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野苍流:打渔张引黄灌区开灌60周年纪念专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是全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工程之一,是山东省开发最早、规模最大的引黄灌溉工程,是在苏联贷款援助、专家指导设计下建设的,是变昔日黄河之“害河”为今日之“利河”的一次成功尝试。灌区在工程设计、泥沙处理、灌溉试验、排水改碱、土地改良、灌溉管理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科学财富,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原打渔张引黄灌区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下游右岸,黄河三角洲南翼。地理位置,东经118°10′~118°53′,北纬36°00′~37°55′;中心位置,东经118°30′,北纬37°18′。在打渔张引黄灌区开发前,这里地广人稀,广种薄收,区内有150万亩荒碱地和盐碱光板地,群众只有采取开荒“躲碱围种”的办法种田。同时,受到东有海水侵袭、西有黄河决口的威胁。该区域还是山东主要的蝗源地,时常受蝗灾的困扰。当时群众中流传着“播种时一大片,收获时颗粒不见”,“走的是光板道,听的是鸦兰叫,吃的是黄须菜,喝的是牛马尿”等民谣,可以想象当时区内人民群众的困苦和土地的荒凉景象。

为发展农业生产,1951年年底,中央军委把开垦黄河三角洲地区列入了新中国的屯垦规划之中,决定在山东广饶县北部开辟军垦区。1952年春,华东棉垦委员会亦决定开垦山东滨海荒地。同年6月,山东省政府将军垦与棉垦合并,成立山东省棉垦委员会,统一组织领导山东北部滨海荒地的开垦工作。为解决垦区人、畜饮水和灌溉用水,山东省棉垦委员会决定引黄兴利,建设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

1952年9月,灌区初始规划面积66万亩,渠首设计位置在原蒲台县龙居区打渔张村附近,灌区范围在原惠民专区的蒲台县、广饶县、垦利县境内。1953年3月,中央水利部领导偕同苏联专家到打渔张引黄灌区实地考察后认为,打渔张引黄灌区的设计是一个很复杂的土壤改良设计,而现有的基本资料,不满足设计的要求。据此,全面转入为期三年的试验研究工作。1956年3月29日,打渔张引黄灌区一期工程设计批复,设计面积为324万亩,渠首设计位置上移17公里,改至博兴县乔庄区王旺庄村附近的黄河险工段。1956年4月2日,打渔张引黄灌区正式开工,首先在位于博兴县东北部和广饶县北部的四干渠开工建设。当年11月30日,举行开灌通水庆典仪式。至1958年8月28日,灌区全面建成,实际设计、施工面积由324万亩扩大到512万亩,建成后的山东省打渔张引黄灌区行政区划范围为山东省惠民(淄博)专区博兴县、广饶县、垦利县及潍坊专区的寿光北部地区。

在开灌后的灌区运行中,因盲目大引大灌,重灌轻排,造成土地次生盐碱化,根据全国范县会议精神,1962年灌区停灌,进入全面排水改碱阶段。1965年灌区大旱,应灌区农民要求,水利部钱正英副部长现场调研后,灌区首先在四干渠复灌,继后各干渠亦逐步恢复灌溉。

1983年10月1日中共东营市委员会成立。12月6日,为便于协调管理,山东省人民政府确定将打渔张引黄灌溉管理局由惠民地区管理统一上划山东省水利厅管理,成立山东省打渔张引黄灌溉管理局。此时打渔张引黄灌区实际控制面积169万亩。1989年,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建成运行,渠首利用原打渔张引黄灌区渠首。应东营市申请,1990年12月5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决定撤销山东省打渔张引黄灌溉管理局,将打渔张引黄灌区由省统管改为由东营市和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管理局分别管理。因为打渔张引黄灌区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知名度,为了保持灌区的历史声誉,山东省政府确定打渔张引黄灌区的名称由省引黄济青工程管理局保留。

1991年山东省引黄济青管理局又将灌区渠首部分移交引黄济青滨州分局管理,1994年引黄济青滨州分局又将其移交博兴县管理,同时由博兴保留“打渔张”这一历史名片。目前,打渔张引黄灌区设计灌溉面积66.46万亩。

