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与心理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3 眼睛与照相机

照相机是仿照人的眼睛设计的,眼睛和照相机的结构几乎完全相同,因此二者得到的影像信息也是大致相似的。

外界景物发射的或反射的光线进入它们,刺激微小的感光单元(视细胞或感光二极管)形成光信息;众多的(上千万数量)感光单元形成的信息组合,就可以形成初级影像信息。形成这些初级影像时,成像装置(视网膜、CMOS或胶片)对所有的光线(景物)不做任何分析、加工,一概地加以显现。简单来说,就是不管美与丑、杂乱还是简洁,它们只管忠实地反映。因此,视网膜影像更像是监视器记录下来的原始影像资料。

0

视觉感受才是最本质的东西。

——《摄影构图学》

0

焦距24mm,光圈F11,速度1/50秒,ISO 100

角膜与保护镜

角膜是眼球最外层表面凸出的一层坚韧透明、起保护作用的膜,它也有一定的折射功能,能使光线折转,从而进入眼球。

我们通常会在镜头前加装保护镜或UV镜,保护镜只是为了起到保护作用,UV镜还有滤除紫外线的作用。

让我们重新认识一下它们吧。

0

上图中的相机示意图没有保护镜,是正常的。因为保护镜属于附件,不属于相机本体

0

焦距105mm,光圈F10,速度1/160秒,ISO 100

拍摄模特时需要格外关注眼睛的表现,不仅要把眼睛拍大,还要拍得晶莹透亮。年轻模特的眼睛一定是水汪汪、透亮的,这是眼角膜健康的表现。高原长期受紫外线辐射的人,还有老人的角膜往往会浑浊

虹膜与光圈

0

焦距50mm,光圈F9,速度1/125秒,ISO100

模特的瞳孔在受到影室灯等强光照射时,会强烈收缩,就无法拍摄出大瞳孔的效果。若想降低照明光的强度,可以使用加柔光箱的灯光(连续光源),也可以让模特佩戴美瞳等隐形眼镜

虹膜是一个环形薄膜,其放松和收缩可以让瞳孔放大或收缩。虹膜中有色素,所以不同人种的眼瞳有不同的颜色。

照相机的光圈是完全仿照虹膜设计的,只不过采用了叶片结构。

0

瞳孔与光孔

人眼的虹膜中心构成瞳孔,是光线进入的通道。光线暗,瞳孔会扩大,可以放进更多的光;光线亮,瞳孔会收小,阻止强光进入。

照相机光圈的中心部分构成光孔,光孔的大小用光圈值来表示,比如f/2.8、f/4、f/5.6、f/8、f/11和f/16等,每一级光圈间,光孔面积的大小相差一倍。

0

晶状体与镜片组

人眼的晶状体是透明的、富有弹性的、双凸透镜状的组织,起到屈光对焦的作用,可以把远近物体的影像清晰地呈现在视网膜上。人眼只有一个晶状体,但晶状体可以在睫状肌的控制下改变薄厚曲率,从而完成清晰对焦。

0

照相机镜头由成组的多片透镜组成。因为镜片没有弹性,要靠移动镜片组的位置关系才能完成对焦。变焦镜头移动镜片组还可以进行变焦,而人眼则不具备变焦功能。

0

视网膜与感光元件(CMOS)

视网膜和数码感光元件CMOS(或胶片)一样,都是受到光刺激做出反应,发出电信号或化学信号。

视网膜布满眼球70%的面积(眼球的后半部),视网膜的感光功能由视细胞完成。视细胞分为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视锥细胞(左下图中红绿蓝色的视细胞)约有600万~700万个,它们负责清晰成像,集中分布在眼球正后方的黄色小凹处。细分之下是绿视锥细胞、蓝视锥细胞和红视锥细胞,三种颜色信息相互混合,人眼就能分辨出千变万化的颜色了(扬-赫尔姆霍兹三原色理论)。

视杆细胞(下图中灰色的视细胞)有1.1亿~1.3亿个,分布在整个眼球后方的视网膜上,它对暗光和运动敏感,但没有色彩信息,并且成像模糊。视杆细胞的作用主要是帮助我们在黑暗环境中观察事物。

0

数码相机的感光元件CMOS是模仿视网膜的电子产品。CMOS上有上千万的微小光电二极管(像素),它们相当于一个个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每个微小的光电二极管上分别覆盖红绿蓝的色彩滤镜,这样它们既能够接受亮度信息,又有色彩信息。专业的数码单反照相机有3000万~5000万个像素,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能够形成清晰的图像。

0

人脑与计算机

准确地说,人类的眼睛和照相机的镜头加感光元件CMOS功能类似,它们可以透过、折转光线,并接受光线刺激,形成信号。因此,人眼视网膜上的信息和照相机感光元件CMOS上的信息应该是一致的。

可人脑中的影像和照相机中的照片却大相径庭,根源在于之后处理信号的过程。照相机中有微电脑按预先设定的程序处理信号,形成图像文件,通常专业的数码单反照相机都会真实而准确地记录CMOS上的光电信息。而人眼后面的大脑则会有意识地加工处理信号,形成招人喜爱的“美图秀秀”图像。

计算机的程序是人设计的,我们知道它处理影像信息的方式。而人脑如何处理信息,正是我们要深入研究的关键:

人脑是如何加工图像的。

0

焦距28mm,光圈F5.6,速度1/60秒,ISO 100

看到这张照片,我感受到了美。在研究对比计算机与人脑两者时,总有生出一个疑问:计算机在“看到”一张照片时,会感受到美吗?它现在感受不到美,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化,将来它会感受到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