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不甘平凡,就去奋斗
那些害怕掉队的年轻人
001
可能是因为到了一个新环境的缘故,最近有颇多机会与从未见过面的人聊天。
我在都柏林的住处门前是一个十字路口,在新生周认识的一个男生就住在另一面,与我算是对门。
因为都在商学院学习市场营销专业,所以大多时候会约着一起去上课。
记得有一回在路上,他问了我一个问题:“为什么同龄人都特别害怕‘被掉队’?”
怎么理解这个“被掉队”呢?大概意思是:即使自己全力以赴地去奋斗,但依旧担心自己的速度比大多数同龄人慢。
我回答他:“虽然我不能代表同龄人这一整个群体,但如果仅从个人的层面来讲,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以个人为例来讲,我从小学习成绩都特别优异,进入高中后,因为理科的短板,成绩一落千丈,最糟糕的时候,成绩在班级里是倒数。虽然那个年纪的焦虑和现在大不相同,可后来再回忆起那个时刻,还是心有余悸。
为了能够提升成绩,爸妈给我报了昂贵的辅导班。在辅导班,来补习的学生按照成绩被分成三六九等:好学生在的班级,被称为“拔尖班”;成绩差的学生,则被分在“进步班”。有时候,下课了,当我从“进步班”里走出来,看见“拔尖班”门口站着的同学,心里很不是滋味。那种感觉倒也不是万劫不复的难过,而是“原来我真的已经不再是优秀生”的恍然大悟。
我跟他开玩笑说:“可能是因为世界上的人口太多了,想要脱颖而出或是出人头地,都很不容易。即便如此,大家也不愿意失去希望,毕竟,跟上大家的步伐很难,而停滞不前太简单了。”
我听过不少人有过这样的感慨,很多人都觉得,自己人生中最努力的时光,便是高三了。
其实不是高三结束了,人生就不需要再努力了,而是那段光阴是最能够给我们带来有关“努力”的实感时刻了。稍微逼自己一把,便多少能在下一次模拟考试中看到些起色,这种改变给大多数人带来了欣慰和安全感。
而离开校园后,这种实感就不再那么触手可及。
我读大学时有一位特别好的朋友,毕业之后进入了一家公司,为了一个项目,付出了非常多的努力与心血,最后出了成绩,却被团队里稍有资历的同事拿去邀了功,就连老板发的奖金也全都落入了那个人的口袋。到她那儿的,只有两张价值几百块钱的购物卡。
朋友跟我诉苦,她问我她是不是努力错了。我回答她,不见得,这件事情的结果本身,或许也是“努力”给我们的一种回馈吧,好让我们知道,有时候这个世界并不全是公平与友善,同时也让我们明白,有时候为了“入局”,得吃些哑巴亏。
的确是这样。有时候,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会换来一个好结果,相反,它会给你带来残酷的认知,刷新你对事物的看法。但是倘若我们不走出温室,去看、去感受那些残酷,那么,很有可能就会成为“出局者”。
再往深层一点说,我想大多数同龄人害怕的“被掉队”,并非是被同龄人远远甩在身后那么简单,而是更担心自己明明为了生活奋力前进,却走错了方向,迎来的不是阳光,而是雾霾。
002
那个男生听完我讲的话之后,意味深长地点点头,跟我说:“不知道为什么,只是有时候会觉得,我身边有一部分年轻人过得太安逸了。他们没有那么重的学业压力,人际交往也单纯许多。尽管房价在不断飙升,但大部分人都会抱着‘大不了就一辈子租房’的心态。”
其实,我很难评价这样的心态到底是好或是不好,因为各人有各人的活法。年轻人都有着相似的成长烦恼,只是相比之下,抱着这样心态的他们,或许会认为能过得轻松自如一些。
说起这些时,想到我的一位室友。一个女生,拿着工作签证来到了爱尔兰,这一年,她边打工边旅行,和她交谈的时候,我能真正感受到她时时刻刻都在享受自己的生活。
她说自己要来都柏林时,很多长辈都不支持她,但她还是执意踏上了这条征途。
还有一个我在新生周认识的德国女生,已经快三十岁了,毅然辞掉了薪水丰厚的工作,就连本来已经提上日程的婚礼,也选择了暂且推迟,很坚决地来到爱尔兰念博士学位。
我问她:“对于一般人来说,放弃自己拥有的那些令人羡慕的东西,往往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做到,你真的没有一丝不舍吗?”
她的回答令我印象很深刻。
她说,一开始的确会有不舍,但细想了一下,总觉得过去的自己,已经走在了一条大多数人都觉得“对”的路上。这条路和身边所有的人都拥有一样的节奏,所以她想去试试别的路。如果仍旧是“对”的,她会很开心,同时也会觉得自己很幸运;如果是错的,也不会觉得惋惜,因为只有在无数次试错后,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
跟她们相比,我突然觉得有些惭愧。
到目前为止我走过的路,好像都是为了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是对的。纵然自己的确喜欢和享受这些经历,可仔细想了想,如果让我像她们一样舍弃已经拥有的,从原本的世界中跳脱出来,我好像没有那种魄力。
为此,我反复自省,这究竟是为什么?
后来,我找到了答案。是因为,我不害怕自己“用力过度”而吃苦,而是担心自己从一开始就选错了方向。我想,大多数同龄人,多多少少会与我有着同样的心态:不想掉队,不想在老去的时候,回忆起从前,满目的无所适从。
可这到底,是人生的必然啊。
003
十六七岁,天空晴朗,课本里夹着的字条上写着喜欢的人的姓名。
二十一二岁,星空璀璨,为了表白,在操场上将一堆蜡烛摆成一颗心。
二十五六岁,车水马龙,加班结束后的公交车终于没那么拥挤了。
三十一二岁,哭哭啼啼,曾经高喊着“不婚主义”的口号,如今却已经可以快速地冲调出一瓶温度刚好的奶粉。
我们还在笑父母那一辈人过着被安排好的人生时,殊不知,大多数的我们,也慢慢活得按部就班,每一个脚步都精准地迈进前者走过的脚印里。
好不容易可以休息的时刻,也只得叹息一声“都是生活逼迫的啊”。
说实话,我不禁会想:当快要三十岁的时候,我是否有和那位德国女生一样的勇气,毅然决然地抛弃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开始一段未知的旅程。
还是说,这些如小说般的情节,真的只会出现在荧幕里,或是粉丝百万的旅游博主的生活里?
