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岩石整数阶流变模型研究
2.1 概述
在恒定应力作用下,对不同岩石进行蠕变试验可知,岩石蠕变曲线(即应变历时曲线ε-t)具有3种典型形式:①硬岩(如花岗岩等)的蠕变变形很小,荷载施加后不久就趋于稳定,此为稳定蠕变。这类蠕变对工程不会造成后患,可以忽略不计。②亚硬岩(如砂岩等)的蠕变变形在开始阶段,变形增长较快,以后也会趋于稳定,稳定后的变形量可能比初始变形量(即t=0的瞬时弹性变形量)增大30%~40%,但由于这种蠕变最终仍是稳定的,一般也不会对工程酿成危害。③而软岩(如页岩等)的蠕变曲线却与上述两例有所不同,其蠕变变形达到一定值后,就以一等速无限地增长,直到岩石破坏,此属不稳定蠕变,对工程的安全很不利。具有不稳定蠕变特性的岩石并不太多,主要是一些软弱岩石和具有特殊不连续结构面的岩石。
岩石蠕变的时变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蠕变特性:在常荷载作用下,应变(ε)随时间(t)逐渐增长的现象。②松弛特性,当应变一定时,应力(σ)随时间(t)逐渐衰减的现象。③长期强度,强度随时间降低或增加。④弹性后效和滞后效应,加荷时,继产生瞬时的弹性变形之后,仍有部分变形随时间增长,由于这部分变形是可恢复的,且在恢复时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这部分变形仍属于弹性变形范畴,对于这种现象,加荷过程中变形随时间的增长称为滞后效应,卸荷后变形随时间的逐渐恢复称为弹性后效。
图2.1.1 典型的岩石蠕变曲线
图2.1.1所示为一条典型的岩石蠕变曲线。该曲线反映的是在普通室温和大气压下,作用恒定应力时,岩石的应变ε随时间t的变化过程。加载后,岩石的瞬时变形为OA,随时间t的增长一般可能经历下列3个阶段。
(1)OAB段。蠕变的第Ⅰ阶段,这是蠕变的开始阶段,OA是瞬时变形,视加载大小不同可能为弹性变形也可能为弹塑性变形,之后的AB段反映应变率逐渐降低和应变值缓慢增大的特征。
(2)BC段。蠕变的第Ⅱ阶段,这是蠕变的稳定增长阶段,此段内应变率保持为最小,且近乎于常数,BC近似视为斜直线。
(3)CD段。蠕变的第Ⅲ阶段,这是岩石蠕变的不稳定发展阶段,应变率陡增,意味着材料破坏的来临。(或是脆性断裂或是韧性破坏)。
上述蠕变的3个阶段,也称为过渡蠕变、等速蠕变和加速蠕变。
研究表明,对同一类岩石的蠕变试验,其蠕变曲线ε-t的路径与所加应力的大小有很大的关系。在低应力时,蠕变可以渐趋稳定,材料不会破坏;当应力等于或超过某一数值时才出现加速蠕变阶段而导致材料破坏。应力愈大,则蠕变速率愈大。通常把出现蠕变破坏的最低应力值,称为长期强度。显然硬岩的长期强度大于亚硬岩的长期强度,而软岩和具有结构面岩石的长期强度最小。
本章首先研究应力张量、应力偏量和球应力状态下的黏弹性本构模型,针对线性黏弹性模型,探讨不同应力分量下黏性系数之间的关系;然后研究弹-黏塑性本构模型,并采用算例分析弹-黏塑性模型计算位移和弹塑性模型计算位移之间的关系;最后进行弹-黏塑性本构模型优选研究及参数识别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