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自律的程度,决定你人生的高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你自律的程度,决定你人生的高度

你想要的高度,源自今日的自律

萧伯纳说:“自我控制是最强者的本能。”当我们每日沉浸追剧、刷微博、打游戏等休闲放松的活动中时,大脑会传递出“舒服”的信号,并自动将这种感觉延长。生活中大多数人会习惯性地选择这种轻松快乐的感觉,对学习、工作等不易达成的事感到痛苦,于是就会逃避痛苦,将潜在的辛苦、疲惫抛诸脑后,继续贪图眼前的舒适安逸,舒服一天是一天。然而,少部分强者会选择走出舒适区,不屈从大脑发出的痛苦信息,自发地约束自身的行为,严于律己,挑战自己,战胜惰性。

自律的意思是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遵守法度,自我约束。事业有成的人一般都拥有自我约束的性格,乔布斯、扎克伯格、比尔·盖茨他们都保持着自律的生活,不会任由自己的惰性凌驾于行动之上。因为他们深深明白,自律意味着牺牲某些东西,而牺牲的这些东西能获得更多的人生财富。如果你想要收获精彩而充实的人生,先得做好这样的准备。

那一年,她才23岁,QQ空间和新浪博客是她写作之路的起点。写自己平凡的生活,写零散的工作体会。因为挚爱文字,无论路有多难走,她都咬牙坚持了下来。

当她的文章第一次被放上新浪的首页推荐阅读的时候,有人怀疑她动用了工作上的媒体资源。还有人曾开玩笑问道:“你每天下班那么晚,哪有时间写作,是不是偷懒怠工呀?”

对这一切的疑问,她很委屈。他们根本不知道,她认识的媒体资源有限,写作题材更是与她的工作毫无交集。面对本职工作,她勤勤恳恳,和所有同事一样,几乎每天都需要加班。

然而,当同事们纷纷进入香甜梦乡的时候,她却顶着黑眼圈,坐在电脑前,日复一日地敲打着那些凝结在胸的文字。她规定自己,每天必须完成2500字,无论多累多辛苦。

七年来,她每天坚持写作。即使工作了,不管是否加班,每天下班后都在坚持写作。她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26岁那年,她的游记作品掀起一阵风浪。27岁那年,她出版了第一本关于职场的书。28岁那年,她出版了自己的第四本书,得到了业内的一致好评。

2015年,她迎来了人生中第一个小宝贝。然而她坐月子的时候,依旧利用空闲时间坚持写作。她,就是豆瓣小红人“一只特立独行的猫”。

多年来,“一只特立独行的猫”将写作这件事情变成了一个无比自然的习惯。这份常人难以企及的自律让她从一个懵懂稚嫩的小女生慢慢强大起来,而她的人生,也因写作而愈发充实、精彩。

有人一直嚷嚷着减肥,结果越减越肥;有人特意买了个kindle,发誓要增加阅读量,结果没过一个星期,kindle便被丢到了角落里,如今已落了厚厚一层灰。

为现状焦虑不已,却又没有毅力控制自我人生的人比比皆是。他们会骂自己懒,周围的人也会为他们打上“不求上进”的标签。然而,他们再怎么憎恨自己,想要坚持的事情始终坚持不下去。他们混迹在人群里,备感煎熬,却始终无法改变现状。

如果你也是这样的人,请明白一个道理,唯有自律才能拯救你的人生。王小波曾说过:“人一切的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自怨自艾纯粹是在浪费时间而已,不如将自律的信条深深刻印到骨子里,听从它的“指示”行事。只因自律是解决人生痛苦的根本途径。

自律的人到了关键时刻,从不忘主动推自己向前奋进。大部分情况下,“不自律”的代价短期内是看不到的。所以我们总是一边信誓旦旦地发誓,一定要开始改变,一边又将行动的日期推至明天。所以说,想自律就要时刻抱有居安思危的意识。

不想往前走的时候,看到路面正在坍塌,你再懒得提起脚步也要逼自己跑起来。想要偷懒的时候,“残忍”地推自己一把,才能让自己大步迈入未来。

自律成就了太多人的梦想。古往今来,多少人因自律而收获了一份欣欣向荣的事业,一段精彩绝伦的人生传奇。

明代大学士徐溥是个极度自律的人。

徐溥从小便性格稳重,不喜玩闹。他在私塾读书之时,向来是最认真的那个孩子。有一次老师发现徐溥从口袋中掏出一本小书。他以为徐溥在看闲书,面露不悦。

老师悄悄走近,一把夺下那本小书,翻开才发现原来这是徐溥自己手抄的一本儒家经典语录。看着那整整齐齐的字迹,老师大加赞赏。

徐溥为了检视自我言行,特意效仿古人在书桌上放了两个瓶子。一旦心中产生善念,或者做了一件好事,他就会往其中一个瓶子中投入一粒黄豆;一旦他口出恶言,或者行为不慎,就会往另外一个瓶子中投入一粒黑豆。

