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角峪水库工程任务和规模论证
4.1 社会经济概况及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4.1.1 社会经济现状
角峪水库加固工程所在区域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寒暑适宜,光温同步,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13℃,多年平均降雨量700~800mm,无霜期200多天。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地瓜、高粱、大豆、大麦等;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芝麻、棉花、大麻、烟草、蔬菜等。坝址区涉及到泰安市岱岳区的角峪镇,岱岳区2005年末农业人口78.35万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194.7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7万亩,粮食总产49.96万t,农业人均638kg。农民人均纯收入4085元。
4.1.2 工程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4.1.2.1 概述
角峪水库是在原有小(1)型水库基础上经改建和续建而成的中型水库,1958年建成小(1)型水库,1959年10月至1960年春改建为中型水库,但未达到设计规模,1965年2月至1966年4月续建成中型水库,1976年将原70m的溢洪道加宽到100m,同时大坝增加了高1.2m的砌石防浪墙。东放水洞位于大坝桩号0+865处,1960年建成;西放水洞位于大坝桩号0+058处,1963年建成,两放水洞均为无压砌石拱涵。
角峪水库现状主要建筑物包括:均质土坝、开敞式无闸控制溢洪道、东放水洞、西放水洞。
4.1.2.2 防洪标准及防洪能力
水库总库容2109万m3(本次复核值),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别划分及洪水标准》(SL 252—2000)的要求,工程规模为中型,工程等别为Ⅲ等,其主要建筑物级别为3级、次要建筑物为4级。设计洪水标准为10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为1000年一遇。设计洪水位166.34m,最大下泄流量120m3/s;校核洪水位167.35m,最大下泄流量391m3/s;坝顶高程复核结果为168.50m,比现状坝顶高程167.50m,高1.0m。防浪墙顶高程168.67m,由于防浪墙质量差,与防渗体连接质量差,不能起到防渗作用,故水库防洪能力不满足1000年一遇校核洪水、100年一遇设计洪水的坝顶超高要求。
4.1.2.3 大坝
角峪大坝为均质坝,全长1142m,顶高程166.96~168.00m,坝顶宽6m,防浪墙顶高程168.67m。上游坝坡为干砌石护坡,下游坝坡草皮护坡。桩号0+000~0+949段,上游坝坡高程162.27m以上边坡1∶3,以下边坡1∶3.5;下游坝坡162.27m高程设有马道,宽2m,马道以上边坡1∶2.75,以下边坡1∶3。桩号0+949~1+142段,上下游坝坡为1∶2。坝后排水棱体位于桩号0+137~0+673河槽段,总长545m,顶高程159.09~155.57m,顶宽1.0~2.0m,高1.0~4.1m。水库自建成后,存在严重的沉陷、变形及裂缝等险情,自水库竣工蓄水至今,一直带病运行,大部分年份不能达到正常蓄水位,给下游防洪和灌区生产造成巨大损失,主要问题为:
(1)大坝防浪墙基础没有发现大的不均匀沉陷,墙体不存在大的裂缝,局部勾缝砂浆脱落严重,砌筑质量差,砂浆强度低,检测平均值为4.6MPa。部分基础下为中砂,且砂浆不饱满,局部位置为砂灰砌筑,与防渗体连接不紧密。
(2)坝体填筑质量差。受当时筑坝技术限制,角峪水库在施工时全是人抬肩扛,上坝土料不均,施工分缝多,又经过三期工程才形成现在的规模,造成坝体土料差异性大。组成坝体的土料主要为中、重粉质壤土,局部夹杂有中砂和杂填土。
坝体中、重粉质壤土黏粒含量27.7%,粉粒62.1%,砂砾9.9%,砾石0.3%,天然含水量16.9%~29.5%,平均值22.3%,压实干密度1.31~1.69g/cm3,平均值1.62g/cm3,填筑压实度仅为75%~91%,孔隙比为0.553~1.076,饱和度55.9%~100%,压缩模量0.26~7.13MPa,平均值4.72MPa,属中高压缩性土。壤土渗透系数范围值3×10-7~6.66×10-4cm/s,平均值3×10-6cm/s,属极微透水—中等透水,有接近7%>;1×10-4cm/s。由此可知,坝体土质混杂,碾压质量差,局部软弱。
