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养育是不焦虑(共2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做个深藏不露的“懒妈妈”

先说个故事吧,我一个闺密的舅妈,40岁出头的时候才要孩子,然后历经千辛万苦生了个女儿,如今孩子上小学六年级。

小姑娘是典型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早上迷迷糊糊被催起床的时候有人帮她穿衣穿鞋,吃早饭的时候有人帮她有条不紊地整理好书包,晚上做作业的时候也有人边陪读边往她嘴巴里一口一口地塞水果,这个人就是她妈妈。

有一天晚上,妈妈不舒服躺在床上,还不忘提醒女儿该洗漱了。不一会儿,孩子气冲冲地跑进来问:“妈,你今天都没给我挤牙膏,我怎么刷牙呀?”特别理直气壮。看着孩子气呼呼的模样,妈妈也彻底吃了一惊。

在对待孩子的教育方面,我们都倡导言传身教,但如果言传身教到大包大揽的地步,效果可能就未必好了。

学会“慢半拍”,让孩子去尝试

身为父母,我们总是低估孩子,认为他们弱小、无能,依赖父母照顾。可是,他们以惊人的速度学会了很多本领。如果妈妈愿意用信任来等待孩子,不随时代劳,孩子的表现会大大超出我们的预期。

朋友是一个很有办法的妈妈,儿子毛豆一岁多就会剥鸡蛋壳了。某一天,她发现毛豆把煮蛋在桌角磕破,等着大人剥给他吃。朋友灵机一动,让爸爸和奶奶都不要出声,各忙各的。毛豆嚷了一会儿,发现没人可以求助,就用小手一点点把鸡蛋壳抠开。第一天只剥了四分之一。第二天,朋友如法炮制,装作有事在身,不能帮忙,毛豆就接着用手抠鸡蛋壳。一个星期下来,基本上能够把一个鸡蛋剥得光光滑滑的,放嘴里吃。

扣扣子、穿鞋子也都是如此。

很多家庭,孩子出门的时候,恨不得一人拿外套,一人系鞋带,就像皇帝出门,贴身侍卫们前呼后拥。这样的孩子学会生活技能的时间往往要比别的孩子晚好多。

其实,出门时,可以把衣服放在旁边,当孩子喊我们的时候,学会慢半拍,给他自己穿衣服的机会。可能这件事早就在他的能力范围内了。

要知道,孩子从出生起,就有照顾自己、保护自己的本能了。一个好妈妈,无须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当孩子尝试去做他想做的事情时,父母要缩回保护的双手,慢半拍,多给他机会去尝试,甚至去“试错”。

试着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也许你会发现:

原来,洗袜子并没有那么难,肥皂的泡沫五彩缤纷,折射了孩子开心的脸;

原来,做手工也没有那么可怕,孩子没有被剪刀划伤小手,那个折痕略弯、七歪八扭的小车被珍藏在“宝箱”里;

原来,不是只有大人能做旅行攻略,孩子的行程计划里埋藏着无数的宝藏。

…………

这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那么有趣。

避免过度保护

我见过一些老人,对孩子保护得滴水不漏,但凡孩子有一丁点“危险”的举动,就赶忙制止:

孩子刚拿起个杯子,就抢过来说:“别动,摔了扎手手!”

杯子里接满热水,宝宝刚走到杯子旁边,奶奶马上大叫“别碰”,然后冲过去抱起孩子。

孩子刚抓个拖把,又说:“哎呀呀,快放下,脏死了!”

孩子想尝试从一层台阶上跳下来,结果奶奶看到了,马上冲过去把孩子抱起来,然后大喊:“吓死我了,太危险了!”

有时孩子跑得远了那么一丢丢,又大惊小怪地嚷嚷:“再乱跑,一会儿就被坏人抓走了!”

…………

这种行为有下面几个负面影响:

●孩子可能会受到惊吓

这是最直接的影响,宝宝可能都不明白怎么回事,直接就被喝止吓哭了。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觉得这个世界到处都是危险,而不敢去尝试和探索,变得“胆小”起来。保护孩子没有错,但成长是孩子自己的事,我们也不可能保证他们一辈子都不受伤害啊!

●好奇心没被满足,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我家小小包对暖气很感兴趣,很想摸摸看,我告诉他很烫,但是他一脸不信的样子,我就和他说:“你轻轻试试,真的很烫哦!”结果小家伙非常非常小心地轻轻摸了一下,然后发现确实是热的,就再也不碰暖气了。

比如上面说到的热水,妈妈完全可以先倒半杯凉水,然后再倒一些热水,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满足宝宝尝试的欲望,让他们知道这些东西真的很烫,不能碰。这比单纯阻止好得多。因为你不可能一直盯着宝宝,如果他们在你不在的时候,出于好奇心理自己尝试,反而会更危险。

