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排泄
孩子,就是屎一把,尿一把拉扯大的!
女孩结了婚就成了女人,女人生了孩子就成了妈妈,妈妈身上没有不沾屎尿的。不能容忍宝宝屎尿的妈妈,不是好妈妈;不会处理宝宝屎尿的妈妈,也不是好妈妈;不能教会宝宝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以合适的方式拉屎拉尿的妈妈,更不是好妈妈。
看一个妈妈是不是好妈妈,只要看看宝宝的小屁屁就知道了,干爽光洁的,OK!长了一屁股尿布疹的,肯定不合格!
尿多
婴语
妈妈好像又不高兴了,把我扔在床上,“呼”的一下就把小屁屁上的布片片扯掉了,哇呀,刚才还热乎乎的,突然这么一取,冷风一吹,好刺激呀!
这是怎么回事呢?过一会儿就来这么一下,过一会儿就来这么一下,你态度好点行不行?又不是我故意想尿湿,每天吃进去这么多奶,有进就有出嘛,我有什么办法!
释意
婴儿脏器较小,而且频繁喂食,所以也会频繁排泄。一般来说,哺乳期的婴儿,日排尿可达20次左右,1岁时日排尿15次左右,至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则日排尿6—7次,如排尿次数过多则为尿频。
宝宝尿多通常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生理性多尿。人的机体大致是收支平衡的,进得多也就出得多,宝宝如果每次的尿量都比较多,排尿时没有其他异常,首先要注意是否喝水太多,尤其是喜欢糖水的宝宝。有时季节因素也会影响到尿量,冬季由于人体出汗少,尿量也会多一些。
其次是病理性原因。一些局部刺激,如尿道口发炎,包皮过长,或蛲虫刺激阴部等,可造成多尿;还有的宝宝膀胱逼尿肌发育不良,神经不健全,可发生白天点滴性多尿,可达20~30次,但是夜间排尿正常,尿化验检查正常;还有的宝宝会因泌尿系统感染,如膀胱炎、肾盂肾炎等而表现出尿多,这种情况下,排尿感觉痛苦,有时还伴随发烧;还有一些先天性膀胱或肾脏疾患,也会表现出尿多的症状,包括尿线无力(淋漓不尽)和尿线中断。
要检查宝宝排尿是否淋漓不尽,可以在排尿完后5分钟,检查一下他的内裤,看是否干燥。婴幼儿排尿一旦开始就不会中断,如果尿流断断续续,或排尿时出现疼痛、哭闹等情况,均应及时到医院检查。
正常婴儿除了刚出生时尿液颜色深且浊,之后的整个婴幼儿期新鲜尿液几乎是无色而透明的,并带有一种淡淡的芳香。放置一段时间后,因尿中的尿素分解为氨,才出现较明显的氨臭。因而,如果宝宝刚排出的新鲜尿液有混浊和异味,应该引起警惕。
支招
婴儿尿多,一般情况下是正常的,不必多虑。但如果过多,或者排尿时伴随不正常表情,甚至出现全身不适的症状,譬如发热,就应该引起注意了,最好及时去医院儿科或小儿泌尿科向医生咨询。
尿布
婴语
我是个快乐的小宝宝,我吃了拉,我拉了吃,酒肉穿肠过,不不不,奶水穿肠过——成天这么进进出出的,我容易吗我?这不,又尿了!好在穿的是纸尿裤,热乎乎的尿尿,一浇上去就吸干了,真爽!
