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改头换面
开国称帝的第一件事,自然是大封特封,都给我升官!外臣当中,大臣张延翰、张居詠、李建勋等人为同平章事,参与决策。熟悉唐代历史的自然知道,这就是宰相。
这里还要说说李建勋,前面提到过,他父亲是李德诚,封南平王,赵王,爵位如此之高,很显然,是杨吴的开国元勋,更是南唐的开国元勋,曾和另一位杨吴开国元勋周本共同劝进徐知诰,这两位是朝中地位数一数二的人物,可惜周本老了,已经糊涂了,人家誓死效忠杨家,却被儿子连蒙带骗写了劝进书,后来没过多久又羞又愧,在称帝两三个月后的昇元二年(938年)正月就去世了,由于是功勋大臣,徐知诰以唐朝郭子仪逝世的规格为他辍朝五日。
至于李建勋,文采不错,后来又娶徐温的女儿广德公主,也就成了徐知诰的妹夫。当宰辅当了很久,徐知诰都有些忌惮,后来通过臣子弹劾他,才旁敲侧击赶下台。不过由于妹妹广德公主的哭诉,徐知诰才无奈的又让他上位,到李璟时期地位和宋齐丘一样受到尊崇,一直到后来的保大十年才逝世。他的行为和宋齐丘相仿,而宋齐丘很少服人,李建勋则是他为数不多的推崇者。当然,这都是后话。
皇族之中,他立宋氏为皇后,追尊义父徐温为太祖武皇帝,毕竟人家也待他不算太坏。同理还有自己那几个义弟与义侄子,封王的封王,封郡公的封郡公。至于自己的亲儿子,他是有五个的,前面说到过,前三个曾轮流在朝中辅政,至此次子徐景迁先卒,可惜只有十九岁。于是以长子景通为吴王,徐景通就是后来的李璟。至于为什么不是太子,人家不要啊,一直推辞,说咱们兄弟和睦,不急着立太子,哪怕是兄终弟及他也乐意。所以长子并不是皇太子。
齐国的建立,自然是全盘接收了杨吴的政治经济等局面,疆域大概是今江西全境、湖北东部、安徽江苏两省淮河以南地区,以及淮北一隅的海州。即北起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南到虔州(今江西赣州市),东到常州(今江苏常州市),西到鄂州(今湖北武汉市),合计二十八州。邻国有北边后晋、南边南汉、西边马楚、东边吴越、西北南平、东南闽国。
昇元二年(938年)五月,杨吴末帝也就是现在的让皇突然屡次“请求”搬家,许多大臣也为他“争取”,于是徐知诰将他搬到润州,护送他前去的正是李建勋。又修建丹阳宫让他居住,可惜他命浅,就在这年十二月就死了。后来又把杨氏皇族搬到另一个地方,严加看管,阻止与外界沟通,使得杨氏男女自为匹配,天下人都可怜他们。直到后面柴荣征淮南时,他下令要安抚杨氏子孙,李璟听说后害怕杨氏作乱,干脆将他们都杀了。政治斗争便是如此,一定要有你死我活。
宗族是一个很厉害的东西,它以姓氏为纽带,以土地为基础,以血缘为依托,组成了强大的宗族社会,并延绵不绝。说白了,从古至今,人们都讲究个根本,即做人不能忘本。而徐知诰的本则是李,他是李家人,不是徐家人。所以在昇元三年(939年),大臣们又发挥其作用,纷纷上表,请求徐知诰恢复李姓,徐知诰摇摇头,这怎么行,我被义父含辛茹苦的养大,不能忘恩啊。这时真正的徐家人又出面了,您本来就姓李,能寄养在我们徐家是我们的福气,所以您一定要恢复李姓。于是乎,徐知诰“勉为其难”地接受了,在这之前,他把徐温的庙号改成义祖,一个义字,算是对徐温的肯定。中华上下五千年,这庙号只有两个,一个是他,另一个是后周郭威他爷爷。
之后就开展了浩浩荡荡的复姓问题,首要任务是帮他想个名字。此话一出,各种建议层出不穷。有人说叫李昂吧,不行,唐文宗就是这名,这不明摆着犯讳了吗。叫李晃吧,不行,后梁朱温称帝后就叫朱晃,咱可不能跟他一样。叫李坦吧,还不行,坦字有旦字,又得避讳唐睿宗李旦了。最后经过万千讨论,敲定下来,就叫李昪吧。昪字,日光明亮之义也,这名好。同时作为大唐后裔,自然得改国号,于是就正式宣布,改齐为唐,史称南唐。又直接正常操作,一顿追封,直接追封到唐宪宗儿子建王李恪。完成这些,他才心满意足。后面几年他都与民休息,减少租税,换取了国家的太平与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