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税同盟理论
(一)关税同盟的基本概念
关税同盟是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基本形式,它是指成员国之间取消贸易壁垒,并采取统一的对外贸易政策。它是国际一体化进程的核心内容,主要研究对内取消关税和对外统一关税所引起的贸易变化,该理论一直在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中居于主导地位,也是最为完善的部分。关税同盟可以给参与国带来经济利益的观点在“二战”之前就早已存在,这些早期的关税同盟理论认为:以比较利益为基础的自由贸易可扩大各国的经济利益,带来生产和消费的有益变化。
关税同盟在区域内实行关税减免,从而趋向于自由贸易,这必然导致成员国的福利增加,而对于整个世界来讲,福利也是增加的。真正系统地对关税同盟进行研究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一时期正是国际区域一体化的第一次高潮时期,当时许多国家汲取战前贸易壁垒导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教训,纷纷建立区域性贸易集团,实现区域内的贸易自由化。1950年,美国经济学家雅各布·维纳(Jacob Viner)在其代表性著作《关税同盟理论》中系统地提出了关税同盟理论。传统理论认为,关税同盟一定可以增加成员国的福利。维纳认为,任何形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于成员国和集团外国家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便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效应。于是维纳指出了这些早期关税同盟理论的不确定性,区分了“贸易创造”(trade creation)和“贸易转移”(trade diversion),认为关税同盟得益与否取决于二者的最终结果,从而将定量分析应用于关税同盟的经济效应研究,奠定了关税同盟理论的坚实基础。在研究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方面,维纳主要侧重于生产效应,而忽略了消费效应。继维纳之后,米德(Meade)、维纳克(Vanek)、科登(Corden)、瑞泽曼等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国三商品(3×3)模型,麦克米兰(Mcmillan)、麦克兰(Mclann)、劳埃德(Lloyd)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如麦克米兰和麦克兰认为必须考虑商品之间的替代性和互补性,而在两种商品的模式中无法进行分析,且三种商品分析法对于关税同盟问题的探讨具有极大的优势,因此必须建立三国三商品(3×3)模型。利普赛(Lipsey)针对商品的替代性运用模型进行了理论分析,认为维纳的贸易转移不一定减少福利。关税同盟理论经过许多经济学的补充,日益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经济理论。
除了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两个主要的效应外,经济一体化的静态效应还包括其他几个方面。如贸易扩大效应,贸易扩大效应是从需求方面形成的概念,而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则是从生产方面形成的概念。此外,关税同盟建立后,可以减少行政支出,减少走私,加强集体谈判力量。
关税同盟理论的核心在于揭示关税同盟对成员国和非成员国所带来的不同的经济效应,但是关于经济一体化的效应问题,目前尚还没有完善的分析方法,理论界一般把经济一体化的效应区分为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
(二)关税同盟的静态经济效应
1.贸易创造效应
贸易创造效应(trade creation effect)是指关税同盟内部取消关税,实行自由贸易后,关税同盟内某成员国国内成本高的产品被同盟内其他成员国成本低的产品所替代,从成员国进口产品,创造了过去不发生的那部分新的贸易。
设A、B、C分别代表三个国家。纵轴P表示价格;横轴Q表示数量;S和D分别表示A国国内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T表示关税。PT表示A国的价格;PC表示A国进口C国产品的价格;PB表示A国进口B国产品的价格。A国与B国组成关税同盟前,A国从C国进口商品,进口价格是PC,加上关税PCPT,因而A国的国内价格是PT。A国在PT价格条件下,国内生产供应量S0,国内需求量D0,供需缺口为S0D0。A国通过向C国进口S0D0数量的商品来达到国内的供求平衡。现在,我们来看A国与B国组成关税同盟所带来的贸易创造效应。A国与B国组成关税同盟意味着两国间取消关税,实行自由贸易,并实施共同的对外关税。虽然C国的成本和价格比B国低,但是,如果共同对外关税能达到这样一种效果,即从C国进口的加上共同对外关税后的实际价格比从B国进口的价格高,显然,A国的贸易商就会从B国进口商品,而不会从C国进口。A、B两国组成关税同盟后,由于A国从B国进口的价格PB比同盟前的进口价格PT要低,导致国内价格下降至PB水平。在PB价格水平上,A国国内生产供应量缩减至S1,国内需求增加至D1,A国进口S1D1量的商品来满足国内需求。把A国参加关税同盟前的进口量与参加同盟后的进口量相比,我们可以看到A国增加进口量S1S0和D0D1。这部分增加的进口量就是贸易创造效应。其中S1S0为生产效应,D0D1消费效应。贸易创造效应通常被视为一种正效应。因为A国国内商品生产成本高于A国从B国进口的商品生产成本。关税同盟使A国放弃了一部分商品的国内生产,改为由B国来生产这部分商品。从世界范围来看,这种生产转换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2.贸易转移效应