不用挪窝,想拉就拉,还不用水冲,那些没用的废物,全都乖乖地裹在我的小屁屁上了,只等妈妈来回收。咦,怎么还不来换呢,都这么老半天了,真把尿布当厕所了?我成天拖着个厕所,我容易吗我?这不,又尿了!我是个快乐的小宝宝,拉了吃,吃了拉……
释意
婴儿最重要的活动是吃和睡。吃进去就必然要排出来,处理宝宝的排泄,是照料婴儿的工作中最繁琐的事情之一。
在使用传统布尿布的时代,由于婴儿的排泄非常频繁,使得处理排泄物的工作常常不能及时完成,婴儿就不得不忍受潮湿、刺激的环境,有的甚至会产生尿布疹,非常痛苦。更严重的是,若女宝宝大便后没有及时更换尿布,排出的大便有可能污染会阴部,大便中的细菌可能经尿道口进入膀胱引起膀胱炎,或向上蔓延引起肾盂肾炎。有的男宝宝,也可因龟头包皮长时间处在潮湿环境中,尿道口出现红肿,排尿时疼痛。
现在使用传统布尿布的人已经越来越少,更多的人选择了方便干爽的纸尿布、纸尿裤。这些一次性尿布,将大人从繁琐的护理中解放出来,宝宝的睡眠和玩耍也减少了干扰,纸尿裤让妈妈和宝宝都获得了解放。
但长期使用纸尿布,对家庭经济来说,是笔昂贵的负担,对社会来说,也太不低碳环保,对宝宝本人则存在隐患,因为质量再好的纸尿布,透气性和舒适性也抵不过自然裸露。纸尿布并不能消除尿液中的刺激成分,使用不当,仍然会生尿布疹。
此外,纸尿布虽然能保持干燥,但正因为没有潮湿感,让臀部感觉迟钝,阻碍了宝宝关于排泄的感觉,也延迟了大小便训练开始和成功的时间。
长期使用纸尿布的宝宝,会习惯边玩边尿,边走边便,真正坐在便盆上时不愿用力,有时甚至造成便秘。宝宝排尿时盆底肌会自主收缩,并维持一定的感觉和强度,盆底肌对于成年后大小便控制是极其重要的。排尿时不用力,就不能很好地锻炼盆底肌。
另外,一次性尿布不透气、不散热,会使睾丸和阴囊的局部温度升高,对生殖器官的发育不好。
不要被广告误导。现代社会,很多理念的被传播,背后都有商业目的,都会包装得很真诚。不要把尿布当成卫生间。不要让宝宝长期被自己的大小便包裹,无论他是否感觉得到,那些脏东西都是实际存在的。
支招
宝宝使用纸尿裤就犹如妈妈使用卫生巾,原理大同小异,感受也大同小异。因而妈妈可以用自己的经验来处理宝宝的纸尿裤。没有哪种产品既能保证充分的透气又能保证很大的吸水量,所以无论宝宝使用哪个牌子的产品,排泄之后,都应及时更换尿裤。
无论白天还是晚上,宝宝尿布一湿就必须及时更换,这一点在新生儿期尤其重要。有些妈妈担心勤换尿布容易使宝宝着凉,其实,湿尿布会吸走大量热量,湿尿布不换更容易让宝宝着凉。当然,如果气温较低,换尿布的动作要尽量轻柔、迅速。如果是夜间,最好不要惊醒熟睡的宝宝。
尽量少用纸尿裤。可以将传统尿布与一次性尿布混合使用,白天有人照看时,使用布尿布,勤洗勤换,晚上或外出时使用一次性尿布,减少麻烦,保证宝宝睡眠。即使夜间使用纸尿裤,也要4小时(不超过6小时)换一次,以保证干爽。冬天可以多用一些纸尿裤,因为冬天如果尿湿衣裤,换起来比较麻烦。夏天天气热,则尽可能让皮肤裸露散热。
传统尿布最好要纯棉的、浅色的,容易吸尿也能看清楚洗干净没有。家里的旧床单、旧棉质衣物等,都是最好的材料。尿布外面不能包裹塑料布,因不透气,不散热,极易造成红臀。如果担心尿液浸湿被褥,可在尿布下面垫上小棉垫或小布垫。换下来的尿布一定要清洗干净,洗完后用开水烫一下,放在阳光下晒干,阴雨天则用熨斗烫干,以达到消毒灭菌的目的。
要选择透气性好、吸水性强、弹性好、柔软的纸尿裤,宝宝才会感到舒适。夏季要选薄型的,秋冬季可选厚型的。纸尿裤的大小要合适,要注意裤头及腹股沟部位服贴但不勒紧,才会既舒适,又不漏尿。
每次换尿布前,大人要用清水和肥皂洗手,避免手上细菌污染尿布。宝宝排便后,要用温水洗净宝宝臀部,并擦干后再换尿布。
使用纸尿裤时,若发现宝宝皮肤有过敏现象,应立即停止使用。
但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在适当的时候对宝宝进行大小便训练,使其最终从尿布中解放出来。
红臀
婴语
我最近有点烦,有点烦,烦什么呢?我的屁屁红了!
