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灌区城乡巨大改变
鲁北地区降雨量普遍偏少,而黄河沿岸守着黄河却用不上黄河水。打渔张引黄灌区的建设,成为本地区工农业和城乡发展的千载难求的重要机遇和赖以发展的基础资源。灌区不仅改变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也改善了当地城乡工业用水和生活饮水条件。现在灌区农村,经过近几年的卫生改水,依托灌区水源建设了许多水库和水厂,城乡居民饮用水除小清河南部分地区使用地下水外,几乎全部使用灌区的黄河水,使长期饮用高氟和咸水的灌区的人们喝上了甘甜的黄河淡水。
引黄灌溉的成功,直接改变了农业面貌,提高了农业产量与产值,解决了灌区人民温饱问题,促进了农村繁荣。以广北农场为例。
1950年建场时开始种植大豆、小麦、玉米、苜蓿等,当年生产粮食125.27吨。1951年,又增加种植水稻、棉花、绿豆、洋麻等,全场生产粮食达347吨,是1950年的2.77倍。1956年,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投入使用后,二干渠、四干渠延伸至广北农场。广北农场成为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的直接受益单位,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品种增多,亩产量显著提高。在扩大水稻种植面积的同时,增加种植高粱、向日葵等,随后又增加种植花生、甜菜等农作物。
在20世纪50年代,广北农场的农作物种植,大都采用一年一熟制,复种指数较低。20世纪60—70年代,农场的复种指数提高,种植业有较大发展。为解决职工家属的吃菜问题,每个生产队都专门划出菜地,种植白菜、茄子、辣椒、黄瓜、西红柿等蔬菜,用来供应集体食堂和职工家庭。
1983年广北农场划归东营市后,随即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90年,全场粮食种植面积1966.67公顷,总产达到4433吨;棉花种植面积1713.33公顷,总产达到1387吨。1995年,农业总产值达到3178万元;粮食种植面积2689公顷,总产达到6808吨;棉花种植面积704公顷,总产达到605吨。
1996年后,广北农场由于受黄河水紧缺的制约,扩大棉花的种植面积。1997年,广北农场获得棉花大丰收。全场种植棉花633公顷,总产达到562吨。1998年和1999年,棉花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285公顷、1240公顷,棉花总产分别达到1330吨、1194吨。
2002年,全场实现社会总产值27377万元,是1995年的3.2倍,是1983年28倍。实现农业产值9620万元,是1995年的3倍,是1983年的12.79倍。广北农场以农业为基础产业,成为东营市小麦、玉米、大豆良种供应基地,山东省优质棉创汇基地。
打渔张引黄灌区的建设为油田生产和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水源保障。青岛市是一座著名的工业、外贸和旅游城市,市区有居民110万人。由于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加上自然条件的限制,城市供水一直十分紧张。1982年以来,国务院、山东省人民政府对青岛市缺水问题极为关注,经过有关部门多方面的查勘、比较、论证,选定利用黄河水向青岛供水的方案,经国务院批准。该工程在地面修筑明水渠输水线路291.14公里,以博兴县打渔张引黄闸为水源,沿途经过10个县区进入青岛市,工程投资概算约8亿元。这项工程于1986年动工兴建,3年完成。竣工后,青岛市平均日供水量由20万吨增加到50万吨;还供沿途高氟区的170万居民饮用黄河水。青岛市由原来的“青黄不接”,实现了黄河水的滋润。
在一定意义上讲,黄河三角洲是随着打渔张引黄灌区的兴建而兴旺起来的;同时打渔张引黄灌区又是随着黄河三角洲的兴旺而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