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互联:重新定义价值流动范式
对于价值互联网这个概念,其实在业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其根本分歧在于对价值的理解,有人认为价值等同于资产,所以能够传递货币、资产的网络,就可以称为价值互联网;还有人认为,价值的本质是劳动,所以劳动和劳动者的互联网,才是价值互联网。我对价值互联网的定义是这两种说法的集成。价值互联网的表象是资产的互联网,其本质则是生产要素的互联网,劳动只是生产要素之一。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上一代互联网是商品的互联网,而价值互联网带来的是生产要素的互联网。关于价值互联网的技术内涵,我们可从以下三个关键词展开。
关键词1:区块链
在2019年10月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议之后,区块链技术几乎成为家喻户晓的概念,然而还是有不少人并未真正理解这种技术对实体经济的价值何在。区块链技术其实并不是某一种技术,而是一系列技术的组合,最早源于比特币,通过分布式记账机制与加密算法,解决陌生主体之间协作的信任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例子来理解区块链技术。比如,村民张三向李四借1万块钱,传统的做法是找村主任作为公证人,村主任要在自己的账本上记录下“张三欠李四1万元”这样的信息,这就是“中心化账本”。但是如果哪一天村主任被贿赂把账本篡改了,或者账本不小心被弄丢了,借钱的事就会无从考证,这就是“中心化账本”的局限。而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账本的逻辑是这样的:李四在借给张三1万元钱的时候,会用村里的广播通知一下,让每个村民都在自己的账本上记录下“张三欠李四1万元”,并且记录好当下的时间(时间戳),这样做即使某一个账本丢失了,但其他大多数账本还在,参与记录的人越多,账本就越难以被篡改,借钱的人就无法赖账了,这就是“分布式账本”,这种账本更值得信任。
区块链这种分布式账本有以下几点特征:
①分布式记账。不是单一中心化机构记账,而是多主体参与记账。
②数字账本。不是物理账本,而是实时的数字账本,可实现记账即对账,交易即结算。
③加密账本。引入了密码学原理和加密算法,保障其不被篡改。
④共享账本。所有网络节点均有权查看账本,是一种共享的、透明的账本。
⑤过程账本。不是结果数据,而是过程中信息流、资金流等全量数据的呈现。
《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认为:协作,是人类与其他物种最重要的区别。人类社会之所以在不断进化,就是因为人们的协作程度在不断深化。然而在协作过程中,由于人们相互之间缺乏信任,产生了很高的交易成本(监督成本、决策成本、违约成本、议价成本等),阻碍了协作的进一步深化。
传统的记账方式都是中心化的“私账”,投资机构投资企业之前之所以要花大力气做尽职调查,本质上还是由于不信任,为此支出的人力成本、时间成本,都是一种信任成本。区块链技术可让陌生主体之间共用一个不可篡改的共享账本,使这些主体之间更容易产生信任。全面使用区块链技术的协作网络,会使陌生主体间的信任成本降低,交易成本下降,协作效率自然就会提高。
区块链账本更深远的意义在哪里呢?
1494年,意大利人帕乔利出版了著名的《簿记论》,宣告了“复式记账法”的诞生。有了复式记账法,商人可以更为系统地了解业务情况,准确计算资产负债率、资产收益率等业务数据。这套会计制度的出现,为100多年后股份制公司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起源于复式记账法,“资本主义实践将货币单位转换成为合理的成本-利润计算的工具,复式记账是它高耸的纪念塔”。马克斯·韦伯也谈道,“当代资本主义存在的先决条件,就是把合理资本会计制度,作为一切供应日常需要的大工业企业的标准。”几乎可以这样说:没有复式记账,就没有资本主义。
股份公司制度之所以能够建立起来,很大程度上源于复式记账。因为有了专门的记账方法,再通过严刑峻法、会计教育等方式,敦促公司不要记错账、记假账,使之成为一个法律意义上合格的经济主体。正是基于这样更为“确定性”的信念,人们才更敢于投资一家公司。记账的本质,是为了建立共同的信念。这本账越是准确可靠,越是难以篡改,就越值得信赖,共识就越是牢固。
区块链账本的重要特性之一,就是解除对人性的可靠性和信用度的依赖和信任,而完全代之以密码学证据。通过技术手段,消除人性的不确定性,进而保障了账本的可信度,大大增强人们对账本背后组织的共同信念。
区块链账本将会带领我们走向何方呢?
