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野苍流:打渔张引黄灌区开灌60周年纪念专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科研成果应用与实践

一、泥沙处理

引黄灌溉的重要问题之一,是解决泥沙处理。

(一)利用沉沙条渠处理泥沙

打渔张引黄灌区位于黄河下游的滨海地带,地势极为平缓,含沙水流进入渠道后,极易产生淤积,妨碍渠道的正常输水。因此,对泥沙的处理,直接关系着工程效益。1953年春,灌区经苏联专家提出关于泥沙处理建议后,认为利用王旺庄附近约50平方公里的荒碱洼地作沉沙池,是解决本灌区泥沙问题最妥善有效的办法。关于渠首位置,考虑到引黄泥沙处理,专家建议“渠首位置由打渔张上移17公里,至背河有大片洼地可供沉沙的王旺庄险工河段”,1954年4月中旬,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处建立窝头寺沉沙实验站。利用窝头寺虹吸引水工程和修建的沉沙池,进行沉沙条渠形式对比和泥沙运行测验,为灌区沉沙池设计提供资料。

经过窝头寺及王旺庄试验站多年试验(灌区开发前后),沉沙池大范围的围漫式劣于条渠式,而带形条渠式又劣于梭形条渠式。1956年建成沉沙条渠6条(每条长8公里),1957年完成第七沉沙条渠。1958年4月2日—1958年8月28日施工,共修建东西沉沙池两处,1959年修建第八沉沙条渠。1967年3月25日—4月14日,广饶县油郭、花官、牛庄三个公社近5000人,修筑了打渔张引黄灌区第十沉沙条渠。第十沉沙条渠长6362.4米,土方258427立方米,工日716691.9个。1968年5月3日开始,由广饶县召集4464名民工,历时19天,完成打渔张引黄灌区第十一沉沙条渠建设任务,共完成土方285652立方米,工日完成91907个。打渔张引黄灌区东沉沙池共做14个梭形条渠,至1975年用完12条,12根条渠淤出耕地2万多亩,已还耕于民多年。

灌区运行至1981年,一至十二条渠已还耕约13平方公里,沉沙淤积总量约2688万立方米,年均淤积量约149万立方米,年平均引水量3.862亿立方米,引沙量190万~230万立方米。一至十二条渠淤积情况见表1-12。

表1-12 一至十二条渠的淤积量表

沉沙条渠的沉沙淤积规律是上多下少,根据调查一至十二条渠一般淤积厚度见表1-13。

表1-13 一至十二条渠的淤厚度表

从1976年至今,一直使用十三条渠,但其实十三条渠早已不能起沉沙作用了。针对灌区实际情况,以后实行以挖待沉的泥沙处理办法。

(二)沉沙与淤背、改地结合

1、沉沙与淤背结合。为加固黄河大堤,1970—1973年,先后在王旺庄引黄闸以下沿黄河大堤修建了两条淤背条渠。1971年,结合黄河大坝加固,修建了淤背一条渠。其路线是:出引黄闸后在左岸建淤背条渠出水闸,沿黄河大坝至陈家荒村,再往东至官庄、崔家寺之间入总干渠,全长11公里,在总干桩号约5公里处汇入总干,可直接向四、五干渠输水,也可倒流入二、三干渠,经多次放水实践效果良好,即淤积改良了数千亩背河洼地,又加固了黄河大堤,还减轻了东梭形沉沙条渠的输水负担。

2、沉沙与淤地结合。1980年在总干以东,四干渠以南,打渔张河以北大片荒碱洼地中,修建了4条沉沙池。由于十三条渠不起沉沙作用,进入总干的水含沙量仍在10~15公斤/立方米之间,二级沉沙从总干牟王庄以北引出,沉沙后在四干渠进水闸以上再入总干。二级沉沙池不但起到了沉沙作用,还为有关村庄淤改荒碱地5500余亩。

