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生活用水概况
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地处南方丰水地区,长江、钱塘江、太湖、瓯江、闽江、九龙江等大型河流、湖泊为人们日常用水提供了较好的水源条件;兼之区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人口密集、公共服务业发达、生活卫生设施配备条件较好,人均生活用水指标总体较高,生活用水量占用水总量的比重也普遍高于国内其他地区。其中太湖流域更因自古经济富裕,特别是上世纪改革开放后,流域经济高速发展,居民整体生活水平较高,依托丰沛的过境水资源,取用水便捷,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整体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一、生活用水现状
2010年是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分解的基准年,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生活用水总量为97.9亿m3,见表3-1。其中,居民生活用水量为65.9亿m3,占生活用水总量的67.3%,人均居民生活用水量为132L/(人·天),公共用水量为32.0亿m3,建筑业和第三产业用水指标分别为16.2m3/万元和7.5m3/万元,现状用水水平和用水效率居于全国领先水平。
太湖流域面积虽仅占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总面积的15%,但因城市密集、人口基数大,2010年生活用水量已达47.5亿m3,占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生活用水总量的近一半。东南诸河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生活用水量大的地区主要集中于宁波、台州、福州、衢州等经济发展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平原城市,西部山区虽地域面积较广,但人口密度低,生活用水量相对较少。2013年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生活用水量虽有较大幅度增长,但用水结构变化不大,居民生活用水仍是生活用水的主要组成部分。
表3-1 2010年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生活用水量统计 单位:亿m3
据统计,2010年居民生活用水指标最高的省(直辖市)为上海市,人均居民生活用水量高达154L/(人·d),其他省(直辖市)为120~130L/(人· d);安徽省第三产业因主要以旅游和住宿餐饮服务业为主,第三产业用水指标高达20.5m3/万元,其他省(直辖市)在6~10m3/万元之间。从现状生活用水指标来看,居民生活用水指标总体与居民生活水平以及经济社会的发达程度成正比,一般情况下社会发展以及生活水平越高的地区居民用水量也越大;第三产业用水指标则与地区发展水平以及公共服务业发展主导类型有密切关系,以旅游和住宿餐饮等行业为主的地区第三产业用水指标较高,而以金融、物流等高新服务业为主的地区则第三产业用水指标较低。
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内各省(直辖市)居民生活用水水平以及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有差异,但生活用水量总体与人口数量呈正相关关系,即区域人口总量越大,生活用水量越多。经统计,浙江省生活用水量占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生活用水量的比例最高,达38.4%;其次为上海市和福建省,分别占23.3%和20.7%,安徽省因地域面积和人口规模均较小,所占比例仅为0.8%,见图3-1。
二、生活用水特点
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地处南方丰水地区且经济发达,生活水平较高,生活用水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生活用水量增长迅速,用水效率显著提高
随着人口增长、城镇化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生活用水总量呈持续快速增长的趋势,且增幅和增速总体要高于全国其他同类地区。但与之对应的是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人均居民生活用水量年际变幅较小,公共用水中第三产业、建筑业等行业万元GDP用水指标大幅下降,公共供水管网漏失率明显降低,节水器具普及率明显提高,生活用水效率和用水水平提高较快。
图3-1 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人口及生活用水比例
2.供水以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为主,集约化程度较高
太湖流域虽地处平原河网地区,但区内水质相对较差,生活用水主要依托以太湖、长江、钱塘江等大江大河为水源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供给;东南诸河区地形主要以山区和丘陵为主,水资源总量虽比较丰富但年内分配不均匀,区内生活用水主要依靠大、中型水库或引调水工程供给。随着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人口向大城市的迁移,城市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为保障居民生活用水安全,区域供水水源地将逐步转向水量充分、水质相对较好的长江、钱塘江、太湖、太浦河-黄浦江上游及山区大中型水库,现有分散式水源地将由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所替代或作为城市备用水源,以分散式水源地为水源的中、小水厂也将关、停、并、转,供水的集约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
3.城乡一体化和区域联网供水为主,供水保证率高
为提高供水安全保障程度,近年来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通过实行城乡一体化供水,逐步扩大水量保证、水质优良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供水范围,打破原有行政区域限制,供水范围不断覆盖水源欠佳地区。大部分水量、水质不达标的农村饮用水水源地被逐步废弃或作为备用水源,现有的制水工艺、供水设施也得到了整合和提升。区域供水和联网供水逐步成为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主要的供水方式,供水保证率及安全保障程度将大大提升。