或许人生中的“错”,真的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说服自己。有时候,大可不必害怕掉队,因为从没有人规定,哪种生活方式才是最正确的答案。
别人凭什么要帮你
001
做新媒体久了,随着粉丝的累积,会有一些广告商找上门来谈合作,无非是帮助他们做推广。因为知道做一个账号不容易,所以有的时候,我也会把这些广告商介绍给身边的朋友们。做自媒体特别辛苦,若是能偶尔接个广告,换得一份小小的收益,无论多少,都算是激励自己继续做下去的一种动力。
这是我与百万小姐的故事开始的引子,算是前情回顾,以便阅读后文时能准确理解。
那天,百万小姐突然找我聊天,没说几句,就对我进行了一番批判,我整个人一头雾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我让她冷静一下,跟我讲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听她讲完后,我才明白,原来是她转载我的一篇文章时,我没有给她“双勾转载”,只给了“单勾转载”。
“双勾转载”和“单勾转载”有什么区别呢?区别是:“单勾转载”会在文章的底部保留原作者的版权信息,而“双勾”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她特别气愤地说:“你肯定是故意的。”
我很不解,因为一直以来,我的原则就是,但凡请求转载的文章,我只开“单勾”。
本着解决问题的态度,我特意去看了一下那篇文章,是一篇广告软文。文章是我写的,百万小姐获得转载权利之后,只简单修改了一些语句,重新拼凑了一下,最终打上了自己原创的标识。百万小姐原本以为这样可以蒙混过关,没想到的是,当她完成前面那些操作,发布文章后,底部却出现了原作者,也就是我的信息。
我这才明白,百万小姐冲我发火的根本原因是她本想对别人的文章进行简单修改,再打上自己原创的旗号发布出去,结果并未得逞,难怪她会为此大光其火。
002
面对她的指责,我解释道:“首先,我一向都只开‘单勾’,并不是针对你个人;其次,我是原作者,可你却想把别人的劳动果实变成自己的,甚至还加上了原创的标识,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不对的。”
可百万小姐全然不听,继续朝我发泄她的不满,还不时地吐出脏话。
说实话,这和我之前认识的百万小姐完全不同。
从前的百万小姐,是个彬彬有礼的姑娘。然而此刻,她狂躁异常,甚至完全不讲道理,这让我非常吃惊。
我告诉她:“我必须告诉你,你之所以能接到这个广告,是我向广告商推荐了你。”
微信那头,愤怒的百万小姐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她没有再回复我,一时间,两人都沉默了。
过了一会儿,百万小姐向我道了歉,说自己沟通不当,希望我能谅解。
很多人在这种时刻,可能都会顺着这个台阶走下来,这样两个人都不至于太尴尬,或许还能和好如初,但我没有这样做。
因为我原本认识的那个大方得体、高情商的百万小姐,和现在这个歇斯底里的姑娘,完全不是一个人。
003
我与百万小姐两个人都是做新媒体的,且是同一个领域,因此结识。那时候,她刚刚起步,我经常会把自己的一些经验和资源分享给她。
有时候,一个人打拼往往是孤单的,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能找到一个相互督促的小伙伴,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最起码在努力的过程中,能够有一个可以交流想法的人。
百万小姐之所以叫“百万小姐”,是她“年收入百万”的标签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百万小姐有一个小小的特点,喜欢标榜自己的成就。认识没多久的时候,我们在线下有过一次聚会,第一次见面,她就把自己如何做到年薪百万的事,仔仔细细给我讲了一个晚上。
百万小姐原本是做电商直播的,通过做直播模特赚取活动佣金,解决了自己在英国留学的学费和生活开支。对于她的经历,我特别崇拜,有时候会觉得,或许这才是真正的女神吧:长相姣好,又有创作才能,最重要的是,还有着独立的灵魂和超强的赚钱能力。
可相处的时间长了,难免会对这种无时无刻不在炫耀自己的行为感到疲倦。而百万小姐似乎有着一种很神奇的能力,无论是在网上跟她聊天,还是现实中聚会,她总能悄无声息地把话题转向自己,转到自己是如何取得这些傲人成绩的话题上。
虽然不适,但我也跟自己说,即便再优秀的人,也会有自己的缺点,有时候,他们这样做,往往是因为把你当成自己的亲密朋友。
更何况这个世界上,任何两个陌生人能够走到一起成为好朋友,本就是一件非常值得珍惜的事情。
抱着这样的心态,我非常珍惜与百万小姐的这段友谊。
004
百万小姐是一个非常爱发问的姑娘,有的时候,我会陪着她钻研新媒体的问题到很晚,面对她提出的要求,我也总是会倾尽所有,全力相助。看着身边的小伙伴在自己的帮助下了解一件事、快速成长,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这样的帮助或许微小,但也蕴含着一点情分。
后来,百万小姐的事业做得越来越好,甚至超越了我,我也打心底为她感到高兴。
可从某个我未察觉到的分界点开始,百万小姐真正的面孔开始暴露了。
那段时间后台的数据不好,我请她帮我介绍过一些营销推广方面的资源,但百万小姐的态度总是敷衍了事,很多本来约定好的事情,都未得到过她的回复。
这样的情况出现一两次时,我会觉得,可能她是真的很忙,没有时间顾及我,但发生的次数多了,就会不自觉多想,到底是她忙,还是根本没有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
或许是自己太敏感了,我常常会想,站在朋友的层面上,我看重百万小姐的程度,要远远超过她看重我。
事实是,友情的裂痕往往也是因为这些细微而琐碎的事情而产生的。
后来没过多久,就发生了前面的那次争吵。让我不解的,不是百万小姐为什么会生气,而是她本身做错了事情,为什么视而不见?
那些曾经的罅隙不断扩大,小的情绪被一点点积累,终于有一天,我和百万小姐的相处让自己身心疲惫。
那天晚上,与百万小姐争吵后,我最终还是接受了她的道歉。让我回心转意的是,大家能够平心静气地把原本纠缠不清的误会给理清楚了,但我还是想得太简单了,当第二天给百万小姐发信息的时候,我发现对方在好友名单中已经删除了我。
那一刻,我体会到了心寒是一种什么感觉。
005
曾看过这样一句话:“与人相处,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
如果总是把自己置于世界的中央,总觉得别人给予自己的帮助是理所当然的,这样的人或许会在别人的帮助下爬到一个高点,但也可能因为大家的摒弃与厌恶,从高处重重摔下。
我经常在不同的社交平台,收到各种各样的求助——“可不可以帮我改一下这篇我刚刚写好的小说?”“可不可以送我一本你出的新书?”“可不可以做我的导游,带我在厦门游玩几天?”
这些请求全都来自陌生人,大多时候他们都会这样直白地说出自己的要求,让你觉得自己生来就是为他们服务的。
没错,向别人请求帮助,可能只需要花几秒钟的时间。但他们可能不曾想过,对方在给予帮助的时候,会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我不是在建议每一个人都应该将自己封闭起来,也不是主张不要给那些素未谋面的人提供帮助,而是希望,每一个有自我行动能力的人,不要到最后都变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这句话固然有一些冷漠,但它却在提醒我,要去做一个懂得感恩、知道回报,愿意站在对方角度去思考问题的人。
百万小姐固然很优秀,但或许,这样的朋友,注定是我人生中的一个过客。
要学会面对落差
001
我觉得自己太窝囊,太不像个男子汉了。
为什么呢?
在抵达都柏林的第四天早上,吃完早餐,我回到自己的房间里,躺在床上开始回复微信上的消息。
一瞬间,不知所措的,我哭了。
当然了,也不是那种号啕大哭,就是没有征兆地突然流泪了。
原因你肯定想不到,只因为我早起做早饭的时候,房东一家还在熟睡,我蹑手蹑脚像个贼似的,锅不小心碰到灶台的声音,碗筷撞到洗手池的声音,随意清脆的一响,就足够让我感到心惊。
没办法,寄人篱下,又是初来乍到,担心一点小事叨扰到人家。
其实这也根本无法称得上是“生活不易”,因为我清楚地知道,难挨的事情还在后面。
只是不知道体内到底蜗居了一种什么样的情绪,会在那一刻哭出来。大抵是觉得自己本不应该这样生活,预想中的留学生活,不是这番模样,不需要像此时此刻一样畏畏缩缩地过活。
002
都柏林的房子隔音效果都很差,一丁点儿声响就会被听见。我租住的房间窗户外经常有一帮讨厌的小孩,发出刺耳的噪音,一连几个小时都吵吵闹闹的,就算关紧了窗户也起不到什么作用,而我也没有其他地方可以去。
这里的店铺上午十一二点才会开门,晚上六点左右关门。一入夜,整个城市除了酒吧还在营业,只剩下几家中餐馆,这一切跟我预想的留学生活完全不一样。
房东的女儿跟我聊天,说大部分人对于真实的留学生活都存在误解与偏见,很多人都认为留学只是有钱人才可以做到的事情,也认为国外的生活肯定绚烂多彩。
其实就连我在内,也被许多“留学博主”营造的生活欺骗了,那种刻意营造的精致主义,虚幻浮夸的生活景象,在你用不熟练的英语去买大包小包的日用品时,全被撞碎了。
是围城,里外的人各自看不清楚。现在我是踏入这座围城的万千一客,开始在幻想与现实的落差之中游走,这便是属于全世界的“生活在别处”。
朋友劝我,这是留学生刚出国时必经的心路历程,不必太焦虑。我给父母发了几条简短的微信,汇报状况,说自己平安无事,再接着把住处的模样拍成了一个小视频发过去,佯装出一切都特别不错的样子,言下之意是:“好了,从现在开始,你们不必牵挂着我了。”
这大概是所有出门在外的游子都有的技能:我过得特别好,你们放一百个心。可实际上过得好不好,也只有自己知道。
我感到失望了吗?除了七个小时的时差让我无法和国内随时及时地联系,也不至于到一蹶不振的地步,只是我一肚子话想要抱怨的时候,打开微信,却忽然意识到想要倾诉的人现在应该熟睡在梦乡,这么晚打扰人家实在不好,可第二天醒来后,倾诉的欲望早就不知道去了哪里。
这是我必须一点点去习惯、去适应的,说实话,倒不是想家,只是一次又一次地开始自我怀疑,我开始思考,假若我像所有普通的大学生一样,毕业了再去读个研究生,又或者是找一份工作,早早开始职业生涯,现在的我会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003
肯定跟现在不一样。
这就是人生的选择,选择让你一身行囊,空中飞行八千多公里,来到异国他乡。选择让你无法撤回,只能接受。
暂且把它看作是为了跳出舒适圈付出的代价吧,这样想,会不会稍微有一些成就感,觉得自己是在做某件超越自我的事情?