(三)强化输沙与下游改造荒碱洼地结合

以往的沉沙都是在灌区上游处理,淤完覆红淤盖沙还耕。但过几十年后,上游将不能承受大量泥沙处理。根据多年实践,干渠比降在1/7000左右不淤积。据此,借五干扩建延长治理之机,决定改变五干渠比降,五干渠全长49.8公里,比降全部改成1/7000,经放水实践证明,16公斤/立方米以下含沙量不淤渠道,泥沙输入下游沉沙区,给打渔张引黄灌区沉沙处理又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对滨海滩涂开发改造荒碱洼地也找到了一条新途径。这就是最早的远距离输沙技术。

但是,含沙量大于16公斤/立方米时,往往效果不好。1989年大旱之年,胜利油田工农业急于用水,五干渠引水215天,引水平均含沙量24.58公斤/立方米,最高达173公斤/立方米,在49.8公里渠道内淤积土方达76.74万立方米。这又一次证明,渠道输沙是有局限性的,只有把握含沙量16公斤/立方米以下,才能发挥输沙效益。

(四)人工清淤

人工清淤,是引黄灌区在其他措施不能使用的情况下,采取的不得已的方式。打渔张引黄灌区尽管从开始设计就强调了引黄的泥沙处理问题,运行过程中采取了沉沙、输沙等措施,但每年放水季节过后,仍有大量泥沙沉积在总干渠及分干渠中,不进行清淤就会影响下一放水季的灌溉。

1966年,打渔张引黄灌区进行了二干清淤等工程。这是打渔张引黄灌区建成后,有关资料显示的第一次清淤的记载。1968年4月1日,黄河水利委员会山东河务局临时生产指挥部以(68)黄工字第58号文《关于打渔张引黄灌区一九六八年引黄配套工程计划的审核意见》中称,“已核定工程共二十二项。包括土方工程六项,其中有总干、条渠清淤复堤工程。

1969年12月17日,惠地水建指挥部军管会以(69)41号文“关于对打渔张引黄灌溉管理局革命领导小组‘关于一九七〇年在干渠以上进行清淤的报告’的批复”中,同意灌区一九七〇年春清淤工程总干、二干、四干、五干全长89公里,土方89万立方米,工日37.65万个;沉沙条渠治理工程2.0万立方米,工日0.94万个。总共土方91万立方米,工日38.59万个,由广饶、博兴、垦利三县及广北农场负责完成。

1979年1月13日,打渔张引黄灌溉管理局(79)灌字第1号文呈报地区水利局:根据行署清淤会议部署,灌区于1978年12月26日在牛庄召开了清淤施工会议,将任务具体分配到广饶、博兴、垦利、广北农场筹单位,计划1月1日开工,20日完成。由于上工人数不齐和第十四条渠原基建工程改为清淤等原因,影响计划完成和春灌放水,请求清淤补助每工日0.2元。十四条渠按基建标准办理,计碾压费0.85万元,工资补助费1.6万元,共计2.45万元;总干、二干渠积水抽水机械租赁费3000元,广饶县上工后死亡1人,安置费970元。

1979年10月9日“惠民地区水利局关于1980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计划初步意见”称,在油田防护工程中,打渔张引黄灌区,投资59万元,搞渠首、四、五干上游淤改配套工程。该项投资1980年内完成。

1986年,引水量5.835亿立方米,灌溉面积98.3万亩,完成建筑物7座,土石方6.7万立方米。清淤56万立方米。

1989年10月25日,打渔张引黄灌溉管理局五干管理所报胜利油田管理局《关于一九八九年五干渠清淤报告》称:五干渠自2月12日至10月12日放水,实际引水215天,共引水22789万立方米,为油田工业供水18956万立方米,为油田农业供水2223万立方米,因引水时间长,含沙量高,平均含沙24.58公斤/立方米。最高达173公斤/立方米,大大超过原设计输沙能力16公斤/立方米,干渠平均淤深1.25米,有的渠段达2.0米。五干渠衬砌放水以来,首次淤积如此严重,在49.8公里内淤积土方76.74万立方米,要清出这些淤土,需工日1313132个,需要投资4418392元。从11月上旬至12月上旬清完为好,希望按期完成,不误放水。报告发出后,胜利油田管理局拨款60万元,同时从广南水库(五干下游水库)水费中抽出50万元,共110万元进行五干清淤。因资金不够,仅清除一部分,水冲入下游水库沉沙区。