一开始,黑豆明显比黄豆多得多。徐溥没有气馁,日常生活中,他不断约束自己,时刻谨言慎行。后来,黑豆的数量越来越少,黄豆却几乎装满了整个瓶子。

徐溥一边刻苦读书,一边修炼自我品德,终于在科举中大放异彩。之后他入朝为官,依然延续着高度自律的好习惯,终于成为一代名臣,为后世所铭记。

每一个人都有梦想,然而梦想的高度,不是那么轻易能到达的。梦想的旅途充满艰辛与坎坷。不自律的人往往意志力薄弱,注意力涣散,每件事做到一半就放弃。足够自律的人,严格要求自己,精心计划好要做的事,并督促自己按时按量完成,为自己一步步打造通往梦想的阶梯。

自律与不自律的人生,相隔千里万里。如果不甘接受庸碌无为的命运,那么请从今天开始自律,为自己的人生好好奋斗一次。

“慎独”是为人的最高境界

有人说,最隐蔽的东西最能反映一个人的品质,细微之处反而能将这个人的灵魂看得透彻清楚。而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会如实表现出自己的道德修养及人生态度。这是自律“慎独”的体现,也是为人的最高境界。

曾有一个秀才为了赶上科举考试,日夜兼程,风尘仆仆。路上,正当他又饥又渴之时,前方突然闪现一片桃林。熟透的桃子挂在枝头上,显得极为诱人。秀才顿了顿,目不斜视地穿过桃林,大步流星地向前迈进。

同行之人好奇地问道:“怎么不摘个桃子解解渴?这点小事不算什么。”秀才却义正词严道:“事情虽小,影响重大。桃李无主,我心有主。”

无独有偶,东汉也有一个“暮夜无知”的故事,说的是“关西夫子”杨震就任荆州刺史时,向朝廷举荐了才华出众的王密。王密被朝廷重用后,对杨震十分感激。一天夜里,他拜会杨震,向其送上10两黄金以表谢意。杨震拒而不收,王密低声道:“黑夜里,无他人在你我身边,也就无人知晓这件事,您就收下吧。”

杨震斥责道:“你送黄金给我,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人知道呢?况自古以来,君子慎独,怎能以为无人知道就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情呢?”

王密惭愧至极,讷讷不敢言。

这都是历史上关于“慎独”的经典故事。“慎独”一词出自儒家著作《礼记·中庸》一书,书中有这样一句:“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这里的“慎”是小心谨慎的意思,“独”有独处之含义。这句话指的是:慎重行事,时刻保持清醒。

“慎独”实际上是说,不靠别人监督,能自觉控制自己,乃至掌控人生。这堪称最高级别的自律。能做到“慎独”的人一定有着极为坚定的信念,为人处世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孟子曰“君子慎独”。南宋理学家朱熹解释:“独者,人所不知而已所独知之地也。”曾国藩曾总结自己的处事经验,写下著名的“日课四条”: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无论是孟子、朱熹还是曾国藩,都有着极其严格的人生追求。这种“慎独”式的价值取向使得他们走上了自律、自省、自强的人生之路。

以“慎独”要求自己,以形成自律的第一重境界:言行如一。《论语·为政》中记载了这样一段对话,子贡问孔子:“老师,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孔子回答:“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意思是说,先去实现你想说的,之后再将它说出来。

有的人做事之前总是夸夸其谈,之后却一再违背誓言,更不断拿借口来搪塞别人,糊弄自己,这便是极度不自律的表现之一。

柯云见自媒体越来越火热,便也申请了一个微信公众号,方便自己写作。第一篇文章刚发送出去,他便将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亲朋好友,吆喝他们为自己的公众号点赞,留言。朋友称赞道:“柯云,你真行,我下班后就想躺着,你可比我们上进多了!”

以前的老师也点赞说:“文采不错,为你点个赞!继续加油哦。”柯云将这些赞美照单全收,在好友群、班级群里谈起了自己的规划:“首先,我会坚持练习,笔耕不辍,逐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然后我要将这个公众号运营走上正轨,让流量越来越高!”

然而,柯云夸下海口后却迟迟懒得行动。见柯云的第二篇文章迟迟没有上线,朋友在群里催促起来,柯云却解释道:“这几个月都在加班,实在没时间。”之后,柯云又在群里广而告之各位亲戚朋友,他将针对某社会热点问题制作一个专题。然而,一连两个月过去了,他口中的“专题”却始终不见踪影。

有人开玩笑道:“柯云你别糊弄我们啊。”柯云却委屈道:“专题不是那么好写的,我要查阅更多的资料,力求严谨。”

他只顾说大话却没意识到,自己公众号上的粉丝早已悄悄跑光了。

太多的人习惯于高谈阔论,却懒于行动,这是不自律的行为。另外一些人却能言出必行,即便处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你要记住,言行不一的人注定一事无成,待真正完成了事情再将成果告诉别人。