说白了,我们总是太渴望一眼看到底了,我们都变得越来越贪婪,总想一口吃成个大胖子,可做什么事都需要付出时间成本,才能换得一个机会。
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是从一个岸边跳跃到另一个岸边那么简单。岸与岸之间,横亘着万丈深渊,藏匿着刀山火海,但既然都走到这里了,总不能回头吧,勇敢地一跃,说不定还能跳过去呢。
只是,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必须习惯去接受生活里接踵而至的落差。
004
我在微博里写过这样一段话:
比起失败带来的冲击,更令人难过的常常是失败带来的那种“落差感”。
原以为对自己有好感的异性、本可以考进的那所大学、本能够争取到的机会或者成就,可现实总是在期望值达到顶峰的时候,螺旋向下,留人们在大片的失落跟自责里,既回不到起点也舍不得中途放弃。
能有什么办法呢?再微妙的落差也会在心底掷地有声,生活逼着我必须接受这些。可我仍愿意满怀希望。夸张也好,痴心也罢,期盼着恰好也喜欢自己的恋人,期盼着取得理想的成就,期待着我等的那几十秒红灯,那几分钟烧开的热水,那就要结束的输液瓶,都刚好有人懂我的孤独。
因为,这是我拼尽全力去生活,被打败也要重新爬起来的理由啊。
所以,难过一会儿,就重新收拾收拾上路吧,生活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在接受某种“信息差”,接受“预想”与“现实”之间赤裸的距离。
也正是因为这些“差异”,才让我们惊觉这个世界不是童话王国,既然上了路,好的坏的都必须照单全收。
这么想想,我也算是个很接地气的人了吧。
我没有告诉你,留学生活是多么的光鲜亮丽,有营养又充满活力的早午餐,一次下午茶都能让人觉得岁月静好,热闹非凡的派对,而是偷偷地跟你说,其实现在的我也有点无所适从,这里没有快捷的支付软件,不能点外卖不能网购,稍稍犯懒就可能没饭吃。
这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吧,那些被展现出来的却往往最不能带来实际感。
当然,也不能以偏概全,拿着自己此刻的不安去否定其他人的感受。我只是想说,一切事情的开始都没那么简单,当你觉得这个选项完美无瑕的时候,同时也要做好准备,去接受这道题最终不得分的结局。
我能告诉你的是,人生不会永无止境地下坠,总有一天它会触底反弹。
秉持着这种信念去前进吧,哪怕是踽踽前行,也不至于感到那么无力。
迷茫的时候,无解的时候,想想在地球的另一端,有一个人,因为蹑手蹑脚地做了一次早餐而流过泪呢。虽然很没出息,但到底在流泪之后,还在为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努力。
未来很好,值得奋斗
001
我很爱看别人的背影。
之前我和爸妈在胡志明市旅行时,晚上沿着西贡河回酒店。他们走累了,就坐在河边的石椅上,我在他们身后多停留了几秒,看着他们的背影在西贡河昏黄的灯光下平凡而又宁静。
一群人出去玩时,我时常会跟在大队伍的后面,看前面的人谈笑打闹,如果有合影的环节,站在角落里的那个人,一定是我。
和约会对象一起散步或是走在路上的时候,会忍不住刻意放慢步伐,只为了看一看对方的后脑勺,看对方变成视野和城市风景的中心点。
就算独处时,我也会想要爬去较高处,总觉得万家灯火就像是一个城市的背影。
一直以来,我都习惯做个沉默的观赏者,看着行人的背影时,能察觉到安全感附着在心头。
刷Instagram的时候,看到当初在爱尔兰念书时认识的很多朋友都已经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在英语里有个词叫“settle down”,在汉语里是“定下来”的意思。照片中那些曾经还摇曳于尘世欢场的人,竟也开始晒出了和伴侣新搬进的公寓,共同养育着一只猫,看电视的时候脚会靠在一起的画面。
一位朋友,因为喜欢的人在东京,于是离开了伦敦,去自己喜欢的人的城市工作,最终在任教期结束后,回伦敦了。
我问他:“有再见到对方吗?”他说:“在人海中寻觅一颗心消弭的痕迹要比找一枚落地的针更难。”
跟自己差不多时候入职的同事,竟然已经在筹备婚礼了。在茶水间倒咖啡的时候,听见她聊起布置婚礼的事情,那一瞬,能感觉到她周围有幸福的光晕。
身边的人也一样,表哥有了自己的女儿,从此人生中多了“爸爸”这个角色。他拜托我给小宝贝取名字,在他给出的所有选择里,我最喜欢“安余”这个名字。“余”在古汉语中有指示代词的意思,可以指自己、我,大概寓意是,希望她可以成长为一个“安于自我”的人。
002
安余,安于自我,更准确地说,是从自我中找到安全感、满足感。
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不确定现在的自己是否做到,哪怕只是一点。
看美剧《欲望都市》的时候,总能在主人公的身上看到那种“飘离”和“摇曳”感。九十年代的曼哈顿和现在的上海很像,许多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在浮躁和伪装之间寻找证明“我是与众不同的”的证据,他们在尘世中飘舞,深夜在租来的公寓里煮一碗泡面,在周末的酒吧中聊转眼就忘的八卦。
看剧其实也是在看自己。
记得刚来上海时,我和朋友去陆家嘴看最高的三栋建筑。那时候才意识到,我工作的地点距离市中心非常遥远,离自己想要的生活也非常遥远。
年少时,我渴望做一个一辈子都在漂泊的人。可能有些人会嘲笑我竟然会有这样的想法,但至少到今天为止,我仍然怀揣着这个梦想。
也因此,读书与工作时,但凡有假期,我都会买一张机票,只为了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最终,在不同国家的见闻与经历,都成为笔下的故事。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可以接纳下更多类型的人和事物、观念和风景了。
003
成长历程中,总需要有这样的一段时间,像是温柔的缓冲,经由它之后,人生才一往直前。
就如泥石随风、随雨水而下,赴前,形成冲积平原,冲积平原土壤肥沃,最后,开始滋养万物。
我想,现在的自己,大概就是那泥沙俱下、沉着向前的过程。
进入职场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从前觉得遥不可及甚至担心自己做不好的那些事情,竟然也能够轻松应对。只是真忙碌起来的时候,很少会端着一杯咖啡或是茶水在天台晒太阳了,有时甚至还需要贡献出自己的午休时间。