打渔张引黄灌区1989年度,春、夏、秋连续特大干旱,平均降雨325毫米,比历年同期少40%。王旺庄引黄闸引水6.82亿立方米,曹店引黄闸引水(五干渠)2.28亿立方米,共引水9.10亿立方米,是灌区历史上引水最多的一年。经测量淤积渠首、条渠、总干、二干渠、三干渠、四干渠土方总计1259037立方米,五干渠767400立方米,共计2026437立方米。根据灌区清淤“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灌溉局把任务分配给惠民地区、胜利油田、东营市各单位,从1989年12月上旬清淤始,陆续到1990年1月5日基本结束。

二、防渗排碱工程建设

打渔张引黄灌区地处黄泛平原上,多为粉沙质土壤,灌区设计以地上自流灌溉为主要运行方式。因此,灌区引水渠系的渗漏问题,在灌区开灌以后愈来愈严重,加上初期排水沟系不配套,非科学的大水漫灌,次生盐碱问题很快暴露了出来。1962年范县会议以来,灌区工作中心转到改碱上来。

(一)治碱工程计划与批复

1963年1月18日,山东省水利厅(63)水勘字第19号文报送水电部《山东省广饶县及打渔张引黄灌区治碱设计任务书》,任务书阐述了山东省打渔张引黄灌区1956年开灌以来,灌地100余万亩。由于灌排系统不配套,灌溉管理、农业措施等方面存在问题,次生盐渍化逐年增长,1961年已碱化65万亩,1961年、1962年两年又降大雨涝地达67万亩。为统筹解决本灌区早、涝、碱,恢复发展农业生产,除进行排涝排碱渠道防渗工程外,应首先进行广饶县治碱试点。该工程全部投资2960万元,拟于五年内完成。该文报出后,山东省水利厅于1963年11月29日又以“特急”(63)水勘字第500号文向水电部《关于报送打渔张引黄灌区治碱试点工程扩大初步设计(水利建设部分)的报告》后,而水电部于1964年4月20日以(64)水电水设字第78号文发往山东省水利厅,批复了打渔张引黄灌区治碱试点工程扩大初步设计,批复对灌区排涝标准、水文问题、支脉沟为灌区总排水沟、渠道防渗截渗、渠首泥沙处理,防潮工程、管理、概算等进行了审批,并“建议总投资以不超出国家计委批准投资1900万元为原则”。

1963年4月19日,水电部以(63)水电规水字第119号文批复《打渔张引黄灌区治碱工程1963年工程扩大初步设计》指出,“根据国家计划委员会(63)计农程字773号文《复打渔张引黄灌区治碱工程设计任务书》的意见,我部对该设计审查后,基本同意兴建,水电部规划局的意见是:①根据国家计委(63)农程字773号《复打渔张引黄灌区治碱工程设计任务书》的意见,将打渔张引黄灌区治碱与广饶县治碱合并,统称“打渔张引黄灌区治碱工程1963年扩大初步设计”;②同意1963年上半年疏浚支脉沟上段,广蒲沟下段、新广蒲沟、二、三干排水沟及湾杨旧沟等工程;③设计中试点治碱工程少,与试点不相适应,今年可在盐碱严重、排水出路较好地区,以疏浚支、斗排水沟为主,建立能控制地下水的排水系统,为西部治碱创造典型;④其他工程今年暂不兴建,重点投资西部排水,东部地区人畜用水可采取临时措施解决;⑤广饶县湾杨、油郭机械治碱试点,机械挖沟的设备可在水利投资中解决,其他机械与农业部门联系解决;⑥桥涵设计标准安排地下水及五年一遇排涝要求设计,十年一遇校核;⑦本工程预算及结构设计,由山东省水利厅负责审批”。

