启发,甚至成为某个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在这一点上,我非常非常感谢儿子。虽然我的知识比他丰富,但在我们的交流中,并不是我在引导他,而是彼此照亮。

启发孩子要顺其自然

往往有这样的情况,我们需要用一个物件的时候,却怎么也找不到。所有可能出现的地方都找遍了,还是没有。如果你当时非要把它找到,弄个天翻地覆也不一定如愿,还不如干脆放一放,只要你确信它是在家里,没准哪一天突然就冒出来了,这时候,当初它为什么被遗忘在这里,你也会突然回忆起来,刹那间恍然大悟。

人生其实经常如此,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东西,也许会在刹那间恍然大悟。很多影响我们人生的重要想法,并不是在听了某个高人的长篇大论后产生的,而是在不经意间电光一闪,内心顿时一亮。

对于人生的道理,我们每个人都听得太多,所听的也都大致相同,基本原理就是那些,但最终,每个人对于人生的理解却各有不同,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找到内心世界和自己完全相同的人。所有真正有价值的认识,都来自自己的感悟,旁人的教诲固然重要,但它只是给你营养,最终长成什么样子,还是由种子决定。

从某种意义来说,智慧的开启就像是那个寻找物件的过程,它肯定是存在的,但要找到它,往往要假以时日。人的理解能力和他的阅历成正比。你首先要去找,有了找的愿望和经历,当它突然出现在你面前时,你才能明白前因后果,才能享受那份惊喜。如果一时没有找到,不妨顺其自然,只要你相信那个物件还在,时间会解决一切。

让孩子有自己的钱

回想小时候,10岁时我就开始自己挣钱,寒假到糖果厂去包糖,每斤的工钱是一分二。一斤硬糖,大粒的约有七八十颗,小粒的则有一百二左右,一天下来,包个一百来斤,可以挣一元多钱,比很多大人的工资都高了。因此,我颇有些财大气粗,每天收工回家,总是将袖套和围裙一甩,大模大样地坐到桌边:“快端饭来!”

钱真是个好东西!

一个寒假过去,除了交自己的学费还绰绰有余。再加上每次考试得的奖金,我很小就有了自己的钱,放在一个牛皮纸信封里,压在枕头下。

五年级的时候,看见放学路上的商店里有一件很好看的红花衣服,很想要,但妈妈不给我买。每天经过那个店,都要隔着玻璃看半天。终于有一天,下了狠心,揣上自己的牛皮纸信封,去把那件衣服买了。回家的时候,心很忐忑,很怕妈妈说,一路都在心里和她舌战。直到踏进家门的瞬间,心一横,“反正是我自己的钱!”才彻底坦然了。后来妈妈并没有责怪我。

有了自己的钱,人就有了勇气,就有了尊严,就有了决定权。钱是个好东西。

没有钱,你就不能独立,很多时候就必须受制于人,就没有尊严,更谈不上自由意志。

孩子还小的时候,自己不能挣钱,经济上必须依赖父母,很多时候连人格也附属于父母了。

当然,有的父母也是出于好心,怕孩子管不好自己的钱,养成乱花钱的毛病,更怕有钱就学坏,于是在经济上严格控制孩子,甚至根本不给予任何经济上的权力。一切都是父母包办,连买根冰棍也要向父母伸手,求情。

这样是不是就可以让孩子学到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保持冰清玉洁的高尚人格了呢?我看未必。

我认识一个孩子,他家里并不穷,但家长在经济上控制很严,几乎不给他零花钱。但他却经常进网吧,打游戏,吃肯德基,买各种时髦物品……他哪来的钱?挣的!他挣钱的方法有几种,最主要的是陪玩——陪有钱的同学吃喝玩乐,他自己也就搭便车消费了。在他班上有一个小团体,一个有钱的同学团结了几个无钱的同学,每周给他们发工资,条件就是要听他指挥。跟着这个老大,他也有一小笔收入。不知道这个孩子的家长知不知道这些事,如果知道了,会作何感想?

社会不是真空,有各种各样的人存在,每个人又都有各种各样的欲望,最终每个人都能在社会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靠经济手段来控制孩子的行为,并不是一个根本的办法,钱是为人所用的,问题在人而不在钱。

依附于有钱有势的人,获得自己需要的实惠,这在成人社会中不也是很普遍吗?这还不是更坏的,鲁鲁班上已经不止一次丢钱了,总有一些孩子会用他们认为有效的方法去满足自己的欲望,尽管这种方法不符合道德规范。

当然,大人不给钱,并不是采用非正当手段获取钱的理由,但这确实是一个诱因。要让孩子有自尊,在这样一个金钱的世界里,任何人,完全没有经济能力,他能有自尊吗?

