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河海工程专门学校
一、组织机构
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在1915年创办之初,聘黄炎培为筹备主任,任命留美归国的许肇南为校长。1924年,东南大学工科并入,更名为河海工科大学,第一任校长为茅以升。1927年,河海工科大学被编入第四中山大学工学院土木系。
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的组织可分:①学生部;②教员部;③职员部;④校役部。学生按年级高下分班次:①预科;②正科;③特科;④补习班。特科是一种速成科,两年毕业,功课都是择要教授。补习班是为程度不及升入预科者而设。这两班不常设,遇有必要才临时建立。教员自成团体,大都是欧美留学生,每星期有一次教务会议商量学科上应改良加减的问题。职员分属庶务股、会计股、斋务股,每星期有校务会议一次。
学校的组织机构如图2-1所示。
图2-1 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组织机构
二、办学经费
创办之初,财政拨款迟迟没有下达,办学经费无法落实,1914年11月,创办人张謇提出一个解决燃眉之急的折中办法,即由国家承担开办初期应急资费2万元,每年的经常费用3万元由首先得益、接受毕业生的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暂时均摊,待中央财政稍有好转,再给学校补助若干经费。呈文获得批准之后,张謇亲自出面与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当局协商筹款,最后商定,每省拨给开办费5千元,每年负担经常费用1万元,学校为四省培养水利技术人才,凡四省选送之学生可免缴学费。实际上中央财政一直未见好转,各省也往往不能按期如数拨款,虽每年学校派员甚至校长亲赴各省催拨,仍常有拖欠,使学校经费常窘迫拮据。
三、校舍情况
为了节省开办费用,又能尽快招生开学,张謇确定在南京暂时借用前江苏省咨议局房屋开学。张謇曾在清朝末年担任江苏省咨议局议长,由他主持协商,很快解决了校舍问题。由于办学经费来源困难,校舍一直采用租借办法勉强维持,1915—1927年夏共12年半的时间中,因房主需要和学校扩展等因素,先后共搬迁6次校址:1915年借用原江苏省咨议局房屋作校舍;1916年暑期,因议会恢复活动,省议会收回房屋,经与南京高等师范学堂协商,租用该校口字房、一字房及部分平房做校舍;1917年秋,又迁至大仓园,租用蒯姓民房两所作校舍;1918年夏,因已招满4届学生,校舍不能满足办学,再迁至中正街上江考棚旧址;1922年春,鄂专班进校后,又租用校舍东旁东昇里楼房3座为鄂专班宿舍;1924年下半年,改名河海工科大学时,又迁校舍于三元巷洁漪园;1927年下半年学校并入第四中山大学工学院,迁至成贤街四牌楼原中央大学河海院内。
四、组织沿革
1915,张謇委任许肇南为校主任(1919年底改称校长),聘教育家、江苏省教育司长黄炎培和都督府秘书沈恩孚为筹备正副主任(开学后改为评议),许炳堃、林大同、丁紫舫为评议,并聘定李仪祉、杨孝述、沈祖伟、顾维精、刘梦锡、伏金门等一批教职员,借用前江苏省咨议局房屋为校舍,在直、鲁、苏、浙四省开始招生。这是辛亥革命以后南京地区第一所招生开课的高等学府。开学典礼非常隆重,张謇专程从北京赶来参加。河海工程专门学校隶属于全国水利局,并于1919年3月由全国水利局转咨教育部立案照准。
1915—1924年夏,校名为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第一任校长为许肇南。1921年底至1922年初,严善坊代理校长职务。1922年由沈祖伟接任校长。1924年夏,东南大学工科并入,更名为河海工科大学,仍隶属于全国水利局,第一任校长为茅以升,1925年夏由杨孝述接任校长。
历年教务负责人:1915—1921年为李仪祉教授,1921年为沈祖伟教授,1922—1925年为杨孝述教授,1925—1926年为张谟实教授,1926—1927年为李仪祉教授。
东南大学工科并入的原因:一方面是东南大学因经济困难,于1924年4月27日召集校董会,议决停办工科;另一方面是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提出更换校名为大学的申请。全国水利局总裁常耀奎来南京处理此事。江苏督军齐燮元与常耀奎商定,将东南大学工科并入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校名改为河海工科大学,仍隶属全国水利局领导,经费仍由四省拨款,聘请原东南大学工科主任茅以升担任校长,校舍从中正街迁至三元巷,原校长沈祖伟调全国水利局任用。
1927年6月,国民政府决定试行大学区制,在全国设立四个中山大学,在南京设立第四中山大学,由江苏、上海的9所大学合并组成,河海工科大学被编入第四中山大学工学院土木系。原河海工科大学的五届在校学生全部并入工学院土木系继续学习,于1928—1932年先后毕业。教职工继续受聘第四中山大学任职,如张谟实教授应聘为土木系系主任,卢恩绪教授应聘任工学院院长。