1963年5月24日,山东省水利厅(63)水勘字第148号文《关于支脉沟、广蒲沟、新广蒲沟、二三干排水沟及湾杨旧沟等疏浚工程施工图预算批复意见请示报告的批复》,除对一般稀泥流沙按Ⅱ类稀淤定额、一干渠渡槽至新支脉沟入口处10万立方米按Ⅲ类稀淤定额,同意挖排水龙沟,提高排水效果,平运40米按人工挑抬,大于50米以上者,按胶轮车30%、人工挑抬70%严格执行外,重新核定支脉沟疏浚预算为121万元,广蒲沟及新广蒲沟疏浚29.8万元,二、三干渠排水沟及湾杨旧沟等疏浚14.8万元,核定补助粮108.75万公斤。

1963年7月9日,山东省水利厅以(63)水勘字第215号文《关于打渔张引黄灌区治碱工程1963年条渠北截渗沟施工图预算的批复》,“计疏浚北截渗沟长7.2公里,修建穿总干涵洞一座,简易便桥五座,核定工程预算15.3万元,补助粮5万公斤”。

1963年7月20日,山东省水利厅(63)水勘字第24号文称,1963年先安排支脉沟石墩钢筋混凝土面公路桥两座,石墩钢筋混凝土面大车桥两座,木大车桥四座,核定预算26万元,补助粮1.985万公斤。

1963年7月25日,山东省水利厅(63)水勘字第250号文《关于打渔张引黄灌区治碱四干渠防渗试验工程设计的批复》:①土渠渗漏试验段,可缩短为200米;②灰土护面及原油护面均缩减至300米,并注意原油防火;③为便于效果比较,渗漏与护面试验均应集中于四干湾杨(10+000)附近;④以上试验经费调整为5.7万元,补助粮1.215万公斤。

1963年8月9日,山东省水利厅(63)水勘字第278号文批复同意疏浚十三庄支沟长10.4公里,建涵管6座,除对原报告定额工日予以修正外,核定本工程预算14.5万元。

1963年10月30日,山东省水利厅下达《关于打渔张引黄灌区渠首沉沙区移民计划的批复》。迁移第九条渠内姓黄庄、东西小、张庄三个村,共计109户,388口人,补助标准平均每人200元包干发给当地大队统一掌握使用,核实资金为7.76万元。

1964年1月10日,山东省水利厅(64)水勘字第14号文《关于打渔张引黄灌区治碱试点工程施工图勘测设计工作安排的函》主送惠民专区水建指挥部和渤海农垦局,根据扩大初步设计中的1964年工程有:支脉沟疏浚、四干防渗、一号沟疏浚、渠首有关工程、防潮堤堵口整修及有关建筑工程。责成惠建指挥部勘测支脉沟、四干防渗两项,之后由厅设计院负责设计;防潮堤堵口整修由渤海农垦局勘测设计;其他工程由惠建指挥部勘测设计。

(二)治碱施工机构批复

1964年7月4日,山东省水利厅以(64)水勘字第387号文《关于打渔张引黄灌区治碱试点工程土方机械队1964年机构筹建及施工机械设备购置说明的批复》下发水利厅基建局:水利厅同意基建局编制的《打渔张引黄灌区治碱试点工程土方机械队,1964年机构筹建及施工机械设备购置说明(附预算)》。核定1964年总投资为50万元。可建立机构、进行建房,施工机械设备购制与调配,工人培训等生产准备工作,便于今年下半年投入试验性施工,以保证明年正式投产,发挥各种机械的应有效能和积累施工经验。1965年冬这支机械服务队由省下放到地区,除党、政领导和生产有地区负责外,对机械和人员问题,定为地区使用,所有权仍由省掌握,不经省同意不准调动。后因多年使用,机械老化,为了更好地发挥现有人力、物力和机械潜力,经与地革委生产指挥部研究,同意土方和机械队与地区水利安装队合并,加强安装队,建立水利机械制修厂(组)。1971年4月28日,山东省水利局以(71)水政字第4号文批复,“经研究决定土方机械队人员和机械两权全部下放给你局(地区水利局),由你局根据革命、生产任务的需要作具体安排,但不准用于非水利事业生产。”