因为工作的关系,有时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可能都会有突发状况。那时候人可能在地铁里、马路上,但都必须第一时间开始处理紧急的工作问题。在那里停留的二十多分钟,迅速打开电脑,沟通完一切事情。路人的侧目对于此刻的我而言,不算什么,只有我自己知道,在按下回车键的刹那,会觉得自己就是一个英雄,好像按下的回车键,可以阻拦北冰洋的一只海豚因为全球变暖而失去性命。
或许有些人会为这样的突发状况而抓狂,但就我而言,到目前为止,对职场生活还算满意。是因为觉得自己足够努力,渐渐不再畏惧任何挑战,而这些自我的变化是肉眼可见的。人生处于精进状态,当然值得欣喜,没什么可抱怨且不满的。
于是也就习惯了随时可能需要加班的状态,即便到了周末,也要预留出时间以防需要处理特殊事件。甚至在新年伊始的时候,许下心愿,祈祷新的一年可以被工作碾压。
你可能会觉得我是个工作狂,但其实不是,说句不着调的话,双鱼座哪里可能会存在工作狂?或许会有,但我不是。
而工作却带给我前所未有的安全感。不必依附于他人,就能轻易获得安全感,确是一件美事。同时,看着自己逐渐成长起来,也愈发明白一件事,爱他人前,先要爱自己。
004
在我的认知里,爱自己这个庞大议题的内容之一,就是享受自己的生活,学会独处。
在意识到这些之后,我开始习惯了白天上班,也习惯了晚上回到家见缝插针地赶稿。深夜坐在电脑前,钢琴曲的声音,加湿器运作发出的声音,手指敲打键盘的声音,熏香蜡烛缓缓散发出香气,这一切的细节,都是为美好未来而努力的最好证明。
也开始习惯在黄昏时,透过飘窗看外面的街道,车流穿梭。嗅着一旁的花瓶里百合花散出香气,觉得“万家灯火”是一个又孤独又美好的词语。
可并不觉得孤独,心中也只一个想法——未来很好啊,值得我们为它努力奋斗。
失群的Amanda
001
Amanda以为自己是胜券在握了,在面试过后的第二天,一个周三的下午,悄悄发消息给自己认识的那个人力资源部的人,对方说部门的总监挺喜欢她的,如果不出意外,签完字后下周就可以发入职通知了。
Amanda在微信的这头小小欢腾了一下。尽管网恋的男友在第三次约会后明确告知了她,两个人之间不可能,但找到新工作这件事足够让她这灰暗的一个月明亮起来。
对方给了她目标薪资范围内的待遇,在退出微信前,她还有点后悔,当初应该把薪资范围的下限填写得再高一些的。晚上,她约了自己的小姐妹一起出去吃牛蛙,这也是她自从离职以来,除了面试,第一次好好打扮打扮出门。
现在想想,大概多亏了我在她那条加了浓厚滤镜的“吃蛙”朋友圈消息下的赞,才知道原来这平淡如水的生活也有汹涌的瞬间。
点赞半个小时后,前同事找我聊天,我才得知了Amanda上周五正式离职的消息。
“为什么啊,老板不是很喜欢她吗?”
我在微信这端诧异,据我了解,老板对Amanda的工作能力是赞赏有加的:策划案写得很漂亮,连页眉页脚都精心修饰过;非常懂讨老板欢心,每次团队下午茶总是抢先把老板点的那份奶茶或者咖啡送去办公室。
“老板也不傻好吗?能力这种东西,时间久了,大家都能看到的。”同事说道。
我从同事的只言片语中试图拼凑起这事件的根本原因,大概是因为老板想要将Amanda调岗到其他城市,Amanda不答应,原以为提出离职就能让老板回心转意,不料弄巧成拙,老板不仅没有放弃调派Amanda的决策,同时也应允了她辞职的决定。
Amanda走的那天,发了一条类似“终于解放了”的朋友圈消息,所有同事可见,唯独屏蔽了老板。没有人知道她的用意是什么,大家也懒得去猜,只是默默看着她在工作群里简单告别后、安静地退群离场。
Amanda心里明白,她离场的那一刻,这世界上有一群人在庆祝。
002
我刚进公司的时候,Amanda的热情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的电脑无法正常使用,她主动跑去技术部门那边帮我想解决办法;拖着凳子过来跟我讲这讲那,交代在公司里应该注意的问题。
那时候我刚入职,Amanda带着我做一些项目,她像个小导师似的,分配我做这个做那个,帮我指出每项工作里需要特别注意的小细节。我多少是怀着一些感动的心情的,毕竟在职场里,彼此陌生,很少有一个人愿意这样带你。
然而,这种好感没有维持多久,它伴随着一些让人费解的事情而逐渐瓦解。
比如,Amanda会把自己不愿意做的工作以老板的名义推给我;比如,Amanda会成功套出我的税前工资,扬言要帮我向老板申请加工资;又比如,她总是吹嘘自己过往的留学经历,会多国语言,可实际上,连基本的英语单词都拼不好。
在一次发布会的现场,公司团队的成员前去布置会场、进行彩排。大家都是两两组队合作,唯独Amanda独自一人在那里忙活。处理完手上的工作后,我想要过去帮Amanda整理一下物料,闲聊的时候得知她曾经在某大型外企工作过,拥有令人艳羡的工作经历。她一边整理着物料,一边讲着自己的宏图大志,说自己辞职时已经是经理职位的备用人选了。
她问我一些留学的生活,转而回忆起自己留学时常去的一个酒吧,说那才是她真正向往的自由。
Amanda有着不错的表达能力,如果只是第一次见面,这个姑娘的确会让人觉得她有两把刷子。我想,正是因为她具备了不错的表达能力,所以每次项目会议上,Amanda总能收获老板欣慰的笑容。
那时候,我还不明白,原来和Amanda走得太近,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003
Amanda其实不胖,却总是在减肥。午饭不吃,一个人沿着楼梯下去,和团队里往餐厅走去的人们相背而行。
原以为是个为减肥而坚持不懈的人,后来发现那个落寞的背影其实另有隐情。
“啊,我以为你们两个关系很好呢,看她总是往你那边跑。”
“她经常拿老板压别人,把自己的工作推给别人做,做好了功劳归她自己,做不好就是别人的锅。”
“你真是傻白甜哦,她问你工资,你就老老实实说了,你不知道薪水都是个人隐私,要对其他人保密的吗?她以为她是谁哦,她不过是个刚入职半年多的普通员工,还帮你申请加工资?”
“哈哈哈哈,她那些留学故事,我都听了八百遍了,去日本待了两个月,也算留学了?厉害厉害。”
当饭桌上一句句像是谜底的话朝我抛来时,我才意识到,在这里,Amanda是不被大家待见的存在。准确地说,我和Amanda的热络,让大家也渐渐与我保持了距离。
在听到有关Amanda的那些往事和八卦时,我忽然觉得有点庆幸,庆幸自己及时在羊群中发现了失群的那一只,从而让自己与其他同类保持了安全的距离。但当我吃完饭看到Amanda趴在桌子上的背影时,又感到了一丝悲伤,因为在我看到那只失群的同类时,下意识地选择了拉开与对方的距离,从而让自己不掉队,保证安全。
后来某一次下楼去便利店买咖啡的间隙,我看到Amanda一个人坐在窗户前啃着饭团。
我问她:“今天没有减肥啊?”
她摇摇头。
我又问她:“那你怎么不跟大家一起去餐厅吃啊?”
