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人类战争中的“以水代兵”
水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正因为如此,水也被卷入人类战争,成为被战争双方精心利用的工具,甚至成为特殊武器而使用。
我国古老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就有多处讲到水,如“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意思是用兵应当不拘一格,不能固守教条,要像水一样随时流动变化。这是借用水的特性说明用兵的灵活变化之道。再如“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意思是:用兵之道如流水一样。水流的规律,是避开高处而流向低处;用兵的规律,是避开敌人坚实之处,而攻击它的薄弱之点。还有诸如“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水可以绝,不可以夺。”等,不仅借喻水讲到了用兵理论,还讲到了涉及水的行军作战和攻敌之法。
此后,我国宋代兵书《百战奇略》里也有《水战》篇,所述内容非水上作战,而是专讲陆地上作战如何利用水流辅助军队进行攻击。该书还附有许多实战案例,历来为兵家所推崇,曾广为刊行和流传。
后来,西方著名军事学家冯·克劳塞维茨(1780—1831年),在其名著《战争论》中,也曾提到了大雾和大雨对战争胜负的影响。
纵观人类战争史,水作为一种可以借用的自然力量,既可以阻隔敌兵,也可以移祸于敌方,或直接作为一种武器向敌方进攻。我国古代兵书称之为“水攻”或“以水代兵”。这种战法早就被运用于各种规模的战役和战斗中。
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兵家“以水代兵”的战例屡见不鲜,五花八门,各具特色。
据我国古代文献记载的早期传说,大约距今5000年前的黄帝时代,中原发生了黄帝与炎帝的阪泉之战,炎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等,其中都涉及用水火相攻的方式。传说黄帝手下有位大将名叫应龙,他能张开巨口喷水,江河般的涛涛水流自上而下喷射出来,会把敌人冲得溃不成军。
还有相传在冀州有一位怪人叫康回,熟水知性,与人打仗总用水攻,许多百姓也深受其害。伏羲氏的妹妹女娲与康回争斗,她教百姓将芦苇灰与草灰混合在一起,遇到有水的地方就填,最后使水倒灌回去,致使康回大败。
再有早期神话传说中的共工与颛顼,因为二人的治水理念和做法不同,而发生了帝王权利的争夺之战,后共工因失利而怒撞不周山,致使洪水大作等。如果说这些带有神话色彩的口传故事有些离奇,不足以说明问题,那么商朝的甲骨文中已经明确地记载了当时有水上活动,至周朝已有水战的记录。正史书籍中更有大量的实战案例记载,可以供我们推敲。如《左传》记载: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楚子为舟师以伐吴……无功而还”,这里的“舟师”即是驾船的军队。还有《史记》中载,汉初,刘邦手下大将韩信击败楚将龙且的潍水之战,就是体现“以水佐攻”原则的成功战例。后来我国古代军事家如王贲、曹操等,都有运用水攻克敌制胜的战绩。
国外最早的实战案例当推古代伊拉克。史料记载,公元前689年,亚述国王森纳彻里伯为进攻巴比伦人,在幼发拉底河上建造了一座水坝,形成庞大的水库,然后决坝冲城,致使巴比伦人遭灭顶之灾。
几乎在同一时间,即公元前685年,楚国侵犯宋国、郑国,“要宋田,夹塞两川,使水不得东流”,齐桓公出兵干涉,要求楚国拆除水坝。而在公元前657年著名的“阳谷之会”中,明确规定各国在打仗时“无障谷”,就是不许在他国的水流上游建设水坝试图用水攻淹没对方。在公元前651年的“葵丘之盟”中,也在盟约中写入“毋雍泉”,明确规定不允许在河上建水坝进行水攻。这说明当时春秋各诸侯国已经意识到水攻的危险性。
但是,到了公元前455年的战国时期,又发生了史称“三家分晋”的晋阳之战。这次战役,规模虽不算很大,但交战的双方都使用了水攻战法,曾先后掘开晋水的河堤大坝,相互以水淹攻击对方。
在我国家喻户晓的名著《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周瑜在诸葛亮的策划下,借东风火烧曹军战船;关羽乘襄江水涨,放水淹七军等,都是小说中被演绎得有声有色的战争场面,其中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巧妙地利用了自然水势,或制造水灾火灾作为军事手段与敌作战。其实,在中外战争史上,这种大小案例举不胜举,在分散于各地的地方史料中都有记载,只不过小说中将其更加戏剧化、典型化了。
《三国演义》之“草船借箭”
当然,用水攻作为战术,其设计和使用也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技术含量,既要考虑战场的地势地形、通道、水势的走向、水量大小、气候等,也要掂量敌我力量的对比,用水的时机等因素。从古至今,也不乏在实战中教条照搬兵法,运用水战失败的案例。
发生于383年的淝水之战,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此役中,前秦军队兵多将广,占有绝对优势,但指挥者苻坚恪守“兵半渡可击之”的教条,结果大败于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
在中国古代的建筑中,典型的城池就是采用城墙外设护城河,以水加强防守的形式。这也是我国古代称城为“城池”的原因。
说到战争与水的关系,我们也不得不提到人类利用海洋而进行的水战。这方面记载最早的是公元前241年,拥有200艘战船的罗马舰队在卢塔蒂乌斯·卡图卢斯指挥下驶近西西里岛海岸,从海上封锁了德雷帕努姆和利利贝奥要塞。迦太基派出舰队,载着粮食前来援救要塞守军。双方舰队发生交战,迦太基人被击败,罗马人击沉迦太基战船50艘,缴获战船70艘。