4.供水安全保障程度较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供水水量和水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保障饮水安全已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口素质、稳定社会秩序的基本条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行动,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保障水安全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需要凝聚全社会治水力量,统筹解决水安全问题。针对城市水资源和饮水安全问题,太湖局及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自2011年起开展了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工作,同时定期开展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水源地的调查监测以及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有毒有机物监测评估工作,流域供水安全保障程度显著提高。
三、生活用水存在的问题
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生活用水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太湖流域的水质型缺水、东南诸河区的工程型兼资源型缺水以及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的农村饮水安全、城镇节约用水和供水应急保障能力等几个方面,但随着《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的实施以及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水资源管理工作力度的加强,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生活用水问题已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1.太湖流域部分饮用水水源地水质问题突出
太湖流域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不容乐观,根据2011年水利普查数据统计,现状流域内水源地监测个数129个,总供水量为53亿m3,水源地水质不达标个数20个,原水水质不合格水量占29.2%。从地区分布来看,水源地水质问题较为突出的城市主要有嘉兴、上海、湖州等城市。其中,嘉兴市因本地河网水污染严重,城市现状的10个水源地水质全部不达标,水质类别为Ⅳ~Ⅳ类以上,主要超标指标为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和石油类,境内已很难找到符合水质要求的饮用水水源地,需从区外另辟新的饮用水水源地;上海市黄浦江上游集中式水源地常受支流和下游污水回荡影响,2011年原水水质不达标水量达62.7%,2013年发生的上海金山朱泾船舶苯乙烯泄漏事件、太浦河二氯甲烷事件和黄浦江上游漂浮死猪事件,对水源地供水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湖州市南浔区自来水厂普遍为建于上世纪80—90年代、供水规模小于5万m3/d的小型乡镇水厂,水厂水处理设施简陋,集约化程度低,加之河网现状水质不稳定,原水水质难以保证;为保障居民饮水安全,目前上海、嘉兴及湖州等城市的自来水厂主要依靠增加深度处理工艺来保证供水水质达标。
2.东南诸河区工程型兼局部资源型缺水问题突出
东南诸河区水资源调控能力不足,山区与沿海平原地区水资源开发程度差异大,工程型缺水与局部资源型缺水问题同时存在,受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及局部水污染等因素影响,部分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及海岛地区资源型、水质型缺水现象并存,目前区内主要缺水地区包括宁波市、舟山市与台州市等部分地市。区域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以及城镇化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将对供水水量、水质及保障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供水安全问题将愈加突出。
3.部分地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仍然突出
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仍处于开展阶段,部分地区大量存在饮水及原水水质不达标等问题,山丘区水源水量得不到保证,山区农村居民饮水困难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改善,尤其是每年用水高峰期,由于地下水水位下降,手压井及机井均无水可提,群众饮水主要依靠在干涸的河底、坑底打井取水或由政府租用消防车送水解决。部分地区至今仍沿用传统的水井进行取水,由于水井没有水量调节作用,加上遇上干旱时节,水源经常枯竭,以致无水可取。部分村镇虽安装了简易的自来水或集中供水点,但限于资金不足,供水工程设计标准较低,工程设施简陋,工程供水能力差,加之管理不善,管网渗漏严重,造成供水量严重不足。
4.节水意识较差
建立节水型社会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国家始终坚持并严格落实节水优先方针,大力宣传节水和洁水观念,加强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建立健全节水激励机制和市场准入标准,强化节水约束性指标考核,落实节水优先,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把解决水资源的节约利用问题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随着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各省(直辖市)在城镇节水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节水设施和器具在公共建筑和住宅建设中得到广泛推广,城镇供水管网漏失率明显降低,环卫、绿化、公厕和马路浇水等方面用水的再生水利用率逐步提高,居民用水已实行阶梯式水价,但社会公众节水意识仍有待进一步增强。主要体现在部分群众出于惯性思维,仍认为缺水地区需要节水,而像拥有长江、钱塘江、太湖等大型河流、湖泊的丰水地区水量比较丰富,不用也是白白流入大海,没有必要节水,但却未认识到大量排放的污水对水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城市节水技术和节水器具尚未得到广泛推广,与国际人均用水量指标以及通常采用的城镇供水管网漏失率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5.部分城市缺乏应急备用水源地,应急保障程度较差
太湖流域地处平原河网地区,经济十分发达,工矿企业众多,湖泊营养化严重,突发性污染事故时有发生,流域现阶段拥有多个水源并已实现水源互备和联网供水的城市较少,一旦城市水源地或其附近水域受到污染,许多城市将面临无水可取的严重局面。同时,现有饮用水水源地监测站网存在大量盲区,仅能初步满足评价水源地质量状况的需要,难以实现饮用水水源地多方面、高水平监控的要求,监测项目也以无机物和五日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和总有机碳等有机污染综合指标为主,有毒有机物的检测尚未纳入日常分析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