要培养有尊严的人格,一方面要学会控制物欲,学会正确对待钱;另一方面,也要拥有自己的钱。

回想我自己,18岁得到第一笔稿费,一篇小散文,七元钱。我欣喜若狂,立刻上街给妈妈买了一双袜子,花了一元七角钱,给爸爸买了一个竹笔筒,花了两元钱,又写了一封信,说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剩余的钱全部买了糖分给同学。那一年,我读大二。

钱虽不多,我却像个亿万富翁,内心是无比的自豪。它对于我来说,是一种生存方式的开始,是我的能力的证明,我终于可以自己挣钱了。

人不能没有自己的钱。首先,你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属于自己的钱,那就是对你的价值的最好肯定。中国的孩子几乎没有勤工俭学的,一是没有机会,二是没有意识。现在的成年人就业都难,谁还会为孩子们保留一些挣钱的机会呢?何况城市里很多家庭也不需要孩子挣钱来贴补家用,孩子很少承受经济的压力,也就没有动力去挣钱,像《红灯记》里的李铁梅“提篮小卖拾煤渣,担水劈柴也靠她……”那样的努力基本是不需要了。

但人终究是要自立的,寄生虫并不快乐,因为没有尊严。孩子需要锻炼挣钱的能力、理财的能力,这并不只是个经济问题。现在城市里出现“啃老族”,很多年轻人不仅吃住在家里,工作要靠父母帮忙找,婚嫁要靠父母帮忙操持,买房靠父母,连生了孩子也要靠父母带,一方面是年轻人压力大,另一方面,确实有人格的缺陷,他们把依赖父母看成理所当然,不觉得成年以后还不能自立是一件可耻的事。

自尊要从小培养,让孩子在经济上有一定的自主权,就是培养尊严的开始。

其实,即使你不在经济上放权给他,孩子们也已经有了经济生活,如果他总是囊中羞涩,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消费,和同学在一起,总是别人埋单,总是占别人便宜,这是一种什么感觉?如果家中确实困难,这是客观条件造成的,他还可以有理由克制,如果家中条件宽裕却又过于苛严,他的内心又会有怎样的想法?

孩子要有自己的钱,这不仅是指拥有钱,还要会支配钱,自己是钱的主人而非奴隶。

被钱支配的人太多了,不唯孩子如此,大人也常常不能自已。大手大脚用钱固然不对,一味地节约也不好,对未来没有目标,没有计划,只顾眼前蝇头小利,胸无大志,摇摆不定,这些都是被钱支配的人所共有的特征。钱是拿来用的,是生活的保障、事业的基石,会用钱的人,可以用它去开辟人生的道路,实现自己的理想。钱终究只是一个工具,帮助我们实现美好人生。

当然,钱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挣钱是个艰苦的过程、复杂的过程,在这条路上,有的人走得顺一些,有的人走得曲折一些。对于家境窘迫的孩子来说,克制物欲是必须的。家里没钱,这没有什么好羞愧,更没有什么好抱怨,因为家里不管钱多钱少,那都不是你自己的钱。要告诉孩子们,一个有尊严的人,不应该向别人去索取,要自己去创造。相信自己,好好努力,将来有一天,你也会有自己的钱,不仅能让你自己过上好的生活,还能帮助父母,让他们因你而骄傲,而幸福,这不是很好的事吗?

人的财富观,实际上就是人生观、世界观的体现。爱财而不贪财,慷慨而不滥施,享受而不奢靡,一句话,就是恰到好处,这是需要极高的智慧和极深厚的修养才能达到的,也许终身不能如愿,但可以作为一个理想,为之而努力。

溺爱使孩子困惑

父母的溺爱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困惑,因为你为他建立起了一个虚假的生存环境和一套不切实际的行为标准。

孩子在父母的溺爱下形成了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价值判断,也形成了自己的行为习惯,但这却往往是畸形的,是建立在父母无条件包容的基础上的。

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逐渐强壮、独立、融入社会的过程。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对孩子来说,家庭生活就是社会生活的预演,现在和父母的关系如何,将来也会体现在和同事、领导、朋友以及未来的配偶和子女身上。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和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对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产生错觉。一旦进入社会,孩子就会发现,没有人会无条件地包容你,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并不能为社会所容,而已经固化了的思想和行为,很难在成年以后改变,这就形成了个人与社会不可调和的矛盾。

从某种意义说,这是一种宿命。一个人不能选择父母,不能选择你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而你的命运,其实可以说已经由你的父母、由你所处的这个家庭决定了。不只是财富、地位这些显性的因素,更多的是性格、价值观这些内在的东西,会在你身上打上永恒的烙印。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我经常对儿子说,以后我老了,要靠你来养。倒并不是真的想要依靠他,而是要让他有一份责任感,有一份男子汉的气概,让他知道感恩,明白生命的意义。

人是彼此依赖,彼此支撑的,没有谁能横空出世,独立存在。今天他依赖于我们的抚养,受惠于我们的付出,明天我们也会依赖他,他又会对他的孩子付出。每个人都承受着别人的恩情,每个人也都要为别人付出,这是一种责任。

现在的孩子很多没有责任感,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对责任的强调不够。很多时候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只让他享福,不让他吃苦,有苦都自己咽了。家长承受的压力很大,孩子却没有感觉。

看到过一个报道,一位单亲家庭的母亲,艰难地抚养着儿子,从来是自己吃菜,儿子吃肉,自己吃菜帮,儿子吃菜心。后来儿子上了高中,有一天母亲买了虾,当她把做好的虾端上桌时,突然想起自己还从来没有吃过虾,她想尝一下。她破天荒地夹起一只送进自己嘴里,不想旁边的儿子却对她大吼一声:“那是我的!”母亲流泪了。

那位儿子没良心,那位母亲也不明智。孩子没有理由太特殊,孩子也是家庭的一员,家庭的艰辛为什么不能让他一起承担?