屁屁比不得脸蛋,脸蛋红了招人爱,屁屁红了可招人烦。长了一大片小疙瘩,又痒又痛,我还没法挠。我就哭啊哭,一边哭还一边蹬。可这一蹬,衣服和皮肤一摩擦,更糟糕了。哇哇哇,你们这些大人,你们是早忘了,那屁屁被腌的感觉有多难受,我可遭老罪了……
释意
红臀也就是尿布疹,俗称红屁股,是婴儿常见的皮肤病,发生在尿布包囊的部位。初起时,仅在每侧臀部中心处出现两块红晕,继而出现丘疹,徐徐发生糜烂、破损;严重时皮肤会发生糜烂、溃疡,甚至会引起败血症。红斑干燥后脱皮,有的会留下永久性瘢痕。由于患部痒痛,非常难受,宝宝会剧烈哭闹,寝食难安。
红臀大多是因为没有经常保持臀部皮肤的清洁干燥造成的。婴儿皮肤柔嫩,角质层薄,皮下组织细胞之间的连接不紧,容易对不良刺激产生红肿、起泡、糜烂等炎症性病变和过敏。人的尿液中含有氨,对皮肤会造成刺激,宝宝的皮肤如长久接触湿尿布,就会造成红臀。
另外,一些劣质纸尿裤使用了不合格的原材料,或者在生产、贮藏、销售过程中受到污染,对婴幼儿皮肤也会产生不良刺激,导致红臀。有时,即使优质、合格的纸尿裤也可能引起尿布疹,这是因为有些宝宝对纸尿裤过敏,不能适应这种材料。出现这种情况,可以换一个品牌的纸尿裤试试,如果还是不适应,就只能使用传统的纯棉尿布了。
红臀在冬季更容易发生,因为宝宝都穿着厚厚的衣服,皮肤处于湿热的环境中,有的家长怕换尿布会让宝宝感冒,让宝宝长时候裹着纸尿裤,更有的家长直接将厚实柔软的纸尿裤当成了保暖用品,一刻也不松开,这就让宝宝的皮肤长久不能透气,极易引发红臀。
红臀还与宝宝的体质有关,如果宝宝自身的抵抗力低,发生病变的几率就高,所以抵抗力低的新生儿宝宝,或者正在生病的宝宝,更容易出现红臀。
母乳喂养可以减少红臀的发生。因为母乳喂养的宝宝排泄物中吲哚、氨的含量较少,对宝宝的皮肤刺激相对较小。但如果妈妈的饮食过于辛辣燥火,又会影响到宝宝,出现皮肤过敏或“上火”而生红疹。所以,为了宝宝的健康,妈妈也要注意饮食。
支招
宝宝如已经出现红臀,不必过于紧张,一般无需服药,只要局部治疗,细心护理,会很快恢复正常。
护理的要点是保持臀部干爽,发现尿布湿后要及时更换。如果症状轻微,可在换尿布时用温水或4%的硼酸水洗净屁股,用柔软的棉布沾干(不要擦)水分,涂上5%~10%鞣酸软膏或者护臀油。注意,清洗时不要用肥皂,以免刺激局部,加重症状。
夏天,室温较高时可将臀部完全裸露,使宝宝的臀部经常保持干燥状态,甚至可以让宝宝的小屁屁晒晒太阳,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品和干燥剂。
用肥皂洗过的尿布,最后一次过水时,可加入少量醋,中和尿布中残余的碱性,减少对皮肤的刺激。
带宝宝外出时,随身带上一包柔湿巾,解决宝宝在外洗屁股的难题。
如果宝宝皮肤已经破溃流水,可涂氧化锌油,以帮助吸收并促进上皮生长。如果情况仍然很严重,最好还是上医院咨询儿科医生。
便秘
婴语
大人真无聊,没事喜欢议论宝宝的便便,这个宝宝的便便是绿色的,那个是黄色的,这个是一条一条的,那个是一团一团的,还真是丰富多彩哈。我的便便很漂亮,颜色又好,形状也没问题,就是三天才便一次,妈妈就急得不得了,说我有毛病。
那些阿姨就给她出主意,有的说喝蜂糖水,有的说吃菜稀饭,还有一个说弄我到医院去灌肠,我好怕怕!