以“慎独”要求自己,以形成自律的第二重境界:不忘初心,始终如一。无论做任何事,贵在一个“恒”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

大文豪巴尔扎克几乎每天都会在稿纸上耕耘十六七个小时,即使累得手臂酸疼也不肯放弃。国画大师齐白石每日都坚持作画,从不轻易间断。85岁那年的某一天,他一连画了四幅画后,特为昨天补了一幅,题字道:“昨日大风雨,心绪不宁,不曾作画,今朝制此补之,不教一日闲过也。”

长久的“慎独”,靠的是“十年如一日”的定力,靠的是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劲头。越是细微处,越是无人时,越要保持着以往的作风,从始至终不忘初心,如履薄冰谨慎前行,这才是为人的最高境界。

如何过一天,就如何过一生

人的一天好比一生的缩影。当你深陷在颓废的生活模式中却懒于挣脱,在不知不觉中你的半生已悄然溜走。

想要过好这一生,其实并不难,珍惜现在,过好每一天即可。从现在起,认真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努力让每个平凡的日子都过得精彩而充实,等你回首往事时,才不会觉得后悔。

女孩进入北京师范大学英文系,迎来了大学期间的第一场英文摸底考试。成绩出来后,女孩沮丧极了,她的成绩排名位于全年级倒数。

那时候,女孩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外交官,而这次的英语测验却让她瞬间意识到,自己与梦想之间简直差了“十万八千里”。女孩思来想去,决定将这“十万八千里”的路程分摊入每一天,她发誓要努力过好每一天,一步一步朝着梦想迈进。

从那以后,女孩每天5点按时起床,简单洗漱后便夹着书本悄悄走入教学楼前面的一片小树林里,勤奋地背单词,练习口语。

白天上课的时候,女孩更是认真至极,笔记做得一丝不苟。下了晚自习后,她会一个人偷偷学习到深夜。她整整坚持了一个学期,等到期末考试的成绩一出来,所有人都惊呆了,她竟成了那一年度北师大英文系的第一名。

女孩找到了坚持下去的动力。在她整整坚持了1000多天之后,她参加了APEC全国英文演讲比赛,成功拿下第一名。她的人生从此改变。

这个女孩就是张萌,极北咖啡、下班加油站的创始人。她将早起的习惯一直坚持到现在,并始终信奉:过好每一天,就能过好这一生。

有人说,世界上最难的事情不是中彩票,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将一些事、一些好习惯坚持下去。普通人太容易半途而废,浅尝辄止。没有计划的做事情,不记得上周甚至昨天具体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买来的学习视频都过了期,想看的书都压在了箱底;越来越相信自己是一个烂泥扶不上墙的失败者……

追逐“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会将每一天都过得混沌不堪,他们是在透支未来的幸福。如果你想做出改变,先抛弃那些不切实际的梦想,将目标调整为:充实地度过每一天。

为了理清思路,首先,整理出未来半年或一年里你最想做的事情,将它们用笔写下来。写的时候不用顾虑自己究竟能不能实现,大胆一点,将它们一一列出来。

比如说,考驾照、背诵诗词、练习英语口语、准备四级考试等。估算一下你完成它们需要多长时间,分配好每一天的时间,并匀出特定的时间来学习。

尤其要注意的是,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与其一天学习三五个小时,从第二天起便将书本丢到一旁,还不如每天都只学习一个小时,将它日复一日地坚持下去。

其次,与自己身上的坏习惯做抗争。有的人晚上聊天、追剧至深夜,第二天只能顶着浓浓的黑眼圈,打着哈欠做报告,让上司皱眉不已;有的人纵使办了健身卡,却宁愿和损友们聚在一起喝啤酒“撸串”,也不愿去健身房锻炼,结果身体素质越来越差……

想要每天都精神饱满,首先要做到早睡早起,坚持锻炼,这是规律生活的第一步。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晚睡是个大问题。没有充足的睡眠,一定会对第二天的工作状态有所影响,这无疑是一个恶性循环。

根据自己的生物钟,制订“早睡早起”计划,不要让自己的时间白白流失在深夜,也不要错过清晨的阳光。平时要坚持锻炼,这既能增强体质,又能帮助我们提高耐力。

最后,享受学习的乐趣,更享受平日生活里的点滴进步,将每一日都规划得井然有序。剩下的交给时间,它会给你一个想要的未来。

新东方人气教师艾力因一档综艺节目爆红,他身上凝聚着很多关键词:“励志”“自控力”“34枚金币时间管理法”等。而他的奋斗之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曾经的艾力,是一个重达184斤的大胖子。在与朋友立下那个改变一生的赌约之前,他一直过着舒适却混乱的生活。然而,当他立誓要在一年内减重40斤并练出六块腹肌的时候,他知道自己再也不能持续以前的生活习惯了。

艾力彻底地改变以往的作息时间,日复一日地在健身房、操场上挥洒着汗水。一年后,他成功地甩去了一身的肥肉,练出了六块坚硬的腹肌。这件事让他第一次领略到自我管理的重要性。成名后,有记者问:“你本科阶段就成为新东方最年轻的集团演讲师?”

