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脉(华文全球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四书》及孟子

每个中国读书人都在掌握和熟记了《四书》中的内容后再去钻研《五经》。

按照古代读书人通常的学习顺序,《四书》中排第一位的是《论语》。这本书共分为二十个短小的部分,记述孔子对各类问题的见解,并且尽可能记录孔子的原话。《论语》向读者展现了孔子的方方面面,并且很有可能是在孔子去世百年内才汇集成册。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窥见孔子的思想。他在世的使命是教会他的学生和国人勇于担当,并且说出宇宙中的一个黄金准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大家都知道很多人曾以否定形式表达此种意义。实际上,这句话与基督教给我们并以肯定形式表达的相似内容即《马太福音》7:12中的“无论何时,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do to other people whatever you would like them to do to you.)。在意义上是有出入的,但这两句话的内在逻辑是一致的。

孔子的学生要他解释何为仁慈,他只简短回答,“仁者爱人”。当被问到如何看待老子提出的“以德报怨”时,孔子答道:“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一直强调美和真理的重要性,即“人而不信,不知其可也”。

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子曰:“丧,与其易也,宁戚。”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孔子无疑相信有一位永恒存在的看不见的神明,他称之为天,即“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与“不怨天”。儒学集大成者朱熹解释“天”即“理”,这已经被历代研究者接受。与此同时,孔子极力反对探究超自然,并且建议我们的责任是研究活着而不是死的事物。

孔子首推孝道,并且教导人天生应该正直坦诚,但后天环境可能让人变得虚伪狡诈。

《论语·乡党第十》记录了孔子日常生活的细节和一些习惯,足以引起不是出自礼乐之家的人对孔子的兴趣。最终,这些内容让更多中国人了解并喜欢孔子。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

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

君子不以绀饰,红紫不以为亵服。

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

,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不撤姜食。不多食。

食不语,寝不言。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席不正,不坐。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寝不尸,居不客。

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

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四书》中排第二位的是《孟子》。该书共计七篇,记录孟子的言行。从《孟子》中反映出孟子的天分及其后天的努力可以预见儒学日后的兴盛。孟子生于公元前372年,距离孔子逝世已经过去一百多年。孟子的成长离不开他寡居母亲的悉心栽培。事到如今,孟母三迁仍是中国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孟子少时,他家居于墓园附近。结果,孟子耳濡目染,学了些祭拜之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随后,孟母将家迁到集市附近。不久,孟子忘了丧葬之事,却学做买卖。孟母再次下定决心搬家。这次,她将家搬到学堂边。让孟母欣慰的是,孟子很快学着书生们鞠躬行礼,并且学会进退的礼节。

孟子

随后,孟子授业于孔子的孙子孔伋。在深入学习和理解了孔子的思想后,孟子在四十五岁左右时成为齐宣王的客卿,但后者没有施行孟子的思想。于是,孟子辞官,开始像孔子一样周游列国。在各国,孟子竭力游说诸侯接受他的仁政主张,但没有一个诸侯国让孟子长久驻留。后来,孟子拜访梁惠王并待到公元前319年梁惠王去世。接下来,孟子回到齐国,并且官复原职。公元前311年,在感到受制于行政职务后,孟子再次辞官,开始讲学及成就他声望的著书生涯。孟子生活的时代,诸侯国沉溺于你争我夺、征战吞并。在这个百家争鸣却刀光剑影的黄金时代,孟子提出并推行仁政,只能是一种徒劳。孟子的目标和孔子一样,但其主张稍逊于孔子。孟子主张从政治经济角度提升人民的福祉。因此,孟子被东汉学者赵岐尊为亚圣,“命世亚圣之大才者也”。如今,孟子“亚圣”的称号早已被普遍接受。孟子坚定地继承和推行孔子的主张,甚至被认为有力地抑制了杨朱和墨翟等学派的发展。

孔伋

孟子长于辩论,以下是从《孟子·告子章句上》中选取的例子,论辩的主题是大家熟知的人性: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

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告子曰:“生之谓性。”

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

告子曰:“然。”

孟子曰:“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

告子曰:“然。”

孟子曰:“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

告子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

孟子曰:“异于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于长人之长与?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

告子曰:“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

孟子曰:“耆秦人之炙,无以异于耆吾炙。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与?”


下面的例子是《孟子》中另一则十分有名的谈话,选自《孟子·离娄章句上·第十七节》,发生在孟子与当时一名诡辩家之间。后者试图将孟子绕进他的话题中: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

孟子曰:“礼也。”

淳于髡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孟子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淳于髡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孟子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孟子》一书充盈着对话,这点跟《论语》相同。下面的例子选自《孟子·离娄章句上》,表明了孟子政治方面的主张,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下面的例子是孟子如何贬低前面提到的杨朱和墨翟等学派:

在《孟子·滕文公章句下》中,孟子批评杨朱和墨翟等学派,“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在《孟子·尽心章句上》中,孟子批判杨朱似乎要将其“自私”惠及全天下,却不愿为天下舍弃一丝毫发,“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列子·杨朱》提到,“太古之人,知生之暂来,知死之暂往;故从心而动,不违自然所好;当身之娱,非所去也,故不为名所劝。从性而游,不逆万物所好,死后之名,非所取也,故不为刑所及。名誉先后,年命多少,非所量也”。

与杨朱相反,墨翟认为在“兼爱”的社会中,所有人类相互争夺带来的灾难都会消失,远古尧舜时代的喜乐和平又会出现。

《大学》一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字面意思是大的学问,是一本简短的政治经济教育著作。《大学》的作者不详,但有人认为是孔子所作,另有人认为是孔子的知名弟子曾参,即曾子所作。在《大学》首页有如下耳熟能详的文字: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四书》的最后一部《中庸》也是一本短小的著作。《中庸》曾是《礼记》第三十一篇。《中庸》译成外语有多种译名“中”意为“中间”,中国人将之定义为“不偏不倚,适中”; “庸”意为“道路”,中国人将之理解为“平庸,无变化”。——原注:法国汉学家儒莲将“中庸”译做“L'Invariable Milieu”,即“不变的道路”。英国汉学家理雅各将“中庸”译为“The Doctrine of the Mean”,即“均值原则”。《中庸》的作者是孔伋,孔子的孙子。他的成就在于扩大孔子倡导的人性和天道等基本原则的内涵。孔伋在《中庸》篇末适时颂扬了他的祖父孔子:


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