好端端的,凭什么送我去医院!我肚子又不胀,浑身上下没有哪里不舒服的,不就是少拉了几次屎吗?多大个事儿!
释意
便秘即粪便在结肠内积聚时间过长,水份被过量吸收,导致粪便干燥,排便困难的现象。
宝宝是否便秘,并不能完全以排便的时间间隔来判断。新生儿由于生理机制未发育成熟,无法定时解便,常常要大便积累多了,直肠壁的神经感受到膨胀的压力,才能引发反射性的解便;有些宝宝因为母乳不足,吃得少,积累的大便也少,就解不出来;吃母乳的宝宝,由于母乳吸收较完全,大便的量少,也可能解不出来。所以,有的宝宝可能会三四天才排便一次,如果排便比较顺畅,并不能算是便秘;反之,即使每天都排便,但排出的便又干又少,同时伴有食欲不佳、腹胀,则可认定为便秘。
正常情况下,大多数新生儿都会在出生后的24小时内排出墨绿色、粘稠的胎便。如果在出生后24小时无胎便排出或延迟排出,则表明肠道可能存在某种疾患,如先天性巨结肠、直肠肛门畸形、肠闭锁、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胎便性肠梗阻、胎粪堵塞综合症等,应及早就医。
在进食母乳以后,宝宝会排出金黄色并较为稀薄的便,一天大约排便三四次。吃配方奶的宝宝,排出的便一般为淡黄色,比吃母乳的宝宝大便要显得干燥一些,一天大约排便一二次,仅有少数宝宝两天排便一次,但也属于正常情况。
吃母乳的宝宝比吃配方奶的宝宝不容易便秘,这是母乳和牛奶成分不同造成的。母乳中乳糖的含量为7.5%,牛奶中乳糖的含量为4.8%,吃牛奶的婴儿更容易出现便秘。乳糖缺乏是造成婴儿便秘的常见原因,因为乳糖可以在肠腔内起到发酵作用,吃进去的食物发酵不充分,大便就容易干燥板结。母乳和牛奶中乳糖的类型也不同。母乳中的乳糖是乙型乳糖,能产生菌群,且母乳含有生化酶,有助于宝宝消化。牛奶中的乳糖是甲型乳糖,不利于菌群产生。
母乳的主要蛋白质为乳清,对宝宝肠道刺激性小,柔软易消化。牛奶的主要蛋白质是酪蛋白,会形成橡胶般的凝乳,不容易消化吸收,牛奶中酪蛋白及钙质比母乳中的多,会形成多种不能溶解的钙皂,导致便秘。
一般宝宝的便秘,主要是由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引起。
母乳量不足也会导致便秘,只要增加喂乳量,便秘的症状就会缓解。如果吃奶吃得少,或呕吐较多,或进食补液的宝宝可引起暂时性的无大便。
体质较弱的宝宝,由于腹肌和肠肌无力收缩,也会导致便秘。因而给宝宝补充营养,锻炼身体,是解决这类便秘的根本办法。
排大便是反射性运动,宝宝如果没有养成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也可引起便秘。
由于便秘会使宝宝的消化吸收功能减弱,对身高、体重及组织器官的发育影响很大,所以宝宝出现便秘后,应及时采取措施治疗。
支招
宝宝便秘可以喂一些水,水里面再放点糖(5%至8%),因为糖是属于碳水化合物,到肠道里面能够帮助发酵,发酵以后产生泡沫和气体,能够刺激肠蠕动,以达到排便目的。
肠蠕动是排便的关键。宝宝多运动也能增加肠蠕动,要让宝宝做做婴儿体操。另外,按摩也可帮助宝宝加快肠道蠕动,有助于消化和排便。方法为:手掌向下,平放在宝宝脐部,按顺时针方向轻轻推揉。
喂牛奶的宝宝如果出现便秘,可以在奶中增加点糖(10%—12%),并适当增加果汁。不满4个月的宝宝,可在牛奶中加一些奶糕,因为奶糕中的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内分解发酵后,可刺激肠蠕动,有助于通便。4个月以上的宝宝,可适当增加辅食,多吃一些菜粥。蔬菜中所含的纤维素等食物残渣,可以促进肠蠕动,达到通便的目的。此外,辅食中含有大量的B族维生素等,可促进肠肌张力的恢复,对通便很有帮助。
