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

多数学者都是依据古典学派提出的比较优势原理来说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分工原理的,但是日本知名学者小岛清对此提出了疑问:光靠作为竞争原理的比较优势原理可能实现规模经济的好处吗?完全放任这一原理,是否会导致以各国为单位的企业集中和垄断,导致各国相互间同质化的严重发展,或产业向某个国家积聚的现象呢?况且传统的国际分工理论是以长期成本递增和规模报酬递减为基础的,而没有考虑到长期成本递减(以及成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增。但事实证明成本递减是一种普遍现象,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大市场化来实现规模经济,这实际上也就是长期成本递减的问题。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小岛清提出了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协议性分工原理的内容是,在实行分工之前两国都分别生产两种产品,但由于市场狭小,导致产量很小,成本很高,两国经过协议性分工以后,都各自生产一种不同的产品,导致市场规模扩大,产量增加,成本下降。协议各国都享受到了规模经济的好处。

在实行分工之前,甲国和乙国都分别生产X、Y两种产品,AB分别表示甲国和乙国生产X商品的成本,CD分别表示甲国和乙国生产Y商品的成本。由图4-6可知,由于两国国内市场有限,X商品和Y商品的产量很小,导致生产成本很高。现在两国经过协商,实行协议性分工。假设X商品全由甲国生产,乙国把X2数量的国内市场提供给甲国;同时,Y商品全由乙国生产,甲国把X1数量的国内市场提供给乙国。经过上述分工之后,由于市场规模的扩大,两种商品的生产成本均明显下降,达到了规模报酬递增的效果。尽管协议各国都享受到了规模经济的好处,但是要使协议性分工取得成功,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实行协议性分工的两个(或多个)国家的要素比率没有多大差别,工业化水平等经济发展阶段大致相等,协议性分工对象的商品在各国都能进行生产;(2)作为协议性分工对象的商品,必须是能够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的商品;(3)对于参与协议性分工的国家来说,生产任何一种协议性对象商品的成本和差别都不大,否则就不容易达成协议。

因此,成功的协议性分工必须在同等发展阶段的国家建立,而不能建立在工业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同时,发达国家之间可进行协议性分工的商品范围较广,因而利益也较大。另外,生活水平和文化等方面互相接近的国家和地区容易达成协议,并且容易保证相互需求的均等增长。但是也有学者认为,通过协议性分工获取规模效益也不是绝对的,因为在区域内企业生产规模已经达到最优的情况下,因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建立导致生产规模的再扩大反而会因平均成本的上升而出现规模报酬递减。成本递减对国际分工的影响如图4-6所示。

图4-6 成本递减对国际分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