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寒及寒冷地区凹凸棒土饮用水净化技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严寒与寒冷地区水源水的特征与环境健康效应

一、严寒与寒冷地区界定

严寒与寒冷地区是一个综合概念,国内外学术界尚未明确定义,通常从季节温度、降雪到霜冻时间、纬度、植被等角度界定。基于水源水的温度在空间分布上与气温大体一致,本研究采用《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93)、《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26—2010)中气候区划的结果,其中,严寒地区的气候特征为累年最冷月平均温度≤-10℃或日平均温度≤5℃的天数≥145d,主要包括东北、内蒙古和新疆北部、西藏北部、青海等地区;寒冷地区的气候特征为最冷月平均温度0~10℃或日平均温度≤5℃的天数90~145d,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宁夏、陕西大部、辽宁南部、甘肃中东部、新疆南部、河南、安徽、江苏北部以及西藏南部等地区。

二、严寒与寒冷地区水源水特征

严寒与寒冷地区水源水受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类型、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水质呈现出低温低浊高色高氨氮的明显特征:

(1)冬季寒冷漫长,一般为4~6个月,自然气温低于0℃;江河水温0~1℃,浊度5~30NTU;水库底部水温2~4℃,浊度5~10NTU。

(2)寒地土壤多为黑土、黑钙土和草垫土(即广义黑土,其富含有机质),地表径流常穿梭于山区与丘陵地区,侵蚀程度高,易造成流域泥沙与面源污染;寒地水库及河流汇水区多分布在农牧业重点省份,特别是广大农村的生活垃圾、畜禽粪便、作物秸秆等固体废弃物,生活污水,化肥农药,以及水土流失等因素使寒地面源污染日趋严重,大量致色污染物腐殖酸与氨氮进入水体,其浓度高出一般水体3~6倍。

(3)面源污染冬季蓄积、春季释放;在冰封枯水期,河流流量明显减少,有机物降解速度缓慢、蓄积与迁移时间延长,同时冰层覆盖使有机物的光解能力明显降低,水体中溶解氧少,水生植物、低等的浮游生物尸体腐烂后不能及时降解,又形成新的腐殖酸,致使水体色度更加突出;冬季冰封水体底部缺氧形成还原环境,水体沉积物中的有机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被还原为氨氮,并释放至水中,使氨氮污染范围与强度不断增加。

三、严寒与寒冷地区水源水环境健康效应

(1)致色有机物腐殖酸的环境效应与健康效应:腐殖酸具有离子交换、螯合、吸附、凝聚、胶溶等功能,其含量过高时,则会影响水体的色度、气味、口感;腐殖酸易与水中常规金属离子发生络合而降低水体的矿化度,不利于对人体必要元素Ca、Mg、Mn等的吸附;腐殖酸易与液氯、漂白粉、次氯酸钠等消毒剂反应产生消毒副产物(DPBs),对人类健康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潜在危害性;腐殖酸干扰人体对无机元素的吸收与代谢平衡,是大骨节病、黑脚病、克山病的诱因。在工艺运行过程中,腐殖酸易吸附在胶体与悬浮物(黏土、细菌、病毒、藻类等)的表面,增强颗粒物的负电性、稳定性和分散性,增加混凝剂用量,而这种条件下形成的矾花密度小、强度低(蓬松、易碎),沉淀效果差,从而增加滤池反冲洗次数、反冲洗水的耗水量;溶解性腐殖质浓度较高时,沉淀泥渣易腐化且难以脱水,清水池与配水管网也易造成二次污染。

(2)氨氮的环境效应与健康效应:水体中通常以无机氮为主,包括氨氮(游离态NH3—N、铵盐态—N)与硝态氮,其中—N不稳定,易被还原为氨氮或氧化成硝酸盐氮,由环境中溶解氧确定。氨氮的危害表现如下:①氨氮进入水体后,容易成为生物的营养物质而诱发 “富营养化”[1,2],造成水生态系统的紊乱,危害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②NH3—N与之间存在化学平衡关系,随着温度与pH值的上升,平衡向NH3—N形式转移并以游离氮的形式存在,有刺激性气味,而且对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产生毒害作用。③氨氮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发生硝化反应生成亚硝酸盐与硝酸盐,易使人体内正常的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失去输送氧的能力,出现缺氧甚至窒息;亚硝酸盐及其衍生物亚硝胺对人体有强致癌作用,并能导致畸胎。④氨与氯气作用生成氯胺,影响氯化消毒处理的效果并增加水处理成本,氨也会与设备中的铜组分反应引起相关设备的腐蚀。

四、严寒与寒冷地区水源水净化影响因素

在饮用水净化处理中,寒地特有的低温低浊高色高氨氮水源水受以下因素影响较大:

(1)低温的影响:低温时水解反应速度降低,生成的CO2难以及时散出,导致水解不充分,使大量溶解气体吸附在絮体周围阻碍其沉降;低温时胶体Zeta电位高,胶体颗粒间排斥势能大,颗粒布朗运动动能比常温状态明显降低,黏滞系数增大,颗粒间碰撞机会减少,颗粒变得更加稳定且不易脱稳;低温时胶体溶剂化作用明显增强,颗粒周围水化膜相应增厚,此时颗粒表面黏附强度降低而不易凝聚,且水化膜内的水因黏度增大也会对颗粒间的结合强度产生影响,致使形成的颗粒密度小、强度低,絮体松散易破碎。

(2)低浊的影响:低温低浊水中微粒尺寸小且粒径分布均匀,具有动力稳定性与凝聚稳定性;浊度越低,水中微粒数目越少,粒子间碰撞机会就少,絮凝反应就越慢,形成的絮体细小,难以沉淀,且过滤时易穿透滤层;即便提高搅拌强度可增大颗粒碰撞几率,但水力剪切造成絮体减小的现象仍无法避免。

(3)高色的影响:致色天然有机物腐殖酸可吸附在胶体颗粒表面而形成有机保护膜,导致胶体表面电荷密度增加,阻碍胶体颗粒间进一步结合,从而对混凝效果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需增加混凝剂投量;此外,有机保护膜易导致颗粒间双电层或空间位阻排斥,使低温低浊水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物系,即便增加混凝剂投量,常规混凝沉淀技术对稳定低温低浊水的处理效果也不显著。

五、饮用水标准

2012年7月1日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规定色度(钴色度单位)<15度。

世界各国在水质标准中对氨氮的浓度有不同的规定,现以国际上三种较权威的水质标准为例:世界卫生组织(WHO)的《饮用水水质准则》要求饮用水的氨氮不大于0.5mg/L;欧盟(EC)的《饮用水水质指令》要求饮用水的氨氮不大于0.05mg/L,最高不得超过0.5mg/L;美国环保局(USEPA)的《美国饮用水水质标准》虽没有对氨氮提出直接要求,但要求氨氮的转化物硝酸盐氮浓度<1mg/L。我国建设部2005年6月施行的《城市供水水质标准》(CJ/T 206—2005)规定饮用水中氨氮浓度<0.5m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