如果宝宝经常发生便秘,可酌情减少牛奶的量,增加米、面等食物。比较大的宝宝可增加纤维素含量较高的食物,多喝白开水,尤其在过多摄取高蛋白、高热量食物后,更要及时喝水及吃果蔬。
给宝宝适量饮用蜂蜜水也有通便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蜂蜜在生产过程中容易受到污染,给宝宝吃的蜂蜜一定要在正规商场购买,认准信得过的品牌,最好吃婴儿专用蜂蜜。
从宝宝3个月起,即开始训练定时排便的习惯,1周岁后,可在每天早晨和饭后半小时让宝宝坐便盆,不论有无便意也要在便盆上坐上10分钟,一旦形成定时排便的时间,不要随意变动。
心理因素也会引起宝宝便秘,如果宝宝突然受到精神刺激,或生活环境及生活习惯突然改变,也可能引起短时间的便秘。对于胆小的宝宝,可尽量在家里排便,不要轻易改变排便环境。
对于急性便秘,可用开塞露注入肛内,刺激直肠引起排便;也可用小肥皂条插入肛门通便,或用小指戴橡皮手套蘸少量石蜡油或凡士林,插入肛门通便。民间还有采用蓖麻油通便的办法,婴儿便秘时食用,每次5~10毫升。
灌肠的方法刺激强,易养成习惯,一般不要采用。采用中药润肠通便也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尤其不能滥用泻药,以免导致肠胃功能失调,反而加重便秘。
如果宝宝便秘多日又出现腹胀、腹痛、呕吐并伴发烧,应及时去就医,以防肠梗阻发生。
腹泻
婴语
我又病了,肚子里老是咕噜咕噜响,好像有股气转来转去,一不小心就冲出门,哗啦啦,连气带水,全都拉了出来!
拉一次,就得洗一次小屁屁,洗来洗去,屁屁都洗皲了,好疼!
奶奶说让我饿几顿,肚子里的脏东西都拉干净了,就不拉了;姥姥说有一种草草熬水,可以治这病;妈妈说商店里卖的一种药我可以吃。
按奶奶说的,我两天没吃东西;按姥姥说的,我喝了一肚子草水水;按妈妈说的,我又吃了好多药。我肚子里全是药了,怎么还是不见好?我还越来越难受,再也没有精神玩,蔫蔫地睡在床上,听着肚子咕噜咕噜叫。
释意
腹泻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病症之一。引起腹泻的原因很多,譬如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胃肠型感冒、肠胃功能失调、乳糖酶缺乏、皮疹、药物副作用、食物过敏等。它们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感染性腹泻,通常是由细菌和病毒引起的。另一类为食饵性腹泻,是因为食物过冷、过热,或者消化不良引起的。
腹泻对宝宝的健康危害很大,严重的急性腹泻如不及时治疗,容易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危及生命。慢性腹泻则会导致营养不良,而营养不良又会使宝宝的抵抗力下降,容易继发各种感染,如感冒、肺炎、结核、鹅口疮、中耳炎、尿路感染等,造成恶性循环。
虽然民间有各种治疗腹泻的土方,但一般的妈妈缺乏经验,如果不能判断宝宝属于哪种原因引起的腹泻,最好不要自己给宝宝诊治,应及时送到医院就诊。
宝宝稍大一些,情况熟悉了,轻微的腹泻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在家里治疗,但也要多观察,保留好宝宝的异常大便作为标本,病情变化要及时送医院就医。
观察的重点可放在几个方面:
一是看体温,如果腹泻伴有发烧、哭闹、厌食,且发烧早于腹泻或在腹泻初起时发生,则多为病毒和细菌感染。
二是看精神状态,如果出现精神萎靡、嗜睡、抽搐、惊厥、抽风、昏迷等症状,就说明腹泻严重,应立即就医。
