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与自主创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中国共产党是善于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中国共产党历来是重视创新、勇于创新和善于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革命斗争方式的创新,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的各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强调科技创新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形成了日趋完善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思想体系,不断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为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强大支撑。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重担,深刻地认识到经济技术的落后是中国在近代史上被动挨打和遭受屈辱的重要根源之一,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全面深入地把握世界科技发展的大趋势,并根据中国的现实状况,充分肯定了科技对于经济、文化、国防等方面的关键性作用,在中国科学技术极端落后的情况下,陆续提出了关于中国科技创新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初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创新思想体系。在创新发展目标方面,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中国重点实现社会主义和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愿望,将实现“科技现代化”确立为中国科技发展创新的目标。1954年9月,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2)1956年1月,毛泽东、周恩来向全国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1964年,周恩来总理明确提出了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拥有“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和现代化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奋斗目标。至此,科技现代化成为中国战略发展的目标之一,确定了科学技术在建设现代化强国中的战略性地位。在创新发展思路方面,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明确提出“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一方面通过自主研究,取得了“两弹一星”等重大的科技突破,另一方面通过向外国学习,扩大合作范围,引进了工业化建设的先进技术和国内急需的成套设备,对提高中国的工业和科技的现代化水平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创新实践推进方面,中共中央在新中国成立一个月后就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隶属政务院直接领导,担负起规划和指导全国科研任务的作用,根据当时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和中国工业化的需要,提出了57项重大科技课题,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这个规划使中国的科技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科技落后的状况。在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了更好地促进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立足中国具体国情,在总结历史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知识分子、学者、科技人员等群体的学习、研究和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推动了中国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中共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大胆进行全面创新,成功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首先,邓小平十分重视发展科学技术在建设社会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深化了对科技工作在中国经济建设和现代化进程中作用的认识,从全党全国的高度确立了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深刻阐述了“中国要发展,离不开科学”(3)“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4)等一系列重大而深远的论点,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迎来了中国科技事业的春天。其次,邓小平从社会主义本质的角度将科学技术提升至第一生产力的高度。他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一场伟大的革命,现代科学技术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了发展,也不只是有了一般意义上的进步和改革,而是几乎各个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且正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根据现代科技革命与生产力发展的新趋势,1988年9月,邓小平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5)再次,邓小平还把科学技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相结合,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线索,要求科技界面向经济建设,着力推动科技体制改革,通过改革创新,调整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关系,从而为科学技术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正如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语重心长的讲话:“我们这些人能做的工作,只是为大家创造条件。有了干扰,就排除它一下。发现有什么东西束缚了大家,帮助大家想点办法,解放出来。”(6)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继续重视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迎接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深刻认识到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始终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每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条件。为此,中共中央相继提出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繁荣强盛。进入新世纪,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7)同时,中共也首次从发展动力的角度表述了科学技术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强调要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轨道上来,鼓励和加大对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的投入,努力争取在世界科技前沿占领一席阵地的同时,大力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加强全社会的大力协同,建立完善技术创新和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配套体系,积极推进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建设等。可以说,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创新在科学技术中地位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对科技创新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认识更加深刻。

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面对世界发展形势的风云变幻、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汹涌澎湃的世界新科技革命浪潮,更加深刻认识到科技已成为支撑与引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引擎,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领域的创新。首先,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胡锦涛在2006年1月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出,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2007年,中共十七大明确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放到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首要位置,并指出“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8)。“创新型国家”的提出,意味着科技创新不仅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内容,更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其次,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对自主创新认识不断深入,部署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了新时期实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新的指导方针,即: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将自主创新的地位与作用提升到新的高度,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9),将其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支点,以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同时提出了要建设由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组成的“五位一体”的国家创新体系。再次,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还始终强调全面创新。2012年,中共十八大指出:“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10)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使命的战略高度来把握创新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大力谋划创新、积极推动创新。习近平提出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11),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12);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13),建立创新型国家;要“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加快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14);要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建立“创新团队”(15);要“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16);要“与时俱进大力推进军事创新”(17)等等。这些讲话阐明了创新的意义和作用,指明了创新的内容,提出了创新的方式方法,是新时代推进创新的重要战略思想。

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始终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始终坚持走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相互融合的道路,始终强调经济发展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的发展方针,先后提出了“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等科学论断,先后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等重大战略,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扩大科技开放合作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工作部署和实践探索,初步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构建了门类齐全的创新研究体系,形成了结构较为合理、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的创新人才队伍,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创新、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早日建成创新型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