她沉默几秒,不缓不慢地告诉我:“啊,我嫌餐厅的菜太油了,不好吃。”
004
“你要小心啊,不要让她觉得你是个软柿子,这样你就遭殃了。”
某位同事的善意提醒,让我逐渐对Amanda心生防备。那些有关她的不好的历史往往都是听过就罢,直到某天,老板忽然找到我,说是希望将我和Amanda的工作内容进行调换。也恰好是因为这件事,我才听说她一直在散布“我特别想做她负责的工作内容”的信息。
因为老板的喜爱,加上她丰富的“表达能力”,老板很快有了决策。也是因为这件事,让我对她残存的最后一丝好感彻底瓦解。
我开始像羊群中的其他同类一样,与她保持遥远的距离,但表面上仍旧维系着平静。不知道从哪一刻开始,当我和同事们吃完饭回来,看到她落寞的身影时,内心已经不再有任何波澜。
甚至,我还会加入一些茶余饭后的议论之中,得知原来Amanda口中非凡的工作经历——差点要升任经理,不过都是她的谎言,实际上她是被前公司辞退的。具体原因无人知晓,但大家似乎都不约而同地理解为“她的伪装被识破,自然也无法再继续待下去”。
几个曾经被她“挪用”过工作成果的同事说,Amanda的工资是同等级别中最高的。当一个人的能力和薪资不成正比时,自然会受到他人的不解和质疑。
但这种“不成正比”之所以成立,正是因为“老板的认可”。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当我得知老板对于Amanda提出离职却没有任何挽留时,内心无比惊讶。
“你走后的几个项目,策划案很漂亮,但落地的效果很尴尬,老板也有所察觉。而这时候恰好有另一个同事的策划和执行做得很漂亮,所以对比很明显。”
同事给我的这番回复,才让我彻底明白Amanda离开的原因。
“老板其实很清楚大家对于Amanda的看法,只不过他一直在给Amanda机会。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机会你都没有抓住,就算你再会粉饰再巧舌如簧,最终是要被放弃的。”
不知道为什么,当我知道这个原因后,内心没有任何其他的情绪,反倒像一个旁观者一样,只剩下平静。
或许,离开的Amanda,就像一面镜子,某种程度上,我也在试图通过这面镜子照见自己。
005
胜券在握的Amanda离职后,最终并没有收到那家公司的入职通知。
因为在决定录用新员工之前,公司会对员工进行适当的背景调查,而做背景调查的那位同事,恰好就是Amanda离职前的那家公司里的某位同事的朋友。
Amanda的新简历迅速在前同事之间传阅开来,大家纷纷惊叹于Amanda的表达能力和总结能力,原本属于其他人的项目成果,在这份漂亮的简历里,都变成了Amanda一人的功劳。
这其中也包括我的。
当看到自己竭尽全力在做的两个项目,变成了“由Amanda一人策划监制”时,我在手机屏幕前禁不住笑了一声。
那个瞬间,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因为什么而发笑。是因为Amanda这个人,还是因为这种荒唐的事竟然也会发生在我的生活里呢?
这份简历背后藏匿的真相,最终让那封决定发出的入职通知被收了回去。Amanda怎么也搞不清楚这其中的原因,因为在她看来,那位人事朋友说的“组织架构临时调整,这个岗位被拿掉了”不过是一个用来粉饰真相的理由。
想到这里,内心忽然间涌出一些感叹。
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是被谎言包裹着的。当撕开谎言的包装,发现真相时,人生的本质会像刮刮乐纸片上被隐藏的秘密,灰色粉末被刮走飘散后,最终浮出。
那些卓越又令人赞叹的过往和历史,如若没有真实的地基,即便是一场温润的细雨,或是轻柔的微风,也足够将其震荡得支离破碎。
那份简历,我悄悄地下载了,保存在我的电脑里。尽管我没有再去打开它,却也没有想过删除它。或许也正像那位短暂在我的记忆中停留过的Amanda一样,成为我职业生涯甚至是我人生的一面镜子。
透过这面镜子,我希望自己看到的是一个踏实认真、真正用努力和勤勉去赢得青睐和掌声的灵魂。
人生里那些弥足珍贵的瞬间
001
那天下班,路过家门口的公交车车站时,看到一位女士气喘吁吁地跑了一路,在她停下来双手叉腰大喘气的时候,一位从公交车上下来穿着校服的小姑娘,大喊了一声“老妈”,那位女士听到后立刻直起身子。
我看见她张开双臂,对着小姑娘回应了一声:“宝贝,对不起啊,妈妈减肥课下课晚了。”
我能感觉到她是真的很累,可接着,我看见了这个秋天最令人感到幸福的时刻。
那位扎着马尾的小姑娘也张开双臂,带着比黄昏还要美好的微笑,朝着不远处同样张开怀抱的妈妈跑去。她们在匆忙的人流中拥抱在了一起,然后瞬间迸发出了足以抵挡所有秋季寒冷的温暖。
我刚刚给爸妈打完电话,讨论过年出去旅行的行程安排。不知道为什么,挂断电话后偶遇的这一幕,平凡却充满力量,仿佛亲手触碰到了相隔千里的爱与温柔。我偷偷停下来,又看了她们几秒。
看着那对母女笑,我也跟着笑。
刚刚送走炎热,还未迎来刺骨的寒冷。秋天的一切仿佛都卡在刚刚好的节点,我穿着不算单薄也不算厚重的外套,每天与很多陌生而有趣的灵魂擦肩而过。
002
可能是一个人在外面生活的缘故,我总是独行,偏爱留意一个人行进时周遭的人或事。
依旧是某个周末,坐地铁回家时,站在前面的一对小情侣不知道为了什么吵得不可开交。因为同路,我就一路看女孩埋怨男孩,男孩哄女孩;女孩甩开男孩,男孩干脆大步向前。
是所有恋爱中的人都会有的经历吧,所以没什么值得稀奇的。
后来在一个十字路口,我和这对小情侣走散,但没想到,我从便利店买完沙拉,出门竟然又看到了他俩。不同的是,两个人已经和好了,女孩挽着男孩的手,男孩抬手揉了揉女孩的头。
我的头顶缓慢地冒出三个问号——这和好得也太快了吧?
彼时刚入夏季,我还没有恋爱,看着他们由争吵转瞬和好,心里觉得这真的是属于夏天最美好的时刻。
没什么特别的理由,细微、琐碎,但回忆起来,是带着幸福气味的每一秒。
003
春天的事情,我已经记不大清了,大概是去年冬天回国,开始重新适应回国后的生活节奏,之后参加校招,找到工作,正式步入职场。
一切都好快,转眼间距离离开都柏林的那个秋末,已经过去了一年的时间。
这一年里,我总在不停地温习功课,和解数学方程式不同的是,我很难在繁复运算后得到准确的答案,只是在反复习得一种感悟,那就是我在不知不觉的时间流逝中,完成了人生角色的转变。
中秋节时,我加班没有休息,要去上海郊区拍摄新品的电视广告影片。那天晚上收工的时候,已经是凌晨一点了,我告别了导演、制片、广告公司一行人,打车跨越大半个上海回家。透过车窗,我看到月亮悬在空中,特别明亮,特别圆。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无比热爱现在从事的工作,因为每一次的付出都是新鲜的尝试,都会获得一些前所未有的经验。
同时,又遇到了不错的对象,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一切都很好。
在回家的路上,我觉得回国后的这一年,是很欢喜的一年。而那些我曾认为的障碍和荆棘,也都跨过来了。
004
现在再去回忆那些瞬间,才逐渐明白很多事。
其实啊,我们人生中存在的某个瞬间,让我们满足于当下,那就足够了。在那个当下,我们感知到幸福,无论是来自自己,还是陌生人。在那个时候,我们感到充实,不去想未来安危或事事汹涌。
长大意味着要不停奔跑,或许不像风的速度那么快,但停下来是一件很奢侈的事。也因此,才会愈发觉得那些“瞬间”弥足珍贵,它能够让体察过万千纷繁情绪后的我们,仍能沉寂下来,停留在那个当下,去感恩,去感受。
现在回忆起在都柏林念书的那一年,奢侈而珍贵,因为那些岁月就是被这些我所谓的“弥足珍贵”的瞬间堆砌而成的。
到现在为止,我都无法找到任何一段岁月,能够代替欧洲那一年于我人生中的意义和价值。它带着一些启蒙色彩,也让我学会告别。
写下这些文字时的我,已经完全适应了从学生到职场工作者的转变,我在努力和岁月抗争,不希望成熟与成长消磨掉我内心的那些火热与浪漫。
或许没有了太多自由的时间去流浪与游历,但在两点一线的生活中,在高楼大厦的格子间里,在漂泊不定的出租房里,依旧希望自己可以永远怀揣着希望和勇气,去拥抱更广阔的世界。
回国满一年的日子,对于我而言是充满仪式感的一天。或许不少同龄人已经在人生路上超越了我很多,但在欧洲留学一年,加上回国一年的经历,我已经有了新的人生领悟。
速度很重要,但也没那么重要。更值得在乎的是,你我始终在不断缩短与终点之间的距离。
赚钱对年轻人到底意味着什么
001
记忆很深刻的一件事情。
当时读大一,跟我妈聊天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就聊到了钱的话题上,我跟她说自己要在大学期间赚二十万块钱。
我妈当即说你就吹吧,她问我做什么能赚二十万?