随着数字化革命的深化,所有协作主体、物理单元都会映射到数字世界,有一个数字ID和数字账户。未来数字世界的协作,就是这些数字账户之间的协作,体现为不同数字账户的资产变动,这些都会反映到数字化的“账本”当中。一个企业就是一个“账本”,一个产业也是一个“账本”,市场自然也是“账本”,国家也是“账本”,世界经济更是一个超级“大账本”。这种“账本”上的数据是全量的数据,是可以衍生出信用的,也可以衍生出数字资产和数字货币。数字世界的账本比传统物理世界的账本更为连续、全面、清晰、可追溯,以及更为实时。
当前的区块链技术,更多与数字身份、供应链金融、商品防伪、数据共享等应用场景相结合。随着数字经济的逐步深化,区块链技术对传统金融、传统组织的变革将会更为深刻和彻底。数字经济才是区块链技术的主战场。区块链这种数字账本,不仅是数字金融的基础设施,也是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
关键词2:通证经济
通证,是Token的一种译法,Token本意是“令牌”,这里译为“通证”,即数字化的可流通权益证明。通证是区块链账本上记录的权益表达形式,是一种价值媒介。股权、债权、票据、使用权、分红权、门票等各类权益,都可以用通证的形式来表达。通证代表什么权益,完全取决于通证的发行方赋予其什么权益。
即使没有区块链技术,也可以有通证。互联网企业发行的数字积分,就是一种通证。这种数字化的权益证明,相比物理形态的证明,虽已经具备了无限分割、高速流动、可编程的基本特征,但是其可信度还不够。
区块链上发行的通证,除集成了互联网数字积分的优势之外,还具备了更高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在此基础之上,叠加智能合约技术,大大增强了合约履行与通证权益兑现的确定性。
数字货币和通证是怎样一种关系呢?数字货币是一种特殊的通证类型,很多人对数字货币的误区起源于比特币。人们原本希望比特币的目标能够成为一种数字货币,但由于其机制设计的局限,波动性巨大难以承担稳定交易媒介的角色,因此只能成为类似于古玩字画一样的资产。从概念上来讲,数字货币表述的是数字化的“货币”,比如央行即将发行的DC/EP数字货币。而通证则是更广义的权益证明,其重要的应用场景在于数字资产。
所谓通证经济(Token Economy),就是通证全面应用之后所带来的经济活动。通证经济可催生资产的数字化、通证化表达,进而在价值网络当中实现高效流转,带来大规模的资产流动活动。通证化表达的数字资产具有无限分割、可编程性、高速流动等特征。
华尔街有句名言:如果你有一个稳定的现金流,就将它证券化。资产证券化,就是让资产“流动起来”,即依托某种资产的未来预期收益,发行可流通的有价证券进行融资的活动。
通证经济是高阶版本的“资产证券化”,将催生更多资产更加高速地流动,让价值(货币、资产等)得以“颗粒化”计量和流动。移动支付就是货币“颗粒化”的体现,没有移动支付的普及,就不可能催生滴滴出行、美团这样的移动互联网平台。当资产映射成数字化的通证,资产的流动轨迹就可以全程追溯,投资者可以高效地溯源到原点资产的状况;同时,数字化的资产还可以无限拆分,让更多投资者参与进来;另外,发行在区块链账本上的通证将更具有可信度,再通过智能合约等技术,使资产的预期收益得到更为有效的保障。
我们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通证技术所带来的权益流通模式,将绕过“中介”,实现点对点的价值互通。传统的市场是中介操作模式,交易分为两个阶段:进入市场,达成交易。中介为交易的双方提供信任,并因此建立起他人难以逾越的垄断壁垒。如果某种权益通过通证范式表达之后,任何第三方只要经过验证都可以直接在链上调用完整的通证信息,使得买卖双方可以直接发生交易,而不必支付中介成本。以爱彼迎为例,房屋某一天的使用权对应的即是一个通证,房东基于智能合约生成这个通证;爱彼迎基于用户的筛选条件,搜索并显示出这个通证,但这个通证与爱彼迎没有任何关系。用户购买这个通证之后,就能使用这个通证在对应的时间内打开房门。该方式之所以成立,是因为通证本身就拥有了完整的信息,且这种信息是基于密码学能够被验证的。服务的提供方基于该信息提供服务,而不再需要某个中心化的服务器提供信息和信任。这种价值交换机制,可以理解为一种无摩擦的市场,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交易成本。
通证经济将不仅带来数字资产的“大爆发”,也将突破很多传统金融的边界,带来远超我们当前想象力的金融创新场景。
