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十一章
做了一番诗情表述之后,老子就要进一步来描述“道”这位虚无缥缈的“母亲”了。
既然被比作“母亲”,应该很有德行,那么,这种有德行的“道”,大概是什么模样的呢?
老子说——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老子在这一章已经不写诗了,但刚才的诗情还没有断,你看那么些个“兮”,还往返重复。
我的翻译是——
大德的相貌,与道相应。
道这个东西,恍惚不定。
恍惚之中,有形有象;
恍惚之中,有物为证。
深远黯昧,蕴含精气;
精气甚真,最为可信。
自古至今,不失其名。
有它认知,万物起因。
我怎么知道万物起因?以道为因。
有几个名词要说明一下。
“孔德”,就是大德,这比较明白。比较复杂的是那个“精”字,历来解释很多。按照庄子《秋水》的说法,“夫精,小之微也”。因此有人理解为最微小之质,也就称之为“精质”。严灵峰则解释为“精力”,林语堂在英译时翻译成“生命力”。我倒是比较靠近朱谦之在《老子校释》中所引用的管子的说法:“精,气之极也。”因此翻译成了“精气”。微小之质流动成了一种“精粹之气”,或曰“气之精粹”。当然,扩而大之,这种精粹之气也就构成了“生命力”。
还需要解释一下“众甫”。俞樾在《诸子平议》中做了文字学的解释,说“甫”字与“父”字相通,因此“众甫”就是“众父”。一切事物的父亲,那就是造物之始。王弼在《道德真经注》中说:“众甫,物之始也。”那么,老子文中的“以知众甫”,也就是“探究万物起始”。我为了押韵,翻译成了万物起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