(三)支脉沟疏浚

支脉沟是一条开挖自明代的人工泄洪河流,历史上屡治屡塞,治理不昭。打渔张引黄灌区建成以后,作为灌区的总排水沟,在这期间进行了连续的浩大的治理,并更名为支脉河。由此,根本改变了支脉河泛滥不治的命运,为灌区的泄水、排涝、治碱、良性运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1963年3月15日,支脉沟疏浚工程动工,选择淤积严重的中游段先行疏浚,该段从杜姚沟以上2公里处始,至打渔张引黄灌区四干排止,全长46.2公里,总土方77万立方米,工日73万个,调集高青、博兴、广饶三县2万民工施工,到4月23日竣工,投资130.8万元,补助粮70.9万公斤。1963年汛前为利于汛期排洪,又进行下游衔接段的疏通,该段自新支脉沟入口以下至马家楼子止,长29.3公里,于6月27日集中广饶与广北农场9000民工施工,到7月10日竣工,完成土方19.1万立方米,用工日12.9万个。

1964年3月14日,山东省水利厅(64)水勘字第139号文《关于打渔张引黄灌区治碱试点工程1964年支脉沟疏浚工程施工图的批复》:

(1)施工图设计水位应抬高0.4米,并预留10年一遇河口及滩地,放宽堤距10米(68+470~87+650)和15米(87+650~97+900)。

(2)堤防标准:因施工劳力不足,防洪堤顶宽不小于3米。

(3)防潮段,堤顶宽不小于4米。

批复并对桥、弃土场进行了规定,最后核定预算130万元,补助粮68万公斤。

1964年5月15日,山东省水利厅(64)水勘字295号文批复:

(1)同意一号支沟路线通过贾家节制闸上游穿二干涵洞,利用二干支排泄入支脉沟。

(2)同意增做一分支沟,设计流量根据控制面积而定,不应负担部分一号沟的泄水流量。

(3)一分支沟阎坊正北及西北大车桥距离较近,合并为一座。

批复除对部分核增、核减外,核定该工程15万元,粮食1.175万公斤。

春季,第一期施工的打渔张总干北截渗、十三庄支沟、二号支沟、三号支沟、支脉沟下游等五项除涝工程,3月初开工,到4月底全部竣工。总完成土方38.77方立方米,工日17.55万个。

1965年,支脉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治理,上自高苑城西南,下至新支脉沟入口阻水严重的一段,长51公里。治理标准是:除涝按3年一遇标准的80%挖河,防洪按10年一遇标准,弃土高出10年一遇防洪水位1~2米。并结合小清河总体规划,为适应小清河展宽河床的需要,将旧支脉沟的两段进行了裁弯取直。第一裁弯段自高苑城西南起至博兴城南关桥西止,长16.55公里;第二段裁弯段自打渔张引黄灌区一干渠渡槽起,至二干渠渡槽止,长12.5公里。施工按民办公助办法,分别由高青、博兴、广饶三县麦收前竣工,共完成土方385.1万立方米,用工日204.5万个,国家补助经费90.7万元,补助粮151.9万公斤。这期工程治理解决了原支脉沟弯曲如钩的旧貌,达到了河道顺直、排水畅通,提高排水能力的目的。工程完成后,上游二、三号支沟入口处,泄水量由原来的20.6立方米/秒,提高到54立方米/秒,下游防潮闸泄水量由原来的68.6立方米/秒,提高到72立方米/秒。这次治理后,由于支脉沟标准扩大,故改名支脉河。

