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高等教育100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发展概况

一、水利学科分布

民国时期大学的水利工程及相关学科大都脱胎于土木系,而土木系主要设置在工学院和理学院。南京国民政府初期,不少国立大学在土木系下设水利组,如1928年的国立中央大学土木系水利组、国立武汉大学土木系水利组,1929年的国立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水利组,1930年的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水利工程组和1934年的国立浙江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系水利工程组等。1937年,国立中央大学的水利组独立为水利系,成为近代综合大学的第一个独立水利系。

专门学院方面,河北省立工业学院于1929年设立了市政水利工程学系,国立北洋工学院于1934年在土木工程系下设立了水利卫生工程组。专科学校方面,河南省建设厅水利工程学校于1929年设立,为当时较早设立的以水利工程为主的省立专科学校。此外,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于1935年在其农林系下设置水利组。

1936年,全国共有大学及专门学院78所,专科学校30所,其中国立、省立和私立大学分别有13所、9所和20所。按照表3-2的统计,共有25所大学及专门学院设有土木系或水利系,有3所专科学校设立土木系或水利系,其中国立、省立和私立大学分别有8所、7所和5所。由此可见,开设土木或水利系的学校主要集中在国立大学和省立大学,分别占国立、省立大学总数的61.5%和77.8%。私立大学和专科学校开设土木系或水利系的比例仅为25%和10%。

土木系或水利系在全国高校中的分布不仅体现了国民政府“注重实科”的教育政策,也体现了政府对高等教育事业服务国家及地方经济的基本要求。

表3-2 设有水利相关专业的全国大学一览表(1936年)

二、水利人才培养

国民政府时期的水利高级人才培养主要依附于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大部分水利专业以水利组的形式设置在土木工程专业中。随着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规模的扩大,水利人才的培养规模也有一定增长。以1931年和1932年全国各大学及专门学院在校生规模为例,1932年土木工程专业在校生1655名,较上年度上涨了32%左右;市政水利专业在校生则由1931年的26名上升至1932年的84名,增长了2倍多。

设置水利工程专业的大学及专门学院以培养水利工程专科学生为主,本科学生为辅。1931—1937年间,全国共培养了27名水利工程专业本科生、379名水利工程专业专科生(见表3-3)。水利工程专业的专科毕业生数量从1932年起上升幅度明显,在1934年达到117名。

表3-3 全国大学本、专科水利工程专业毕业生情况(1931—1937年)

三、水利科研及研究生教育

除了开展水利相关专业的本科及专科学生培养外,水利科学研究也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有较大的推动,主要体现在:①以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为主的国立科研机构相继成立,其中中央研究院于1928年在上海设立了工程研究所,北平研究院于1929年在北平设立了水利研究会,两者均组织了一系列水利相关的研究活动;②政府牵头建设了以第一水工试验所和中央水工试验所为代表的全国性及区域性的水工试验所;③各大学通过自筹经费和政府资助建设了一批水利相关的研究所及水力实验室。

水工试验所“以种种模型,根据水力相似性诸定律,而试验之。其所得结果,或为种种水上建筑物计划,决定其方法,或为水力学制种种原理,建立定律,或为改善种种水力机械,要旨以极小之尺度,极少之经费,而收极大之效果者也”。进行水工试验主要有三个目的,即“探讨水工之原理”,“研究工程之实施”和“辅助水利学术之讲解”。根据西方经验,水工试验所大都建设在水利学校中,一方面有利于开展水利科研与教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推广水利建设举措。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创办最早的国立水工试验所为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1931年8月,李仪祉在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第一届年会上提出设立国立中央水工试验馆的提案。1933年10月1日民国建设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华北水利委员会、导淮委员会、扬子江水利委员会、模范灌溉管理局、陕西省水利局、国立北洋工学院、河北省立工业学院以及太湖流域水利委员会等九个流域机构和高等学校在河北省立工业学院校址内联合成立了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1935年,全国经济委员会在南京成立了中央水工试验所,其规模比第一水工试验所大4倍,为当时全国的水利科学研究中心。第一水工试验所和中央水工试验所的大部分设备采购自欧美国家。在两大水工试验所的示范作用下,湖北省政府于1936年与国立武汉大学合作成立了华中水工试验所。与此同时,国立大学土木系中的水力实验室也于1934年前后建设起来,如国立中央大学的水力实验室和临时水工试验室、国立清华大学的水力实验室、国立北洋工学院的水力学及水力机试验室和国立同济大学的水利馆等。

随着《大学组织法》《大学章程》和《学位授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部分国立大学开始设立水利学科相关的研究所,发布“研究生招考规则”“研究生研究工作规则”和“研究生招生简章”等细则,开始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工作。较早开展水利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是武汉大学和北洋工学院。1935年,国立武汉大学设立了工科研究所,并招收了方宗岱、邓先仁2人为首批研究生,2人均为工科研究所土木工程学部水利工程门研究生。同年,李书田在国立北洋工学院建立了水利工程研究所,于1937年培养出了近代中国第一批工学硕士。

四、留学生回国任教与学生出国深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水利高等教育发展受“西学东渐”影响巨大,在师资配备、教材使用、毕业生深造等方面均有一定程度的国际化。

近代水利专家中有一批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大都于20世纪20年代左右留学美国和德国,比较著名的有李仪祉、沈百先、郑肇经、汪胡桢、张含英等。这些人在水利学科发展、水利人才培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各国立大学土木系教师中具有留学背景的比例很高,如1930年国立中央大学水利工程组15名教授(含兼职教授)全部拥有海外留学背景(见表3-4),留学国家以美国为主,留学高校主要集中在爱荷华大学、康奈尔大学和密歇根大学;1932—1937年间在国立清华大学工学院水利及卫生工程组担任教授的12名老师也全部具有海外留学背景(见表3-5),留学国家同样以美国为主,留学高校主要集中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康奈尔大学。大量留学归国人才执教水利相关专业,成为水利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对水利教育理念、水利课程以及水利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均有很强的推动作用,也大大提升了当时水利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表3-4 1930年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水利工程组教授名单

表3-5 1932—1937年国立清华大学工学院水利及卫生工程组教授名单

续表

1928—1937年间毕业的水利专业学生大都到了水利一线从事生产实践工作,也有部分毕业生选择了出国深造。据统计,1929年,全国共派遣出国留学生1657名,其中工程类留学生有249名,约占15%;1931年,全国派出留学生虽然减少至450名,但是工程类留学生比例却有所上升,有79名,约占17.5%,其中,有22名留学德国、各有14名留学日本和比利时、12名留学美国,其余各有8名留学法国和英国,均为工业发达国家。不少留学生学成归国后投身水利教育和建设事业,为近现代水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同在1933年考取清华大学第一届留美公费生的三名专修水利及水电工程的土木工程学系毕业生:黄文熙、覃修典和张昌龄。黄文熙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留学于密歇根大学,回国后历任南京大学、华东水利学院、清华大学教授,在国内首开“土力学”课程,创立了华东水利学院岩土工程学科,是著名的水工结构和岩土工程专家,我国土力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覃修典毕业于国立清华大学,留学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回国后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曾领导新安江水电站的设计,是著名的水电工程建设和规划专家,我国水电事业的开创者之一。张昌龄毕业于国立清华大学,留学于麻省理工学院,回国后历任资源委员会水力发电工程总处、三峡勘测处主任,水力发电工程总处副处长,水电局副总工程师,电力部、水利电力部水利水电建设总局、规划设计院副总工程师,电力部水力发电建设总局总工程师等,参与了刘家峡、葛洲坝等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