假如几个人一起抬石头,如果其中一个人擅自松手,力量就会失去平衡,很可能大家都会遭殃。在共同的困境中,每个人都有责任。一个家也是一样,石头要大家抬,每个人都来分担,每个人都不能撒手。

我会经常和鲁鲁讨论家里的各种事情,讨论我们的困境、我们的烦恼、我们的担心,等等,也分享我们的成功和喜悦。我们在谈论这些的过程中,他不仅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知道了金钱来之不易,知道了任何成功都要付出代价,纵然是大人,也有自己的烦恼,也要努力才有收获。

我在和一位朋友谈到这个问题时,她很担心如果儿子知道了家里的底细,会不会失去学习的动力,会不会滋生浮躁和虚荣。因为她家经济条件很好。

从网上看到,有一位家贫的母亲,怕孩子知道了家里的真实状况会压力太大,影响学习,所以自己再难也独自承受,不让孩子知道。

富不能让孩子知道,穷也不能让孩子知道,那孩子还能知道些什么呢?

无论富还是穷,都是生活的真实,孩子迟早都会面对的。如果他不能够从自己最信任的父母那里了解生活的真实,学会对待这些的态度,他的成长就缺失了重要的一环,当他将来独立面对的时候,你又能放心吗?

其实,关键不在于事实本身,而在于家长谈论这个事实的态度。如果自己以平和的心态看待财富,让孩子看到努力奋斗会有怎样的结果,也看到社会自有其残酷一面,让他对可能面临的挫折有所准备,那么无论贫富对孩子不都是一种激励吗?如果家长本身就以炫耀、虚荣的心态对待财富,或者对贫寒家境一味唠叨,怨天尤人,那么,你就是不给孩子说出真实的家底,富孩子一样地容易骄纵奢靡,穷孩子一样地容易自卑偏激。

让孩子参与一些大人的事情,只要大人把握好分寸,调整好心态,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好处的。

始终要心怀慈悲

早上去送鲁鲁,一眼看见自行车车筐里被人倒了半筐垃圾,很恶心,什么零七八碎都有。是有人故意倒的!没有人会顺手把垃圾提那么高,而且不是无意漏出来的,因为垃圾非常准确地全部倾倒在车筐里,装垃圾的袋子还扔在车旁。

“怎么会这样?!”我很惊愕,我没有和任何人发生过矛盾啊!我对每一位邻居从来都是笑脸相迎啊!

鲁鲁问:“是谁干的?”

我说:“不要猜测是谁。反正有人故意干的,只能这样理解!”

鲁鲁仍然固执地猜测着,哪家?哪家?

我说,不要猜测了,做这事的只是一个人,而对于其他人来说,只要被你猜过了,都是一种侮辱。

奇怪的是,我心里并没有多少愤怒。把车推到垃圾桶旁,提起来,翻转,将车筐里的垃圾全部倒出来。正好今天下雨,大雨会把车筐冲干净。

在雨中,我对鲁鲁说,其实我很同情那个人。做这种事,损人不利己,只能说明他心态有问题,很可能是个失败者,受伤太多,无处发泄。想想那人其实很可怜,这种人内心阴暗,生活是不快乐的。而且迟早会吃亏。他能这样对我,也会同样对别人,生活中一定树敌很多,处处都是障碍。今天遇到的是我,没有怎样,但迟早会遇到强人,总要吃大亏的!

一切自有天道,无需假我之手。

我倒真愿意相信这只是一次意外。

这世界,什么人都有。无论遇到什么,始终报以慈悲之心。今天我能如此想,自己也很高兴。

远离说教

我们看电影的时候,并不希望身边坐一个太清醒、太尖锐的人,总在那里喋喋不休,电影里这件衣服穿错了,那句台词不合逻辑,这里也是硬伤,那里也是硬伤,如果一直有一个人在你身边这样清醒而尖锐地评论着,再好看的电影,恐怕你也会觉得索然无味。

孩子也一样,他并不需要人随时在耳边发出清醒的说教。生活是复杂的,有时候需要的不是清醒,而是沉醉。太清醒的人也许少犯错误,但他的生活却是索然寡味,缺少激情,缺少令人回味的东西。

人生有限,如何在有限的人生里多一些乐趣,多一些回味,这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

不要做那个电影院里的饶舌者,哪怕你的见解都是对的。其实,最终畅快淋漓、无憾地走出影院的人,不一定是最聪明、最清醒的,但在这段有限的时间里,他最对得起那张电影票,他才最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