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与企业家精神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Part 1 贫富差距、利益调整与教育机会公平

专业化、职业化与敬业精神

据新华社报道,我国在深化职称改革时,将进一步淡化职称概念,扩大执业资格制度实施的专业范围,争取通过5年的努力,使执业资格制度实施的专业领域达到50个左右,基本形成比较完整的执业资格体系。到目前为止,国家人事部门已在23个行业建立了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劳动部门也明确规定了90个必须持职业资格证书就业的工种。由此表明,我国职业准入制度的框架已初步确立,职业资格证书和各种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一起,成为人们择业、就业的“通行证”。这一在发达国家十分普遍的制度在中国落户,并将得到推广,是中国人才使用、评价和管理制度与国际接轨的标志。

现代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亚当·斯密将人类社会的分工以及分工引起的专业化,视为社会财富增长的基本原因。当代经济生活更是如此。每个劳动者都要在专业化分工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然而,这些位置是充满竞争的。要坐稳一个位置,或者想谋求一个新的位置,就要求劳动者要专业化,尤其是专业化人才职业化。

职业化的基本内涵是具备从事某一专业工作的学识、技术和能力,也就是从业资格,即基本的职业资格。对于那些关系公共利益、社会责任较大和通用性较强的专业工作,政府通常实行职业准入制度。这一制度是有关这些特定专业依法独立执业,或从事这些特定专业工作需具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一系列必备标准。因此,职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化劳动者或专业化人才的基本素质。

职业化需要学识、技术和能力,更需要职业精神。学识、技术和能力与职业精神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动力。在很多情况下,有职业精神的人,会自觉地寻求机会,或在工作过程中,自觉增强自己的学识、技术和能力。这是因为职业精神是责任感、事业心、竞争意识、团队精神乃至敬业精神的总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说一个人很“职业”,通常是指这个人的专业水准较高,具备了所从事职业的知识和能力。譬如,一个职业经理人,除了具备与其所从事的专业工作有关的知识、经验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需要对所供职公司忠诚,需要落落大方的仪表、仪态。对于一位职业记者来说,具备多学科知识、敏锐的职业嗅觉、迅捷的领悟能力,能够在第一时间发回各种消息的吃苦耐劳精神,是其职业化的基本要求;对职业教师应当提出的职业化要求是,知识水准高、授业能力强、人品好和孜孜以求的终身学习能力。

用一句通俗的话来形容“敬业”,就是干什么像什么。对此,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职业人士给我们的印象是十分深刻的。他们的职业水准、职业形象和职业精神都是值得称道的。坦率地说,我们现在不少人,比较缺乏职业素养,更缺乏职业精神,干什么不像什么的现象比比皆是。这是因为我们尚处于市场经济的初期,劳动力(人才)市场的整合和竞争还不充分,有那么一批劳动者还没有感受到,或者说还没有充分感受到竞争的压力。即使感受到压力的那一些人,也因为种种主客观原因而无法跟上职业化发展的潮流。

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教育和培训在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培养方面还有很大的欠缺。以商学院教育为例。在目前的商学院教学体系中,过于注重细分的专业教育,而忽视职业化和职业精神教育。在各种与职业经理人有关的培训中,技能训练成为主打,职业化的素养、职业精神的塑造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我们应当通过各种教育和培训的方式,逐步弥补一部分人职业精神的欠缺,以适应市场经济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职业准入制度是对长期以来实行的职称制度的挑战。这意味着,中国社会正在从“身份社会”向“能力社会”转化、演进。这是更深刻的社会转型。社会将根据不同职业的要求,确定其从业的起点资格。如未来一个从事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师,其起点资格就是获得博士学位。然后,再根据不同专业工作的特殊要求,制定执业资格的一系列标准。求职者在通过验证和各种形式的考试,被确认达到起点资格和执业资格后,才能获得相应的工作岗位。看起来这一过程有点复杂,但极其必要。道理很简单:这一过程复杂一点,从业者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就会高一点。尤其在进入服务社会的今天,大量的服务是在人与人之间提供的,对服务提供者的资格没有严格的标准,其后果是不堪想象的。那些“美容师”破人之相、“培训师”误人子弟、“心理医生”乱说一气的例子,难道还不能说明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吗?

“职业人”和“全面发展的人”是两难选择。在目前的发展阶段,用全面发展的人的理念培养职业人,是可取的选择。使职业人更加职业化、更加具有职业精神,能促使他们朝着全面发展前进一步。为此,我们寄希望于职业准入制度的推进与完善,寄希望于不断改革、进步的教育培训制度。

(原载于《文汇报》,2002年1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