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Qianyan
水土流失和土壤环境退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危害人类生存的头号生态问题,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资料,由于土壤侵蚀,世界每年丧失耕地500万~700万hm2。另据世界沙化会议的资料,全球土地受到沙化影响的面积有3800万km2,约2/3的国家和地区深受其害,涉及全球40%以上的人口。因此,保持水土、保护土地、防止水土流失,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在960万km2的国土面积中,70%为山丘所占据,由于复杂的自然因素和长期滥用自然资源,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目前,我国水土流失的总面积约为36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8%。水土流失导致的土地资源退化、洪水和干旱以及沙尘暴,成为中国的头号环境问题。因此,水土保持工作被我国政府列为基本国策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初步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符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水土流失防治路线。进入新时期,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改善生态环境,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维系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更加成为我国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近年来,在中央治水方针和部党组新的治水思路指导下,水土保持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但是,当前水土保持工作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广大群众的期待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1)水土流失防治任务依然艰巨。我国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众多的人口以及长期的开发利用,生态建设历史欠账多,全国仍有180多万km2的水土流失面积、3.6亿亩坡耕地和44万条侵蚀沟亟待治理,水土流失依然是制约山丘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因素。按照目前我国4万~5万km2/年的水土流失治理速度推算,初步治理现有水土流失面积至少需要50年时间,这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
(2)人为水土流失加剧的趋势依然严峻。我国生态环境基础脆弱,承载能力十分有限。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快速推进的形势下,新的人为水土流失仍将不断加剧。据统计,仅“十五”期间,开发活动扰动地表面积就达5.53万km2,弃土弃渣量92.1亿t。经济建设中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对水土保持监管能力和水平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据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专项行动统计,2003年以来全国共有2.7万多个生产建设项目未编报水土保持方案,还有2.6万个生产建设项目虽编报了水土保持方案但实际上没有很好落实,其中750个大中型生产建设项目存在较为严重的违规行为。特别是目前低等级公路建设、大规模的矿山开采、大量的群众采石、挖砂、取土、无序的山丘区林果业开发等生产建设活动,点多量大、破坏严重,监管难度很大,有法不依、知法犯法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3)水土流失投入不足的困境仍未改变。按照水土保持的传统组织模式,农民“两工”折算投入一般要占到水土保持总投入的80%以上。尽管国家持续加大水土流失防治投入,但是随着农村“两工”的取消,群众组织发动难度加大,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着严峻考验,有些地方的投入甚至出现严重滑坡。由于投入不足,近年来各地在安排治理措施时,往往更多安排自然修复方面的措施,而亟待改造的坡耕地、坡面水系、沟道治理、崩岗防治等措施安排得非常有限,小流域综合治理配套措施建设也还很不完善,难以满足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迫切要求。据统计,近几年我国平均每年治理的坡耕地不足300万亩,而20世纪90年代中期坡耕地改造通常达到每年900万亩。投入的严重不足、关键工程和配套措施的滞后,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水土保持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明确将“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为加快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步伐,推动重点工程建设,全面提升水土保持信息化水平,加速实现水土保持现代化,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服务。针对中小型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编写这本《中小型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简明技术指南》。本书以水土保持和水利水电工程相关的规范规程为依据,研究吸收了相关的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监测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积累的经验,系统介绍了中小型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的相关知识,以供从事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及水电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供相关院校师生学习参考。
本书共分为10章,采取集体讨论与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编著,由胡先举、雷德武、李文、谢学伦共同撰写。其中,前言、第1章、第2章、第3章由胡先举编写;第5章、第6章、第10章由雷德武编写;第4章、第8章由李文编写;第7章、第9章由谢学伦编写。陈彦生参加了部分章节的编写并对全书进行了策划与统稿。
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大量的相关规范规程以及公开发表的论文和著作,在参考文献中一并列出,并在此向各位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但是由于时间紧迫、编者水平所限,书中不当之处,敬请赐教。
编著者
201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