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情商说话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反复斟酌了一晚上的自我介绍,自己感觉已经说得很好了,但听众们却没什么反应。”

“在婚礼上,几乎没有人听我的致辞。”

“在面试中,我把准备好的内容都说了出来,但总觉得对方没有认真听。”

“为什么女朋友最近在听我说话时,总是一脸无聊呢?”

大家是否有过类似的烦恼?

我想告诉各位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基本上,人都不会认真听别人讲话。

迄今为止,我在学校里教过很多学生;也在校外做过讲师,教过很多社会人士;作为语言学家和语音学家,我也一直在观察人们是如何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最终,我得出了上述这个十分露骨的结论。

老师经常会要求学生:“我说的每一句话,你们都应该好好听着!”“你们身为学生,当然要听我的话!”可学生们想的却是:“我才不想听老师说话呢!又无聊又烦人!”

想必大家都能理解这种心情吧?

上课走神,眼望窗外;偷偷给其他同学传纸条;和同桌窃窃私语;给书中的人物插图画上胡子和伤口……每个人在学生时代肯定都做过这些事。所以老师们才会常常怒吼着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话:“头转过来看着我!”“你在好好听课吗!”等等。

每当这时,学生们便会安静下来,面向黑板,开始假装听课。

但是,学生们真的在听课吗?老师们说的这些话他们真的听进去了吗?

这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学生们表面上装作一副正在听课的样子,心里想的却是:“啊,今天是《周刊少年JUMP》的发售日!”“今天晚上有足球赛转播!”之类的事情。

你曾经是不是也干过这样的事情呢?

而我所追求的,并不是这种表面功夫。因为我也拿那些装作自己在听课的学生没办法。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将自己想要表达的事情,真真切切地传达给对方。

为此,我进行了许多次尝试与摸索。

首先,我所注意到的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着一条鲜明的“分界线”。

教师通常把自己定位为“说话者”,而学生则认为自己是被迫的“听话者”。这样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就存在着一条“分界线”,清楚地把“我这边”和“他那边”分隔开来。

这条线也像是一堵坚固的墙,被其分隔开的两侧则变成了完全对立的存在。

其实教师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理应能明白学生的种种心情。但却因为这条分界线的存在,教师和学生变成了无法互相理解的对立关系。

其次,我还意识到了另外一件事情。

在我执教的大学的教师办公室里,有一位老师说:“我太难了,A同学在我课上态度非常不好。”,话音刚落,另一位老师也接着说:“A同学在我课上也是这个样子,他就是个问题学生。”可这位A同学,在我的课上却非常听话。

于是我意识到:我们并不能简单地判定一个人是“听话”还是“不听话”。

即便是同一个人,也会有时专心听别人讲话,有时根本不听。而且,一个人“听话”或是“不听话”,取决于说话者是谁。

在意识到这些事后,为了让别人愿意听我说话,我不惧失败,进行过许多次尝试。

庆幸的是,身为教师,我有很多机会可以尝试。我注意到:即使是同一个学生,在我课上每天表现出的态度也会不一样。

每天在教室里,我都能看到各式各样的表情。有看起来昏昏欲睡的,有看起来坐立不安的,有一直盯着钟表看的,也有看起来一脸不高兴的,当然也有全神贯注听我讲课的学生。(笑)

那么,我要怎么做才能让这些脸色阴晴不定的“听众们”愿意听我说话呢?

在不断进行尝试摸索后,我终于成功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并且,我在实际生活中的不同场合都对这个答案做过测试。时至今日,我也仍在不断地对这个技巧进行训练。

现在,不论听众是男女老少,我的演讲和讲座都能在和缓的氛围下顺利进行。我想表达的事情也都能如愿传达给听众。在我想逗大家笑时,听众们也会欢声雷动。(当然也冷场过许多次……)也经常会有参加过我的讲座的人跟我说:“听您的演讲,时间过得特别快!”

在经历过这些尝试摸索后,我最终研究出了“让别人愿意听我说话的诀窍”,并且首次将其以书籍的形式公开。

这些诀窍是我作为教师,从日常教学活动中测试总结出来的。

除此之外,我还是一名语言学家。我所介绍的诀窍,正是诞生在这种双重背景下。

它们适用于所有需要讲话的场合。

只要你掌握了这些诀窍,不论听众是谁,你都能完美应对。

虽然我用了“诀窍”这个词,但并不意味着它是动动嘴便能掌握的技巧。

如果想让别人愿意听我们说话,大前提是我们必须对听众怀有最基本的尊重。

你想让谁听你说话呢?

你的听众是学生?还是顾客、游客?抑或是你的上司、下属和同事?

即便我们不当众讲话,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面对自己的朋友和恋人,以及夫妻和亲子之间,都有很多需要沟通的事情。

不论对话双方是什么关系,不论对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在沟通中,最重要的就是做到尊重对方。

如果你想让对方听你说话,如果你想表达自己,那就不能缺少对“听众”的感谢和尊重。

总而言之,我衷心希望本书能够帮助大家改善日常的沟通与交流。

小川直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