1966年12月9日,山东省水利局(66)水勘字第197号文《关于支脉河干流一九六七年疏浚工程扩大初设兼施工图(附预算)的批复》称,“为了彻底解除该流域洪、涝、旱、碱、潮等自然灾害,实现稳产、高产田,必须进行全面规划统一治理”,“按水电部(65)水电规字第349号文批复的1964年雨型排水模数的50%标准,排涝流量设计按1961年雨型排水模数计算防洪流量进行校核”,“举办本工程应充分依靠群众,发扬大寨精神,国家给予适当补助。全部工程控制投资100万元,希按上述意见修改设计交付施工”。1966年,完成四干渠上下游改建、支脉河贾杨李裁弯,广蒲沟疏浚、打渔张河开挖、季王穿涵及公路桥、崔高穿涵、支脉河疏浚、四分干渠等工程,总投资额为422162.68元。支脉沟疏浚设计成果表见表1-14。

表1-14 1966年支脉沟疏浚设计成果表 单位:立方米/秒

1971年4月1日,惠民地区调集了高青、博兴、垦利、邹平、桓台、广饶六县民工6.4万人(最多达7.2万人),对支脉河又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治理,4月1日开工,战胜海潮侵袭和淤泥难关,克服供水和排水困难,奋战40天,完成土方647.7万立方米,用工日381.4万个,总投资304.1万元。

(四)四干防渗实验及其他截渗工程

1962年停灌至1965年复灌期间,四干渠实施了防渗试验,防渗形式包括灰土防渗,还有塑膜试验段。

1963年7月,山东省水利厅对打渔张引黄灌区四干渠防渗试验工程设计进行了批复。1963年12月,山东省水科所对打渔张引黄灌区用灰土、原油做渠道防渗材料进行了室内试验。通过室内试验,初步认为:灰土抗冻性极差,其实际防渗效果,应与当地土料经压实后的防渗性相比较。原油在常温下防渗性很强,温度超过35℃左右,可能在水中漂浮流失,或随渗水穿过土料孔隙流散失去防渗作用,并对原油施工方法及质量控制问题提出了初步意见。1964年6月1日,山东省水利厅(64)水勘字329号文称,经我厅研究,认为灰土防渗施工问题较少,1964年先进行四干13+185~16+635段3450米的灰土防渗护面试验工程。原油防渗改为油渣试验,核定1964年四干防渗工程试验预算2.61万元,需79616个工日,补助粮7.15万公斤。

1964年5月,施工总干洛车李涵管工程一孔,管径1.5米,管长72米,于8月22日竣工。

1965年11月4日,打渔张引黄灌区二干季王穿涵及博龙公路桥开工,于1966年5月30日竣工。投资11.40万元,砌石643.5立方米,混凝土68.6立方米,挖填土1.65万立方米,用工日4.5万个。

1965年,引黄闸4月5日开闸向四干渠输水试渠,4月13日四干渠正式灌溉,到11月2日二干渠放水结束止。在历时204天中,放水173天,因故停水31天,总引水量18442.5万立方米,引入沙量127万立方米,最大引水量25立方米/秒,最小引水流量为7立方米/秒,灌溉面积388148亩。其中春灌面积114852亩,夏秋抗旱灌溉面积273296亩。

1966年2月21日,山东省水利局(66)水勘字笫31号《关于打渔张排涝治碱工程一九六六年工程设计的批复》中,指出了1965年广蒲沟疏浚工程、总干渠、二干渠上游截渗、支脉构贾杨李裁弯工程部分质量差,并指示返工外,最后“核定打渔张引黄灌区一九六六年工程投资90万元(其中包括人员供给2万元,土方机械队36.4万元,水文站网1.1万元,试验费0.4万元),希精打细算,不得超支”。

1966年3月16—17日,在牛庄召开了打渔张引黄灌区管理委员会扩大会议。会议着重研究了如何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和山东省委、惠民地委关于引黄灌溉问题的指示,正确接受过去的经验教训,充分发动群众,本着即积极又慎重的态度,正确使用黄河水,战胜旱、涝、碱三大灾害,决心把灌区建设成稳产高产农田等问题。