艾力点点头,补充说:“那一年我24岁。”他将自己成功的原因总结为“日复一日的坚持和努力”。并强调,“我自己希望每天过得充实高效一些,每天对所有人来说都是24小时,你的精力是要百分之百花完的,如果花在非常无序的混乱当中,还不如花在有序的规划当中。”

后来,艾力总结出“34枚金币时间管理法”,原理很简单:“早上7点起床,晚上12点睡觉,17个醒着的小时,按半小时划分,将时间分为34块,就有了34块金币。”在他看来,将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高效,是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门。

“混”过一天又一天,你想要的生活只会与你越来越远。而将每一天都当成新的起点,平衡好每一天的工作与生活,日复一日,积少成多,不需多长时间,你就会蜕变成全新的自己。将这种坚持与自律刻入骨子里,它能让你终身受益。

慢慢毁掉你的,是你的将就与凑合

但丁说:“别人后退,我不退;别人前进,我更进。”行走在人生的旅途上,很多时候,你退缩一次,剩下的人生里便只剩下退缩了。你若将自律刻在了人生之初,一路昂扬奋进,勇往直前,迟早会抵达梦想中的未来。

记住,一旦选择了退而求其次的生活,便只能将就、凑合过完这一生。趁现在还有机会选择,千万别凑合。

某大学大四学生李静在导师的指点下,开始准备毕业论文。李静自觉自己的开题报告的内容过于宽泛,怕自己不能胜任,便在课后拦住了导师,忧心忡忡道:“老师,我的题目是否过于宏大?这方面的内容太艰深了,对于我这样的学生而言,恐怕很难顺利完成。”

导师分析道:“你的开题报告写得很好,看起来你平时没少下功夫。你再继续研究下去,最后的成品可能很惊艳。”

李静皱眉道:“这对我而言太难了。我想换个更容易的内容,把握也大一点。”

想不到导师居然发起火来:“还没开始做,就退而求其次,习惯了这一套,以后你在社会上怎么立足?做任何事前都要把目标定得高一点,不要将就,更不要凑合。”

与其弯腰捡地上的烂果子饱腹,不如努力踮脚去摘取树上鲜艳欲滴的新桃。

多少人读书的时候,成绩平平淡淡,从没想着再向前进一步,认为凑合考个大学就行。毕业后也没想着继续深造,或者争取更有发展前途的工作,觉着能养活自己就行。我们习惯差不多的生活时,这无数个“差不多”累积在一起,我们和别人的差距便越拉越大。

哈佛校长德鲁格·福斯特曾在某次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称:“不要因为没有停车位就把车停在距离目的地20个街区的地方。”她告诉我们,要牢记对于我们而言高得不可能再高的期望,因为那如北极星一般的期望能指引我们到达梦想中的彼岸。

这著名的“停车位理论”是在告诉我们:永远不要向现实低头,不要将“将就”和“凑合”视为人生的座右铭。当你无比执着于山顶的风光时,最差也能坚持到山腰;当你将目标定为山腰时,你很有可能赖在山脚下,在纠结和犹豫中将半生光阴白白蹉跎。

一个不将就的人一定知道自己心目中最渴望的是什么,他会努力去增值自己,让自己配得上美好的生活。而围绕在你我身边的大多是这样的人:过着糊里糊涂的生活,不清楚自己的定位,也不明白自己的未来将会是什么。他们嘲讽自律的意义,等到梦寐以求的机会砸到自己手上的时候,才尝到后悔的滋味。如果你也是这样的人,请扪心自问:我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一个不将就的人,是不会盲从于他人的意见和态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很多时候,你的将就和凑合是受了他人影响。

闺密说女孩子不用太拼,太自律的人生只会苦了自己。于是你早早地丢弃事业心,上班只顾“划水”,下班后只知道和朋友们逛街、聊八卦,脑袋变得越来越空。

你一次次将就、妥协、凑合,于是慢慢被同化,直至最终加入平庸大众的队伍中。若不想被这些负能量毁掉人生,就不能给自己的人生设置上限。你要过的是“上不封顶”的一辈子,若是一次又一次地丧失底线,你在乎的人、事、物最终将离你而去。

王尔德说:“我们都在生活的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你越是逃避,就越是碰壁。你为人生制定的目标越低,能得到的回馈就越少。与其如此,不如做一个自律的人,在黑暗中为自己点燃灯火,满怀希望地活在当下,无所畏惧地拥抱未来。