“我写作啊,发表文章啊,写书啊。”
我妈鼓励了我几句,说她等着那天,然后就去厨房做饭了。我能体会到,那时她嘴上的鼓励,也真的仅仅是一句鼓励的话。我想她不是不愿意相信,而是没把这件事的可能性放在心上。
好像就是因为这件事情,我还义愤填膺地写了篇文章,发在我的微信公众号上,立下誓言,我一定要在大学四年内赚二十万。
一转眼,到了快要毕业的时刻。
是怎么想起还有二十万这件事的呢?某天跟我妈通电话,她问我有没有钱花,需不需要给我打点钱。
我说,不用,我穷得只剩下钱了。
她在电话那头咯咯地笑,然后“趁火打劫”,说那你帮我把我看上了的包包买了好不好。
她总是这样,每次故意等着我把牛吹完,再给我挖个坑。
这样的对话场景,重复很多次了,虽然知道我妈是在故意开玩笑,我也并未给她买过几个包,但我明显察觉到,她的言语中不再是当初的不以为然,而是多了些欣慰和骄傲。
002
小时候,每次我犯浑,爸妈就会说,我们养你到十八岁就不管了,也不给你钱花,让你自生自灭去。每次他们这么说的时候,理论一套一套的,说美国家长都是这样的。
前几天看了一部美剧Girls,第一季的开头,父母就决定不再支持自己的女儿,断掉一切物质上的帮助,让她一个人在纽约靠自己的力量生活下去。
女主角是一个作家,她的母亲说,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能让她写出更好的作品。
好像的确是这样,人在没钱的时候,往往更能感受到生活的酸甜苦辣,这不仅对于创作者,对于每一个处于成长期的年轻人,都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事实是,十八岁那年,我的父母并没有断掉对我的物质供应,他们仍旧每个月按时给我打来生活费。
直到有一天,我决定主动跟他们提出,我不想再要他们的钱了。
这个决定,意味着从那一刻开始,我须要经济独立,须要一个人来承担自己的生活。
现在回过头看,发现自己经济独立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了。
在一个人努力赚钱、努力生活的这些日子里,我再没有像从前那样的纠结——不知道该如何在电话里委婉暗示爸妈我没有生活费了,也再没有因为看中某样东西而犹豫要不要买,到头来却发现自己账户里的余额不够。
其实这并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身边有很多同龄人,甚至比我更早一步实现了财务自由,靠着自己的努力也过得很好。
之所以想要分享,是因为,这四年中我的金钱观念和对资金的支配方式的改变,对我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我想,无论对谁,这件事情都是有价值的。
003
我赚到的人生第一桶金是六千多块。
当时读高三,参加完新概念作文大赛,有很多出版商过来找我约稿,说他们要组稿出版文集,需求量巨大。而我的电脑里,存储着之前各种练习的、发表的或是写了一半的稿子,于是就把这些稿子修修补补,交付出版方。
忘记了具体有多少字,只记得半年后的某一天,这些文字就变成了躺在我银行账户里的六千多块钱。
虽然在这之前,在杂志上发表过不少的文章,也零零散散收到一些稿费,但是通过自己的能力获得报酬的真切感觉,都不如这次来得强烈。
也是那一次,我发现,原来通过写作,真的可以赚来一笔在当时对于自己而言数额不小的钱。
那会儿我还没有自己的银行卡,就用我妈的身份证办了一张银行卡,把写作赚来的零零碎碎的钱,全部存进这张卡里。
文章被转载收到的几十块钱稿费,发表文章收到的几百块钱稿费,一点点都在那张卡里积攒着。
那时候视这笔钱如同珍宝,舍不得花,觉得这笔钱比世界上任何东西都珍贵,因为记录了自己琐碎的努力。
后来,家里出了点事情,我妈就把账户里的钱都取出来了,她说将来有一天会还给我。
再后来,我问她什么时候把那些钱还给我,我妈说我养你那么大,你欠我的你还得过来吗?
现在想想,真的挺幼稚的,不过仍旧是开心的,因为觉得自己有点用处了,能帮到她了,哪怕是一点点也好。
第一桶金对于我的意义,倒不是我用这笔钱买了什么东西,实现了自己的什么愿望,而是因为这笔钱,让我看到了一种希望与可能性。
当你热爱的事业、你的兴趣爱好能给你带来一些物质上的帮助时,你会更庆幸,这不仅是上天的恩赐,而且还是激励着你、督促着你去将这份得来不易的热爱坚持下去的动力。
004
通过纸媒发表文章的那几年,赚钱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时候稿子未能通过审核,会觉得特别失落。而有时候,一个月写了好几万字,最后只有一篇被选中发表出来,稿费也只有数百元而已。
但幸好没有放弃,心中明确知道一件事,写作于我而言,原本就是兴趣爱好,所以并不会在意能给我带来多少物质上的帮助,也就愿意花足够多的时间去创作,并且总结经验。
之后,又参加了一些比赛,与刚开始相比,又有那么一些人认识了我。再接着,又有了出版长篇小说的计划,于是一直努力。事实证明,努力的人是不会被辜负的,出版第一本小说的时候,虽然辗转,也有不顺,但最终还是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
当你拥有了一部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时,你会体会到父母的那种心境,因为你会将作品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珍视,去爱惜。
出第一本书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能够得到这个机会真的非常幸运,签出版合同是在十七岁,作品正式出版上市是在十八岁。
虽然扣完税之后,最终到手只有一万块多一点,但别提有多高兴了。我把这个消息分享给爸妈,我爸特别高兴,一下子买了一百多本书。
我用那笔钱给父母买了礼物,余下的存了起来。虽然后来赚到了比这更多的钱,但还是这一次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因为在我的定义中,这应该算是我的第二桶金吧,虽然数额不多,却是我对自身进步的认可。
之后,随着对出版行业的进一步了解,我发现原来当初自己赚的这笔钱和为之付出的努力程度并不成正比,换句话说,只是赚了一个辛苦费,但仍旧不后悔,它开启了我对于自己能力的另一种认知,在一定程度上让我拥有了成就感。
005
后来,又陆续出了一些书,有的卖掉了影视版权、有声版权,还参加过一些活动和通告,再接着就是开始做自媒体了。这几年,也陆续赚了一些钱。
记得有次收到报酬时,我特别高兴,立刻给我爸买了块名牌表,给我妈买了个名牌包。
当看到他们喜悦的表情时,刹那间觉得自己之前付出的努力都值了。
临近大学毕业的时候,我查看了一下账户里的余额,包括理财的收益,才发现自己赚的钱,已经远远超过了当时希望达到的目标。虽然这些钱远不如一个富二代每个月的零花钱多,但我想,伸手要来的和自己亲手赚来的,是两个概念。
