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补充07.父辈与子辈:江山代有才人出
前言:年轻人仰望高山,既有崇敬,也有不服,他们既承认老一辈创下的光辉,又在心里暗自较劲,“那是因为我晚生了20年罢了”。
古人对于出名的父子,总是津津乐道,喜欢把他们放在一起做比较。比如虎父犬子,老子英雄儿好汉这些说法,在我们中国都流传得很广。但是对于父亲的成就,作为儿子的人,态度却不尽相同。有的人希望做出一番事业来,从父亲的阴影走出,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有的人甘之如饴,把自己的父亲作为骄傲,心甘情愿把自己当作父亲的陪衬;有的人对此并不在意,一步一个脚印,做好自己的事情。
而父子之间的比拼,也时常发生。有一个故事,其中儿子问父亲,是不是所有的父亲都比儿子厉害。父亲也没细想,下意识的点了点头。结果儿子反问,那爱迪生的父亲叫什么名字呢?父亲愣在了当场,想了想,发现爱迪生的父亲,的确不如儿子有成就。像这样总想和父亲比一比的儿子,在咱们中国古代也有不少。比如在长平之战中大败的赵括,就是这样一个人。
在长平之战前,他和“纸上谈兵”还没有什么关系,世人都称呼他为马服子。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呢?因为他的父亲赵奢凭借军功,被封为马服君,故而赵括就成了马服君的儿子,即马服子。如果赵括只是个平庸的官二代,那他巴不得把“我爸是赵奢”挂在嘴边。可一身本事的赵括,不甘于作为别人的附庸,被载入史册,即便这个带给他阴影的人,是他崇敬的父亲。
老一辈的人,凭借年轻时的功勋,成为了年轻人心中的传奇。他们就像不可逾越的高山一样,看着年轻人总是一边摇头,一边嘀咕着,“想当年我们那代人,唉……”。年轻人仰望高山,既有崇敬,也有不服,他们既承认老一辈创下的光辉,又在心里暗自较劲,“那是因为我晚生了20年罢了”。面对高山,一身热血的年轻人,最大的渴望便是登上最高峰,彻底征服它,开创属于自己的时代。于是他们这么做了,有的人摔得粉身碎骨,而有的人顺利登顶。
粉身碎骨的人自不必提,正是前文中所说的赵括,而顺利登顶的人中,最具代表性的则是王贲。这位将领,可是秦始皇扫平六国过程中,最具风采的明星之一。他作为最高将领,率军灭亡了魏国,随后又作为主将之一,率军灭掉了燕国与齐国。而在其父王翦灭赵亡楚的过程中,他也出了大力。可以说,除了作为秦国统一六国揭幕战的灭韩之战外,王贲参与了随后秦国统一的所有进程,凭借功劳,与战功卓著的父亲王翦,并列侯爵,成为一段佳话。
在父亲王翦去世后,王贲成为秦军中新一代领军人物。难道王贲在秦军之中,就不会被称为王翦子吗?当然会了,但他从普通士兵做起,一步步成为了军队主将,不仅自己身经百战,而且深受全军信重。这样的人即便打了败仗,也能将损失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他不着急表现,只是默默地打磨自己,因为他知道“江山代有才人出”,只需要一代人,20年的时间,他便能站在舞台的中央,享受舞台下高呼他的姓名。
年轻人最缺的永远不是机会,而是耐心,以及对时间的信心。时机不到,先沉下心来充实自己。汉光武帝刘秀是如此雄才大略,也顶着刘演弟弟的名号,在起义军中沉心发展了很长时间;大唐第一军神李靖,也作为大隋名将韩擒虎的外甥,在整个隋朝时期蹉跎岁月,人到中年无法出头;“诗圣”杜甫,在很长时间里,也只是唐代“近体诗”奠基人之一杜审言的孙子;大诗人杜牧,也逃不开身为中唐名相、《通典》作者的祖父杜佑。
但事实上,如果不是刻意去查资料,今天的我们,并不了解刘演、韩擒虎、杜审言、杜佑的故事,虽然在当时,他们真的很有名。而其中,杜牧尽管在诗坛、文坛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他丝毫没有想要丢掉“杜佑之孙”名号的意思。在《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中,他说“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这篇幅200编的藏书,就是指他祖父杜佑留下的《通典》。他以自己的家世为荣,以自己的家传学问为荣,以祖父杜佑为荣。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曹操对孙权的一句评价,“生子当如孙仲谋”。原先我以为这只是曹操对于孙权的夸赞,现在发现其中还有对于年轻人深深的羡慕,羡慕他们还有大好的时光,羡慕他们,还有机会去探索未知,续写自己的辉煌。而老一辈的人,无论取得了多么大的成就,终究要画上句号了。即便那颗志在千里的壮心,依然火热,但到底敌不过生死伦常。
还是清代诗人赵翼所说的那句话,“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