你的想法很多,但只停留在嘴上

每个人都有很多想法。区别在于,有的人能自觉地将这些想法逐一落实到行动上,而有的人却仅仅将它们挂在嘴边,只是随便说说罢了。

有人说,梦想一旦被付诸行动就变得神圣。例如,暗夜中的萤火虫,只有用力地扇动翅膀,才能聚拢起一汪黄橙的亮光;冷风中的寒号鸟,只有立即去搭窝,才能免于被冻死的结局。对于普通人而言,列好目标和计划就去行动,千万不要满足于当空想家。

史磊本科毕业后,准备去美国留学。当生出这个想法的那天起,他就发起了朋友圈,嚷嚷得人尽皆知。他将这话足足说了半年,可是连手里的几份留学材料都没准备齐全。

而他的同班同学肖明早已选定了心仪的学校,默默做起了准备。不久,他收到了加州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于是不声不响地飞到太平洋彼岸,开始了自己的留学之旅。

史磊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了好几年,他一直对身边的朋友抱怨这份工作工资低,晋升渠道窄,想要离职创业。身边人早已听惯了他的“誓言”,却一直没把这话当真。

然而,30岁那年,史磊却通过班级群得知了一个消息,肖明在美国读完博士后便回国创业,前一阵刚刚拿到天使轮融资。他心里顿时冒起了酸水……

年底的同学聚会上,有同学问肖明:“你混得这么好,咋不在朋友圈里晒晒?”

肖明却笑道:“做事之前,得沉住气。很多想法,你和别人说着说着,就跑得没影儿了。”不远处的史磊听后心里却不是滋味。

也许你自己或者身边的人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总嚷嚷着要去周游世界,实际上签证都没办好;在朋友圈里“宣告天下”要重新捡起英语,谁知仅仅打了两天卡便丢在了一边;向别人秀马拉松的报名表,真的到了比赛的那一天却躲在家里吹空调……

普通人之所以沉溺于空想,却拒绝去行动,原因有很多。首先,可能是认知偏差效应在作怪。比如说,有个人在工作中犯了一点小错误,他脑中顿时涌现出无数个念头,大部分都在贬低自己,放大错误。他甚至会因此对自己的工作能力产生质疑。

实际上这个人的工作表现一直很不错。然而,这一个小失误却引起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他可能因此而否定自己。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归类为“认知偏差”。产生认知偏差的主要原因是自动化思考——即人类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产生的思考。

研究表明,自动化思考大部分都是负面的,它会将我们推向认知的误区,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我们总是有很多想法,并企图用意志来控制自己。但是普通人的意志力极容易“崩盘”,这是我们屡战屡败的原因。恶性循环至一定的程度后,一些人干脆放弃了行动。

想要走出这怪圈,先得想法消除认知偏差带来的负面影响。行动之前别想太多,行动的过程中别只因为一点小失误就情不自禁地怀疑人生,乃至全方面地否定自己。

如果今天的计划没有按时完成,一味沉浸在后悔、自责中是在浪费时间,自暴自弃更是对自己最大的不负责任。不如先好好休息,为全新的明天做准备。

拒绝行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害怕失败。很多人在行动之前会列好无数方案,恨不得将所有情况都考虑进去,但是却不愿意立即投入行动。他们总是在某个必要的选择面前犹豫不决,害怕这个选择会给自己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和伤害。

根据行为经济学可知,已经投入但无法回收的成本被称为“沉没成本”。很多人对“沉没成本”是怀有抵触心理的,他们无论做何事都会力求胜利,尽可能地降低失败率。正因现代社会对失败极不包容,所以普通人行动之前总会顾虑良多,慢慢便成了空想家。

实际上,失败并不可怕,它是你成长的必经之路。与其害怕收不回成本,害怕承受失败的打击,不如勇敢地去尝试,勇敢地接受现实的锤炼。正如雷军所言:“有梦想是简单的事情,关键是要有将它付诸实践的勇气。”

你要明白,机不可失,时不待人。老是空想,磨蹭,犹豫着不去行动的你,只得一次次与人生中的机遇失之交臂。

哈佛大学的王安博士说,6岁的时候,他迎来了人生中最大的教训。那一天,小王安正走在一棵大树底下,一个鸟巢突然掉落到他的头上,将他吓了一跳。王安定睛一看,鸟巢里滚出来一只小麻雀,正叽叽喳喳地叫唤。

王安小心翼翼地将麻雀放在自己的掌心上,目不转睛地观察着它。只见小麻雀一双眼睛滴溜溜地转,十分可爱。王安很喜欢小麻雀,将它放在鸟巢里一起带回了家。

走到门口的时候,他突然犹豫了。原来母亲一直禁止他在家中养小动物,想到母亲严厉的样子,王安不由得担心起来。他将鸟巢挂在门后,大步走进屋内,将这件事告诉了母亲。他不停哀求母亲,看着他可怜巴巴的样子,母亲只好点了点头。