坝体中砂为闪长岩风化残积物,呈粗砂粒状,纵向分布在桩号0+052~0+950之间,最低高程163.00m;桩号0+460~0+870段,厚度2.0~3.7m,平均厚度2.5m;桩号0+240~0+280段,厚度0.4~2.45m,平均厚度1.4m,上下游贯通,使大坝高程165.02m以上失去有效防渗作用。
坝体杂填土由灰岩碎石、砖瓦块、砂砾和粉质黏土组成,其中碎石含量约占15%,厚度0.3~0.6m,分布于大坝左端桩号0+000~0+040,高程168.51~167.91m,为整修坝顶路面多年铺垫形成。
(3)坝体裂缝。经过几十年长期运行,坝顶无硬化处理,由于沉陷不均匀和汛期来往车辆碾压,坝顶凹凸不平。
大坝运行中没有出现过大的裂缝,1964年桩号0+300处坝身出现长50m,宽0.05m,深0.8m的纵向裂缝,1975年库水位达164.57m时坝坡出现裂缝和塌陷现象,1979年对大坝进行培厚加固。但1976年汛期东放水洞西侧出现过滑坡,1983年对坝坡进行局部翻修加固。
(4)渗漏严重。坝基岩体自大坝桩号0+000~0+120段为奥陶系灰岩,桩号0+120~1+060段为闪长岩,在桩号0+055m处发育一条横切大坝的断层,破碎带为断层角砾岩,透水率较大,是坝基岩体的渗漏通道。桩号0+050~0+600段排水体底部均有明流出现,水位在162.00m时,下游地表渗漏量达0.15m3/s。坝基表层为没有清除的粉土质砂和含细粒土砂,引起下游出现明流、大面积沼泽化。坝基长期渗漏会加剧坝基的接触冲刷,逐渐使坝体产生变形。
大坝左岸没有清基,据资料记载当库水位超过157.00m时,坝脚排水沟渗漏量达0.05m3/s。
(5)大坝上游护坡为干砌石,现状厚度18~29cm,从库水位以上观察,护坡石存在大面积塌陷、架空和翻转现象,监测面积15840m2,存在塌陷和损坏的面积为1450m2,最大塌陷深度58.6cm,平均塌陷38.6cm。护坡石质量差,风化严重,其下无反滤料,仅局部位置分布有一层厚8~10cm的碎石垫层,不符合规范对反滤层的要求。
(6)大坝下游坡为草皮护坡,护坡质量极差,大部分坝坡裸露,少部分坝坡分布有稀疏草皮;坝坡雨淋冲沟发育,冲沟最大深度0.58m,局部坝坡沉陷严重。
(7)大坝桩号0+137~0+673段坝后为棱体排水,排水体长545m。排水体外部为干砌石,表面凹凸不平,塌陷严重,存在26处大的塌陷,最大塌陷面积达4.2m2。块石局部风化较严重,块径较小,槽探发现排水体块石内侧为全风化料和卵石、碎石垫层,垫层直接与坝壳接触,反滤层结构不合理,不能保护坝体。
坝后排水设施不完善,大部分排水沟已坍塌和缺失,没有坍塌的部分淤积严重。
(8)根据安全鉴定报告,大坝下游坡脚存在渗透破坏。
(9)坝顶高程不能满足要求。
(10)水库建成后,经过几次加高培厚,出现一些沉陷问题,只做过临时处理,一直没有安装位移监测设施。1987年8月安设了大坝浸润线观测设施测压管,分别在0+300、0+450、0+600三个断面三排,每排4支共12支,现测压管已全部淤堵报废。
4.1.2.4 放水洞
(1)东放水洞。东放水洞位于大坝桩号0+865处,为无压砌石拱涵洞,洞底进口高程156.57m,砌石拱涵总长54.66m,竖井前引渠长16.33m,竖井长4.0m,竖井后部涵洞长34.23m,底坡0.004。涵洞宽1.0m,墩高1.0m,拱高0.5m,基础未完全坐落在基岩上,下游局部洞体基础坐落在岩石上。设计引水流量2.0m3/s,闸孔尺寸1.0m×1.0m,1973年更换钢平板闸门。存在的主要问题:
放水洞及竖井砌筑和勾缝砂浆治疗较差,强度低,有的部位基本没有强度。洞内渗漏溶蚀严重,整个洞体基本全部渗漏,拱顶及侧墙的砌石面上附着大量的钙质等析出物,说明砌石块的内部结构已受到严重破坏,其强度也大大降低,形成工程的隐患。洞内虽未发现射流,但渗水严重,在洞外能听到滴水声,且洞口处常年渗漏水流出。
放水洞启闭机房内,启闭机部件锈蚀老化,缺乏养护,不能正常开启,螺杆等金属构件有较严重的锈蚀现象,且启闭机为淘汰产品。闸门关闭不严,已出现绣坑,锈蚀和漏水现象严重,不能正常工作,不利于工程安全和效益的发挥。涵洞没有设置检修闸门,发生故障时检修困难。启闭机房顶未安装避雷设备,给防汛工作和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带来安全隐患。
(2)西放水洞。西放水洞位于大坝桩号0+058处,为无压砌石拱涵洞,洞底进口高程157.07m,砌石拱涵总长60.56,渠长16.73m,竖井长4.0m,竖井后部涵洞长39.83m,底坡0.004。涵洞宽1.2m,墩高1.2m,拱高0.6m,基础都为岩石。设计引水流量3.5m3/s,闸孔尺寸1.2m×1.2m,1980年改建启闭机房,更换闸门。