而中国的记载比这更早,《左传》中说,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吴将“徐承帅舟师将自海入齐”。这说明至少在春秋末期,中国人已经能够建造海上的战船,并利用海洋进行军事行动。
这一时期的舟师已有相当规模。史书记载吴越之战时,越舟师出海北上攻齐有戈船300艘,当时比较大的战船为“大翼”,长12丈(约合24m),宽1丈6尺(约合3.2m),可容战士20余人,桨手50人。
战国水陆攻战图
河南省汲县山彪镇出土的战国水陆攻战纹铜鉴,形象地描绘了当时驾船作战的情景。从上图中可以看出,战船是桨船,分上下两层,上层为战士,下层为桨手。
后来,从两汉到明末清初,中国的水军及战船建造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如西汉汉武帝时曾发动了近4万人的水军开入广州湾,战船千余艘;东汉著名的赤壁之战中,双方使用的船舶也数以千计,当时孙权已经能够发动3万人的海军远征海南岛;隋朝杨素造“五牙”大舰,起楼5层,高100余尺(约合29.5m),能容水兵800人;唐朝发明了车船(轮桨船);宋朝时作战车船长20~30丈(约合60~90m),有23~24个车轮桨;明初起,中国战船上已配备了火炮,至郑和下西洋时,船队已经很大很先进了。
只是从清末的1800年后,中国水师落后了。欧洲的海洋文明发端也比较早,加之西方近代科技和工业的崛起,两者结合,产生了近代意义上的海军,称霸海上,横行世界。此后,中日甲午海战的失利,也是近代中国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现代军事学不仅研究军事气象问题,也研究以水作为军事手段以期达到阻遏敌方、消耗敌方、战胜敌人的目的。其研究内容不仅有雨、雪、霜、雾等对一般战斗及导弹发射的影响,还包括河流、水坝、海浪、潮汐、海洋潜流等对各类战舰、潜艇的影响,以及军队战时的野战安全供水等,同时也研究新的“水攻”武器。
据认为,美国运用气象武器的历史比较悠久,早在冷战时期,就曾经利用在古巴周边国家进行人工降雨造成了古巴的连续干旱;也曾在越战时期,利用人工降雨来造成大面积泥泞,以封锁交通。
近现代与水相关的重大战例还有:著名的滑铁卢战役中,决战前夜,忽降大雨,田野、道路泥泞一片,兵马难行。法国援军无法及时赶到,致使拿破仑军队大败;中国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为阻止日军进攻,不惜牺牲千万百姓,炸开黄河花园口河堤以阻止日军进攻;中国抗战中期,日军10多万人从缅甸进攻云南,被怒江天险阻于滇西一隅,日军官兵患瘴气疫病,使半数军人不战而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专门发明了一种能在夜间投掷水库并漂流至大坝爆炸的特重型炸弹,用于轰炸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水库大坝;1941年的莫斯科保卫战中,苏军从莫斯科水库里排放了大量的水,使德军坦克无法通过,迟滞了德军的进攻;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军队曾出动多批次上百架轰炸机,疯狂轰炸朝鲜北部的多座水库,引起洪水泛滥;中朝军队也曾放开水库闸门,以水流阻挡美军的进攻等。
前苏联甚至还拍了一部涉及“水攻”的电影《匪巢探密》,描写卫国战争期间,苏军侦察员们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得到了德军阴谋在苏军装甲部队经过森林低地时炸毁河堤的作战计划。“注意,请注意!所有听到我广播的苏联电台请注意,在19日,苏军不要进入格鲁赫森林地区,德军将用水淹没整个森林!蓄水位置是……”这是苏军美貌勇敢的女指挥官莫洛兹大尉不惜暴露和牺牲自己,利用敌人的电台向苏方发出的明语报告!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实际上,人类在战争中对于水的利用还远不止用水“冲击”敌人。1939年发生于中蒙边界的日苏之间的诺门坎战役,日军眼见取胜无望,便卑鄙地向下游河水中投放致命细菌,企图使苏军感染恶性传染疾病,结果由于使用不当,而使自己的士兵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感染,死伤数千人。后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上,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和诺曼底登陆都是发生在海边,并与海上超强运输有关。还有在交战双方的军队分别在败退后撤时,都填井挖沟,污染水源,造成对方军队吃水困难。于是,盟军便催生了给水部队和新型的野战给水设备。
2014年,俄罗斯军事专家在谈到应对美国未来的核威慑时也提到,俄罗斯在万不得已时会向美国东海岸的大西洋底地质断裂带投射核弹,以引发地震并造成巨大的海啸,足以淹没纽约等重点城市,使美国的经济核心区瘫痪。
以上史实说明,战争与水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不可分割的关系。利用水,人类不仅发明了“水攻”战术,也同时利用水作为防御手段。最后,利用海洋之水,人类把战争引向更为广阔的海面,并将这种海战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上的中途岛航母群大战和大西洋中的潜水艇群袭击战等,其规模和惨烈程度,都不亚于陆地上的战争。可以说,离开了水,人类不可以生存;离开了水,人类也不可能有更大规模的战争。而今更有人预言,未来,人类会为了争夺水资源而展开战争!这到底是人类的悲哀,还是水的悲哀?我们无法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