其实,只要保证在一定的安全范围内,该放手就放手吧,没有不摔跤就能学会走路的孩子,成长都是磕磕绊绊的,不要再以爱之名去限制孩子对世界的探索,害了孩子而不自知了。

永远不要低估孩子自身的能力

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孩子摔倒了,妈妈以最快速度冲过来,把孩子抱起来,看看有没有哪儿磕着碰着了,有没有流血受伤……孩子哇哇大哭,妈妈心疼得掉眼泪,别人看着心里也都是酸酸涩涩的。

其实,如果家长不在身边,摔倒的孩子大多都能自己爬起来,然后继续玩。

永远不要低估孩子自身的能力。摔倒了,爬起来,再摔倒,再爬起来……他们比你想象的要坚强,从不缺少面对挫折的勇气。

很多妈妈非常勤劳,在生活中大包大揽:从早上开始,帮孩子穿衣服、洗脸、刷牙,吃的放在眼前,甚至一口一口喂……每一个小小的行动上,都饱含着母亲对孩子的爱。但你可能没想到,这种爱却是孩子成长最大的阻碍。

从现在开始,对孩子说“不”

●不包办:增强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在报纸上看过一则新闻,说是因为妈妈太“勤快”,大学生吃面竟然不会自己拌!我脑中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宝宝一岁多的时候对自己吃饭感兴趣,可是手眼协调不好,吃得满地都是,妈妈看不下去了,“弄得满地都是,妈妈来喂你吧,你还小,不会自己吃”;到了孩子四五岁的时候,妈妈还一口一口地喂,“他吃得慢,我怕他吃不饱”……

妈妈习惯了包办孩子的一切,不管孩子多大,在她们眼里都是小孩,必须把孩子从头到尾照料得妥妥当当才放心。她们时时刻刻都很忙很累,而她们的孩子也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自理能力得不到提高。

宁可收拾三个月残局,也不要喂三年饭。其他事情也一样,妈妈可以先指导,然后在旁边安静地看着孩子做。

宝宝想扣纽扣,小手笨拙,多给他十分钟又怎样?宝宝想帮忙做家务,帮了倒忙可以再洗再整理嘛,最重要的是孩子做了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很多行为和操作能力都得到了发展,他们也会更独立自信。对妈妈的依赖减少了,久而久之,妈妈也就轻松了。

●不干涉:锻炼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妈妈,这个字念什么?”

“妈,这道题我不会。”

“妈,有个手工作业,你来帮我做。”

…………

面对孩子的求助,是飞奔上前处理,还是让他们自己解决?有的妈妈习惯帮孩子解决:

“这个字念hào,第四声。”

“这道题的答案和你说几遍了,怎么还记不住!”

“我来帮你做吧,反正你也做不好。”

…………

渐渐地,孩子不习惯独立思考了,也不会去想如何解决问题,只等待着父母给自己出主意想办法。

面对孩子的求助,妈妈要学着“示弱”。对于自己知道的,不要直接全盘托出,而要让孩子先动下脑子,引导孩子从多种角度看问题,允许灵活的答案出现;对于自己不知道的,可以和孩子一起看书,上网查资料,甚至一起去户外观察学习。

比如说,幼儿园给小班的孩子布置了家庭作业,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用废旧物品自制一个相框。家长可以在征求孩子的想法后,和孩子一起搜集一些落叶,然后“退居二线”让孩子自己完成拼贴。尽管最后的作品可能并不完美,但孩子的动手能力却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升。

●不唠叨:增强孩子的自觉协调能力

面对孩子摊了一床的书,扔了一地的玩具,还跷着二郎腿看电视,妈妈们往往怒从中来:

“怎么又没收拾好?!”

“怎么又在看电视?!”

然后,勤劳的妈妈开始收拾了,一边收拾一边喋喋不休,喃喃自语:

“跟你说几次了,怎么就是不会收拾?”

“不玩的玩具,哪里拿来放回哪里。”

“你要是还这样,信不信我把这些都丢进垃圾桶!”

“就知道看电视,给我关掉!有没有听到我说的话?!”

…………

孩子不情愿地关了电视,这时候妈妈也收拾得差不多了。“我知道了”,孩子再一次悻悻离开了。

其实呢,这些话说多了,孩子反而不当回事。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可以说:“你可以再看十分钟电视,然后整理好这些书和玩具。”给孩子一个明确的解决方案和时间限制。然后上好闹钟,十分钟后提醒孩子:“你应该整理了。”告诉孩子,说话算数。

即便孩子耍赖了,也不要火冒三丈,因为他们心里已经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做法了。

妈妈可以告诉孩子,你现在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做,如果你做到了,下次还可以看电视。这样可以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忍耐力和自觉协调能力,这些正是重要的品质。

包妈碎碎念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每多做一件事,孩子就失去一次锻炼的机会。所以,妈妈该懒的时候一定不能勤快,该放手放手,该狠心狠心。别觉得心疼,成长路上披荆斩棘的应该是孩子自己,我们只要把所有的爱和呵护收藏在心底,做好孩子成长路上的坚实后盾就可以了。我相信,若干年之后成为雄鹰翱翔天空的孩子,定会感谢当初那个“懒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