王安开心地笑起来,他一蹦一跳地来到门后,捧起鸟巢,却惊讶地发现,鸟巢里的小麻雀早已踪影全无。王安看了看四周,发现不远处一只黑猫嘴里正在咀嚼着什么……

从这以后,王安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行动派。他为人生设置诸多的目标,并奋力前行,遇到失败毫不气馁,越挫越勇,最终成为一代“电脑大王”。他曾说过这一生最不喜欢优柔寡断的人。只有行动才是滋润人的养料,而一味将梦想挂在嘴边的人注定会失去成功的可能。

弱者拒绝变化,强者欢迎改变

日本美学大师松浦弥太郎说:“世界在变化,为了维持自己的本色,我们不得不成长。”这即是说,在变动不居的世界里,为了保持不变,改变是必要的。

“变化无常”可以说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问题。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变化,弱者要不哭天抢地怨天尤人,要不故步自封拒绝改变。当同样的问题考验强者时,强者毫不畏惧生活里发生的变化,并勇于接受它。因为他们明白,做一个故步自封的人,迟早会被这个社会所抛弃。

有一次,大卫见一家著名的公司正在招聘网络维护人员,便精心准备了一份简历,投递给这家公司。大卫对面试并没有足够的把握,因为从毕业以来他一直从事软件设计行业,并无网络维护方面的工作经验。不过,让他喜出望外的是,他居然被HR选中了。

进公司后,大卫努力学习着新的岗位技能,不断向同事讨教经验。下班后他总是一头扎入自己的房间,孜孜不倦地研究着专业知识。他逐渐成为同一岗位员工中的佼佼者,两年后他升任主管,工资翻了几倍。

后来,大卫见设计部的某位同事辞职了,便琢磨着想调到设计部工作,重回老本行。朋友劝他道:“你们公司设计部人才济济,在这个城市里都赫赫有名。虽然你能力也不差,可是与这些名校毕业的设计人才们比起来,还是有差距的。”

另一个朋友道:“你好不容易当了主管,生活也稳定下来,何必去折腾呢?”大卫却摇摇头,不为所动。从第二天起,他在做完分内工作的同时,会去设计部帮助其他同事分担设计任务。一开始,他只是打打下手,渐渐地,他开始接触起核心的软件设计项目来。

坚持了一年后,大卫被老板调去了软件设计部,他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设计人员。而他之前所在的网络维护部门却因经济危机遭到精简,只剩下三名员工……

生活总是处于变化之中,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弱者无法应对无常,于是蜷缩在所谓的“舒适圈”里,始终拒绝变化。然而,你若一直拒绝改变,世界总有一天会拒绝你。

仔细观察身边的强者,你会发现,他们不但从不拒绝改变,反而千方百计,寻求着一切改变的机会。同时,强者的自律又令人惊叹。他们能持续工作到深夜,为未来积蓄着资本。他们即使工作稳定,也会不间断地参加一些能提升职业技能的培训课程。面对未知的挑战,他们积极寻找应对方法,思考如何解决它们,而不是去担忧失败的后果。

主动寻求变化的强者,毕竟是生活中的少数。大部分人总是眷恋“舒适区”的安逸。然而,目前的舒适与安逸,极有可能是生活为我们铺设的“定时炸弹”和“温柔陷阱”。

作为普通人,要赶在变化到来之前,随时做好走出“舒适圈”的准备。你要时刻保持警惕,千万别让一时的安逸腐蚀掉你的危机意识。你要尝试着打破目前的安逸假象,努力寻求改变。只有将人生当成一场修炼,才能迎接一个更好的自己。

如果你是懒惰的人,从今天起改掉身上的那些坏习惯。如果你是职场新人,努力去适应新的环境,找到晋升的渠道。如果你是基层管理者,不要满足于目前的小小成就,加强管理技能,为未来寻找更多的可能。

那么,在变化突如其来的那一刻,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我们可能会抱怨,会哭泣,会躲起来,否认事实的发生。这样做的你,不久就会发现,这一切都不能改变它的发展。你必须第一时间收拾好情绪,认清事实,坦然接受,冷静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果你总是在纠结逃避,沉浸在痛苦中无法自拔,情况只会变得越来越糟糕。

李晴是某大学日语系的优秀毕业生,毕业后,因为种种原因,她始终找不到日语相关行业的工作。为了能在这个城市里立足,她只得放弃本专业工作,进入一家互联网公司做起了客服。工资虽不是很高,却让她的生活渐渐稳定下来。

李晴在客服的岗位上一待就是三年,期间她也想过辞职去找更好的工作,可是一想到以往那段来回奔波于人才市场的痛苦经历,她不禁害怕起来。周围同事的学历都比她低,大家下班后只知道吃喝玩乐。在这种环境中,李晴也放弃了努力。渐渐地,她对日语也生疏起来。