三是看大便的形状与次数,腹泻最主要的症状就是大便的次数增多了,少则每日3~4次,多可增加到每日十余次,同时性状也发生了改变。如果大便里带有黏液和血,很可能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大便呈水一样的稀糊状,没有黏液,则可能是由病毒引起的;大便很臭,而且夹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多半属于消化不良引起的。
饮食不当是造成婴儿腹泻的主要原因,预防腹泻首先要合理安排宝宝的饮食。牛奶的温度、浓度要合适。添加辅助食物应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少到多,循序渐进的原则。每添加一种辅食,都要观察一段时间,再更换或增加另一种食物,让宝宝的消化能力慢慢适应。
喝太多果汁或含糖饮料也可能会使宝宝肚子不舒服,大便变稀。所以,最好不要给6个月以下的宝宝喝果汁,6个月以后,每天果汁的摄入量也不要超过150毫升。
病从口入,要减少感染性腹泻,就必须做好食具、炊具的清洁消毒工作。宝宝使用的奶瓶、碗、勺等,都应在使用后清洗干净,每天至少煮沸消毒一次,或在使用前用开水烫一次。
另外,在腹泻流行的季节,不要让宝宝接触其他正在腹泻的宝宝,以免交叉感染。宝宝要勤洗手,勤剪指甲,家里的家具、玩具等也要经常消毒。父母下班后,要先更衣、洗手甚至沐浴后才可亲近宝宝。
还有一点,一定不要滥用抗生素。因为人体内有一个微生态环境,肠道黏膜表面寄生着大量厌氧菌,如双歧杆菌、乳酸菌等。食物进入肠道后,厌氧菌先把这些食物消化一半,让肠胃能更好地吸收,它们是“好”细菌。如果经常使用抗生素,有害细菌被杀死的同时,有益的菌群也被杀死了,宝宝的消化功能、免疫功能都会下降。
许多轻型腹泻不用抗生素等消炎药物就可自愈;或者服用微生态制剂,也会很快病愈。秋季腹泻是因病毒感染所致,用抗生素治疗不仅无效,反而有害;细菌性痢疾或其它细菌性腹泻,可以应用抗生素,但也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治疗。
支招
宝宝腹泻,必须搞清楚的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不同类型的腹泻有不同的治疗和护理方法,所以,首先要做的是把宝宝的大便拿到医院,让医生化验检查。千万不要自己盲目用药。
宝宝腹泻不要禁食。不论何种病因的腹泻,婴儿的消化道功能虽然降低了,但仍可消化吸收部分营养素,只要宝宝想吃,就可以喂。
吃母乳的宝宝,为了减轻肠胃负担,可缩短每次喂奶的时间,让宝宝吃前一半的乳汁。因为母乳的前半部分蛋白质含量较多,容易消化,富于营养,而后半部分脂肪含量较多,不易消化。必要时妈妈可在喂奶前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先饮一大杯淡盐水,稀释乳汁,再给宝宝哺乳。
吃牛奶的宝宝可以减少1/3奶量,奶中稍加些水。如果减量后宝宝不够吃,可以添加含盐分的米汤,或喂一些胡萝卜水、新鲜蔬菜水,以补充无机盐和维生素。
已经添加辅食的宝宝,可将食物数量稍微减少。辅食要选择容易消化,符合宝宝口味的,以米粥或菜粥等淀粉类为主的食品,做得软一些。如果宝宝不愿意吃也不要勉强。
严重腹泻会导致脱水,因而要保证喂水。可用宝宝喜欢吃的饮品来补充水分,开水、果汁、蔬菜汁等都可以。当腹泻严重,并伴有呕吐情况时,更应频繁地补充水分。
早期发现脱水很重要。宝宝如果腹泻严重,伴有呕吐、发烧、口渴、口唇发干、尿少或无尿、眼窝下陷、前囟下陷,宝宝在短期内“消瘦”,皮肤“发蔫”,哭而无泪,这些说明已经脱水了,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不能耽误。
