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流域超渗-蓄满兼容产流模型的建立
2.1 基本思想
针对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的产流特点,用流域下渗曲线及流域下渗能力分配曲线为基础的超渗产流模式,来考虑由于降雨强度超过下渗能力而产生的地面净雨(即形成地面径流的那部分降雨)过程;用流域蓄水容量分配曲线为基础的蓄满产流模式,来考虑由于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后超蓄而产生的地下净雨(即形成地下径流的那部分降雨,因为只有超过田间持水量的下渗部分才能形成地下径流)。把这两种产流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流域下渗能力分配曲线和流域蓄水容量分配曲线耦合在一起,按照两者的产流原理,就形成了既能考虑流域下渗能力及其分布情况,又能考虑流域土壤含水量及其分配情况影响的流域超渗-蓄满兼容产流模型。
2.2 流域下渗能力(容量)分配曲线及蓄水容量分配曲线
2.2.1 流域下渗能力(容量)曲线
在充分供水条件下,流域各点平均的下渗率曲线,称流域下渗能力曲线,亦称流域下渗容量曲线。许多资料表明:霍顿(R.E.Horton)下渗公式与实测点据拟合较好,且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因此,本文选择这种形式描述下渗能力随时间的变化(图1),该式为:
式中:f为t时刻的下渗能力,mm/h;fc为稳渗率,mm/h;fo为初始下渗能力,mm/h;k为与土壤透水特性有关的指数,h-1。
下渗能力曲线与起始时(t=0)的土壤含水量(Wo)有关。为反映这种影响,可根据实测雨洪资料建立Wo与fo、k的关系。
2.2.2 流域时段下渗容量分配曲线
实际产流计算中都是以时段值进行演算的,考虑时段下渗容量在流域上的不均匀性,本文进一步引入流域时段下渗容量分配曲线的概念。流域时段下渗容量FmΔt,即充分供水条件下,时段Δt内的流域平均入渗量。如图1所示,FmΔt即下渗能力曲线在Δt内的积分:
式中符号的单位和意义同式(1)。
FmΔt在流域上的分配曲线(图2),根据经验采用m次抛物线形,即
式中:为某点的下渗容量,mm;为FmΔt下流域最大的点时段下渗容量,mm;m为经验性指数;β为相对面积,表示≤的面积占流域面积的比值。由图2可见,时段下渗容量分配曲线下的面积应为FmΔt,故
即:
图1 流域下渗能力(容量)曲线
图2 流域时段下渗容量分配曲线
2.2.3 流域蓄水容量分配曲线
考虑流域上各点蓄水容量不同,对产流的影响,该模型进一步引入流域蓄水容量分配曲线(图3)。根据经验取n次抛物线形,即
图3 流域蓄水容量分配曲线
式中:W′为点蓄水容量,mm;Wm′为流域的最大点蓄水容量,mm;α为相对面积,表示小于等于W′面积占流域面积的比值;n为经验性指数。
流域(平均)蓄水容量Wm为流域各点蓄水容量的平均值,从图3知,它等于流域蓄水容量分配曲线W′-α下的面积,于是由式(5)得:
流域土壤蓄水量为Wo时,它相应的最大纵标值(图3)可求得为
2.2.4 流域土壤蓄水量Wo的计算
Wo是指某一时刻流域各点实际土壤蓄水量的平均值,它变化于0~Wm之间。某时的Wo,依水量平衡原理按下式计算:
式中:Wo,t、Wo,t+1分别为第t天、第t+1天的流域土壤蓄水量,mm;Pt为第t天降雨量,mm;Rp,t与Pt产生的总净雨深(等于总径流深),mm;Wm为流域蓄水容量,mm;Et为第t天的流域蒸散发量,mm;Ew,t为第t天观测的水面蒸发量,mm;φ为将Ew,t折算为当日流域蒸散发能力的系数。
系数φ随地区和季节而异.各省区都有一些试验分析成果可供参考,实用中可按优化方法进一步率定。每日开始时的Wo,由实际降雨径流资料按式(8)连续演算求得。
2.3 流域超渗-蓄满兼容产流模型
该产流模型的基本结构如图4所示。图中W′-α为流域蓄水容量分配曲线,其中的Wo为时段降雨P开始时的流域实际土壤蓄水量,它相应的最大纵标值为为置于上的、与Wo相应的流域时段下渗容量分配曲线,为的最大纵标值;x为W′-α与两曲线的交点至原点的距离。由图4可见,时段Δt内流域上均匀降有效雨量P(等于降雨减雨期蒸发)时,从超渗产流机制看,降雨超过下渗的部分(图中斜线阴影代表的面积)为地面净雨深Rs,其余的(图中用点和圈表示的面积)为总下渗量(包括枝叶截留和填洼损失)。再从蓄满产流分析,可知总的下渗量中有一部分(图中点的面积)为蓄满产流的面积上产生的地下净雨深Rg,总产流量为R=Rs+Rg。显然,由P增加的流域蓄水量ΔW=P-R,即图中圆圈的面积,蓄于土壤中为以后的蒸散发所消耗,不形成径流。各个时段的水量平衡为P=Rs+Rg+ΔW。
图4 产流计算示意图
由于各时段的有效雨深P、相应的不同,其地面净雨深Rs、地下净雨深Rg及流域土壤时段蓄水增量ΔW的计算,将依,与与x、的关系不同而不同。
(1)当时。如图4、图5所示,此时两分配曲线有交点,它到α坐标的距离为xo一般n≥m,交点处,代入式(3)、式(5),可解得
此时,该模型的产流计算可分以下三种情况:
1)时。如图5(a)所示,有效雨深P产生的地面净雨深Rs为
地下净雨深Rg为
总净雨深R为
图5 时各种情况的产流计算示意图
图6 时各种情况的产流计算示意图
流域土壤该时段增加的蓄水量ΔW为
2)时。如图5(b)所示,此时P产生的Rs、Rg、R和ΔW分别为:
Rs同式(10)
ΔW同式(13)。
3)时。如图5(c)所示,P产生的Rs、Rg、R和ΔW为:
Rg同式(14)
ΔW同式(13)。
(2)当时。如图6所示,这种情况下两分配曲线没有交点,其产流计算分别如下:
1)时。如图6(a)所示,P产生的Rs、Rg、R和ΔW为:
Rs、Rg、R、ΔW分别同式(10)、式(11)、式(12)、式(13)。
2)时。如图6(b)所示,P产生的Rs、Rg、R、ΔW为:
Rs同式(10)
ΔW同式(13)
3)时。如图6(c)所示,P产生的Rs、Rg、R、ΔW为:
ΔW同式(13)。
该模型共有7个参数,它们是流域下渗容量曲线及流域时段下渗容量分配曲线中的fc、fo、k、m,流域蓄水容量分配曲线中的Wm、n及包含在Wo计算中的φ。当这些参数率定之后,已知时段有效降雨P和P开始时的流域土壤蓄水量Wo,即可依该模型推求P产生的地面、地下净雨Rs、Rg及该时段的流域土壤蓄水增量ΔW。其计算程序如下:①由式(8)计算Wo;②由式(7)计算W′o,并由相应的f-Wo-t按式(2)求得FmΔt,进而再按式(4)算出,按式(9)算出x;③根据与与x及W′的关系,选择相应的产流计算公式(10)~式(22),即可求得该时段P产生的Rs、Rg、R、ΔW;④将该时段开始时的Wo加上ΔW,得下时段的Wo,又可按上述步骤求得下一时段的Rs、Rg、R及ΔW。如此连续演算,得整场暴雨的各时段地面、地下净雨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