后来,大学同学介绍她去一家日企公司工作,李晴却苦笑道:“就我目前这水平,估计做不了几天就得被人炒鱿鱼。”见她逃避的样子,同学摇摇头,深感可惜。

斯宾塞·约翰逊在其著作《谁动了我的奶酪?》中写道:“生活并不会遵从某个人的愿望发展。改变随时有可能降临,但积极地面对改变却会让你发现更好的奶酪。”

弱者总是安于现状,沉溺于眼前“奶酪”散发出的浓香中,不思进取,坐吃山空。强者却总在积极寻找更多的“奶酪”,为更好的生活做出更多的改变。当选择的机会摆在你面前的时候,你会选择成为强者,还是弱者?答案不言而喻。

自爱的人,才能保持自律的心

我们常常会发现,越是优秀的人,越能将自己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他们妆容精致,举止优雅,以饱满的精神应对每一天的机遇和挑战。哪怕面对的是生活中的坎坷和挫折,他们也自信满满,以层出不穷的方法和计划来应对。

面对这样的人,首先,你的直观感受一定是:他们很懂得爱自己。其次是:他们也太自律了吧。实际上,层级越高的人,越自爱,而越是自爱的人,越能保持高度的自律。

如果你看过相关成功人士的传记,你会为他们那股认真的劲头而惊叹。他们珍惜时间,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可能性,他们推崇自尊、自爱、自律的人生态度,也因此创下了一番事业。

苹果公司CEO库克每日凌晨4点半起床,他先花一点时间处理工作邮件,然后雷打不动地去健身房锻炼。等员工们睡眼惺忪地来到公司,迎接他们的是库克极富感染力的微笑;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对自己的身材管理极其严格,他每天都会抽出45分钟来运动,纵使他身兼国务重担;2016年间,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每天坚持跑满一英里,每个月都会阅读两本书。同时他努力学习中文,整整坚持了一年。

成功人士过的都是比普通人要忙碌得多的生活。可是他们深知,这些好习惯是提升自己、保持良好状态的不二法门。这是他们能毫不费力坚持下去的原因。

所有的自律都源于自爱。一个毫无自爱意识的人会认为自律不过是一种束缚,甚至是一种自虐。在意志对抗欲望的过程中,不自爱的人会感到痛苦,容易向一时的挫折缴械投降。所以说,只有发自内心地爱护自己,你的自律才有意义,才能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每个人的面容上,都凝缩着他们生活的剪影。昼夜颠倒、作息紊乱的人往往蓬头垢面,精神极差。充满负能量的人往往佝偻着腰背,眼神里充满着怨气,让周围人不敢接近。而自律自爱的人全身上下萦绕着积极的气息,好像人生永远处于他们的掌控之中。和这样的人相处,总有一种如沐春风之感。好运也总是更青睐于这样的人。

自爱是自律的前提。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因为受了外界的刺激,在自厌心理的作用下才开始自律。有的人看到别人打篮球的时候身姿潇洒,等到自己驰骋于球场之时,才惊恐自己的身体素质和篮球技术如此之差。反省之后,觉得自己如此差劲,想改变现有状况,就疯狂地练习篮球。

有的女孩看见别人身材姣好,袅袅婷婷。反观自己,顿时悲哀地发现自己臃肿得像个冬瓜。越看越觉得自己不堪入目,所以疯狂地节食、运动。

当自厌成为自律的原动力时,短期内确实能看见一些成效。因为只有讨厌现在的自己,才会梦想着能遇见更好的自己。然而,笼罩在自厌阴影下的种种自律行为,无疑会让你痛苦至极。因为你对别人的目光太过关注,远远多于关注自己。

如果你能将放在他人身上的目光转移到自己身上,和内心的信念握手言和,你一定会加倍自律起来。这就是自爱能产生的力量。自爱加持下的自律会让你心甘情愿地遵守规则,主动地寻求积极向上的生活。因为世界在你眼里,是美好的。你始终相信,未来将璀璨至极。

自尊自爱能产生源源不断的正能量,这时候,你又何必选择“苦大仇深”的生活?只有爱自己,才对得起曾付出的那些努力。

一次聚会中,朋友问王迪:“你为了将自己变得更好,曾对自己做过的一件最狠的事情是什么?”王迪思考半晌,回答:“大概是高中的时候,为了减肥,我曾有十天不吃不喝,每天不停地灌凉水,还是饿得前胸贴后背。”

朋友好奇地追问:“后来呢?”王迪答:“后来我晕倒了……醒来后恨不得把桌子都啃了。”大伙哄堂大笑。

王迪若有所思,又道:“对了,这还不是最狠的。记得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整颗心都放在工作,对饮食方面很不注意,三餐从来不按时吃,怎么方便怎么来。后来有一天上班我胃疼得厉害,被同事紧急送去了医院。”

王迪沉陷在往事之中,又道:“还有一次,我加班到深夜,冒着大雨赶回家,图省事直接冲了个凉水澡,结果一连感冒了好几天……”