宝宝脱水严重,医生一般会采用静脉输液的方式补液。民间有口服淡盐水及葡萄糖水预防脱水的办法,可以让宝宝服用。联合国卫生组织向第三世界国家推荐的补液方法是米汤加盐,比例为一啤酒瓶的米汤加一啤酒瓶盖的盐。
要注意腹部保暖,以减少肠蠕动,可以用毛巾裹腹部或热水袋敷腹部。注意让宝宝多休息,排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防止红臀发生。
民间有一些偏方可治小儿腹泻,如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可以用马齿苋熬水喝;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可用乌梅熬水喝;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可把山楂和鸡内金炒焦,再熬水服用。焦米汤(将米粉或奶糕研磨成粉,炒至焦黄,再加水和适量的糖,煮沸成稀糊状)对宝宝腹泻也有疗效。但所有这些偏方,在使用的时候都要密切关注宝宝的病情变化,如果无效甚至加重,应及时送医院就诊。
排泄训练
婴语
为什么我一尿尿,妈妈就会发出“嘘嘘”的歌声?我一听见“嘘嘘”就想尿,这真是世界上最奇妙的歌,我听着听着就稀里哗拉……
为什么我听得懂大人的歌,大人却听不懂我的话?我想尿的时候,我给奶奶打招呼,我又是憋气,又是红脸,又是蹬腿,又是哼哼,她一点反应都没有。这不,尿在床上了,她又来怪我。我不想尿的时候,她却架着我的腿,非要让我尿,那冷风嗖嗖地灌进裤裆,多难受啊!大人为什么听不懂宝宝的话?
释意
当小猫一睁开眼,他们的妈妈就会告诉他们挖一个小洞,把排泄物放在里面,或者埋在一块松软的地里。动物都有处理自己排泄物的本能,人也有。传统的育儿方法,无论东西方,都很重视孩子排泄习惯的训练,那些按传统方法养育的孩子,一般一岁半到二岁间,就能自己控制大小便,能独立脱掉裤子,学会使用便盆,三岁以前可以自己蹲厕所,排泄基本不成问题了。
但现在纸尿裤的盛行,使得处理排泄物的麻烦减少,对宝宝进行大小便训练的迫切性也减小了。再加上一些新的育儿理念认为,排泄训练对宝宝的心理健康有负面影响,使得一些父母产生顾虑,不敢训练宝宝,因而延迟了一些宝宝建立排泄习惯的时间,有些宝宝到三四岁还裹着纸尿裤,不能自己控制大小便。
其实,只要我们注意态度和方法,不要让排便训练成为受虐经历,就不会给宝宝心理留下阴影。如果因怕留下阴影就不去训练,反而是因噎废食。
过分依赖纸尿裤,长期任由宝宝自然排泄,对宝宝身体的发育并不好。早训练有助于婴儿感知自己的身体,保持灵敏的感觉。因为要控制自己的大小便,就必然要调动相关的肌肉群和神经系统,这就是一种积极的锻炼。包裹在纸尿裤中的宝宝,尿完之后水分被迅速吸干,长久下去,对干、湿、冷、热的感觉都会变得迟钝。早进行排泄训练还对膀胱健康有好处,因为假如依赖纸尿裤的保护,有尿就尿,膀胱的储存功能就得不到很好的锻炼。
至于何时开始大小便训练,用什么样的方法训练比较好,每个妈妈都有自己的一套,许多方法是代代相传的,只不过新时代的新妈妈会更加科学一些,人性化一些。
有的妈妈在宝宝刚生下来15天就开始训练了,有的则从3个月开始,也有的从5个月开始,这没有什么一定,只要自己有时间,有精力,什么时候开始都可以。唯一需要记住的是,千万不要把训练变成了虐待,大吼大叫、威胁恐吓、打骂瞪眼,都要不得,无论什么都不应该成为你伤害宝宝的理由。刚开始时,宝宝不听指挥,弄脏衣裤,给你增添麻烦,这都是必然的事,别的宝宝也都一样,没有什么可焦虑的。
大小便训练的核心是建立条件反射,所有的训练都需要反复进行,所以妈妈和宝宝都要有耐心。妈妈一定要克服急躁情绪,不要让宝宝产生畏惧感。宝宝的每一次成功都要及时鼓励,把成功的经验巩固下来。