关键词3:智能合约
智能合约是一套以数字形式定义的承诺,包括合约参与方可以在上面执行这些承诺的协议。智能合约被写入计算机可读的代码中,一旦达到触发条件,将由计算机自动执行。智能合约可以加载时间、信用等前置条件,也可以被应用于缴税、融资等多种场景中。
1994年,计算机科学家和密码学家尼克·萨博首次提出“智能合约”的概念。萨博描述了智能合约的种种好处,但当时智能合约的发展并未取得什么进展,直到区块链技术的出现。
传统合约是交易双方根据合约内容和当前的交易状态,在事后按照合约执行奖惩操作,一旦一方出现违约,未违约的一方可根据合约内容要求违约方进行赔偿,若违约方拒不遵守合约,则另一方可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维权。传统合约局限于不同地区的法律、人文等因素的影响,且因为资产审查和成本预付等行为使得维权成本十分高昂。
智能合约则是通过事前协定机制和高昂的违约成本(抵押资产)来预防违约行为的发生,一旦一方出现违约,程序将按照事前协定进行不可逆转的执行,违约方将遭受资产方面的损失。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智能合约,允许在没有第三方的情况下进行可信交易,这些交易可追踪且不可逆转。“可信交易”意味着,用技术手段保证一旦双方达成交换条件的约定,只要有一方先进行交换,必然保证另一方也会交换。智能合约包含有关交易的所有信息,只有在满足要求后才会执行结果操作。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总结了现代社会的基础——社会契约与社会公约,人们订立契约形成联合体,通过基于契约的合作以获得超越个体生存的更好结果。以科斯、威廉姆森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可以说,现代经济的运行机制,就是建立在契约安排的基础上的。
智能合约是用计算机技术表达契约,提高了契约执行的确定性。在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可以让合同协议自动、独立、安全地执行。智能合约可以消除传统合约中确认、执行和维护合同的一整套工作,让会计师、审计师、律师等职们以及许多法律体系显得不再那么重要。
当然,契约并不总是“完全的”,格罗斯曼、哈特和莫尔等经济学家提出了“不完全契约”这一理论,认为由于人们的有限理性、信息的不完全性及交易事项的不确定性,使得明确所有特殊权利的成本过高,拟定完全契约是不可能的,不完全契约是必然和经常存在的。一份完整的合约解释了在每一种可能的意外情况下会发生的事情;一份不完整的合约允许在意外事件发生的情况下对条款进行重新协商、谈判。
智能合约降低了许多与不完全契约相关联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从而扩大了可进行的经济活动的规模和范围。预言机制提供了区块链的算法世界和真实世界之间的链接方式,可信任的实体将信息转化为可被智能合约处理的数据。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未来将会出现更好更强大的预言机制——将不完整的合约转化为完全可以通过算法编写并可在区块链上执行的合约。
为了更好地应用智能合约技术,我们一方面需要从法律层面明确智能合约的可执行性;另一方面,由于智能合约具备天然的确定性,不具有普通合约的灵活性和可选择性,因此在特定场景中,我们需要建立允许代码暂停或终止执行的干预机制。
虽然从技术角度来看,智能合约只是一段编码,但它实质上承载了许多商业逻辑,甚至一个智能合约就代表一个商业模式,具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建立在智能合约上的自组织商业应用,有助于提升区块链技术的价值,使加密经济模式的适用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作为自动执行、开放透明的去中心化网络协议,将确保价值互联网的规则被可信地执行,并将带来一个新型契约时代——无论是个人与企业之间的金融、商业信用,还是个人与社会、机构与机构之间的新型信任,区块链都必将重塑现有生产力、生产资料与生产关系,形成广泛协同的未来数字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