王迪说着说着,早已泪流满面。大家也安静下来,听着她喃喃自语:“现在的我,因为长期熬夜,身体早垮了。手脚长年冰凉,胃也受到了不可逆的损伤,每年都得吃大把的中药调理。我努力想把自己变得更好,却没有真正地爱惜过自己……”

把自己变得更好之前,先好好爱自己。“非人”的自律也许能暂时缓解你内心的焦灼感,却无法带给你长久的安全感。当一个人感受到了爱,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和目标时,他会将“自律”这件事当成生命中理所当然的一部分。所以说,自爱才是自律的核心。

自爱才是你生命热情的来源。那些难以将自律坚持下去的人,或者咬着牙自律的人,请放下内心的执念,学会关心自己,爱护自己,这样才能从自爱中获取积极向上的原动力。

幸与不幸的背后,是看不见的自律与否

如果说性格决定一个人的命运,那改变命运之前,必须先改变性格。改变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拥有超强的自律。拥有超强的自律是成功者共同的特质。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人,想要让生活变得井然有序,工作变得更加出色,首先你得把自己的生活管理得井井有条。否则,没有高效的自我管理,在欲望、压力、诱惑下,我们的行为可能会失当,甚至失控。

我们在研究成功者时,往往习惯专注于他们的行为、天赋、背景、资历,甚至是人际关系等。其实这都是很表象的东西,而深层次的原因是:他们拥有超强的自律。

那什么是自律?

很多人会简单地理解为自我约束,准确地说,自律就是自我控制的能力。即指一个人能自觉地、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支配行动的能力。这是自律的重要体现。

自律主要表现在这么两个方面:一是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醒自己去做该做的事情;二是善于抑制自己的欲望,让理性战胜情感。

在生活与工作中,自律无处不在,也无时无刻地影响着我们的人生。现实中,有着较强自律的人,往往不会放纵自己,由着性子去做“高兴的事”“得意的事”,说话办事也不会只图痛快。一味追求完全的自由,那不是自律,而是失控。

比如,你计划明早6点钟起床去跑步,闹钟响了,你是否愿意立即离开温暖的被窝?你打算攒钱买一部车,你是否能做到节省开支,不再乱花钱买东西?

再举个普通的例子。我们每天上班要打卡。试想,如果公司没有这个规定,有多少员工会准时到公司?人都是有惰性的,在缺少外部监督,或某种强制力督促的情况下,我们的惰性往往就会冒出来。如果说,迟到一次扣半天工资,迟到两次扣当月奖金,你就会强迫自己去战胜赖床的习惯。凡事都是如此,在生活与工作中,我们每天都不停地在与自己的惰性做斗争。

很多时候,我们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矛盾的一方是欲望,另一方是理智,如果任凭欲望支配自己的行动,注定会让自己成为欲望的奴隶,表现症状有:拖延、消极怠工、随心所欲、浮躁……这是一种严重缺乏自律的表现。

一个自律很差的人,他的执行力往往也很弱,许多人都有着过人的天赋,但是由于缺少自控力,或吃不了苦,或不甘寂寞,或经不住诱惑,或抵不住压力……最终一步步从优秀走向平凡,直至平庸。相反,超强的自控力,可以让一个人更好地驾驭自己,使其一步步从平庸走向平凡,直至卓越。

自律特别差的朋友,从现在开始可以把“一分克制,就是十分力量”这句话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或床头,或电脑桌旁,每天早晚在心中默读10次,并激励自己当日事当日毕,然后坚持一个月。

平时清闲时,也不要养成无所事事的恶习。一旦纵容了自己,让懒惰与拖延成为习惯,你会发现,不但眼前的事情办不好,而且一连串的问题也会接踵而来。更要命的是,许多问题相互叠加后,不仅难以解决,还会让你付出成倍的代价。

成功固然需要聪明才智,但是只有一颗聪明的大脑,是不足以让一个人变得优秀的。好多老板相貌平平,智商也不比别人高,为什么却能成为老板领导一批高学历的高才生呢?

这是不能用智商来解释的,好多人都掌握着丰富的专业知识,也有着非常完美的创业计划,但从未付诸行动。他们头脑清醒,方法完美,决心不坚定,最后坚持不下来,或者根本没有去行动,一切都为零。

那么,为什么大多数人缺少行动?根本的原因是缺少自律。

拿破仑·希尔博士认为,拒绝和忽视运用自控力的人,实际上是把好机会一个又一个损失掉,而且,最糟糕的是,他们本身并不知道错过了这些好机会。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老板,都是自己或家人的管理者。管理好自己是第一位的职责,是决定个人成败的关键一环——只有通过自我约束,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要想喝水,必须将水倒入杯中,方可饮用。如果没有杯子的话,不但盛不起水,相反,水还会四处乱溅。因而杯子对于水就是一种约束。相对于水,自律就是我们人生的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