在宝宝排泄完后,给他清洗干净,再留出一段时间让他裸露着,不要去取笑和指责。减少垫尿布时间,给宝宝认识自己身体的机会。裸露身体,既是为了身体健康,也是为了心理健康。要让宝宝对身体有自信,不感到羞耻、不自然。
生殖器过分严密包裹,父母清洗时流露厌恶的态度,这些都容易让宝宝产生不正确的认识,“这个部位是脏的,只有清洗时才被裸露和接触。”这对他将来的性生活很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由于性器官和排泄器官距离很近,在功能上还有很多联系,因此“性”和“排泄”产生了关系。如果对排泄的态度不正确,对排泄器官的认识不正确,容易影响到对性的态度。
排泄训练不仅是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还和宝宝的心理健康关系很大。正确对待排泄,是宝宝一生幸福的基础。
支招
婴儿排泄会发出信号,如果大人对宝宝的信号不敏感,没有作出反应,久而久之,宝宝的感觉器官就不再灵敏,也不会再发出信号了。因而观察宝宝的排泄信号非常重要。
婴儿总是通过烦躁不安或睡醒来提示他们需要大小便了。如果发现宝宝发出一些异常的声音或动作,譬如哼哼、呻吟、哭泣、叹气、深呼吸、摆动、发抖、扭头、皱眉、弓背、踢腿、出汗、脸红、迟疑、肌肉紧张、排气、打哈欠、男宝宝的轻微勃起等,就要引起注意,每个宝宝的信号不一样,通过观察可以找到自己宝宝的特定信号。
在帮助宝宝排尿的整个过程中,妈妈嘴里都发出“嘘嘘”声,排完立刻停止,这个“嘘”声不断重复,就会建立起条件反射。一天中要留出一段时间不给宝宝垫尿布,让他感觉到排泄物是从自己身体里出来的,会把衣服弄湿,让他感觉什么是干的,什么是湿的。
大便训练稍微复杂一些。首先,为宝宝准备一个大小合适的便盆,最好不要金属的,因为热屁股坐在冰冷的金属上,会让宝宝不舒服,心理上产生抗拒。
襁褓时可使用专用便盆。宝宝大便时放到屁股底下,利用触觉建立条件反射。排便成功后,妈妈用高兴的表情和举动,传递愉悦的信息,巩固训练成果。
宝宝大约在5—9个月时,就开始有了控制肌肉的生理功能,其中包括像控制大小便这样的活动。这一时期也是宝宝在没人扶的情况下能坐起的时候,也就可以开始坐便盆了。这一时期妈妈一定要专心,保证宝宝能舒展地坐在便盆上,不会摇晃、困倦、摔倒。不可强迫宝宝坐便盆,不要催促,尽量让宝宝放松,并且允许他放弃。不要太锲而不舍,太执著就是误区。
让宝宝坐到便盆上,这是第一步,哪怕他只坐1秒钟就离开,也应该表扬。如果宝宝对便盆有恐惧,可以先让他穿着裤子坐,消除恐惧感、不适感;光屁股坐上去前,可用手先把盆沿焐热。刚开始不能要求太高,能坐2秒钟也算成功,之后再慢慢发展到5秒钟、10秒钟。当宝宝坐上便盆,可以让他玩玩具,和他玩游戏,拉大锯、拍手、石头剪子布等,也可以给他讲故事、说话、逗乐,总之,能坐在便盆上,最终排泄到盆里,就是胜利。
排泄的机制,一方面腹部要用力,把废物挤压出来,一方面卡住肛门和膀胱口的括约肌又要放松,让废物能顺利通过。但宝宝没有经验,有时配合不好,一方面使劲往外挤,一方面括约肌又不能放松,大门老是打不开,使半天劲还是便不出来。遇到这种情况,大人可以轻轻地挠挠,使之放松,就便出来了。逗宝宝发笑也有助于排便,因为笑时腹肌紧张,可以增加腹内的压力。
有的宝宝憋了一肚子尿,坐在盆上却便不出来,一垫上尿布就尿了。这是因为宝宝在没垫尿布时,曾尿得到处都是,大人很生气,让宝宝感到恐惧,他就产生一种意识,“没垫尿布时不能尿,只有垫了尿布时才能尿。”这样就养成只能尿在尿布上的习惯,没尿布就尿不出来。
所以,宝宝的习惯总是与大人的态度有关,宝宝出现任何问题,大人都应该先检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