年少不懂事的时候,我曾羡慕过他们的生活,甚至偶尔抱怨过自己的原生家庭。但是后来几年,我发现自己认识的不少同龄人,都靠着自己的努力过得风生水起,甚至有人出身平平却拿到了百万年薪。
之前上校选课“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老师邀请了一位同学在课堂上做分享。分享人是一位来自外文学院的女同学,她从大一开始做家教,了解厦门的家教市场,大三的时候成立了自己的家教工作室,而到了大四,她已经创立了一家公司。
可能很多人觉得,学习与工作无法兼顾,但她做到了,大学四年里,她拿了三次国家奖学金,绩点排名是年级的前三。在分享中,她很坦然地说了自己的出身,她来自广西的某个村子,上大学的学费都是村子里的乡亲邻居一点一点凑出来的。
这样的故事,其实并不少见,甚至有时候,主角可能就是我们自己。
这些年,越长大越明白一件事,那就是,这个世界不会嘲笑贫穷的人,只会嘲笑那些贫穷却不努力的人。赚钱多与少是可以改变的,但能靠着自己的信念与决心,去证明自己的能力,是少有人能做到的事。
006
曾经有个读者跟我聊天,她说自己很想出国,可是家里没有钱,提供不了出国深造的费用。
听到过很多次这样的话,但每次听到,心里还是会有些难过。
我想,或许还是自己足够幸运吧。起码当我提出想要出国读书时,父母还能在经济上给予支持。虽然他们说可以供我继续读书,但我还是拒绝了他们的好意。
我总觉得,二十多岁了,还在管父母要钱是件特别丢脸的事。
朋友说,这个年纪就是应该为自己的人生做投资的时候,当你有资格为自己下一个赌注的时候,理应用勇气笃定地放下筹码。
大学四年我确实通过赚钱为自己带来了安全感和成就感,但我想,长久地沉浸其中,只会让斗志一点点被消磨。也很庆幸,能够靠着自己的能力出国读书。
钱没了可以再赚,但人生每一次的转折点,只能选一个方向下注。
更重要的是,每一次付出与得到的过程,实际上都给了我们人生一次又一次的机会,是它允许我们更努力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
先努力,后看回报
001
来爱尔兰快一个星期了,每次听房东阿姨跟我讲,这边水果、乳制品、肉类特别便宜的时候,我都有点不知该说什么好。
在我看来,这些东西一旦折合成人民币,都不便宜。跟房东阿姨聊天的时候,我说如果在这里工作,以当地的收入水平来看,确实不贵,可拿着人民币来消费,看着超市里、商场里贴着价钱的标签时,还是免不了心悸。
其实我也没有穷到什么都买不起的地步,只是出门在外,总想着能省一点是一点,如果以极低的生活成本还能活得舒舒服服,那也是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了。
在国内花钱向来大手大脚的我,一迈出国门,竟然变得如此勤俭持家:能在家做饭就在家做饭,仔细算了算买食材花的钱,真的比在外面吃现成的便宜不少;尽量不去买那些乱七八糟的零食,有一天在阿尔迪超市买了一个咖啡蛋糕,回来尝了几口发现特别难吃,可把我心疼坏了;看见好看的衣服、裤子、鞋子,会默默驻足细品,然后告诉自己,虽然衣服好看,可穿到我这样的人身上,就不好看了,这么一想就走出商店了。
说到花销,不得不又抱怨都柏林的房价了。我的学校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学院位于市中心,为了方便通勤,我在市中心租了一个小单间,房租加上各种乱七八糟的费用,一个月的生活费将近五千块。因此,我宅得更加理直气壮、心安理得了。
怎么说呢,在国外打拼的中国人几乎没有不拼的。就拿我寄住的这一家人来说吧,房东一家三口每天都在很努力地工作,有时候还兼着一份其他工作。另一个房间租住的马来西亚小姑娘,半工半读,每天一下课就要赶去餐馆工作。我在准备申请材料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在这里读本科的男孩,家境非常不错,直白地说,就算一个人租一个大房子也毫不心疼,但人家跟我一样住着一个小小的单人间,周末一有时间就去打工赚点生活费。
可能是我之前的认知有误,尤其是看到一个家境不错仍在努力讨生活的人时,难免会感慨:比你有钱的人都那么努力,自己凭什么不努力一点?
002
生活的不易在迈出国门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不仅仅是体现在花钱这件小事上,更多的是我开始有意无意地考量,自己这个决定正确与否,它的价值在哪里。
在网上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帖子,发帖的人问:大概多久可以把留学花的钱赚回来?
评论区各种声音都有:厉害的人用着“我特厉害”的语气说只用了一年就赚了多少多少英镑,轻轻松松就把留学的钱给赚了回来;也有很悲观的声音,说回国工作了十几年了,依旧连留学时二分之一的花费都没赚回来。
但其中有一个评论,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他说,如果你出国,整天想着的是如何在短期内赚回这笔钱,那干脆就别出国,因为出国留学真正花的不是精打细算后的几十万块钱,而是消逝掉的几年光阴。出国培养的是你独立生活的能力,拓展的是你全新的眼界和更宽阔的视野,这些东西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最最值钱。
我为什么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呢?因为我时常也会陷入这样的困扰,思考我投入和付出的东西,该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收回它的价值,而当我看到这番言论的时候,醍醐灌顶。
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其实我们一生中很多的付出,都是无法在短期内就可以获得收益的。
你爱上了一个人,千方百计地对他好,但你想不到,或许会有一天,这个你投入了无数爱与热情的人,会移情别恋,会头也不回地离开你。
你努力减肥,每天跑跑跑、跳跳跳,控制饮食,晚上饿到不行也忍住不吃,可努力了好几个星期,体重秤上的数字还是平稳。
不求回报地努力跟付出是不现实的,没有几个人可以做到。幸运的是,世界其实在偷偷爱着你,它帮你的时候无声无息,你看不到听不见。
你爱上的那个人,让你体会到了爱一个人的幸福与美妙,你的生活有了新的焦点和支柱,你开始学着努力变好,心想只有这般才能站在他身旁。
你忍着饥饿的那无数个黑夜,其实恰好是在发生质变前的点点量变,减肥总有平台期和瓶颈期,那些体重没有下降的日子,恰好是你的身体在逐渐做好准备的阶段。
真的,很多努力和付出,短期是无法收获成果的,更有甚者,一辈子也看不到些许的星火。那么,得不到快速的回报,就意味着不去尝试,不去全力以赴了吗?
