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通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十四章

老子为了弘道而讲修身,已经触及生活中的很多具体课题。现在,他又要从具体返回整体,继续论述道本身的特征了。

这一章上来就比较抽象和深奥——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这段话,整个都在说道的不可名状。老子在说了水的不争、功遂身退、空才有用、五色五音、宠辱若惊等切实命题之后,很担心人们把这一切都看成是“道”本身。世上很多著作都有这个毛病,一举例化解,结果把主旨也化解掉了。老子一定要让人们懂得“道”的抽象性,以及它与具体物象的巨大距离。这是国际上一切大哲学家的思维尊严,总是要在通俗化之后回归不确实、不具象的艰深。

由于原文与今天的读者有较多隔阂,那就不妨省事一点,干脆把我的翻译尽早推出。翻译读起来也有点难,但至少传达出了老子的语势,让大家大致知道他想要说什么——

看它看不见,叫“夷”;听它听不见,叫“希”;摸它摸不着,叫“微”。这三方面,都混而为一,无可追究。它上面不显得光亮,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渺渺茫茫不可名状,最终归于无物。这就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可称之为“恍惚”。

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头;跟着它,看不见它的后。执掌古代,支配今天,又知道万物由来,这就是道的脉流。

老子生动地描述了“道”的基本形态。与世上其他被遵循、被崇拜、被信仰的对象不同,老子肯定了“道”的非神、非形、非象、非文、非体、非定状态,只要比较一下人类古代思想史、宗教史,就会知道肯定这么多“非”实在重要。但是,就在这种不可视听、不可捉摸的情况下,它居然能够“执古之道”、“御今之有”,建立道的纲纪脉流。“道”的神秘和博大,确实被老子说尽了。

道是这样,那么,自古以来善于为道的人又是什么样的呢?

这是下一章所要讲的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