五、师资情况
学校所聘教授都有一定专长和真才实学,并热心为国家培养人才,有志于教育事业。创办之初,学校计划引进外籍优秀教育、科技人才担任教师,由于各种原因搁浅,但除国文、图画、地理、体操外,其余课程授课教师均为留学欧美大学工程科毕业归国人员。虽然完全依靠本国人才办学,但授课教师都具有海外留学经历,且教学质量出色,深得社会好评。历年曾在校授课的教师有85人,其中不乏蜚声我国教育界、科技界、水利界的前辈和名流。
据1917年特科毕业纪念册载,当时教职员共22人,其中任课教师11人,职员11人。1922年记载,在校教职员共29人,其中教师18人,职员11人。历任校长均参加授课,除测量实习、物理实验、化学实验、水力实验、材料实验设助教外,其余课程均不设助教,批改作业、辅导自学等均由教师自行担任,多数教师同时负责数门课程的教学。教务部、进德部、出版部、图书馆及招生注册等许多行政业务工作都由教师分担兼任。
李仪祉先生就是教师中的杰出代表,他在校教授水工结构、机械、力学、路工、数学、地质、地理、德文等课程,曾兼任教务部主任、进德部(斋务部)主任、出版部主任、研究部主任诸职,并于校长外出或病假时代理校务。他在校授课最多,兼职最多,事事认真,从不苟且。他学识渊博,诲人不倦,虽不善辞令,却循循善诱。他注重教学质量,不断研究改进教学方法,首创用国语讲课,率先编写中文教材讲义,联系中国的实际,讲授近代水利科学技术,阐述我国古代治河名家的著述及水利建设的经验和成就;亲自设计、监制了一批水工建筑物、交通建筑物、施工机械等模型,收集了各种建筑材料样品、地质矿物标本等建立起陈列室,供直观教学之用;还经常带领学生到国内各大江河查勘实习。李仪祉先生不仅认真教导在校学生,并且对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写的报告、论文也认真批阅,经常给予耐心指导。他对学校的创建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深受师生的敬重与爱戴,曾被国家授予六等、七等嘉禾奖章。
六、学生情况
1915年招收新生两班共80人,应导淮急需,选择其中数学、英文程度较深者办特科一班,学制两年,“授予切要功课,冀急可致用”,并为山东省举办补习班,招生19人。第二年招收新生两班共60人。以后每年暑假招新生一班,40人左右。1922年湖北省因治水急需人才,商定拨给相应经费,增招湖北学生专班46人,学制四年。1924年招生50名,同年夏东南大学工科并入河海工科大学十多名学生。1925年招生50名。1926年招生两班100人。
1915—1927年独立办学的12年中,共毕业学生10届、232人,转入第四中山大学的学生共5届、90人。毕业生在中国革命事业和近代水利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七、学校标识
校徽: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的校徽是圆形,蓝底白字,金属徽章。河海工科大学的校徽是白铜质地,本灰色,圆形,花瓣形八瓣外边,上系链条和挂柄,正面圆心是原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的校徽字样,外圈是汉字“河海工科大学”;反面圆心是两个“H”字形,意为“河海”两字的拼音字头,外圈为英文“CHINA HOHAI ENGINEERING COLLEGE”字样。
校歌(柳诒徵作词):
钟灵毓秀石头城,人才蒸蔚起。
河疏湖蓄水利兴,工学昌明时。
横流浩劫永断绝,拯救数兆黎。
大哉河海奔前程,毋负邦人期。
普下利物沐群生,智者惟乐水。
乘辇山行乘橇泥,祖述神禹绩。
天下有溺犹己溺,此志毋稍弛。
大哉河海奔前程,毋负邦人期。
校服:学生穿着制服,制服样式以米黄色帆布制作,并配大盖帽,效法欧美各国工程师制式。
八、校刊
《河海周报》,自1917年冬创刊,至1927年1月停刊,基本保持每周一期,每学期为一卷,共出版15卷。初期为油印出版,1919年3月起改铅印出版。内容刊有时评、专著、水利汇闻、工程拾零、小文、校友消息、文艺等专栏。
《河海月报》,自1917年冬创刊,至1921年停刊,每年为一卷,每卷6~8期不等。初期为油印出版,1918年11月起改铅印出版。内容刊有论著、调查、纪事、通讯、附录等栏目。
《河海季刊》,1923年3月和6月共出版两期,铅印。内容刊有论著、译述、调查、时评、记载、通讯、校闻等专栏。
九、社团组织
1917年春,学校成立校友会,宗旨是:联络感情,交换知识,增进公共道德,促进本校发展。在校学生为普通会员,教职员为名誉会员,毕业生为特别会员,设会长、副会长、书记、会计各一人,下设会务部、评议部、编辑部、交际部、演说部、体育部、音乐部、美术部、余兴部等,每年改选一次。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南京成立学生联合会,学校改设学生会,参加南京学联。1926年学生会退出南京学联,单独活动。
学校还先后成立有教授会、毕业同学会等群众性组织,还有道路研究会、无线电学会等学术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