1966年,打渔张引黄灌区进行了二干渠上游截渗及总干上游截渗等工程。

(1)二干截渗沟东西两侧各分为三段,西岸第一段北起二干一支南至三支北入打渔张河,长2.61公里;第二段自三支南至二干贾家涵管一号支沟,长4.1公里;第三段利用一号支沟一分沟至闫坊入支脉河,长7.9公里。东岸第一段北起二干二支南侧至贾家穿过纯化公路入一号支沟,长3.9公里;第二段自四支南穿过六支到刘官庄入支脉河长7.9公里;第三段自二干十一支东侧至花官向东经十一支一斗排过公路入支脉河,长6.0公里;六段共长31.41公里。

(2)总干西截渗沟,长5.14公里,总干东截渗沟,位于总干渠右侧,北起四干渠南侧取土坑,南止总干枢纽入新支脉沟,长5.1公里。

(3)截渗沟穿路穿渠涵管:为便利生产交通和保证沟、渠、路交叉处理,设钢筋混凝土涵管共11处。

三项工程总土方1000606立方米,工日306091个,总投资164755元,补助粮299856公斤。

1967年7月26日,(67)黄工字108号文《关于打渔张引黄灌区一九六七年配套工程计划审核意见》同意恢复一干,乔庄稻改、三合干、二干、总干截渗沟、渠首第十条渠筑堤、四分干等项工程,已竣工,同意报销。

1968年4月1日,黄河水利委员会山东河务局临时生产指挥部以(68)黄工字第58号文《关于打渔张引黄灌区一九六八年引黄配套工程计划的审核意见》中称,“已核定工程共二十二项。其中:土方工程六项,即小河子、蔡寨沟、五干截渗、广蒲沟开挖、新筑第十一条渠和总干、条渠清淤复堤工程,计土方1276535立方米,439445个工日;建筑物工程十六项共53座,土石方43252立方米,44832个工日;三干扩建工程项目”,“以上共核定投资61万元。其中土方工程153370元,建筑物工程305623元,三干扩建工程可按15.1万元进行安排”。并对“三材”“补助粮”进行了批复。

1970年3月,治理打渔张河土方工程,本期工程从高青、博兴界起到二干涵洞止,长达26.38公里,由博兴县九个公社调1.55万人参加施工。共完成土方84.32万立方米,用工日26.69万个,投资9.968万元。

1971年6月29日,打渔张引黄灌溉管理局呈送备忘录于惠民地区水利局《关于灌区排水沟、截渗沟现状和今后处理意见的报告》中指出,“近几年来,灌区部分地区,出现了分散的、小面积的种植水稻的现象,更严重的是在干渠截渗沟和各级排水沟打坝、蓄水、养鱼、种藕、植蒲种苇等情况,造成灌区西部排水性能不好的沙壤土地区,返碱范围有所扩大,程度也较严重等。为此要求:①除渠首地区外,灌区当前不宜种水稻,更不能大面积发展;②今后一律不准用截渗沟、排水沟打坝蓄水,早有者拆除;③支排以下,公社、大队加强管理养护,及时疏浚,保证排泄畅通,干排由国家安排疏浚,排沟按规划绿化。

到20世纪70年代,打渔张截渗排碱工程已基本形成完整的运行体系,1971年以后,打渔张引黄灌区的截渗排碱工程除了沉沙条渠南截渗等已较少记载,更多的是在诸如竖井或暗管排水、抽咸补淡、综合改碱试点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到20世纪80年代打渔张引黄灌区的次生盐碱化问题已基本得到遏制,土地面貌发生重大变化,加上农村改革后,土地整理率得到大面积提高,小型灌溉机具广泛使用,均匀灌溉代替了大水漫灌的情况,灌区农民精耕细作,生产积极性高涨,迅速呈现出了粮棉产量年年大幅增长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