不是的,你所有经历过的、看过的世界,都会像拼图一样,一块一块地、一片一片地把你心中的、脑中的版图扩展到更辽阔的地域。
003
现在的我,很少再去考虑出国留学到底是不是一次保值的人生投资。我能勇敢地踏出那一步,可以操着不流利的口语跟保安大叔聊十几分钟的天,在这些时刻,我都会觉得这个选择是有意义的。
渴望快速回报,就像吃一杯速食泡面,既不会浪费过多的时间,又显得自己足够精明睿智。这是我们年轻人常常会犯的一个错误,不过这种错误很难避免。
因为这个年纪的我们,太过于害怕失去。本就一无所有,又何惧失去呢?可越是一无所有,就越害怕输得精光,因为我们能抓住的东西,真的不多啊,包括有限的金钱,有限的时间,还有看不清的未来,和短暂愉悦的感情。
只是当我们明确了、笃定了“不是一切都能有回报”的观点后,对有些如手中沙粒般的事情,便也能看开了。
金钱跟时间非常重要,但要想活得一往无前,金钱和时间却不是那个可以完全一手遮天的选项。
这个世界善于用上岸的强者作为强心剂鼓励你奋进与努力,但一跃跳过龙门的毕竟是少数,慢慢来,一步一步地走,才是最稳妥最安全的方式。
那些上天欠你的,会在将来某个时间节点统统还给你。等到那个时候,再回头看看,那个曾经站在朝阳里的少年,穿戴着最便宜的行头,浑身却充满了最昂贵的勇气与信念。
人生第一次,还请加油
001
二十二岁之前,我的人生都是在父母的保护下度过的。未踏入社会,也从不觉得找工作是件难事。
研究生毕业后,回国参加秋季校园招聘时,我遇见一家独角兽公司,过五关斩六将进入了最终的面试环节,面试官是部门的最高领导,在面试的最后时刻,她对我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觉得你是个优秀的人,你的简历也很优秀,但我在你身上看不到刚毕业的学生该有的那种热情,所以很抱歉,我觉得你不适合我们部门的任何一个角色。”
话音刚落,我的大脑停顿了两秒,慌张起身,屁股刚抬起来,在面试官面前摔了个人仰马翻。走出公司的那一刻,我还故作镇定,但关上车门的那一瞬间,眼睛就湿了。
我不允许眼泪以成滴的形式出现,它最多只能在眼眶里转几秒。那一天,上海下起了雨,我穿越大半个城市回家。在路上,我无心看高楼林立,满脑子都是那最后一句宣判式的评语。
其实她说得也没错,我的确有些丧失了热情,但也不奇怪,从九月回国参加秋招开始,最拼的时候,我一周赶了七家公司的面试。带着许多盲目但想要体验的目的,适合我的,不适合我的,听说过的,没听说过的,全都参加。那时候每天最期待的不是睡到自然醒,而是刷新邮箱,得到成功进入下一轮面试的通知。手机也不离手,生怕错过公司打来的面试电话。
那时候我在一家公司实习,一边工作一边赶秋招让我身心俱疲,到最后甚至有些麻木了,觉得自己是个特别没用的人。
这家公司的面试经历,算是给我上了人生中关于求职的第一堂课。它让从小到大都保持那股“骄傲劲”的我第一次被大大地泼了冷水。
现在回想起这宝贵的“第一次”经历,当初在面试官前狼狈离开的我,怎么也不会想到今天,我告别了“第一次”的紧张与惶恐,开始了新的人生旅程。
002
现在回忆起来从去国外念书,到回国参加招聘进入职场,好像只用了一年的时光,却感觉一下子过了好多年。在这一年里,迎来了有生以来许多个“第一次”,也告别了许多个“最后一次”。
比如,我人生中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失恋,犹如我在尼亚加拉瀑布的那个夜晚看到的烟火一般盛大,我买了许多啤酒,跟我恰好迎来新恋情的室友狂欢。我们在深夜里尖叫、大笑,吃过期的早餐麦片,引来邻居敲门说是要报警。那时候,我俩都喝醉了,脸通红。室友说我是她见过的最傻的人,明明对方不喜欢我,却还是飞蛾扑火。
虽然恋情以失败告终,但我体会到了“喜欢”这件事带给我的力量。因为喜欢上一个人,生活有了不一样的色彩,学着去付出,去关怀对方。这些来自情感和内心的力量,是在过往人生中所欠缺的,甚至包括如何和别人近距离相处,接纳别人的爱。
在欧洲的那一年,也是我人生中最后的校园时光。我在硕士生涯的最后时刻,终于适应了异国他乡的日子,图书馆、教室、毕业论文、小组讨论,是我生活的大部分。每个月会定期去别的国家旅行,在很多个景色前内心澎湃。大约也是这大半年的时光,给了我无数空间去思考人生的意义。
我渴望自由,渴望拥有一个懒散但清醒的灵魂。我渴望被爱,希望有人主动靠近我,去点燃我内心里一直被压抑的火焰。我自知内心的改变,曾经有过对这种改变浅浅的不安,但现在我似乎找到了这种改变的意义,它让我内心变得柔软。
也大概是这段自我“逃避”的时光,我开始真正学着放松自己,只是单纯地去享受纯净的生活。在这段时光里,几乎没怎么写作,像人间蒸发似的消失在许多一直关注我的人的视线里,这也直接导致我重新写作后,发现大家仿佛和我走散了多年似的。
我收到过无数评论和私信,说认识我的时候是中学,现在已经大学毕业了,抑或读到我第一本书的时候刚结束高考,而如今已经毕业工作一年了。我一时间感慨时间的仓促,但也欣慰大家与我一样,都在飞快地成长。有一些人淡淡地离开,我想这是好事,我们都在长大,会逐渐与曾经热衷的事物产生隔阂,我很高兴,与我有关的片刻痕迹可以短暂存活在共属于你我的记忆里。
去年秋天的末尾,我离开都柏林回国,漫长旅行的最后一站是曼哈顿,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在原定日期登岛去看自由女神像,当晚得到消息,岛上的游客因为某种有毒气体意外泄漏被紧急疏散。我和同伴觉得这是上天的保佑,索性改了行程,坐船远观自由女神像。那时候,临近回国,不舍的情绪在酝酿着,在某个去酒吧的夜晚膨胀爆炸。我不知道回国的这个决定正确与否,脑袋里仿佛有两个小人在争辩。
回国后的那一周,我开始后悔,心里想着,要是留在都柏林努力找工作,肯定会找到的。何必要挤破头去北上广呢?这些不安,我没有跟任何人讲,而是把它搁置在那里,在很多个失眠的夜晚里问自己的内心,我究竟想要什么,我满意的未来应该是什么样的?我的梦想呢?有时候想着想着就睡着了,到现在也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后来,我逐渐明白,在现在的年纪去思考出一个明确到细节的未来总是艰难的,我能做到的就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说到梦想,还是与十七岁那年想的一样,我希望有朝一日能站到台前,我希望我创作的东西可以真正被大家看到。
这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面临如此重要的“抉择”,它和高考结束后填报哪所大学的志愿不同。在这个转折点的档口,我再也没有分数作为依据,也仿佛一下子失去了力量,陷入纠结与无助之中。后来也越发明白,从此以往,我的人生中会有更多类似的时刻等待自己去选择。
遗憾的是,学生时代的最后一次毕业典礼我没有参加,因为那时候我正在一边实习一边参加秋招。我在实习公司参与的最后一个项目是新年电视广告影片的拍摄,离开的时候,项目进行了一半,后来在新公司看到那个视频,心里还是感慨万千。那段时光的不容易和焦虑成为某种刻骨铭心的记忆符号,永远深植我的脑海里。从前心高气傲的我,要学着坐在那里被人审视,被问到最多的问题是,为什么不继续写书?为什么要到职场上来受苦?这个问题也难倒了我,我开玩笑说,是为了深入实地体验,为之后写职场斗争的文章积累素材。而真实情况并不是这样,我觉得我需要一步一步地努力,去经历各式各样的人生场景。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逐渐明晰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也才能更靠近我的梦想。
003
不过幸运的是,我人生的每个重要节点似乎都能得到一些幸运的眷顾,所以我越发明白怀着感恩之情的重要性。
感恩过去成就了自己,也感恩自己还在奔跑。
现在的状态也还算不错,在一家自己很喜欢的公司工作,写作也还在继续,很努力地在学习职场里的东西,心里也酝酿着一些新的计划。关于身边的人,无论是父母还是朋友,都想要更用心地去陪伴和珍惜。
写到这里,忽然很感激自己在这么多个“第一次”面前,都没有停下脚步。
有人说人生就是不断地打怪兽升级,于我而言,人生更像是不断地去探索,途经无数次的“第一次”,再将这些“第一次”转化为内心的力量,带着它们去领略更广阔的平原和更陡峭的山峰。
所以,在看到云雾背后的壮丽风景前,就让我们携带着对“第一次”的向往和无畏的勇士精神,继续奔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