放水洞及竖井砌筑和勾缝砂浆治疗较差,强度低,有的部位基本没有强度。洞内渗漏溶蚀一般,闸室处拱顶及侧墙的砌石面上附着大量的钙质等析出物,说明砌石块的内部结构已受到严重破坏,其强度也大大降低,形成工程的隐患。洞内虽未发现射流,但有渗水,洞口处常年有渗漏水流出。该放水洞两侧填土压实度不够,库水位高时常有绕渗水流在下游岸墙处逸出,坝上游坡放水洞的上部已出现塌陷坑,直径3.0m,深0.5m左右,说明已产生了渗透破坏,危及大坝安全。
放水洞启闭机房内,启闭机部件锈蚀老化,缺乏养护,不能正常开启,螺杆等金属构件有较严重的锈蚀现象,且启闭机为淘汰产品。闸门关闭不严,已出现绣坑,锈蚀和漏水现象严重,不能正常工作,不利于工程安全和效益的发挥。涵洞没有设置检修闸门,发生故障时检修困难。启闭机房顶未安装避雷设备,给防汛工作和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带来安全隐患。
4.1.2.5 溢洪道
溢洪道位于大坝右岸,为正槽开敞式溢洪道,由引水渠、溢流堰和下游泄槽组成,总长980m,桩号以大坝末端溢流堰处为0+000,最大泄量960m3/s(三查三定)。溢流堰前引水渠长约220m,底宽100~169m,底高程161.60~163.57m;溢流堰为宽顶堰,无控制设施,堰面为开挖的风化闪长岩岩面,堰顶高程163.57m,净宽100m;溢洪道无消能防冲设施,下游泄槽宽度由100m渐变为20m,泄槽0+020~0+200段,坡度比较平坦,0+200~0+280段为跌坎和陡坡段,0+280段以下相对比较平缓;泄槽上游段覆盖层为全风化的闪长岩,下游段覆盖层为壤土,覆盖层抗冲刷能力差,溢洪道退刷严重,下游多处已形成冲沟。
(1)溢洪道进口宽度虽为100m,但下游为自然冲沟,断面狭窄,宽度10~20m,深度1.5~2.0m,不能满足行洪要求,安全泄量小于100m3/s。溢洪道底坡度很不均匀,0+100~0+200之间为自然跌水和陡坡段,0+350以后基本为较均匀的缓坡。
(2)渠底为强风化闪长岩,抗冲刷能力差,无控制和消能设施,且大坝裹头标准太低,两岸均未做任何护砌,若遇较大洪水,剥蚀冲刷严重,危及大坝安全及右岸农田。
(3)溢洪道进水口有近90°的大转弯,水流条件不好,凹岸无防护导流工程,无交通桥,严重影响防汛工作的开展。
(4)溢洪道在0+350附近与灌渠渡槽交叉,渡槽孔宽不足,槽墩阻水,此处将严重影响泄洪,遇较大洪水时洪水将溢出河槽淹没冲蚀两岸农田。
(5)溢洪道下游河槽内树木杂草丛生,流水不畅,水流条件差,对泄洪不利。两岸及河底均无护砌,抗冲能力差。河槽宽度为15~20m,深度1.5~2.0m,过水断面小,且树木较密,严重阻水,遇较大洪水时洪水将溢出河槽大量淹没冲蚀两岸农田,剥蚀冲刷岸坡,造成很大损失。
(6)溢洪道尾部地面高程150.50m左右,大坝坝脚处地面高程有多处为150.50m左右,此处溢洪道与09公路交叉,通过09公路上的交通桥(两孔平板桥,孔净宽27m,高2.3m)下泄洪,遇较大洪水时桥孔阻水,将出现回水并淹没坝脚,严重影响大坝安全。
4.1.2.6 安全鉴定结论
根据水利部大坝安全管理中心的安全鉴定复核意见,水库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防洪标准不满足要求。
(2)大坝防浪墙质量差,部分倒塌,与防渗体连接不紧密。
(3)坝体填筑质量差,曾多次发生裂缝。
(4)上游护坡质量差,部分倒塌,坝后排水体无反滤料,坝基清基不彻底,坝后渗漏严重,沼泽化。
(5)溢洪道基岩风化严重,无护砌,无消能工,出水渠段为自然冲沟,过流能力不足,泄洪回水影响坝脚安全。
(6)东、西放水洞为浆砌石无压拱涵,埋于坝下,渗漏严重,与坝体填土间存在接触冲刷,放水洞闸门及启闭设施陈旧、老化,不能正常运行。
(7)防汛公路标准低,大坝安全监测与管理设施不完善。
大坝安全鉴定指出的工程问题存在,三类坝结论符合实际情况。
4.1.3 除险加固的必要性
由于该工程存在较多的质量问题,尤其是水库防洪标准低,坝体、坝基渗漏严重,水库无法发挥正常效益。经水利部大坝安全管理中心鉴定为三类坝。
为确保水库下游广大人民群众及城镇、交通安全,尽早对该库进行除险加固,消除隐患,达到设计标准,保证水库安全运行,充分发挥其防洪、灌溉、水产养殖等方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缓解当地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提高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对角峪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