打渔张引黄灌区移交博兴后,博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国家、省、市的嘱托。为此,1994年专门成立了正科级的打渔张引黄灌溉管理处,围绕灌区的管理、维护、使用、改造以及旅游、生态、水文化建设等方面,坚持与时俱进,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先后抓住国家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中小河流治理的重要机遇,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对灌区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升级,使打渔张引黄灌区面貌发生了根本的重大变化。经过60年的建设与发展,工程完好、节水高效、生态文明的现代打渔张引黄灌区已经基本形成。目前,打渔张引黄灌区是博兴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山东省胶东调水渠首,还是长江水与黄河水交汇的地方。近几年来,打渔张引黄灌区先后入选新中国成立60周年水利名片、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AAAA旅游风景区。

打渔张引黄灌区开灌运行60年来,为农业灌溉、城乡供水、油田生产、青岛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改变了灌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前40年,“老灌区”解决了灌区人民的温饱问题,保障了油田用水,促进了黄河三角洲的开发。近20年,“新灌区”保障了青岛市用水,让灌区人民富了,环境美了。“兴建打渔张,碱地变粮仓,从此走上幸福路,感谢共产党”,这首纯朴自然的诗歌,就是打渔张引黄灌区群众在1957年获得丰收后自己编唱的。“大米饭,小鱼汤,群众心里喜洋洋”,反映了当时乔庄乡人民种稻改碱丰收后的喜悦心情。进入20世纪90年代,灌区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水产养殖、林果得到大发展。灌区内的乔庄镇人口3.4万人,2015年全镇南美白对虾养殖3万亩,产值达到5.28亿元,可人均增收1.5万元。灌区在改善生态、美化环境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以打渔张渠首为核心的国家水利风景区已在灌区周边具有一定影响力,成为滨州、东营、淄博等地近郊游的理想目的地。可以说,没有打渔张就没有博兴的今天,博兴的明天也不可想象。青岛市原来“青黄不接”,引黄济青工程建成运行至今,累计引水45.7亿立方米,已经成为一条“黄金之渠”,成为胶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

打渔张引黄灌区的建设,是山东人民全省一盘棋,科学治水,无私奉献,勇于探索的结果,形成了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科学实践、中苏友谊的灌区精神和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灌区工作者。

打渔张引黄灌区的建设,构建了黄河三角洲地区引黄灌溉体系的基本框架,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水利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一定意义上讲,黄河三角洲是随着打渔张引黄灌区的兴建而兴旺起来的,同时打渔张引黄灌区又是随着黄河三角洲的开发而发展起来的,灌区人民已经离不开打渔张。

打渔张引黄灌区的建设,创造了很多全国领先、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积累了宝贵的科学财富,为山东和全国引黄灌溉提供了示范和样本,开创了山东引黄事业发展的新篇章。“老打渔张”所取得的科技成果,虽然没有取得国家科技大奖,但进入了全国水利教科书,教育了一代又一代水利工作者,奠定了“打渔张”在国内外的地位。引黄灌溉发展到今天,我们都在自觉不自觉地享用着“老打渔张”带来的成果。

今天,“打渔张”已经在鲁北平原奔流了60年,经历了规划、建设、停灌、改碱、复灌、调整、改造、发展等曲折辉煌的历史进程,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水源保障,是一部可歌可泣的人民引黄事业的壮丽诗篇。

为总结灌区历史成就,弘扬灌区文化,在打渔张引黄灌区即将迎来开灌60周年之际,灌区管理单位组织编写了打渔张引黄灌区开灌60周年纪念专辑《平野苍流——打渔张引黄灌区开灌60周年纪念专辑》一书。本书分为艰难探索、调整转型、涅槃重生、渠运文轩、精神传承五编。其中,第一编“艰难探索”主要介绍自1952年开始,灌区规划、开灌、停灌、复灌至1994年年底体制调整前的内容;第二编“调整转型”叙述了自发现油田、东营市成立、引黄济青建成,至体制调整期间灌区工程及管理体制的变革情况;第三编“涅槃重生”主要介绍1994年灌区移交后的建设管理情况;第四编“渠运文轩”主要将灌区建设管理过程中孕育形成的灌区文化呈现给读者;第五编“精神传承”是对灌区建设管理的全面总结。

作者

2016年8月19日