贸易转移效应(trade diversion effect)是指由于关税同盟对内取消关税,对外实行统一的保护关税,成员国把原来从同盟外非成员国低成本生产的产品进口转为从同盟内成员国高成本生产的产品进口,从而使贸易方向发生了转变。我们仍以图4-1来加以说明。A国与B国组成关税同盟后,由于PB低于PC与共同对外关税之和,A国就不再从C国进口,而转向从B国进口。S0D0的商品数量原由A国从C国进口,关税同盟后改为A国从B国进口。这就是贸易转移效应。贸易转移效应通常被视为一种负效应。因为,A国从C国进口的商品生产成本低于A国从B国进口的商品生产成本,贸易转移导致低成本的商品生产不得不放弃,而高成本的商品生产得以扩大。从世界范围来看,这种生产转换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关税同盟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如图4-1所示。
图4-1 关税同盟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
3.社会福利效应
社会福利效应(social welfare effect)是指关税同盟的建立对成员国的社会福利将带来怎样的影响。如图4-2所示。关税同盟建立后,A国的价格从PT下降至PB,消费需求增加了D0D1,获得消费者剩余PTCFPB。但A国的价格下降导致国内生产供应缩减S1S0,生产者剩余减少PTGHPB。同盟建立后,A国不能对B国的进口商品征收关税,因而关税收入减少GCXW。A国的社会福利净增加或净减少并不确定。因为福利所得的消费者剩余PTCFPB与福利所失的生产者剩余PTGHPB及关税收入中的一部分GCVU相抵后还剩下消费者剩余GUH和CFV两个三角形。然后,我们把这两个三角之和的福利所得与关税收入中UVXW福利所失的大小进行比较。如果GUH+CFV大于UVXW,A国的福利得到净增加;反之,则A国的福利净减少。那么,一国加入关税同盟后的福利在什么情况下是净增加,在什么情况下是净减少呢?一国福利变化主要受这样几种因素的影响:①加入同盟后国内价格下降的幅度,如果价格下降幅度足够地大,加入同盟后就能获得净增加;②国内价格供给和需求弹性,一国国内价格供给和需求弹性越大,该国加入关税同盟后获得的消费者剩余就越多,失去的生产者剩余就越少,从而就越有可能获得社会福利的净增加;③加入关税同盟前的关税水平,一国加入关税同盟前的关税水平越高,加入关税同盟后国内价格下降的幅度就越大,因而就越有可能获得福利的净增加。关税同盟的社会福利效应如图4-2所示。
图4-2 关税同盟的社会福利效应
4.其他静态效应
除了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两个主要的效应外,经济一体化的静态效应还包括其他几个方面。如贸易扩大效应,贸易扩大效应是从需求方面形成的概念,而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则是从生产方面形成的概念。此外,关税同盟建立后,可以减少行政支出,减少走私,可以改善贸易条件,加强集体谈判力量。
(三)关税同盟的动态经济效应
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是指关税同盟对成员国就业、产出、国民收入、国际收支和物价水平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动态效应主要包括规模经济效应、竞争效应和投资效应。
1.规模经济效应
关税同盟建立以后,突破了单个国内市场的限制,原来分散的国内小市场结成了统一的大市场,使得市场容量迅速扩大。各成员国的生产者可以通过提高专业化分工程度,组织大规模生产,降低生产成本,使企业获得规模经济递增效益。尽管向世界其他国家出口也可以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但是世界市场存在激烈竞争和许多不确定性,而区域性经济集团的建立则可以使企业获得已实现规模经济的稳定市场。但有学者认为,如果成员方的企业规模已经达到最优,则建立区域性经济集团后再扩大规模反而会使平均成本上升。
2.竞争效应
关税同盟的建立促进了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但却也使成员国之间的竞争更加激化。参加关税同盟后,由于各国的市场相互开放,各国企业面临着来自其他成员国同类企业的竞争,在这种竞争中,必然有一些企业被淘汰,从而形成在关税同盟内部的垄断企业,这有助于抵御外部企业的竞争,甚至有助于关税同盟的企业在第三国市场上与别国企业竞争。
3.投资效应
关税同盟的建立会促使投资的增加。一方面,随着市场容量的扩大将促使同盟内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而不断的增加投资;另一方面,同盟外的企业为了绕开关税同盟贸易壁垒的限制,纷纷到同盟内进行投资,在同盟内部设立“关税工厂”(tariff factory),这样,客观上就增加了来自关税同盟以外的投资。
关税同盟理论是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中较为完善的一部分,且在欧盟等发达国家的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中得到了应用,但是关税同盟理论是以发达国家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所以不太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因此,发展中国家要想实现经济一体化,必须探寻适合发展中国家的一体化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